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钢丝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例经桡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CTO,且病变均有自身或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前向送入软导丝致闭塞病变近端,将软导丝延长后送入微导管致闭塞病变近端,撤出软导丝后,利用微导管换用不同CTO专用导丝,精细调控导引导丝方向,调整导引导丝头端硬度以及利用微导管行高选择性造影.通过闭塞病变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术.结果:1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1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经双侧桡动脉途径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定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7年6月本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CTO患者中存在对侧侧支循环的4例患者,经一侧桡动脉送入导引导管,经另一侧桡动脉送入造影导管,通过对侧造影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是否在真腔,证实导丝在真腔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4例均经对侧造影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中均未发生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经双侧桡动脉途径对照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位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中,经对侧冠状动脉造影定位导丝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CTO,且病变远端有对侧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在导引导管及导丝到位后,穿刺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在对侧冠状动脉放置造影导管,在操纵导丝通过病变处时借助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造影使靶血管远端显影,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结果:8例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2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对侧血管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是判断导丝位置是否在靶血管腔内的安全而有效的途径,有助于提高CTO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微导管联合逆向导丝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单纯逆向导引钢丝技术,观察组则结合使用球囊扩张导管结合,逆向导引钢丝技术,比率两组患者术前造影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造影剂剂量,平均使用导丝数及支架数,并统计两组发生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造影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使用的造影剂剂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使用导丝数及支架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发生局部小血肿和心包填塞的比率显著都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球囊扩张微导管联合逆向导丝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能显著提高手术操作效率,减少导丝数及支架数,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有两种主要干预措施:球囊血管成形术和开胸心脏手术。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即应用一根管腔较粗的指引导管,从股动脉的腹股沟段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再进入冠状动脉。将一根导引导丝经指引导管通过狭窄的冠状动脉,导引导丝引导扩张球囊(必要时可覆载支架)进入冠脉的病变部位,扩张球囊,向外挤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冠状动脉的管腔增大。释放支架支撑冠脉扩张处,等支架到位后(通过冠脉造影证实),将导引导丝和指引导管撤出体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CTO病变,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45例冠状动脉 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采用分支血管锚定技术,成功开通CTO靶血管40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8.9%.2例患者术中出现靶血管夹层;2例患者球囊未能通过CTO病变部位;2例患者术中导丝穿出靶血管真腔而入心包,1例患者发生分支血管破例,采取球囊低压力堵塞后未见造影剂再渗漏;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 CTO介入治疗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观察Fielder导丝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al Total Occlusion,CTO)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5例CTO患者闭塞病变的靶血管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枝循环血管逆行供血,仔细阅读造影图像,合理选择侧枝循环血管,在1.5mm OTW球囊和1.25mm的Monorail球囊的辅助下,Fielder导丝通过侧枝循环血管到达靶病变远端,为完成逆行导丝技术做准备。结果Fielder导引导丝侧枝循环通过率为96%,手术成功率为88%,无1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和死亡。支架的植入术后获得了良好的即刻血管造影结果。结论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中应用Fielder导引导丝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应用药物球囊联合使用体外反搏技术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0例单支CTO病变患者,按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应用药物球囊扩张及体外反搏组(试验组)及传统方法经股动脉开通CTO病变植入药物支架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差异。结果试验组开通CTO病变5例,成功率100%,;对照组开通CTO病变5例,成功率65%,两组成功率和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药物球囊联合体外反搏技术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通过由内(药物球囊)而外(体外反搏)的治疗,微创联合无创,二者相互弥补,扬长避短,协同治疗CTO患者,为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提供新型、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9.
