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可行治疗方案及疗效。1999年9月-2007年2月采用清髓性预处理allo—HSCT治疗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4例接受同胞HLA配型全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2例接受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hi—alloBMT)。预处理清髓方案为:全相合移植采用Bu+Cy,单倍体相合并基因骨髓移植采用Cy4-TBI+Ara—C。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方法预防,全相合移植应用环胞菌素A和短程氨甲碟呤,单倍体相合并基骨髓移植除以上药物外还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CD25单克隆抗体及霉酚酸酯。结果表明,全部患者移植后均有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0.5×10^9/L及血小板数〉2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5(11—20)天及20.3(12—28)天,植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仅1例发生急性1度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他患者未发生急性或慢性GVHD,1例移植后20个月死于疾病复发,1例移植后18个月死于肺部并发症,其余4例无病生存,中位存活时间51.8(18—108)个月。总之,allo—HSCT治疗MDS可行、有效,提高了年轻MDS患者疾病治愈及长期生存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有效手段,MDS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尽管近年来传统清髓性移植治疗MDS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对于年龄大于60岁的MDS患者,allo—HSCT预后差,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RIC allo—HSCT)使老年MDS患者进行allo—HSCT成为可能,利用供者淋巴细胞的移植物抗肿瘤作用显著降低移植相关器官毒性及非复发死亡率.本文就RIC—HSCT治疗MDS的问题诸如RIC allo—HSCT治疗MDS可行性,MDS病例选择,RIC allo—HSCT的时机干细胞来源,RIC预处理方案.疗效及预后评价.GVHD与移植物抗MDS效应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0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同胞配型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适应证和移植时机。方法1997年6月至2004年9月采用同胞相合allo—HSCT治疗MDS30例。预处理主要采用改良BU/CY方案,4例接受骨髓移植(BMT),8例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18例接受BMT联合PBSCT。结果3年预期存活(0s)率63.61%,3年预期无病存活(DFS)率61.41%,复发率(RI)5.26%。OS率在RA/RAS组83.33%,RAEB组34.29%,RAEB—t/AML组66.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以IPSS分组显示3年预期存活率:中危组64.7%,高危组69.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组、Ⅰ~Ⅲ度GVHD组和Ⅲ~Ⅳ度GVHD组OS率分别为57.75%,100%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患者移植前是否治疗、疾病分期、慢性GVHD均不是DFS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如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HSCT可作为年轻的中高危MDS患者的一线治疗,建议采用BU/CY方案和PBSCT。MDS的最佳治疗策略尚须要进一步进行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及其高危因素。选择自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allo—HSCT患者180例,随访至2007年10月31日,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IF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35例(19、5%)患者在HSCT后发生了IFI,确诊1例,临床诊断34例;其中曲霉菌感染18例(51、4%),念珠菌感染17例(48.6%)。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34.3%.无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53.8%,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单因素分析中,与IFI的发生率增加有关的因素包括移植前真菌定植或感染、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急性GVHD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在多因素分析时,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或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GVHD发生及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使IFI发生危险增加(RR分别为:1.589、2、399、1.410)。结论:IFI是allo—HSCT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对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及发生急性GVHD的高危患者有必要早期采取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评价HLA不全相合的亲属供者或HLA相合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和安全性。在2005年11月至2011年5月期间采用非血缘供者或者单倍体相合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患者20例,其中亲缘HLA不合单倍体相合供者14例,非血缘HLA相合供者6例。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FLU)、环磷酰胺(CTX)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为经典的环孢素A(Cs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MTX)及霉酚酸酯(MMF)。对单倍体相合供者采集经G-CSF动员的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联合应用;非血缘供者单纯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获供者型造血重建,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14(11-20)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17(13-31)d,2例取得完全供者植入后2个月发生排斥,其中1例进行母亲单倍体相合供者二次移植,达到完全供者持久植入;移植后发生Ⅱ度急性GVHD 4例,慢性GVHD发生7例,其中1例为慢性广泛性GVHD;14例无病生存,所有存活患者最少随访时间在8个月以上,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血象完全恢复,Kaplan-Meier计算的累积无病生存率为68.9%。结论:采用FLU、CTX和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进行预处理,用HLA不全相合的亲属供者或HLA相合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植入率高,感染发生率降低,获得良好的长期生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热带地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3年4月至2018年11月期间行allo-HSCT的12例患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3例接受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8例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接受非血缘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9例接受改良的BU/CY+ATG预处理方案,3例接受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均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短程甲氨蝶呤方案。