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AIS患者,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全部采用插管全麻,一期后路手术,选择性植入椎弓根螺钉,进行侧弯矫形及预弯、旋棒后凸旋转矫形,并选择性节段丰富植骨融合。结果全组病例Cobb角术前平均52°,术后平均16°,矫正率69.2%,随访时间12~22月,平均18月,Cobb角平均17°。结论应用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力量强大,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平衡的脊柱系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治疗,根据固定方式的差异,按照其治疗意愿分组为椎弓根螺钉组(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和通用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对比患者进行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进行不同方式固定后,通用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椎弓根螺钉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长明显优于椎弓根螺钉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治疗,选用通用型的脊柱内固定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创伤性较小,并且其操作简单,手术进行的时间短,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原因,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疗效。方法:总结160例胸腰段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10例出现断钉的可能原因。结果:①脊柱骨折节段未做植骨融合或融合后失败;②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不熟练、置入位置不正确;③椎弓根螺钉本身的设计缺陷;④起撑开复位作用的螺钉负荷过大;⑤内置物取出时间过迟;⑥术后未佩戴支具或佩戴时间过短。结论:椎弓根螺钉断裂是综合因素,某单一因素加剧断钉发生;准确定位置钉,必要植骨融合,应用设计合理的椎弓根螺钉,术后常规佩戴合适的支具是防止断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再次翻修手术采用扩大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Et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问卷调查及影像学随访观察。结果本组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所有病例脊柱节段均获融合,融合率100%,平均融合时间为8(6—12)个月。术后随访1~5年,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优良率为96.6%。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经扩大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治疗后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应用价值和实际疗效。方法对20例一侧肢体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经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术。结果 20例患者手术时间60~110min,平均(80±10)min,出血量150~350ml,平均(280±20)ml;切口均皮内缝合,Ⅰ期愈合,术后住院时间7~11d,平均(9±1)d;术后3~6个月达到植骨融合,平均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生活,无螺钉相关并发症,无感染病例,无假关节发生;优12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术是可行的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比较研究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和经椎板拉力螺钉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1999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节段内同定及植骨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38例.经椎板拉力螺钉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2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效果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方面,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优于经椎板拉力螺钉;并发症方面,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脱钩1例,经椎板拉力螺钉系统神经根损伤1例.按MacNab标准评价术后效果,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的优良率为94.6%,经椎板拉力螺钉的优良率为92.6%,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与经椎板拉力螺钉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及植骨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鄢裂手术操作容易,失血量少,固定可靠,安全性高,效果确实.推荐使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胸腰段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随访观察108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发现108例术后患者中有1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结果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折断原因为局部应力集中及异常活动,多为技术因素。结论导致术后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的相关因素有:①胸腰段是断钉的好发部位;②脊柱骨折的严重程度;③术中是否行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是否准确、是否有过度撑开、骨折节段是否植骨融合;④内置物留置体内时间过长;⑤术后是否严格佩带支具;⑥椎弓根螺钉本身的设计缺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置人技术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从2006年11月至2009年1月对31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行矫形手术,术前均对畸形脊柱进行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针角度、椎弓根直径和椎体的旋转角度.根据测得数据确定椎弓根螺钉置人的深度和方向.徒手应用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所有患者术后进行X线成像、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并对其进行随访。从而评价本技术的准确性安全性。结果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149个,通过胸椎CT扫描评价149枚置入畸形胸椎的螺钉位置。共有8枚螺钉(5%)有中等程度皮质穿破,即螺钉部分在椎弓根壁皮质之外.没有相应神经症状。术后跟踪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未发现任何与置入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或内脏并发症。结论严格遵循步骤,逐步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徒手技术在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中具有可靠的安全性。熟悉解剖并结合CT扫描.术前准确测量对手术成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脊柱侧弯尤其是特发性脊柱侧弯常常于青少年时发病,由于此期正是生长发育第2个高峰期,对于cobb′s角大于40°的病例,其畸形往往会逐渐加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矫形干预。以往采用哈氏棒或CD装置矫正畸形,以及近期的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不得不进行内固定调整或翻修以适应个体的身高增长。近些年来我们使用板棍系统(PRSS)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其特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中老年腰椎不稳的疗效及术式选择适应证.方法 对47例中老年腰椎不稳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开窗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和后路椎间、椎板、横突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1个月~6年,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融合率达95%,优良率达96%,未见假关节形成,无感染松动及断钉发生.结论 对于中老年腰椎不稳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选择后路融合方法,并给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率高,手术彻底,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椎体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取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椎体植骨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 d、1个月、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X线照射时间);手术前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结果两组术后5 d、1个月、3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5 d、1个月、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4.5±1.6)、(3.6±1.3)、(1.5±0.