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骨质疏松症(OP)早期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研究279例确诊脆性骨折患者,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骨密度(BMD),探讨不同诊断标准(T值≤-2.5SD和T值≤-2.0SD)对OP的诊断检出率,并对相应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79例脆性骨折患者以T值≤-2.5SD和T值≤-2.0SD为标准OP诊断检出率分别为51.6%和7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T值≤-2.5SD为标准,OP检出组的年龄、有症状者的比例高于非检出组(67.5±12.3 vs 65.3±11.6;27.6% vs 14.7%,P<0.05),但危险因素总数低于非检出组(36.2% vs 63.8%,P<0.05);股骨颈BMD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F=4.3,P<0.05).结论 以骨密度T值≤-2.0SD作为国人OP诊断标准可能比T值≤-2.5SD的标准更为合适;OP早期诊断需结合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并选择合理BMD测量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放射吸收法(radiographic absorptiometry, RA)测量指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筛查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最佳临界值。 方法 招募650名肝肾功能正常的中国绝经后女性受试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腰椎L2~L4、左股骨颈的面积BMD值,RA指骨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手2、3、4指中节指骨的BMD值,构建ROC曲线,探讨RA指骨骨密度作为人群骨质疏松症筛查工具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当RA指骨骨密度T值取DXA骨密度的诊断金标准T≤-2.5时,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72.9%;当RA指骨骨密度T值取≤-2.21为判断骨质疏松症的阈值时,其敏感度较高为81.4%,特异度为62.0%。 结论 T≤-2.21可作为RA指骨骨密度筛查中国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最佳临界值。  相似文献   

3.
闫岩  孙艳格  杜雪平  黄凯  于溯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4):1629-1632
目的 观察超声骨密度检查(QUS)对社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筛查效果。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7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在北京市西城区北区、西城区南区、东城区、海淀区各选择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募集志愿者的方式征集研究对象,最终共选择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绝经后妇女7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3组,≤59岁组304例,60~69岁组231例,≥70岁组182例。所有研究对象同时进行双能X线吸收仪(DXA)骨密度检测和QUS,以DXA骨密度检测为金标准。DXA骨密度检测股骨颈骨密度值,检查结果用T值表示;QUS测量双足跟骨骨密度,检查结果用T值表示,选取最低T值作为本研究数据。结果 DXA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717例绝经后妇女中,241例(33.6%)骨量正常,341例(47.6%)骨量低下,135例(18.8%)骨质疏松症。各组绝经后妇女DXA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低T值(T值≤-2.5)比例增加(χ2趋势=123.381,P<0.001)。QUS结果显示,717例绝经后妇女中,53例(7.4%)T值≥-1.0,152例(21.2%)-1.5≤T值<-1.0,243例(33.9%)-2.0≤T值<-1.5,156例(21.8%)-2.5<T值<-2.0,113例(15.8%)T值≤-2.5。各组绝经后妇女QUS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低T值比例增加(χ2趋势=47.643,P<0.001)。DXA骨密度与QUS骨密度呈正相关(r=0.488,P<0.05)。QUS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93,95%CI(0.752,0.834)。QUS骨密度T值<-2.0诊断骨质疏松症的AUC为0.734,95%CI(0.687,0.781),T值=-2.0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75.6%、特异度为71.3%、总符合率为72.1%、Youden′s指数为46.9%、Kappa值=0.339;T值<-2.2诊断骨质疏松症的AUC为0.716,95%CI(0.664,0.768),T值=-2.2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60.7%、特异度为82.5%、总符合率为78.4%、Youden′s指数为43.2%、Kappa值=0.379。结论 QUS可以作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工具应用于社区;取T值=-2.0作为诊断的临界值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确诊仍需进一步行DXA骨密度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计算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时,使用与不使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对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折概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骨量的因素。方法: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首次就诊的年龄大于40岁RA患者200例,双能X线测定腰椎和左髋部BMD,将使用与不使用BMD或T值计算的FRAX骨折概率进行比较,并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绝经时间、体重指数、病程以及激素应用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例患者平均年龄(59.4±10.2)岁,77.5%为女性。有77例患者接受了双能X线检查,其中BMD正常和异常组分别为10例(13%)和67例(87%),有32例患者发生骨折。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糖皮质激素使用(用药时间、累积剂量、目前日平均剂量)、FRAX预测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与不使用BMD、T值计算的未来10年骨折概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合T值得出的FRAX预测骨折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99)。以腰椎及髋部的BMD作为结果变量,对影响患者BMD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疼痛评分(P=0.02)、既往发生骨折(P=0.003)、糖皮质激素的累积剂量(P=0.008)是引起腰椎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P<0.001)、已绝经(P=0.05)、既往发生骨折(P=0.003)、体重指数(P=0.03)是引起左髋部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骨折发生比例较高,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均增加,结合股骨颈BMD或T值计算FRAX能更有效地预测骨折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MD、OSTA和FRAX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本院诊断的70例严重骨质疏松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18例和非骨折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骨转换指标以及FRAX结果。结果:骨折组患者BMD水平(-3.9±0.6)显著低于未骨折组,OSTA评分(-1.1±0.4)分显著低于未骨折组,而FRAX指数(5.8±1.1)显著高于未骨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RAX联合BMD对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最高,OSTA相对较差。结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骨折患者骨密度、OSTA评分显著低于未骨折患者,而FRAX指数显著高于未骨折患者,进一步分析,FRAX指数联合BMD对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预测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6.
