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蛋白C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原[1], 是机体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之一。蛋白C活化后能通过水解活化凝血因子Ⅴ(FⅤa)和活化凝血因子Ⅷ(FⅧa)来抑制凝血酶的产生。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是由编码蛋白C的基因(PROC)突变引起的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严重蛋白C缺陷症极其罕见, 发病率约为1/400万[2], 临床可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发生的新生儿暴发性紫癜;单杂合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为0.14%~0.50%[3], 此类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可增加5~7倍。截至2021年4月, 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HGMD)共列出391种PROC基因突变, 其中错义/无义突变290种, 小部分缺失突变30种。我们近期收治2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患者, 并对其进行家系调查和基因突变分析。  相似文献   

2.
凝血因子是凝血过程中重要的辅因子。除了凝血功能,F也通过辅助活化蛋白C下调活化因子间接参与生理性抗凝旁路途径。F的这一双重作用,使得F基因缺陷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两种完全相反的表型。本文着重就F引起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凝血因子Ⅴ是凝血过程中重要的辅因子。除了凝血功能,FⅤ也通过辅助活化蛋白C下调活化因子Ⅷ间接参与生理性抗凝旁路途径。FⅤ的这一双重作用,使得FⅤ基因缺陷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两种完全相反的表型。本文着重就FⅤ引起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FⅡ)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转变为凝血酶.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1-q12的F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万,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出血症状,其出血倾向的严重性与血浆FⅡ活性(FⅡ∶C)水平相关[1-2].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于FⅡ基因中单核苷酸的插入、替代或缺失,导致FⅡ蛋白中氨基酸序列改变或产生终止密码子使翻译过程提前终止所致[3].我们对1个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成员进行表型检测及基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脾内免疫法制备抗蛋白C单克隆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浆蛋白C(proteinC ,PC)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血蛋白质 ,相对分子质量为 6 2 0 0 0。PC是机体一种重要的抗凝因子[1] ,约占全血抗凝活力的 2 0 %~ 30 %。在体内经凝血酶 凝血酶调节蛋白 (TM)复合物激活后 ,形成活化的蛋白C (APC) ,可灭活因子Ⅴa和Ⅷa ,并促使血管内皮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 ,发挥抗凝血和促纤溶作用[2 ,3 ] 。蛋白C缺陷症易发生静脉血栓 ,如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浅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等 ,约 2 0 %的患者可发生动脉血栓或心肌梗死。制备抗蛋白C单克隆抗体 (单抗 )将为监测血栓…  相似文献   

6.
凝血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以前 ,由于遗传性抗凝血蛋白缺陷引起的静脉血栓栓塞 ,占总静脉血栓栓塞的 5 %~ 15 % ,大多与抗凝血酶(AT) ,蛋白C(PC)和蛋白S(PS)缺陷有关。 90年代中后期 ,新的与血栓形成有关的遗传性危险因子不断被发现 ,一方面 ,它强化了危险因素与血栓形成之间可能的病理生理联系 ;另一方面 ,它可被用来作为预测血栓形成或监测高凝状态的生物学指标。1 因子Ⅴ (FⅤ )基因多态性与血栓形成   1993年 ,Dahlb ck等[1] 发现在家族性易栓症 (Throm bophilia)患者血浆中存在一种对活化的蛋白C(APC)抗凝活性耐受…  相似文献   

