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四肢长管状骨长段缺损的修复(附8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四肢长管状骨的长段缺损,达到修复缺损减少病残。方法:(1)采用自体、异体骨移植;通过吻合血管与不吻合血管的方式修复缺损。(2)应用非生物物质填充缺损区域。结果:总的治疗有效率89.7%。其中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效果最好。所有病例全部愈合,异体骨移植术后2年-5年逐渐吸收消失。结论:四肢长管状骨长段骨缺损病残率高,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赵强  李会晓  张亚斌 《当代医学》2011,17(32):111-112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四肢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09年2月~2011年2月,共收治5例四肢不同程度骨缺损患者,其中股骨1例,胫骨3例,肱骨j例。缺损长度6~12cm,移植长度7~14cm。利用吻合腓血管的腓骨移植加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四肢骨缺损。结果本组5例全部成活,病例经过6~24个月随访,平均15月,全部切口I期愈合,移植腓骨1例发生骨折,因对位对线良好,给予石膏托固定2月后愈合,X线提示移植腓骨愈合时间为5~8月。参照Enneking评价系统,肢体术后功能恢复平均为正常功能的75%以上。移植腓骨的增粗胫骨化速度与年龄成反比。结论对不同程度受伤后的四肢长骨缺损采用吻合腓血管的腓骨移植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保证了移植腓骨的血供,配合植骨缩短了移植骨愈合时间,对于四肢骨缺损的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多节段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肢长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吻合血管腓骨制成多节段并联使之增粗,修复下肢长段骨缺损11例。其中胫骨Ⅲ度骨折5例,骨肿瘤4例,骨髓炎2例。结果 经8月-7年随访,所有修复骨缺损均获良好愈合,其功能外形均令人满意,移植骨无折断。结论 采用腓骨多节段并联,使其增粗,是防止移植骨骨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带血管长段骨组织治疗、修复长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应用带血管的长段骨嵌入骨折缺损处,观察影响长段骨移植存活的因素及骨愈合的情况。结果:本组5例术后随访2个月至14年。术后半年内骨折愈合3例,2个月后有骨痂形成1,1上半后骨折愈合1例。无移植骨萎缩,移植骨存活为100%,骨愈合率为100%。结论:带血管长段骨移植治疗长段骨缺损,移植骨组织血运好,无骨替代过程,骨愈合好,是治疗长段骨缺损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下肢长管骨大段骨缺损,采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进行修复疗效显著[1,2].我院1986年12月至2003年7月采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长段骨缺损8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VFC)加自体骨、人工骨,结构性修复股骨下段大段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00年2月~2008年2月对16例股骨下段骨缺损6~12 cm的病例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双折叠组合式移植加自体骨、人工骨,结构性修复股骨下段大段骨缺损.结果 16例股骨下段骨缺损患者经8~6年的随访(平均18月),组合式移植的腓骨达骨性愈合,X线摄片显示移植腓骨增粗变大,自体骨、人工骨与腓骨融合为一体,患肢能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结论 带血管的游离腓骨双折叠组合式移植加自体骨、人工骨是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的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院从1979年5月至1983年元月对7例长骨缺损性骨不连的病人,采用了吻合血管的长骨膜腓骨移植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此种手术方法,既有活骨移植的优点,又有活骨膜移植的长处,不增加手术的复杂性。作者观察到:细小的腓骨移植到缺损的胫骨上,由于生物力学的作用,移植骨可以适应性增粗。当四肢骨缺损在4厘米以上时,腓骨是较好的移植材料。尽管吻合血管的骨移植成活率高,但仍应合理掌握此种手术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8.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已成为修复长段骨缺损的良好方法,我院自1998-2007年应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8 例,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38例游离组织移植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患者四肢大面积缺损行皮瓣、肌皮瓣移植及游离骨移植术和手指缺损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术的最适宜手术时机。方法 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复合组织移植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吻合血管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吻合血管的的游离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和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结果 临床应用38例,36例成功,2例失败。急诊行游离(肌)皮瓣移植术9例,4例出现血管危象,1例皮瓣坏死;延期(肌)皮瓣移植4例无血管危象;急诊  相似文献   

10.
