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当归根部生物量及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收不同生长期当归27批,并测定其根部生物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当归挥发油中Z-藁本内酯与正丁烯基苯酞的含量。结果:GC-MS法测得27批不同生长期当归挥发油中正丁烯基苯酞、Z-藁本内酯的平均含量分别占总油的1%和40%以上,其含量在不同生长期中变化较大。结论:当归中Z-藁本内酯与正丁烯基苯酞含量与其生长周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当归补血汤汤剂中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月纯  黄水清  刘东辉  魏刚 《中成药》2005,27(8):892-894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汤剂(黄芪、当归)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方法:采用GC-MS方法分析挥发油主要组分.在进样口温度250℃,接口温度230℃,载气流速1.3 mL·min-1,柱压为100kPa,升温速率3℃·min-1的色谱条件下,挥发油主成分可达到较好分离.结果:当归补血汤汤剂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反式-藁本内酯、正丁烯基苯酞、正丁基苯酞、顺式-藁本内酯等.结论:当归补血汤汤剂中挥发油成分主要来自当归挥发油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陇产当归挥发油类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为道地药材的合理使用与深度开发提供有价值的研究策略。方法:本研究联合使用Pubchem、UniProt、CTD、Omicshare、SWISS、STITCH、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多个靶点筛选、预测与分析数据库,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模型。最后对陇产当归特征性高含量化学成分群-挥发油类化合物相关靶点进行挖掘预测,借助Omicshare和CT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与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相关作用网络,进一步挖掘陇产当归多维药理作用机制。结果:陇产当归挥发油类成分藁本内酯、正丁基苯酞和正丁烯基苯酞通过LAU、ALOX5、ESR1、AR等36个靶点作用于Na+/Cl-神经递质转运蛋白、SLC介导的跨膜转运、白细胞介素信号转导等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多维药理作用,这些成分主要可治疗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16种相关疾病。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寻找不同产区药材特征性高含量化学成分群(与其他产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关键靶点、信号通路、疾病网络,为深入研究我国不同产区中药资源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西藏林芝和四川平武两地野生当归中挥发油的成份和含量,比较其差异性,为当归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分离挥发油,通过GC-MS测定分析挥发油中所含的成分和含量。结果:西藏林芝野生当归中挥发油含量为1.22%(mL/g),四川平武野生当归挥发油含量为1.16%(mL/g);两地野生当归中均未检测出藁本内酯;其中西藏林芝野生当归挥发油中检测到35个色谱峰,鉴定出22种化合物,其中含量最多的是2-氢正丁烯基苯酞(70.184%),其次是正丁烯基苯酞(9.288%);四川平武野生当归挥发油中检测到35个色谱峰,鉴定出17种化合物,其中含量最多的是2-氢正丁烯基苯酞(92.551%),其次是正丁烯基苯酞(3.037%)。结论:造成两地野生当归挥发油中的成分和含量差异及未检测出藁本内酯这一结果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当归补血汤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对当归补血汤中挥发油进行分析,建立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指纹图谱。方法:采用GC-MS方法分析挥发油主要组分。在进样口温度250℃,接口温度230℃,载气流速1.3 mL.min-1,柱压为100 kPa,升温速率3℃/min的色谱条件下,挥发油主成分可达到较好分离。结果:当归补血汤中挥发油主要有11个共有峰,其中主要成分为Z-藁本内酯、亚丁基苯酞、正丁基苯酞、E-藁本内酯等。结论:该指纹图谱可作为当归补血汤挥发油稳定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川芎挥发油中内酯类成分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HPLC分别于不同时间测定避光冷藏(4℃),室温 避光(18~25℃),室温不避光条件下川芎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含量,计算藁本内酯的降解速率常数,色谱条件为Hedera ODS-2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检测波长273 nm,柱温30℃,进样量10 μL,流速1 mL·min-1。分析相同质量浓度下川芎内酯A、丁基苯酞和丁烯基苯酞的峰面积变化。结果: 在避光冷藏、室温避光、室温不避光3种条件下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2.0×10-4,6.4×10-3,8.4×10-3;随贮存时间的延长,丁基苯酞和丁烯基苯酞含量逐渐升高,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A含量逐渐降低,且丁烯基苯酞含量升高幅度与藁本内酯含量降低幅度接近。结论: 川芎挥发油宜避光<4℃贮存,主要成分在贮存过程中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道地药材江枳壳中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对18批江枳壳药材分别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气相色谱-质谱(GC-MS)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筛选出Q-Marker候选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构建“核心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江枳壳Q-Marker及核心靶点,再用分子对接方法验证江枳壳Q-Marker生物活性。