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比较腰椎滑脱椎弓根系统复位后,Prospacer融合和单纯植骨椎间融合在腰椎滑脱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7d、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比较术后7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腰椎正侧位片上滑脱间隙高度的丢失量和滑脱矫正的丢失量。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经两组均数比较的t检验,两组在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滑脱矫正复位丢失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28和P=0.012。结论腰椎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影像学上Prospacer融合组在维持滑脱椎间隙高度和防止滑脱矫正丢失方面均优于单纯植骨融合组。  相似文献   

2.
许杰  时超  李朝顶  杨六中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838-1840
目的探讨椎间隙单纯植骨、椎间融合器植骨及椎间融合器内外联合植骨3种椎间隙植骨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中椎间融合疗效的差异。方法 36例46个椎间隙接受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其中10例共14个椎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椎间单纯植骨内固定术,12例16个椎间隙实施椎间融合器置入术,14例16个椎间隙实施椎间融合器内外联合植骨内固定术。摄X线片测量施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访18~24个月,单纯植骨组术后3个月时椎间隙高度丢失率达13.7%;椎间融合器组术后12~18个月高度丢失率较高,占总丢失量的50.0%。椎间融合器内外联合椎间隙植骨结合了单纯椎间植骨及单纯椎间融合器植骨两者的优点。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无明显高峰期,18个月丢失率为7.53%。结论椎间融合器内外联合植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进行椎间融合治疗中,在维持椎间隙高度、利于椎间骨性愈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age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组2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滑脱患者,采用Cage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钉棒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并用JOA下腰痛手术评分系统评定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椎间隙高度、腰椎滑脱距离、滑脱角度的改变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病例未发生脑脊液漏、感染及神经根损伤。所有患者获6~12个月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滑脱距离及滑脱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22例患者植骨已融合,融合率为91.7%。结论 Cage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Steffee椎弓根钢板加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远期疗效并分析术前,术后影像特征。方法 对36例腰椎不稳症患全部实施Steffee手术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并进行影像观察。包括椎间隙高度,移位值,滑脱角度改变,以及融合率和主,客观评价。结果 Steffee手术加椎间植骨融合方法术后滑脱复位,椎间隙高度增加,滑脱角改善,脊柱稳定性增加,随访2-2.5a,平均2.25a,矫正度无明显丢失,融合率100%,断钉率1.0%。结论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应充分彻底减压,最大限度复位,同时行椎间植骨融合,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融合器融合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3-01~2008-12收治且获得随访的行单纯椎间融合手术的144例腰椎滑脱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椎间植骨融合,n=54)和B组(cage椎间融合,n=90).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A组融合率为92.5%,B组融合率为97.8%;A组优良率90.7%,B组优良率为94.4%,两组植骨融合率及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和B组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与随访末椎间隙高度差值分别为(2.25±0.46)mm和(0.49±0.27)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方面与单纯椎间植骨疗效及融合率相近,但椎间隙高度恢复方面要优于单纯椎间植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骨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5名椎弓崩裂腰椎滑脱症病人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术,病人全部为峡部断裂型,腰4滑脱20例,腰5滑脱25例,术后卧床两个月,戴支具下床活动6个月。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16个月,椎体间融合率为99.6%,无断钉,复位无丢失,JOA评术后改善率为92.5%,椎间高度平均由术前3.5mm恢复至9.3mm。结论后路减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方法,复位内固定是基础,椎管彻底减压松解神经根粘连是关键,椎间隙植骨融合是手术效果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CT影像学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内固定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8年7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50例。记录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腰椎正侧位CT检查结果,观察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有效上终板面积、腰椎术后融合率的CT影像学变化。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植骨量体积为5、6mL患者较植骨量体积4mL患者椎间隙高度升高明显(P<0.05);术后6个月、1年随访发现,椎间植骨量体积5、6mL患者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椎间植骨量体积4mL患者(P<0.05)。结论内固定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术方案,以5mL及以上植骨量体积进行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显著提高术后椎间融合成功率,CT影像学检查对评估内固定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效果具有可靠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行椎间融合器( Cage )植骨与椎间单纯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 Cage组)或椎间单纯植骨融合(椎间植骨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Cage组植骨融合率为95.6%(43/45),椎间植骨组为93.0%(40/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age组JOA评分优良率为93.3%(42/45),椎间植骨组为90.7%(39/4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时间,Cage组椎间隙高度丢失(0.52±0.10)mm,明显少于椎间植骨组的(2.2±0.9)mm(P<0.05)。结论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基础上采用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与椎间单纯植骨治疗相近,但术后维持椎间隙高度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B组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对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滑脱椎体融合率及相对椎间隙高度等进行随访,并统计分析。