自体游离腓骨移植于1973年由 Mc Cu-llough 氏首次从动物实验应用于临床,国内陈中伟至1979年4月已施行游离腓骨移植30例。随着我国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利用这种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自体骨移植修复长管状骨大块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长管状骨单侧圆形皮质缺损对其生物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长管状骨骨干单侧圆形皮质全层缺损对其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取70根三黄鸡胫骨,随机分7组,于骨干纵轴背侧造成直径1.5毫米、2.0毫米、2.5毫米、3.0毫米、3.5毫米、4.5毫米全层皮质缺损,进行三点弯曲单一实验,观察结构破坏时的最大载荷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结果:缺损直径为1.5毫米、2.0毫米组鸡胫骨达到结构破坏时的最大载荷与完整皮质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缺损直径2.5毫米、3.0毫米、3.5毫米、4.5毫米组的最大载荷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结论:长管状骨单侧圆形皮质全层缺损达2/7以上,强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朱邦中  曹东升 《安徽医学》2010,31(5):415-417,F0003
目的探讨超长小腿内侧胫后动脉穿支和带神经筋膜皮瓣的血供特点及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以胫后动脉内踝上发出的皮动脉穿支为筋膜皮瓣转轴点,在小腿内侧设计超长的筋膜蒂皮瓣,皮瓣大小范围5.0cm×10.5cm~25.0cm×6.0cm。转移修复足踝部、足底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8例筋膜皮瓣长度均在16cm以上。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成活,创面修复效果好,随访6~12个月,伤肢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皮瓣感觉获得一定程度恢复,足底负重行走及耐磨功能正常。结论以内踝上4.0~7.0cm处胫后动脉较粗大的筋膜蒂穿支血管,切取位于小腿内侧逆行筋膜皮瓣,距离长,面积大,血供可靠,切取便利,不损伤主要血管,成活率高。可修复较长距离的足底、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3.
带蒂腓骨瓣移植修复下肢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瓣或骨皮瓣移植修复下肢骨缺损。方法切取带血管蒂的腓骨瓣移植修复下肢骨缺损19例,其中14例伴有皮肤缺损,腓骨移植长度为4~10cm,皮瓣面积为3cm×5cm~7cm×18cm。结果 5例腓骨瓣及14例腓骨骨皮瓣全部成活。15例患者获得6个月~2年(平均9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结论带血管瓣的腓骨瓣是修复下肢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4.
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小儿长骨缺损的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自主构建的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小儿长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通过抽取患儿少量骨髓,分离其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扩增培养,诱导分化后与脱钙骨基质(DBM)相复合,构建个体化的组织工程骨并应用于临床治疗,通过临床随访其CR以及CT结果评价其疗效。结果15例长骨缺损患儿参与临床试用,随访时间为1年以上,随访资料显示成骨速度快,骨改建良好,且术后随访CR及CT均未发现复发。结论个体化组织工程骨可成功修复小儿长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6例显微血管吻合游离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其中造釉细胞瘤4例,牙源性纤维瘤1例,始基囊肿1例。5例采用旋髂深血管蒂游离髂骨移植,1例用旋股外侧升支血管蒂游离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随访1年至4年,全部病例,无论在功能上及外观上均较成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李进波  蔡拉加 《医学文选》2006,25(4):602-603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状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3例四肢长管状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取出植入物再固定、植骨。结果失效原因为:术后功能活动不当9例,内固定材料搭配不全4例,其他原因2例。经内固取出定物再固定、植骨,全部愈合。结论四肢长管状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较多,取出植入物再固定、植骨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崔巍  杨保林 《黑龙江医学》2006,30(4):303-304
总结了四肢长骨干股折不愈合26例临床资料,分析不愈合的原因与损伤性质、程度、感染、固定不牢等因素有关。以固定不牢为主要原因占46.2%。经手术治疗愈合率94.2%。作者认为骨不愈合治疗还是以手术固定、植骨、外固定及功能锻炼为主要手段,对感染及骨缺损者同样可获得骨愈合。  相似文献   

18.
潘长军 《中外医疗》2016,(20):61-63
目的:分析在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中使用带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成45例对照组与45例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使用带锁髓内钉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5.12±9.33)min,骨折愈合时间为(4.11±1.76)个月;对照组相应的为(120.09±10.27)min、(8.63±1.59)个月;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骨折愈合的优良率情况看,观察组患者总优良率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使用带锁髓内钉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性,对降低手术风险、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以及提高恢复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可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和再次手术疗效。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27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肱骨9例,尺桡骨6例,股骨11例,胫骨9例)分析骨不连发生的原因,并再次行内固定术和自体髂骨取骨植骨术治疗。结果:引起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有严重创伤、手术影响、骨折部位和患者全身情况等。经2~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于再次手术后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病情重及医源性因素是导致术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时去除骨折端硬化骨,并开通髓腔以及坚强内固定和自体骨植骨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狗12只,作了吻合血管的游离髂骨移植于下颌骨缺损的实验,术后取材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用8只狗不吻合血管作为对照。观察结果表明,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骨,由于不需经坏死、重新血管化及新骨形成诸阶段,因而愈合速度较快,明显优于不吻合血管的传统骨移植。这对战时及平时较大的骨缺损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