结果 18批江枳壳药材运用UPLC、GC-MS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共筛选出9个Q-Marker候选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川陈皮素、新橙皮苷、橙皮内酯、柚皮苷、D-柠檬烯为江枳壳Q-Marker,作用于核心靶点转化蛋白p21/H-Ras-1(HRAS)、肿瘤蛋白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转录因子AP-1(JU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B)、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因子1A(CDKN1A)、环磷酸腺苷(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催化亚基α(PRKACA)、胱天蛋白酶-9(Caspase-9)、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发挥胃肠动力、抗抑郁、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分子对接表明川陈皮素、新橙皮苷、橙皮内酯、柚皮苷、D-柠檬烯与筛选出的10个核心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体现了江枳壳Q-Marker较好的生物活性。结论 从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两方面着手全面预测江枳壳Q-Marker,为江枳壳药材质量的控制和进一步研究其药效相关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龚普阳  潘烨华  郭瑜婕  哈立洋  李晓朋  顾健 《中草药》2021,52(11):3296-3305
目的探究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挥发油抗炎、镇痛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定性表征竹叶花椒挥发油成分,并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Pub 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Uniprot数据库收集活性成分对应靶点。通过GisGeNET及OMIM数据库筛选炎性反应和疼痛的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借助STRING及BioGPS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分析靶点组织分布,运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法验证竹叶花椒挥发油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结果从竹叶椒挥发油中鉴定成分44个,预测得到其潜在抗炎、镇痛靶点78个,关键靶点涉及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synthase2,PTGS2)、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型3(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M3,CHRM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α,PPARA)、大麻素受体2(cannabinoid receptor 2,CNR2)等。GO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靶点主要涉及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质膜及酶结合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60条信号通路,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及胰岛素抵抗等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竹叶椒挥发油中芝麻素、胆甾烯基豆蔻酸酯和(-)-β-花柏烯等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亲和能力。结论竹叶椒挥发油中多种活性成分能够作用于PTGS2、CHRM3、PPARA等靶点,并通过多通路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依据TOPSIS法,评价当归不同栽培品种(品系)药材质量,为当归优良品种药材质量的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挥发油、阿魏酸、丁烯基苯酞、藁本内酯、欧当归内酯A、多糖、总黄酮、浸出物含量为指标,借助TOPSIS法,构建基于多指标评价体系的当归药材质量综合评价TOPSIS模型。结果:岷归4号、岷归3号、野生当归药材质量较优,其次为岷县、漳县产当归,以及栽培品系2000-01,栽培品种岷归2号,岷归5号,岷归1号;青海产当归药材质量较差。其中岷归4号挥发油含量是青海产当归的1.48倍,藁本内酯的含量是青海产当归的1.69倍。结论:通过上述研究,丁烯基苯酞、藁本内酯2个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及药材的特征指纹图谱可作为当归的质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5,(5)
目的以投影寻踪模型建立当归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以甘肃及云南产75批当归为样本集,当归中的阿魏酸、正丁基苯酞、正丁烯基苯酞、Z-藁本内酯、亚油酸、挥发油、醇浸出物,以及Fe、Zn、Mn、Mg、Ca、Na和K等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指标集,采用DPS V 7.0.5数学软件构建投影寻踪评价模型。结果各评价指标对当归质量的贡献程度为挥发油醇溶性浸出物Z-藁本内酯阿魏酸正丁烯基苯酞正丁基苯酞Fe亚油酸CaZnMnMgKNa。结论基于投影寻踪模型得到的当归药材质量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确定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体现药材共性的重要度提供数学评价方法,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指纹图谱方法,并基于Q-Marker "五原则",对中药黄柏从化学成分有效性以及可测性等角度进行Q-Marker预测分析。方法利用现有文献对黄柏药材Q-Marker的来源进行整合,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预测黄柏药材中的核心成分。