通过观察移植后患者的造血重建、GVHD、感染、复发及生存情况,分析热带地区allo-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粒系重建和巨核系重建,粒系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1.5(6-14) d,巨核系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5(10-22) d。移植后100 d内,8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其中Ⅱ-Ⅳ度急性GVHD 6例,Ⅲ-Ⅳ度急性GVHD 2例。11例患者移植后存活超过100 d,1例发生慢性GVHD,为轻度局限型。7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6例发生巨细胞病毒血症,6例发生EB病毒血症,5例发生出血性膀胱炎。2例患者复发并最终死亡,其余10例病人截止到随访日期均无病存活,中位随访时间为4(1-68)个月,83.3%(10/12)无病存活,16.7%(2/12)复发。结论:allo-HSCT是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白血病患者应在取得缓解状态后尽早进行HSCT,热带地区的移植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徐丽  陈琳  容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0):2422-2425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护理。方法对30例SAA的患者进行了allo—HSCT治疗与护理,比较不同移植方法的预后。结果除3例患者在移植期间死亡外,1例患者血小板未植活,后再次输注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后获得植活外,余患者移植后造血恢复顺利,于术后6~21dWBC植入,9~30dPLT植入;除1例脐带血移植患者移植物未植入,自身恢复外,余患者术后30d行骨髓STR—PCR检测显示为完全供者的基因型。结论allo—HSCT是治疗SAA的有效方法,在临床工作中把握不同类型的allo—HSCT的关键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ALL)的疗效,分析相关预后因素。对11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uto-HSCT共70例,allo-HSCT共44例,比较CRI期行auto—HSCT与allo-HSCT患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ation-related—motality,TRM)及长期随访无病活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复发率。结果表明:全体患者8年OS和DFS分别是(40.89±5.27)%和(39.50±5.22)%。CR1期行移植患者和移植时为CR2或CR3及复发患者的3年DFS分别为(47.63±5.63)%和(17.65±9.25)%(P=0.0034);44例allo—HSCT发生Ⅰ/Ⅱ度aGVHD者2年DFS是(62.75±12.30)%,Ⅲ/Ⅳ度aGVHD者6个月DFS为0,无aGVHD者2年DFS是(29.35±9.70)%(P=0.005);auto—HSCT后有维持化疗患者与无维持化疗患者3年DFS分别是(55.12±7.89)%和(33.33±11.11)%,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99);在CR1期行auto—HSCT与allo-HSCT患者的5年DFS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llo—HSCT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uto—HSCT患者,但差别未达到统计学意义;TRM高于auto—HSCT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13)。诊断时伴有髓系表达和血乳酸脱氢酶(LDH)水平〉2倍正常值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结论:成人ALL患者CR1期选择auto—HSCT和allo—HSCT做为巩固治疗手段可以改善ALL患者预后,二者疗效无显著差别;发生Ⅰ/Ⅱ度aGVHD的allo—HSCT患者有较高的DFS;auto—HSCT患者移植后维持化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白血病复发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然是移植失败的最重要原因。allo-HSCT治愈白血病并非完全依赖移植前大剂量放、化疗,更重要的是通过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达到的。但GVL常伴发GVHD,如何将GVL与GVHD分离,调控GVL效应成为目前allo—HSCT研究热点之一。我们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将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用于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复发的治疗,并获得良好效果。许多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allo-HSCT治疗白血病还是DLI治疗allo—HSCT术后复发均存在一个规律:即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效果最好,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其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最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h17细胞和白介素-17(IL-17)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aGVHD中的免疫调控。方法采用野生型(WT)C57BL/6(H-2b)小鼠与C57BL/6(H-2b)IL-17基因敲除(IL-17-/-)小鼠作为供体,采用BALB/C(H-2b)小鼠作为受体,小鼠给予全身照射8.5 Gy进行清髓性预处理,移植野生型(WT)小鼠1×107个去除T细胞骨髓细胞(TCD-BMCs)以及WT小鼠1×106个CD4+IL-17-/-T细胞。移植之后每天对小鼠生存状况进行观察1~2次,每隔5 d对aGVHD进行临床评估。收集实验小鼠肝脏、肺、肠以及皮肤,并进行HE染色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并对移植后Th17细胞组、CD4+IL-17-/-T细胞组、IL-17-/-BMCs+IL-17-/-SCs组(KK组)、WT BMCs+IL-17-/-SCs组(WK组)及WT BMSCs+WTSCs组(WW组)小鼠的aGVHD积分进行评估。结果 1Th17细胞组移植后5 d、10 d、15 d、20 d aGVHD积分均显著高于IL-17-/-CDD4+T细胞组(P0.05),且Th17细胞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小于IL-17-/-CDD4+T细胞组(P0.05);2KK组、WK组及WW组移植后5 d、10 d、15 d、20 d aGVHD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平均生存时间方面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细胞与IL-17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中具有较好的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因子IL-2、TGF—B水平与受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3例allo—HSCT患者术后外周血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IL-2和TGF—B水平。结果表明:1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non—aGVHD4例,Ⅰ-Ⅱ度aGVHD5例,Ⅲ-Ⅳ度aGVHD4例。