DXA腰椎骨密度诊断评价超声诊断骨质疏松的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金标准DXA对骨定量超声的实用性进行评价.方法对291例20~79岁的妇女,排除了继发性骨质疏松,同时做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测定和用CM-100型超声骨密度仪做右跟骨SOS测量;用SOS不同的诊断阈值与DXA T≤-2.5的阈值的结果比较.结果SOS诊断阈值为T≤-2.5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3.46%、86.10%和60.14%;SOS的T≤-2.0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32.69%、67.38%和54.98%;SOS的T≤-1.0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64.42%、37.97%和47.42%.以SOS的T≤-2.0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较为适宜.当超声T≤-2.5则敏感度太低,反之T≤-1.0则误诊率高达62.03%且准确度也低.结论建议骨定量超声的诊断阈值为T≤-2.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密度(BMD)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患者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经PVP手术治疗患者161例,术后随访是否合并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将患者分为新发骨折组和非新发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新发骨折组BMD QCT值明显低于非新发骨折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D值患者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BMD T值小于-2.5 SD患者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T=-1.0~-2.5 SD患者,而T=1~-1 SD患者最低;全部患者术后3、7d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D对骨质疏松性骨折PVP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的患病率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的使用情况,并探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与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 OVCF)、髋部骨折、所有部位骨折和FRAX软件评估的骨折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6月—2019年11月在上海市普陀区选取甘泉和宜川2个社区,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并对1098例55~85岁研究对象进行BMD测量和胸腰椎X线侧位的摄片。基于脆性骨折的OP诊断标准,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7组。A组: 髋部脆性骨折史;B组: 椎体脆性骨折史及形态学椎体骨折;C组: A+B;D组: 骨密度T-值≤-2.5;E组: 低骨量(-2.5<T-值<-1.0)合并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脆性骨折;F组: 低骨量;G组: 骨量正常。结果在1098名调查对象中,OP总患病率为56.1%,其中女性占64.8%,男性占43.7%。较55~69岁女性相比,70~85岁女性中A组、B组、C组、D组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而G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较55~69岁男性相比,70~85岁男性中D组、F组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而G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在OP患者中,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仅占2.92%(18/616)。单纯补充钙剂者占5.84%(36/616),联合钙剂、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者占8.11%(50/616)。在中老年人群中,骨密度T-值≤-2.5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最高(男性35.2%、女性22.1%)。在55~69岁女性中,骨密度越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越高(P<0.05)。然而在55~85岁男性中,较-2.5<T-值<-1.0相比,T-值≥-1.0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上海市普陀区中老年人OP患病率高,骨密度与OVCF的发生呈负相关、与髋部骨折无相关性,且多数OP患者未进行正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因此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规筛查骨密度、加强宣教对预防老年人群骨折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对社区绝经后妇女骨量异常的筛查效果。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7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募集志愿者的方式征集绝经后妇女。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绝经后妇女均应用FRAX计算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内发生重要部位骨折概率,同时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骨密度,根据骨密度T值分为骨量正常、骨量低下、骨质疏松症。分析FRAX阳性(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0%或10年内发生重要部位骨折概率≥20.0%)预测骨量异常(骨量低下和骨质疏松症)的价值。结果 共入组绝经后妇女759例,<60岁308例,60~69岁251例,≥70岁200例;骨量正常253例(33.3%),骨量低下368例(48.5%),骨质疏松症138例(18.2%)。不同年龄组绝经后妇女骨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91,P<0.001)。不同年龄组绝经后妇女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内发生重要部位骨折概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0.155,P<0.001;F=13.501,P<0.001)。骨量正常组、骨量低下组和骨质疏松症组绝经后妇女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259,P<0.001);3组10年内发生重要部位骨折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9,P=0.250)。FRAX阳性27例(3.6%),FRAX阴性732例(96.4%)。FRAX阳性筛查骨量异常的灵敏度为4.3%、特异度为98.0%、Youden′s指数为2.3%、阳性预测值为81.5%、阴性预测值为33.9%,Kappa值=0.016(P=0.096)。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概率评估骨量异常的Youden′s指数在临界值为0.6%时最大,为38.6%,灵敏度为69.4%,特异度为69.2%。10年内发生重要部位骨折概率评估骨量异常的Youden′s指数在临界值为2.8%时最大,为12.8%,灵敏度为50.0%,特异度为62.8%。结论 采用FRAX筛查绝经后妇女骨量异常准确性较差,不适合社区筛查应用。  相似文献   

10.
《英国医学杂志》2012,(6):374-377
一位74岁的女性在家跌倒后髋部转子下骨折被收住入院。她股骨颈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T值为-3.2。患者7年前有腕部骨折史,余无殊。患者10年内出现严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绝对风险是23%(用WHO在线FRAX计算工具计算所得,  相似文献   

11.