结合指纹图谱对10批黄柏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进一步确定黄柏药材中潜在的Q-Marker,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通过文献查阅确定生物碱、黄酮类以及酚酸类为黄柏Q-Marker主要来源。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生物碱类和黄酮类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同时建立了 10批黄柏药材指纹图谱,并指认其中8个共有成分,分别为新绿原酸、黄柏碱、木兰花碱、4-O-阿魏酰奎宁酸、盐酸药根碱、绿原酸、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结合网络药理学活性和成分可测性以及Q-Marker理念,初步预测黄柏碱、4-O-阿魏酰奎宁酸、盐酸小檗碱可作为黄柏药材潜在的Q-Marker,最后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一步验证了 Q-Marker体现药材共性的重要度。结论利用网络药理学进行初步预测,同时建立指纹图谱结合数理统计的黄柏药材质量控制方法,为黄柏药材的Q-Marker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药效成分群-活性-功效关联作用筛选当归质量标志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基于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概念,通过构建当归的药效成分群-生物活性关联网络,确定影响当归药材质量的Q-Marker,建立当归药材的整体质控方法。方法以当归药材表征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对15批次不同产地当归药材差异显著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将初步选定的差异成分作为当归质控的药效成分群。基于关联规则,建立体外、体内活性成分筛选评价模型,通过挖掘组分间关系,以此确定当归药材的Q-Marker,并建立了Q-Marker同时定量的测定方法。结果经UPLC-TOF/MS技术及药动学参数预测,找到当归中11个具有潜在药效活性的药效成分群。经药效成分群-生物活性关联网络分析,将阿魏酸、Z-藁本内酯和欧当归内酯A作为当归质控的Q-Marker,其方法学结果显示,3种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r0.990,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范围为99.18%~100.25%。结论基于药效成分群-生物活性关联概念,采用多元统计结合液质联用分析技术的当归药材Q-Marker辨析方法,可以初步明确与当归药效紧密联系的化学成分来源,为当归的整体质量控制提供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五原则”指导下,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可测性和有效性角度分析预测秦皮潜在的Q-Marker。方法 建立15批秦皮饮片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并预测秦皮饮片的Q-Marker,同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建立了15批秦皮饮片指纹图谱,在21个共有峰中指认出4号峰为秦皮苷、6号峰秦皮乙素、7号峰秦皮素、9号峰秦皮甲素,HCA、PCA和PLS-DA结果大体相符,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潜在的21个活性成分、129个核心靶点、159条关键通路,整合指纹图谱、模式识别及网络药理学方法,共同辨识出可测性、有效性、特有性原则的潜在Q-Marker为秦皮苷、秦皮乙素、秦皮素、秦皮甲素,四者含量依次为0.93%~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理念,建立不同基源郁金的潜在Q-Marker库。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Triple-TOF-MS)技术,建立郁金化学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构建“化学成分-靶点-通路”预测郁金潜在的Q-Marker。结果 郁金药材中共鉴定出46个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12个。以共有成分为Q-Marker候选物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姜黄酮、莪术双环烯酮、莪术二酮、莪术烯醇、莪术醇、二氢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莪术呋喃二烯酮可作用于5羟色胺受体(HTR1A、HTR2A、HTR1D、HTR1B)、阿片受体(OPRK1、OPRM1、OPRD1、OPRL1)等靶点,通过调控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血清素能突触、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等重要通路发挥抗抑郁的作用。结论 通过UPLC-Triple-TOF-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可以快速分析和确定中药郁金的化学成分,建立郁金的潜在Q-Marker库。  相似文献   

15.
周炜炜  王朋倩  杨秀娟  张淼  吴茵  隋峰  霍海如 《中草药》2020,51(24):6286-6293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和方法,筛选辛香类中药陈皮、丁香、小茴香和嗅觉受体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靶点和通路,揭示辛香类中药辛味药性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TCMSP等数据库收集陈皮、丁香、小茴香3味辛香类中药的化学成分,筛选出活性成分,预测其相关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收集所有与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OR)相关的蛋白;将筛选所得靶点和OR相关蛋白上传至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靶点OR蛋白互作网络图,并进一步对关键靶点蛋白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获得陈皮有效成分5个、丁香有效成分5个、小茴香有效成分2个;药物靶点蛋白共224个;嗅觉受体相关基因515个。蛋白互作网络发现GNB2、CHRM2、CHRM3、GNGT2、ADRA2A等25个靶点是3味辛香类中药中挥发性成分激活OR后发挥药效的关键靶点。GO和KEGG富集分析确定了31个生物过程,78个信号通路。结论 嗅觉受体主要被辛香类中药的挥发性成分激活,然后启动多个信号通路共同参与辛香类中药药性的表达,产生“气味辛香”之效。  相似文献   

16.