结果随访18~34个月,两组间术后滑脱椎体融合率及相对椎间隙高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一定程度上都能缓解症状,临床疗效相当,椎管狭窄患者行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比椎间单纯植骨术具有更优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体骨后路椎间融合术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来安徽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腰椎滑脱症患者21例, 采用自体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 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临床症状体征, 术后随访观察滑椎复位情况及椎间植骨是否融合.结果 12例优, 8例良, 1例可, 优良率为95.2%;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滑脱椎体全部复位;812月后椎间植骨基本融合;术后1周、3个月及1a腰椎滑脱率均显著低于术前 (P<0.05) ;椎间隙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 (P<0.05) ;滑脱角度均显著低于术前 (P<0.05) .结论 自体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满意,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吕志华  邹璇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51-15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椎间融合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2009年6月收治66例伴有明显双下肢神经症状的成人腰椎滑脱患者,根据椎体融合方法的不同分成治疗组36例(椎间植骨)和对照组30例(后外侧植骨),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通过随访观察两组术后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椎体融合率及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后路充分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椎间髂骨植骨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冷冻干燥辐照灭菌同种异体骨腰椎间移植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3例(实验组),以同期椎间融合器结合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7例作为对照组,通过临床观察、X线检查评价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3例患者出现浅部伤1:2并发症(P〉0.05),分别有8例和4例患者术后体温偏高(P〈0.05);随访12~36个月,实验组、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8.4%、86.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平均5个月出现了骨愈合,骨性融合率达100%,术后12个月未出现移植骨的吸收;术后X线与最终随访x线片对照,实验组、对照组相对椎间隙高度丢失平均值分别为12.3%、1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冻干燥辐照灭菌同种异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椎间融合率高,可以较好地维持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重度k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重度k滑脱症患者采用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核摘除,直视下打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同时行椎间植骨,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4~6周后佩戴腰围下床活动。结果随访18—26个月(平均19.6个月),Ⅲ度滑脱10例,获得解剖复位3例,仍有Ⅰ度滑脱7例,椎体复位率达90%,IV度滑脱5例复位率达75%-90%。术后1.5年拍照片示椎体间均有骨性融合,其中RSS固定者螺丝钉折断1例,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完全缓解,术后按照邹德威临床疗效综合评分标准评定为优11例,良4例。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重度L5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Ⅱ、Ⅲ度腰椎滑脱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人院的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Ⅱ、Ⅲ度腰椎滑脱。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滑脱恢复情况、术后复位、疗效评价、材料生物相容性、术后椎间隙高度及BFS评分。结果30例患者术前均为Ⅱ、Ⅲ度腰椎滑脱,其中,19例行椎管、神经根管减压、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1例只行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获得随访30例,均超过12个月。30例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融合率为100%。BFS评分优良率达90.0%。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Ⅱ、Ⅲ度腰椎滑脱,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骸摘出,同时行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6~8周后佩带腰围下床活动。结果随访半年至3年,平均27个月,滑脱椎体平均复位率86.0%(80%~100%),经X线检查,37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7.6%,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植骨均融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优良率达83.5%。结论RF-Ⅱ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对21例腰椎滑脱的患者,采用角度椎弓根螺钉(RF)系统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完全复位16例,复位70% ̄80%5例。随访半年至2年,椎间隙均骨性愈合,无内因定松动及矫正丢失。作者认为:RF系统治疗腰椎滑脱植入方便;有足够的撑开力和提拉力,复位满足;固定节段少,腰椎活动影响小;复位和融合一次完成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76例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6例患者采用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进行治疗,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结束时Taillard指数、疼痛评分(VAS)、腰功能评分(LBOS)、腰椎前凸度及椎间隙高度指数,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本组患者优56例,良14例,可6例,优良率为92.1%;术后仅发生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1例;术后Taillard指数、VAS、LBOS、腰椎前凸度及椎间隙高度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访结束后VAS较术后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联合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单节段LS合并LSS,将其分为观察组(钽金属cage+自体骨)31例和对照组(自体骨)29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术后卧床休息时间。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滑脱程度、椎间隙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度。结果2组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前、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腰椎前凸角度术前、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腰椎滑脱程度、椎间隙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度均明显较术前改善(P < 0.05)。2组术后腰部VAS评分术前、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腿部VAS评分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ODI均优于术前(P < 0.05)。结论PLIF联合钽金属cage+自体骨移植组维持腰椎前凸角度、腰椎后缘高度,远期腰部疼痛缓解效果优于单纯自体骨移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