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1.8)、(4.8±2.4)、(3.2±1.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均高于本组术前, Cobb角均小于本组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92.15±3.61)%高于对照组的(87.84±5.12)%, Cobb角(7.2±2.1)°小于对照组的(8.3±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67.5±10.2)ml少于对照组的(234.1±23.8)ml,手术时间(80.3±18.4)min和术中X线暴露时间(153.6±10.8)s长于对照组的(65.3±12.5)min、(53.8±12.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椎体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出血量少,疼痛轻,骨折愈合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4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并进行Frankel分级评定。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127.6±14.8)min,术中出血量为(457.9±103.4)mL,术后24h伤口引流量为(264.3±47.2)mL,骨折愈合时间为(15.0~3.6)周。随访1年后,发生感染2例,断钉1例,脊柱曲度异常改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8%。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后缘高度均明显大于术前,患者术后Cobb角和椎管容积减少比均明显小于术前,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评定情况明显好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有效增强患者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手术创伤小且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分析脊椎骨折中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本院脊椎骨折患者中选取21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进行研究,分析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相应指标.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64.5±6.2) min、(60.4±3.5)ml、(8.4±1.2)d.术后VAS视觉模拟评分为(1.3±0.2)、伤椎Cobb角(6.4±1.0)°、伤椎前缘高度比值(93.2±4.1)优于术前的(7.0±1.4)、(19.7±3.5)°、(56.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方法对脊椎骨折患者的伤椎固定、复位及改善伤椎前缘高度等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患者VAS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术后1周进行VAS疼痛评分,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无出血、内固定断裂、松动、植骨融合的情况。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内同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疼痛轻等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伤锥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与万向螺钉的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效果的差别。方法选取行传统后路经伤锥置入椎弓根螺钉的6钉内固定治疗的无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 n =24,置入万向钉组)和对照组( n =28,置入单向钉组),2组均行经伤锥置钉的开放后路3椎体6钉内固定治疗术。比较2组病例一般情况,术前、术后1、3、6、12个月伤锥前(后)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变化,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疼痛、椎体功能情况,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比较伤锥前(后)缘高度,仅术后12个月2组该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同时间段VAS、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固定失败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经伤锥置入万向椎弓根螺钉与单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相似,均能有效恢复骨折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而置入万向椎弓根螺钉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内固定成功率,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股方肌带蒂肌骨瓣移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本院65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进行股骨颈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股方肌带蒂骨瓣植骨,观察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骨折部位及粉碎程度,术后是否早期负重与骨折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关系。结果经过6~60个月的随访,功能评定按Harris评分标准,优42例,良18例,优良率为92.3%,骨折全部愈合,愈合率为100%,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5例股骨头缺血坏死(其中1例为陈旧性骨折),股骨头坏死率为7.7%。结论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复位、内固定及股方肌带蒂肌骨瓣移植(提供了充足的血供),并给予正确的康复指导,可以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本术式不失为基层医院治疗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与伤椎置钉及单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18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A、B和C三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单纯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及椎弓根伤椎植骨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矢状面角度及日本整形外科学腰椎疾患治疗成绩(JOA)评分等。结果 B、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矢状面角度及JOA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矢状面角度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短节段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等优点,有助于改善固定稳定程度,避免术后矫正角度过度丢失,并提高腰椎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对8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施行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经10~22个月的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方法,并对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40例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20例(早期康复组)术后2周内开始康复锻炼,20例(对照组)术后2个月开始康复锻炼。随访12~40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CT复查均显示胸椎序列复位良好,椎弓根钉固定良好,无断裂。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0例患者经康复锻炼后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术前(P〈0.05),早期康复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能最大限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刘如月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2926-2928
目的: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采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跨伤椎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10.0±14.9)min,长于对照组的(91.0±13.7)min(t=5.93,P<0.05);研究组、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70.0±34.4)mL、(258.0±42.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研究组末次随访时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分别为(91.3±1.7)%、(11.2±1.9)&#176;、(2.5±0.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6.6±2.3)%、(14.5±1.1)&#176;、(3.5±0.9)分(t=5.25、3.24、6.17,均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增加椎体的稳定性,减少和避免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