12.
形态学分型困难的白血病24例免疫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英慧  马东初  蔺迪  于卉影  时葆赋  陆岩 《医学争鸣》2006,27(13):1185-1187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24例临床形态学诊断困难的急慢性白血病进行快速、有效地免疫分型,以指导临床化疗. 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及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分型根据抗体积分系统,并与FAB分型进行比较. 结果: ① 9例临床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FCM免疫分型确诊为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② 5例临床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的患者经FCM免疫分型确诊1例为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为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且1例伴红系异常改变; 1例为未分化型白血病;1例为淋巴细胞白血病B,T双表达;③ 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FCM免疫分型确诊2例为髓系白血病;3例为红白血病(M6);④ 1例MDS伴骨髓纤维化经FCM免疫分型确诊为M6;⑤ 4例疑似粒-淋双表型白血病经FCM免疫分型确诊为粒-淋双表型白血病. 免疫分型与FAB分型的符合率为79.2%. 结论: 流式细胞仪多参数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可以弥补FAB分型的不足,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并为白血病治疗措施的个体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吴庭安 《吉林医学》2010,31(15):2172-2173
目的:探讨对早期食道癌患者应用希罗达对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方法:对13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进行希罗达联合放射治疗,并与同期单存放疗患者比较。结果:联合组对患者完全缓解率有影响,能提高患者完全缓解率,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放疗组声音嘶哑因为例数太小无法进行比较,患者吞咽困难改善率,联合组优于单纯放疗组,对胸痛影响无差异,且两组治疗患者均未见Ⅲ级以上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放射治疗,希罗达对放射治疗有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6个月后对比观察2组大脑动脉血流速度(VP)、血管搏动指数(PI)、发育商(DQ)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VP、PI和DQ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通过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功能代谢,改善脑瘫患儿运动、视觉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李春萍  姜凤鸣  麻海春 《吉林医学》2007,28(9):1074-1075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拟行人工流产术且无相关禁忌证的患者,ASAⅠ~Ⅱ级,年龄18~32岁,体重43kg~62kg。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各20例。两组手术方法相同,年龄、体重和人流时间均无差异(P>0.05)。R组瑞芬太尼静脉滴注剂量为0.75μg/kg,丙泊酚静脉滴注剂量为2mg/kg,P组丙泊酚静脉滴注剂量为3mg/kg。两组待麻醉满意后开始行人工流产术,同时观察诱导前、诱导后、手术结束时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苏醒时间,并对麻醉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R组诱导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P组诱导后2min时Bp下降、HR减慢、SpO2降低比R组明显(P<0.05);R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P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麻醉镇痛效果确切,用药量小,起效快,呼吸、循环抑制较轻,患者术后苏醒快,此方法优于单纯用丙泊酚麻醉治疗者。  相似文献   

17.
CR与DR床旁摄片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R和DR是常规X线图像数字化的两种有效途径.本文分析比较了CR与DR各自在床旁摄片的优势,并加以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痨"的疗效。方法:对108例患者经过辨证分型,采用中医药内服外敷:内服瘰疬宁片(院内制剂)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外敷七味内消膏(院内制剂)行气活血,消肿散结;或丹剂(加味Ⅰ号丹,Ⅰ号丹,Ⅱ号丹,生肌散等院内制剂)祛腐提脓,生肌收口;同时配合西药全身抗结核治疗。结果:108例患者治愈率为97.22%。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博取了中西医之长,缩短了疗程,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20.
背景 轮状病毒肠炎是引起婴幼儿腹泻主要原因,多见于秋冬季节,呈流行性,可导致胃肠道、肝脏等消化系统损害,还可并发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损害,重者可致死亡。轮状病毒肠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出现惊厥、昏迷、肢体瘫痪等症状,其中惊厥是最常见表现,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发惊厥原因及临床特点,及早发现并发惊厥相关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对预防惊厥发生,减轻脑损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并发惊厥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住院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3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发生惊厥分为惊厥组(47例)与非惊厥组(87例),患儿入院后留取粪便样本,进行大便RV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生化、尿常规检测。记录患儿性别、年龄、呕吐次数、腹泻次数、发热发生率、脱水情况、血钠、血钾、血氯、血钙、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发惊厥的影响因素。结果 惊厥组患儿腹泻次数、CK-MB高于非惊厥组患儿,发热发生率、血钙、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非惊厥组患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OR=0.131,95%CI(0.045,0.383)〕、血钙〔OR=66.923,95%CI(5.630,795.468)〕、血糖〔OR=1.958,95%CI(1.316,2.915)〕、CK-MB〔OR=0.989,95%CI(0.979,1.000)〕为RV肠炎并发惊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腹泻次数、发热、血钙、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及CK-MB等指标,特别是发热、血钙、血糖及CK-MB变化可能影响惊厥发生。因此,仔细询问病史,及时完善生化检查,及早发现相关危险因素对症治疗,可预防惊厥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