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老年男性人群血尿酸水平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参加2006-2007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年龄≥60岁男性18202例职工为观察对象,以血尿酸三分位数值分为3组:第1三分位组(血尿酸51~266μmol/L,n=6106)、第2三分位组(血尿酸267~336μmol/L,n=6002)、第3三分位组(血尿酸337~983μmol/L,n=6094)。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07-2007-10健康查体的30~70岁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510人中,符合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30027人)和理想血压诊断标准(15614人)的人群作为观察队列。随访38.0~53.0(47.6±3.2)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因素。结果与理想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平均年龄较大;男性比例较高;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体质量指数水平高(均P<0.05)。随访期间共发生461例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前期人群中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和心脑血管病致死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9%、0.57%、0.20%、0.23%和0.23%,高于理想血压人群的0.67%、0.27%、0.12%、0.17%和0.15%,其中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脑出血累积发生率两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和脑梗死的RR分别较理想血压人群增加37%(95%CI1.10~1.70)和56%(95%CI1.10~2.20)。结论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脑出血累积发生率高于理想血压人群;高血压前期是总心脑血管事件和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辛伐他汀对血脂异常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血脂异常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853例血脂异常人群分为预防组(693例)和对照组(2160例),预防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d,睡前口服。分析2组血脂变化、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等差异。结果预防组受试者糖尿病患病率比对照组高,预防组随访率98.7%,对照组随访率96.2%。预防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低[(2.54±1.01)mmol/L vs(4.12±1.29)mmol/L,P<0.05],5年生存率高(94.13% vs 83.47%,P<0.01),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2组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感染。吸烟、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是脑卒中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结论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脂异常人群的心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多中心协作研究(ChinaMUCA)队列人群为基础,对我国南北方人群主食摄入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CVD)发生风险间的关联进行探讨。方法:ChinaMUCA于1998年开展基线调查,收集主食摄入信息;于2007~2008年及2012~2015年随访,收集死亡及CVD结局资料。根据主食摄入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250 g/d组,(≥250~400)g/d组,(≥400~500)g/d组及≥500 g/d组。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在南北方人群中分析主食摄入对全因死亡及CVD事件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 315例基线无重大慢性疾病个体。经过127 059人年的随访,共发生全因死亡718例,CVD事件564例。多因素调整后,以(≥250~400)g/d组为参照,南方地区250 g/d组、(≥400~500)g/d组及≥500 g/d组全因死亡HR(95%CI)分别为1.30(0.93~1.82)、1.08(0.84~1.38)和1.37(0.89~2.11);CVD事件HR(95%CI)分别为1.37(0.85~2.22)、0.74(0.49~1.10)和1.35(0.73~2.52),均呈现U型趋势。北方地区未见明显趋势,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食摄入与全因死亡及CVD事件间无显著关联,在南方地区观察到的"U"型趋势及南北方地区间的潜在差异需大样本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研究降压宝系列方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以河南省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2001~2010年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回顾性队列,按照不同的暴露水平(服用中药暴露程度)分组,以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脑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作为主要结局事件,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确定暴露时间的最优节点,倾向评分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队列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评价。结果弱暴露组较强暴露组易发生主要结局事件危害比(HR)=1.42,需治疗人数(NNT)=1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评分各种方法与Cox直接分析结果一致,主要终点各事件HR1。结论真实世界降压宝系列方药具有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07-2007-10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510人中年龄≥60岁,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ISH诊断标准(5321例)和正常血压诊断标准(2226例)的人群作为观察队列。随访38~53(49.5±2.7)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观察ISH在老年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因素。结果①与正常血压组相比,ISH组的平均年龄较大,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尿酸和体质量指数水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访期间共发生383例心脑血管事件。在老年人群中,ISH组中总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84%、1.32%、2.89%、0.66%和1.50%,高于正常血压组的3.23%、0.49%、1.66%、0.27%和1.21%,其中总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出血的事件累积发生率两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表明,校正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ISH组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RR分别是正常血压组的1.69倍(95%CI1.21~2.35),2.30倍(95%CI1.02~5.23)和1.64倍(95%CI1.03~2.61)。结论老年ISH是总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抽选8250例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分为健康对照组(4233例)、糖尿病组(265例)、高血压组(2872例)和并存组(880例),统计4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及总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存组以上指标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三组,经χ2检验P0.05,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要高于健康人群,而且两者并存时将进一步加重发病风险,需要加强临床监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体质量指数(BMI)变异性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后,至少参加2008-2009、2010-2011年任一次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最终入选75 012例观察对象,计算随访间BMI变异性(2次或3次体检间的BMI变异性),并根据BMI标准差(BMI-SD)的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成4组,分别为Q1:BMI-SD≤0.51,Q2:0.51~0.91,Q3:0.91~1.47,Q4:1.47 kg/m~2。