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3例常规前向导丝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失败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采取逆向导丝技术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患者进行随访,包括造影及电话随访.结果 手术即刻成功率92.3%,无严重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随访3~12个月,1例手术失败患者仍存在心绞痛症状,1例手术成功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心绞痛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支架内再狭窄;余11例均进行了经电话和临床随访,无心绞痛及心血管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不能通过正向导丝技术完成的病变,采用逆向导丝技术可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对经过严格选择的CTO患者进行逆行导丝介入技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并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Guidezilla~(TM)导管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接受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11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接受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经桡动脉入径介入治疗手术,术中常规应用6F指引导管,术中对导引导丝无法通过球囊或支架的情况均应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手术成功率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例患者应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支架均可达到靶病变处,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随访期内,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等事件;1例患者在应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时发生心绞痛,1例出现导管嵌顿,及时进行处于和对症治疗后好转;无患者出现导丝所致冠脉穿孔和心脏压塞、急性支架内血栓等并发症。结论: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者行介入治疗时,当指引导管难以通过球囊或支架到达靶病变区时,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可有效增强导管系统的支撑力,进而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64 MSCTCA)对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经冠脉造影(CAG)证实且术前接受64 MSCT-CA检查的CTO病变患者94例,以CAG为“金标准”,评价64 MSCT-CA对CTO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94例患者(282支主要冠脉血管)经CAG检查发现完全闭塞病变108处,其中前降支37处,左回旋支21处,右冠50处。以CAG为“金标准”,64 MSCT-CA诊断CTO的敏感度为90.74%,特异度为98.28%,准确度为95.39%,阳性预测值为97.03%,阴性预测值为94.48%。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64 MSCT-CA诊断与CAG诊断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901,P=0.000)。结论64 MSCT-CA对CTO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与CAG检查有着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对慢件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术前评估和预测价值,以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术中指导性作用.方法 入选明确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手段测得闭寨段长度、钙化识别率.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析病变特征对介入成功与否的预测作用.对所有闭塞病变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得到的图像指导介入治疗过程.结果 共入选15例患者,确诊17个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螺旋CT血管重建可以显示所有17个闭塞病变的长度;螺旋CT的钙化识别率为76.5%,明显高于冠脉造影的钙化识别率(41.2%);螺旋CT可以对钙化处血管进行横断而截切,确定钙化程度<50%有3个,≥50%有10个.其中,11例患者的12个完全闭塞病变接受介入治疗,6例成功,6例失败.单因素分析展示,病变长度、闭塞近端有无分支、桥侧枝形成、闭塞断端形态以及造影提示的钙化情况与介入成功与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失败组钙化而积I>50%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功组(83.3%vs 16.7%,P=0.05).所有的完全闭塞病变均可以通过CT冠脉重建技术得到三维血管图像.结论 64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钙化病变识别能力,可以进行冠脉血管三维图像重建,有效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CTO)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55例患者,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冠心病非CTO组和CTO组,每组85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生化指标,采用多元logsi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发生CTO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PDW预测CTO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CTO 组 PDW 水平明显高于其余两组( 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PDW、WBC、Gensini积分是冠心病患者发生CTO的危险因素(P<0.05)。 ROC曲线结果显示,PDW截点值为12.35时,PDW预测CTO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0%和57.0%。 PDW与CTO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946,P<0.05)。结论 PDW与CTO有关,前者可独立预测CTO的发生及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和药物治疗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长期预
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患者选自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导管室2008~2009年间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病人,
将慢性闭塞患者分为PCI组、CABG组和药物治疗组,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以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作为终点。
结果PCI组录入患者192例、CABG组48例、药物治疗组13例。基线资料在3组中基本相同。但药物治疗组LDL及总胆固醇
水平较高(P<0.05)。CABG组SYNTAX积分明显较高(P<0.05)。共发生MACE事件43例,CABG组MACE事件23%,药物治
疗和PCI 术后MACE分别为15%和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 和CABG术后的全因死亡为10%,药物治疗组为
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CABG术后发生脑卒中的比例较高为8%,PCI术后为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种治疗方法的生存曲线基本重叠,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尽管再血管化治疗的即刻效果明显,但本研究未能显示闭塞病变采