7.
易栓症是一类遗传性或获得性原因所致的血栓栓塞症或血栓前状态。本文主要介绍遗传性易栓症,这类疾病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缺陷症、蛋白C(PC)缺陷症、蛋白S(PS)缺陷症、FⅤLeiden、凝血酶原G20210A、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调节蛋白(TM)、富组氨酸糖蛋白血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过多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这类疾病中,参与编码蛋白分子的单个基因突变是疾病的病理基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形成,约占未选择静脉血栓栓塞症的10%。患者首次发病一般在50岁以前,可有反复静脉血栓形成,可有家族史。在AT、PC或PS缺陷症中,…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C(PC)是生理性抗凝系统PC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遗传性PC缺陷症是由编码PC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其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进展,对突变与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有较明确的认识。遗传性PC缺陷可以是仅有PC基因突变也可与其他凝血因子或抗凝因子基因突变共同存在,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性遗传因素之一。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C(PC)是生理性抗凝系统Pc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遗传性PC缺陷症是由编码PC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其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进展,对突变与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有较明确的认识。遗传性PC缺陷可以是仅有PC基因突变也可与其他凝血因子或抗凝因子基因突变共同存在,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性遗传因素之一。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状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栓形成[1],血栓类型以静脉血栓为主[2]。门静脉血栓形成能造成门静脉血流障碍和(或)血流量增加,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从而继发性地引起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黏膜下静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S是抗凝血过程中重要的辅因子。它可加速活化蛋白C灭活因子a、a。蛋白S基因缺陷可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本文就蛋白S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分类和诊断、与静脉血栓的关系以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凝血因子Ⅴ缺陷:血栓形成与出血转换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Ⅴ因子(FⅤ)是分子量为330KD的单链糖蛋白,与第Ⅷ因子(FⅧ)及铜蓝蛋白之间在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FⅤ参与凝血过程中凝血酶的生成,促进凝血,同时,活化的蛋白C(APC)通过灭活FⅤ来抑制凝血。FⅤ缺陷根据产生机制不同可导致对APC的抵抗(APCR)引起血栓病或遗传性FⅤ缺乏症,导致出血。目前已证实部分APCR和遗传性FⅤ缺乏症均存在分子缺陷。本文主要对FⅤ的结构、功能、活化蛋白C抵抗及遗传性FⅤ缺乏症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遗传性易栓症是指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抗凝/纤溶系统蛋白活性减低或凝血因子活性升高,而使机体易于发生血栓的疾病状态。遗传性易栓症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抗凝蛋白(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的活性检测、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以及凝血酶原G20210突变的检测。该文就不同临床状态下的易栓症检测结果进行解释,而恰当的结果解释对诊断和治疗易栓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位于内皮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清除凝血酶、活化抗凝因子蛋白C(PC)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多种功能,在调控血栓形成和溶解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凝血酶等血栓形成有关的成分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有密切关系,TM作为血管内皮的保护因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TM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广泛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它通过抑制细胞增殖、黏附和炎症反应来维持内皮微环境[1],同时它也可激活蛋白C及凝血酶,增加它们的蛋白水解激活率,发挥抗凝作用[2]。  相似文献   

16.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机体容易发生血栓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即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或状态。易栓症本身并非疾病,多数有易栓倾向者并不发生血栓。而其如发生血栓,则临床可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血栓症状,虽可累及动脉和静脉,但主要临床表现仍为静脉血栓栓塞。血栓形成是环境、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人体的抗凝系统主要有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系统(包括抗凝血酶和肝素,主要抑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如:FXa,凝血酶等)和蛋白 C 系统(包括蛋白 C,蛋白 S,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蛋白 C 受体等,主要灭活凝血因子Ⅴ和Ⅷ等),而抗凝血酶系统中的抗凝血酶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因子之一,约占抗凝活性的70%。抗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serpins)抑制剂,主要具有抑制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酶、FXa 等因子,在人体抗凝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蛋白C和蛋白S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活化蛋白C抵抗 (activatedproteinCresistance,APCR)是目前已知的静脉血栓形成的最高危因素[1] ,80 %的APCR是因子V (FV)基因点突变 (即Leiden突变 )引起的遗传性APCR ,另一部分APCR则是由各种获得性原因导致的无FV基因突变的获得性APCR。APCR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论。蛋白C( proteinC ,PC)、蛋白S(proteinS ,PS)是机体PC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量或质的缺陷 (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 )都将导致机体抗凝功能的减退或丧失 ,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倾向.易栓症的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易栓症一般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 (一)遗传性易栓症 1.抗凝蛋白缺陷: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等.  相似文献   

20.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是由F7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遗传性FⅦ缺陷症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500000,临床表现呈异质性,部分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出血,常见的出血症状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创伤及手术后出血难止,有时可出现致命的颅内出血[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