李霞  曹旺  唐标  邓常清 《中草药》2020,51(15):3987-3995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当归配伍改善血管内膜增生的药效物质和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黄芪-当归的有效成分,利用Pharmmaper数据库搜集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标。通过Genecards、DigSeE和OMIM数据库,收集血管内膜增生相关的靶标,并与药物作用靶标相比较,筛选出共同部分,作为药物成分作用的预测靶标。利用STRING获取预测靶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相互关系大小筛选出核心靶标。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绘制"药物-成分-疾病-靶标"网络图、核心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图。用R语言进行核心靶标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生物过程分析。结果收集到黄芪-当归药对的20个活性成分,共得到193个潜在药物作用靶点、487个潜在疾病靶点,主要作用于EGFR、ESR1、ALB、MAPK8、PGR等多个靶标,涉及PI3K-Akt、MAPK、Ras等多条信号通路以发挥抗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了黄芪-当归配伍改善血管内膜增生可能的靶标和信号通路,可为黄芪-当归配伍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范芳芳  张雯  余羊羊  杨露  李轩豪  张艺  孟宪丽 《中草药》2021,52(22):6911-6922
目的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核心理论,结合文献研究与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藏药红景天传统功效关联性Q-Marker。方法 通过文献整理、TCMID数据库收集构建红景天化学成分库,利用FAFDrugs4网站计算各成分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理性(ADMET)属性,筛选得到类药性化合物;采用BATMAN-TCM平台预测并收集红景天类药性化合物靶点,将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和CTD平台富集分析得到红景天作用组织和疾病;根据Q-Marker定义,结合红景天类药性化合物与传统功效主治的关联性,分析红景天潜在的Q-Marker。结果 红景天中67个类药性化合物共作用407个靶点;主要靶向作用于肝、肺、肾、心、脑等组织,涉及癌症、高血压、脑缺血、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心衰、哮喘等1060种疾病;结合《晶珠本草》1986年版等典籍记载藏药红景天"归肺心经,清肺热,治脉病"的传统功效主治与现代文献研究,揭示了类药性成分没食子酸乙酯、没食子酸、红景天苷、草质素、咖啡酸、儿茶素、原儿茶酸、香草酸等可作为红景天传统功效关联性Q-Marker。结论 以Q-Marker"有效性"为核心要素,辅以其他原则分析,有效预测了红景天功效关联性Q-Marker。建议后期可开展功效相关药理学及病理状态下药动学等研究,进一步确定其Q-Marker,为制定全面科学的红景天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余甘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的干燥成熟果实.对余甘子化学成分及主要药理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理论,对余甘子从传统药性、药效、药效物质基础和化学成分可测性的角度进行Q-Marker初步预测.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余甘子Q-...  相似文献   

19.
李毛加  沙玉茹  罗晓敏  龚普阳  顾健 《中草药》2021,52(20):6268-6273
目的建立基于谱效关联分析的竹叶椒挥发油抗菌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研究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建立竹叶椒挥发油指纹图谱,并进行不同产地竹叶椒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考察不同产地竹叶椒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红色毛癣菌及须鲜毛癣菌的作用;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竹叶椒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与抗菌活性的相关性,筛选Q-Marker。结果 10批不同产地竹叶椒挥发油相似度良好,相似度均大于0.97。不同产地竹叶椒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红色毛癣菌和须鲜毛癣菌均具有抑制作用。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柠檬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关联度值较高,芳樟醇、侧伯酮与大肠杆菌、红色毛癣菌和须鲜毛癣菌关联度值较高。结论柠檬烯、芳樟醇和侧柏醇可作为竹叶椒挥发油抗菌的潜在Q-Marker。  相似文献   

20.
李丽  张剑光  张英秀  苏学燕  张志锋 《中草药》2022,53(15):4822-4832
目的 基于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核心理论,从网络药理学(有效性)及化学成分(特有性、可测性)角度对民族药材飞蓬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Q-Marker进行分析,评价其资源品质、寻找灯盏花素的新资源。方法 采用UPLC-Q-TOF-MS分析飞蓬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有效性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与可测性对飞蓬治疗心脑血管疾病Q-Marker进行筛选;采用UPLC-DAD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飞蓬Q-Marker含量。结果 从飞蓬中鉴定得到灯盏乙素、灯盏花苷I、异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素等26个活性成分;初步确定绿原酸、灯盏花苷I、灯盏乙素、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为飞蓬治疗心血管疾病的Q-Marker;建立了基于UPLC-DAD测定飞蓬Q-Marker的方法,10批次不同产地的样品被测定,绿原酸质量分数为0.43~2.13mg/g,灯盏花苷I质量分数0.18~1.92mg/g,灯盏乙素质量分数为0.21~3.75 mg/g,绿原酸A质量分数为0.07~0.18 mg/g,异绿原酸B质量分数为0.56~1.76 mg/g。结论 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