以末次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每年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查阅观察对象在开滦集团所属各医院及市医保定点医院的住院诊断并记录终点事件的情况。随访至2017-12-31。以随访期间的心脑血管事件作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组别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BMI-SD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75 012例观察对象平均随访7.01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共3 569例。Q1、Q2、Q3、Q4组的7年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13%、4.36%、4.73%、5.32%,脑卒中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28%、3.47%、3.80%、4.21%,心肌梗死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95%、0.93%、1.01%、1.22%。经Log-Rank检验,各组间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Q1组相比,Q4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心肌梗死的HR值(95%CI)分别为1.20(1.09~1.32)、1.15(1.04~1.28)、1.36(1.10~1.67);根据BMI变化斜率分层后,BMI正向变异(BMI变化斜率0)和负向变异(BMI变化斜率≤0)人群中Q4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分别为1.19(1.03~1.36)、1.19(1.04~1.36)。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人群中,BMI变异性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随着BMI变异性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汉族人群胰岛素受体底物-4(IRS-4)基因密码子879c/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配偶对作病例-对照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检测IRS-4基因密码子879c/g多态性。结果 (1)男性与女性间。[RS-4基因密码子879c/g多态性分布特点不同,男性无杂合子。g等位基因频率为男性61.8%,女性63.9%。(2)此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3)在男性对照组中,可见gg基因型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低于cc基因型组。结论 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IRS-4基因密码子879c/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不同血脂指标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4组队列人群(北京和广州两地工人和农民)中选择35~59岁,基线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且主要资料完整者10 222人为研究对象(男性4963人,女性5259人),平均随访15.9年。观察终点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ICVD),包括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卒中。结果 随访期间发生ICVD事件378例,其中单纯冠心病96例,缺血性脑卒中270例,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12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控制年龄、性别以及收缩压(SBP)、糖尿病和吸烟等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血清总胆固醇(TC)5.17~5.67 mmol/L组,5.68-6.19 mmol/L组,≥6.20 mmoL/L组ICVD事件发病相对危险性分别为1.34(1.00-1.80),1.61(1.15~2.26)和1.70(1.21~2.3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2-4.12 mmol/L组,≥4.13 mmol/L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1.62(1.15~2.27)和1.67(1.17~2.40),均显著高于参照组(TC<5.17 mmoL/L,LDL-C<3.10 mmoL/L)。按照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提出的诊断标准,在TC临界升高以上(≥5.17 mmol/L)和升高(≥5.68 mmol/L)组,ICVD发病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P)为33.8%和35.9%,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为10.6%和6.2%。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压宝系列方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河南省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建立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回顾性队列,完成主要结局事件和基线的调查。以暴露水平(中医累积治疗时间)分组,以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或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确定暴露月数的最优节点,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弱暴露组较强暴露组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HR=1.78,NNT=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压宝系列方药具有降低高血压病人心脑血管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国T2DM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在全国6个不同地区、104家不同级别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25454例,根据既往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组(n=19757)和二级预防组(n=5697)。按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的推荐,计算各人群中阿司匹林的实际使用率。结果整体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8.78%。其中,推荐采用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3.87%,需医师临床判断是否采用一级预防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1.19%;不推荐采用一级预防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6.43%。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二级预防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39.72%。结论阿司匹林在中国T2DM患者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中整体使用率偏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人群中合并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分析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其划分为单一性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分析高血压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及相应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在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患者当中,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34例(15.45%);在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面,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发生率为52.9%,明显高于单一性高血压组17.2%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诱发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一项重要因素,对此应当加强对患者血压、血糖的控制,以促使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得以有效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水平对老年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健康体检的老年高血压人群4026例,行UACR水平检测,根据UACR水平分为4组,第1分位组1002例(UACR 0.043.10mg/g)、第2分位组1003例(UACR 3.113.10mg/g)、第2分位组1003例(UACR 3.119.62mg/g)、第3分位组1023例(UACR9.639.62mg/g)、第3分位组1023例(UACR9.6318.24mg/g)、第4分位组998例(UACR 18.2518.24mg/g)、第4分位组998例(UACR 18.2530.00mg/g)。