取CABG、单纯药物治疗和PCI术对远期预后有明显影响,但是CABG的中风发生率偏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7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者20例(CTO组),非梗死相关血管无慢性完全闭塞者150例(无CTO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介入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CTO组比较,CTO组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及心源性休克患者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40.0%、15.0%、100.0%及35.0%;无CTO组患者院内死亡率为6.3%,明显低于CTO组的21.4%,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O组患者在6个月及一年时的心血管病变死亡发生率为28.5%、35.7%,明显高于无CTO组的5.5%、8.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40%、心源性休克、梗死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以及年龄>75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可增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死亡率,而且患者预后多不良。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既往研究认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哪种心电复极指标改变相关,目前研究较少,且对其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单支及多支血管CTO患者CTO-PCI后心电复极指标变化情况,从而为不同类型CTO患者进行CTO-PCI提供更多电生理方面的客观证据。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成功行PCI(PCI成功的标准:CTO-PCI后血管残余狭窄<30%,前向血流TIMI>3级)的CTO患者249例。按照主要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CTO的血管支数分为单支CTO组(n=192例);多支(两支或三支)CTO组(n=57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率、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校正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T波尖峰-T波末尾时限(Tp-Te)、T波改善比例以及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纽约心功能分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单支CTO组和多支CTO组的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多支CTO组QTc小于单支CTO组,T波改善比例高于单支CTO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单支CTO组MACE发生率高于多支CTO组(P<0.05)。结论 CTO患者血运重建后,复极指标均有改善,多支CTO患者复极指标改善更为明显,临床受益可能来自于细胞活力增强和复极离散指标的双重改善。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lesion subsets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eve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device and operator expertis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dural success and the incidence of in-hospital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or CTO. Methods Clinical and coronary angiographic data of 1263 patients with CTO who underwent PCI between June 1995 and December 2005 in Shenyang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1625 CTO lesions located in 1596 vessels with a mean occlusion time of 48.9 months. A total of 1647 coronary stents were implanted to the target lesions. The overall patient and lesion success rates were 90.8 % (1147/1263) and 88.9 % (1445/1625), respectively. The success rate of PCI was declined with long duration of occlusion, abrupt missing stump, bridging collaterals ≥15 mm in occluded length, moderate to severe calcification or tortuosity and ostial or distal location of CTO lesions (P〈 0.05). Procedural failure occurred in 116 patients, caused by impossibility of guide-wire (81.0%) or balloon (19.0%) to pass through the occlusion. There was no death during procedure, but 2 patients suffered from acute stent thrombosis and other 9 patients had acute or late pericardial perforation. Those complications were all successfully treated. After procedure, 3 patients died, 4 experienced urgent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because of subacute stent thrombosis and 1 underwent coronary bypass graft surgery due to coronary ftstula during in-hospital period. The overall in-hospital MACE rate was 0.6% (8/1263). Drug-eluting stents were used in 198 patients without in-hospital MACE. Conclusions In an experienced heart center,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a relatively high success rate of PCI and favorable clinical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CTO les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临床基线资料、病变影像学特征等方面,对影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治疗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的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1485例,其中638例确诊为CTO病变,平均年龄为(64.1±11.0)岁。依据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因无法耐受手术而接受单纯药物治疗将患者分为PCI组(447例)和非PCI组(191例),比较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及病变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PCI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4±10.4)岁,显著小于非PCI组的(65.7±12.0)岁(P<0.05);中位胸痛时间为160(24,262)周,显著短于非PCI组的242(40,382)周(P<0.05);两组间性别构成及高血压、高血脂、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的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CI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4.18±1.1)和(2.28±1.00)mmol/L,均显著低于非PCI组的(4.39±1.19)及(2.55±1.08)mmol/L(P值分别<0.05、0.01);两组间血清葡萄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和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CI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近段血管严重迂曲、病变钙化、靶血管开口闭塞,以及合并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靶血管外闭塞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PCI组(P值均<0.01);而闭塞端缺如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PCI组(P<0.01)。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胸痛时间>3年(OR=0.998,95%CI0.997~1.000,P=0.004)、合并三支病变(OR=0.288,95%CI0.172~0.482,P=0.000)及靶血管开口闭塞(OR=0.288,95%CI0.172~0.482,P=0.000)为CTO病变行PCI的独立负性预测因素。结论胸痛时间>3年、靶血管开口闭塞、合并三支病变为CTO病变行PCI的独立负性预测因素,应权衡患者的临床因素及病变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