non-aGVHD组Treg在CD4^+T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高于aGVH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non—aGVHD组血清IL-2水平低于aGVH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non—aGVHD纽血清TGF—B水平高于aGVH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周血Treg、IL-2、TGF—β水平与allo—HSCT后aGV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作为早期判断和监测aGVHD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后复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再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2(Bu-CTX2)预处理方案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阿糖胞苷(Ara-c)、Bu或白消安针剂(白舒非)、CTX、甲基环己亚硝脲(Me-CCNU)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作为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行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15例。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植入干细胞,白细胞>1.0×109/L的中位时间16.3天(+12~+20天),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28.3天(+20~+51天);15例患者中出现全身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Ⅳ度1例,aGVHDⅡ度2例,无Ⅲ度aGVHD发生,aGVHDⅡ~Ⅳ度的发生率20.0%,Ⅲ~Ⅳ度的发生率6.7%,随访中位时间为30.7(4~65)个月;无预处理相关死亡,无复发。结论采用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行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hUC—MSC)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SAA—Ⅱ)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均进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选用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加骨髓干细胞混合移植方案,并加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第3方细胞;预处理方案采用兔抗人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环磷酰胺(CTX)方案+福达拉滨(Flu)方案,其中2例患者加用马法兰(Bu);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的预防方案采用环孢菌素A+ATG+霉酚酸酯(MMF)+短程甲氨喋呤(MTX)+CD25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8例患者全部获得造血重建,血象好转:中性粒细胞〉0.5×10^9/L平均时间11.9d;血小板〉20×10^9/L平均时间14.6d。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25%,Ⅲ-Ⅳ度aGVHD发生率12.5%。移植相关死亡率为25%。结论:联合脐带MSC的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Ⅱ安全可行,疗效显著,临床可以对其进一步尝试。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减低强度预处理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复发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的allo-HSCT治疗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5例复发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全部为复发或难治性高危类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32.5岁;移植前6例为缓解状态,9例为未缓解状态,10例为HLA配型全相合,5例为HLA配型半相合.全部病例均采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预处理方案为降低预处理强度的氟达拉滨联合白舒非、阿糖胞苷及环磷酰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氨甲蝶呤、他克莫司等,移植后3个月进行预防性供者外周血干细胞输注,观察全部患者毒副反应、GVHD和无病生存等情况.结果表明:全部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5.5 d及16.8 d,植入证据检测证实为100%为完全供者造血.随访至2014年6月,中位随访27.5个月(18-54个月);全部病例中发生GVHD8例,因并发症死亡1例,复发死亡4例,其余10例患者仍无病存活,2年的无病生存率为66.7%,最长无病生存时间已达54个月.结论:减低强度预处理的allo-HSCT挽救性治疗复发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良好疗效,安全系数大,可作为关键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7.
9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5年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索9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5年总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以便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更好地提高移植疗效。对96例allo—HSCT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年龄、性别、移植时疾病状态、HLA配型、供者类型、供受者血型、预处理方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出血性膀胱炎(HC)、肝静脉闭塞(VOD)、间质性肺炎(IP)等11个临床参数,进行Cox单因素分析。将在单因素分析中P〈0.1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aGVHD的累积发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结果表明:除1例患者造血干细胞未植活外,其余95例患者均达到稳定植活,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3天。96例中有42例发生Ⅰ-Ⅳ度aGVHD(43.75%),其中Ⅰ度11例(11.46%),Ⅱ度19例(19.79%);Ⅲ-Ⅳ度12例(12.50%)。96例接受移植的患者中复发10例,死亡38例,5年的总生存(OS)率为60.42%。Cox模型分析表明,aGVHD和移植前的疾病状态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是2.996和2.619。结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aGVHD和移植前的疾病状态,提高allo—HSCT疗效的关键是控制aGVHD,同时要把握好移植时机的选择,对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应争取在CRⅠ期进行allo—HSCT。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讨亲缘间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可行性。对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3年8月间接受亲缘hi-HSCT的22例Ph+ALL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分析。22例患者移植前状态为:15例CR1,3例CR2,1例CR3,3例复发状态。获取亲缘单倍体供者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药物采用阿糖胞苷(Ara-C)、白消安(Bu)、环磷酰胺(CTX)及全身照射等。联合使用环孢素A(CsA)+短程甲氨蝶呤(MTX)+吗替麦考酚酯(MMF)+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显示:22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ANC≥0.5×10^9/L及Plt≥2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3 d及23 d;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3个月,随访期间10例发生不同程度的a GVHD,8例发生c GVHD;因感染死亡2例,GVHD死亡3例,复发死亡3例,其余14例患者仍无病存活,2年无病存活(DFS)率为57%。结论:亲缘间hi-HSCT是治疗Ph+ALL的有效方法,可使部分患者延长无病生存乃至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