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皮质骨轨迹(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内固定操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进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A组),12例采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VAS评分降低.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一侧因骨质疏松明显,椎弓根螺钉置入后把持力不足并出现钉道切割导致置钉失败,仅行对侧固定,其余患者置钉顺利.B组患者手术置钉过程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佳、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全部32例患者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落、塌陷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在位,位置佳.所有病例无不良事件产生.结论 应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腰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等优势,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皮质骨轨迹螺钉及骶骨翼螺钉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S)和骶骨翼螺钉(SAS)内固定技术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弓根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主要手术并发症和腰腿疼痛评分(VAS)及腰椎功能评分(ODI)改善情况,并观察术后1年的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0.001),而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2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随术后时间逐渐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段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植骨融合率为100%(20/20例),对照组为95.5%(21/22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4例(20.0%),与对照组3例(1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能获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LIF结合单、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84例,将接受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患者42例作为研究组,将接受TLIF联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其对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痛觉评分以及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采用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出血量,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明显改善患者腰椎活动功能,且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探讨其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行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结果:经2-8年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满意率达86.7%。结论: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在保证脊柱稳定性的同时,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皮质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52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26例)与常规组(26例)。2组均行PLIF治疗,其中常规组采用椎弓根螺钉治疗,研究组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治疗,比较2组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术后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2组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发现,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结论 与椎弓根螺钉相比,皮质骨轨迹螺钉应用于PLIF治疗可改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缓解腰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张惠煊 《河北医学》2014,(7):1079-1081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术,对照组采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侧后方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及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结果:对两组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两组不同手术方式的植骨融合率进行比较,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虽然其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但是其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均高于侧后方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应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复位固定,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GSS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Ⅰ度滑脱83例,Ⅱ度滑脱19例.比较手术前后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后外侧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后路手术治疗7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年,下腰痛、神经根病症状、间歇性跛行、直腰困难等明显缓解,腰椎前凸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无螺钉松动、断钉、断棒,植骨生长满意.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已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14例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2例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入椎弓根螺钉数量、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数量、术中和术后骨水泥并发症(包括术中骨水泥椎旁渗漏、椎间盘渗漏、椎弓根渗漏、血管渗漏、椎管内渗漏,术后肺栓塞等)。随访过程中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动力位X线片,评价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和螺钉松动的情况;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下肢痛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9.9±4.7)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5.9±2.6)枚;对照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7.1±2.8)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3.0±1.9)枚;每个病例骨水泥加强螺钉比例(骨水泥加强螺钉/置入椎弓根螺钉)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69±0.30 vs. 0.47±0.30,P<0.05);骨水泥渗漏方面,观察组渗漏率为5/83,明显低于对照组渗漏率(12/42,P<0.01),观察组无椎管内渗漏病例,对照组有1例3枚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出现椎管内渗漏;观察组随访(10.6±2.3)月,对照组随访(36.5±7.2)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现植骨不融合病例和螺钉松动病例。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分级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技术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简化了操作过程,降低了骨水泥渗漏风险尤其是椎管内渗漏风险,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椎板间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97年3月~2004年2月期间31例退变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经后路椎板间植骨融合和推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X光表现。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7个月(6个月~4.8年),所有患者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疗效:优23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87.1%。结论:椎板间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定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用椎管后路减压、复位固定、椎间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腰椎管后路减压、复位固定及椎间融合进行治疗。对两组术后疗效及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术后疗效总有效率研究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中出血量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管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复位固定对于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患者有明显的疗效,能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减轻手术中遇到的一些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皮质骨通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技术进行椎体间融合是一种较新的技术,本研究对CBT螺钉技术在治疗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初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2018年应用CBT螺钉技术进行椎间融合术治疗20例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神经损伤情况、住院时间,术前、术后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b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椎间融合率。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83.2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375.7 mL,平均住院时间4.56天。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19.2个月,100%的病人获得融合。术后ODI和VAS评分数值较术前减小,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治疗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时,CBT螺钉有更强的抗拔出力,能够获得可靠的固定,临床疗效满意,创伤更小,是一种安全、可靠、微创的置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110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抽签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55例,研究组采取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Prolo评分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92.7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Prolo功能、症状、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滑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短期效果与传统术式相似,但可加快患者功能恢复,降低手术过强应激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髓核摘除。自体加异体骨椎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60例患者经平均16个月的随访,复查X线,1例严重骨质疏松螺钉松动未骨性融合,全组融合率为98.3%。依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改善率优48例,良7例,可3例,差2例,平均优良率为91.5%。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采用椎体及横突间自体加异体骨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使不稳节段恢复稳定,骨性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Li CD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34-1736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可以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定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包括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侧弯和退变性腰椎滑脱。目前的研究认为腰椎退变过程中椎间盘为首先发生变化的结构,继而引发关节突,周围韧带的变化,引起节段性不稳定。而关于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可以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King首先尝试应用骨皮质螺钉对脊柱进行稳定性重建。在上世纪50年代时,Hanington通过改进,在侧凸矫形手术中使用具有撑开作用的钩棒结构内固定器械,并取得了成功。20世纪80年代时将椎弓根螺钉应用于脊柱畸形和退行性疾患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探讨使用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价值。②方法对34例患者实施椎板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同时进行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③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神经损伤及螺钉安置不当需二次手术的病例,未出现骨不连及下腰椎不稳复发,优良率达97%。④结论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下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骨水泥强化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病人共36例。根据内固定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施行单侧内固定的观察组18人,采用骨水泥强化单侧椎弓根螺钉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施行传统双侧固定为对照组18人,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这两种术式病人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相关费用、术后离床活动时间、融合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8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JOA及ODI评分比较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最后一次随访时两种指标评分及融合率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费用、术后离床活动时间等方面均较优与对照组,P<0.01。结论骨水泥强化单侧椎弓螺根钉内固定并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同的手术效果而且能够减少手术创伤适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至4年,优良率迭100%。植骨椎体间骨性融合率为1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可使不稳节段即刻稳定,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襄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1)。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患者接受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统计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踝关节功能评分(Kofoed)。结果研究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Kofoed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