4组人群平均随访(3.5±0.5)年。分析UACR水平对老年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与第1分位组比较,第4分位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空腹血糖、TC、TG、LDL-C、HDL-C、体质量指数后,第4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分别为第1分位组的1.68倍(95%CI:1.2330.00mg/g)。4组人群平均随访(3.5±0.5)年。分析UACR水平对老年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与第1分位组比较,第4分位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空腹血糖、TC、TG、LDL-C、HDL-C、体质量指数后,第4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分别为第1分位组的1.68倍(95%CI:1.232.45,P=0.002)、1.52倍(95%CI:1.142.45,P=0.002)、1.52倍(95%CI:1.142.36,P=0.036)和2.49倍(95%CI:1.272.36,P=0.036)和2.49倍(95%CI:1.273.44,P=0.004)。结论基线UACR水平可预测老年高血压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UACR水平较高者发生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尤其是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线收缩压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参加2006-07-2007-10健康查体的101 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的8306例空腹血糖≥7.0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人群作为观察对象,随访38~53(48.1±3.1)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一次新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时点尿估算法调查体检人群中钠盐摄入量的情况,探讨钠盐摄入量与在外就餐频率及常见慢性病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健康管理科参加年度健康体检并完成钠盐摄入量检查者。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钠盐摄入量在不同外出就餐频率组间的变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 242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5.83±11.67)岁,男性10 129例(55.52%),平均钠盐摄入量为(8.39±1.84) g/d。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人群钠盐摄入量高于非高血压和非血脂异常人群(均P0.05),但糖尿病人群与非糖尿病人群钠盐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平均每周在外就餐次数1次、2~3次、4~5次和5次者钠盐摄入量分别为(8.37±1.84) g/d、(8.49±1.84) g/d、(8.51±1.86) g/d以及(8.53±1.68) g/d(P=0.002)。校正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等因素后,在外就餐频率高的人群钠盐摄入量较在外就餐频率低的人多。结论:体检人群平均钠盐摄入量远高于国家建议标准。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患者钠盐摄入量高于正常人群。在外就餐频率是影响体检人群钠盐摄入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蛋白尿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参加2006~2007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中年龄≥60岁、无心脑血管等病史、蛋白尿测定资料完整的20 427例职工为观察对象。采用尿常规试纸法检测晨尿,以蛋白尿水平分3组:蛋白尿阴性组(-)17 740例、微量蛋白尿组(±/+)1607例、大量蛋白尿组(≥2+)1080例,随访至2013年12月31日。采用SAS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SNK法),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事件发生率。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蛋白尿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1621例,其中蛋白尿阴性组1326例,微量蛋白尿组162例,大量蛋白尿组133例;共发生全因死亡事件2824例,3组分别为2239例、293例和292例。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蛋白尿阴性人群相比,微量蛋白尿组与大量蛋白尿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16(95%CI 0.97~1.39)、1.30(95%CI 1.07~1.58),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OR值分别为1.32(95%CI 1.16~1.50)、2.02(95%CI1.77~2.30)。结论大量蛋白尿是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新发脑梗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8 306例糖尿人群作为观察队列,随访(48.01 ±3.14)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一次新发脑梗死事件情况.分析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新发脑梗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1)随访结束时,随着基线空腹血糖水平的增高,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逐渐增高[总胆固醇:(4.93±1.15,510±1.20,5.15± 1.28,5.33±1.35) mmol/L,甘油三酯:(1.70±1.26,1.83± 1.29,2.18±1.76,2.41±2.08) mmol/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的水平也增高(P<0.05).(2) 7.0 mmol/L≤空腹血糖<9.0mmol/L组累积发生脑梗死事件率最低(2.1%,P<0.01).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吸烟、糖尿病病程及降糖治疗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于7.0 mmol/L≤空腹血糖<9.0 mmoL/L组,6.1 mmol/L≤空腹血糖<7.0mmol/L组和空腹血糖≥9 mmol/L两组发生脑梗死事件的相对危险(RR)各分别增加1.85倍(95%CI 1.09~3.15,P<0.05)、1.54倍(95%CI 1.16~2.05,P<0.01).结论 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控制在7.0 ~9.0 mmol/L水平者似新发生脑梗死事件率最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对象均来自开滦研究人群,用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动脉僵硬度。以参加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度开滦集团体检的高血压非糖尿病员工为观察对象,以baPWV检测时间为观察起点,以新发糖尿病为终点事件,以2016-2017年度体检时间为观察终点,最终有8 061例纳入研究队列。按baPWV四分位分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baPWV对终点事件的影响,按体质量指数(BMI)分层做敏感性分析。结果观察对象平均随访(4.22±2.10)年,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874例(10.8%),平均发病密度25.71/千人年。按baPWV四分位分组,第1~4四分位组新发糖尿病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4.60/千人年、23.77/千人年、27.15/千人年、37.70/千人年(P<0.001)。以是否新发糖尿病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以baPWV第1四分位组作对照,校正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基线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等混杂因素后,第2、3、4四分位组发生糖尿病的HR及95%CI分别为1.57(1.24~1.98)、1.74(1.37~2.20)、2.38(1.87~3.03)。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发生糖尿病的HR及95%CI为1.32(1.24~1.42)。结论大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1):1151-1153.该文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12例,根据ACE水平分为ACE较高组157例和ACE较低组155例,测定基线ACE水平、收集基线资料后平均随访73.3个月,比较2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CE较高组脑梗死(14.66/千人年比5.30/千人年)和总心脑血管事件(24.08/千人年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