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致敏患者经双滤过法血浆分离(DFPP)方案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后行肾移植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1至2012年1月45例致敏受者在肾移植前经DFPP方案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后接受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者预处理前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均大于20%,为(56.5±19.9)%,预处理后PRA水平降至(18.9±19.1)%.受者与供者的HLA抗原错配数为(2.1±0.7)个,术前2次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均为阴性.所有受者术后至少随访1年,观察术后1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以及排斥反应和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无受者死亡,有2例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丧失,术后1年受者存活率为100%(45/45),移植肾存活率为95.6% (43/45).术中肾血管开放后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2%,受者在切除移植肾后恢复血液透析;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发生率为26.7%(12/45),经甲泼尼龙和(或)ATG冲击治疗后,11例完全逆转,1例出现移植肾功能丧失而恢复血液透析.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9%(4/45),经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未发生重症肺部感染.结论 肾移植前采用DFPP 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安全有效,能使致敏受者获得良好的肾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总结其经验.方法 2009年实施7例亲属活体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为供受者HLA抗原全相合,其余为半相合.肾移植前5d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供者造血干细胞,术前1d采集供者造血干细胞.肾移植前3d受者开始接受全身淋巴照射,连续3d,肾移植术中给予受者抗胸腺细胞球蛋白50 mg,术后第2、4、6天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术后常规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监测受者血常规、淋巴细胞亚型变化及移植肾功能等情况.结果 全身淋巴照射后受者淋巴细胞数进行性降低,以B淋巴细胞(CD19+)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其他血细胞数量变化不大.HLA全相合受者诱导出30%~50%的嵌合体,其余受者仅诱导出1%~5%的嵌合体.术后随访3年,7例受者移植肾功能稳定,均未出现骨髓抑制和移植物抗宿主病,未增加感染风险.经移植肾活检证实,1例受者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其余6例受者未发生排斥发生.7例受者中,有3例减少了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结论 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的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 式[1-2],现阶段随着肾移植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得受者和移植肾5年存活率可以达到80%以上.由于肾移植术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广泛覆盖,真菌感染正逐渐成为威胁受者生命的主要因素[3-7].其中马尔尼菲蓝状菌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它在艾滋病、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老年肾移植受者贫血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首次肾移植的老年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老年肾移植受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68例老年首次肾移植受者,贫血的总发生率为45.2%( 76/168).40例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6例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0例为溶血性贫血.76例贫血受者中,51例为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25例为EPO抵抗.贫血受者营养不良,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贫血受者(P<0.01).环孢素、硫唑嘌呤、泼尼松方案( CsA+Aza+Pred)贫血发生率为57.1%,显著高于其他方案(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肌酐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是老年肾移植受者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89、5.156、6.345、1.876.结论 贫血是老年肾移植受者严重并发症.男性、肌酐水平、急性排斥反应、DGF是老年肾移植受者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人群中较为普遍,而尿毒症患者因长期透析治疗,免疫力低下,有的还需输注血液制品,HBV感染率更高[1].感染HBV也并非肾移植的禁忌证,已有研究指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肾移植受者在无其他危险因素影响下,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仅较HBsAg阴性受者低3%~4%[2],但HBV感染者在肾移植后的治疗上与未感染者比较,有较大差异.本文回顾分析了32例HBV感染者肾移植术后的治疗与预后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人群中较为普遍,而尿毒症患者因长期透析治疗,免疫力低下,有的还需输注血液制品,HBV感染率更高[1].感染HBV也并非肾移植的禁忌证,已有研究指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肾移植受者在无其他危险因素影响下,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仅较HBsAg阴性受者低3%~4%[2],但HBV感染者在肾移植后的治疗上与未感染者比较,有较大差异.本文回顾分析了32例HBV感染者肾移植术后的治疗与预后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肾移植受者中应用两种不同生物制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4月,在解放军第452医院泌尿外科暨成都军区泌尿外科中心应用生物制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78例尸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免疫诱导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单克隆抗体组(A组,35例,接受巴利昔单抗治疗)和多克隆抗体组[B组,43例,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另以同期在该院未接受免疫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C组,32例)。分析3组受者术后12周内的人、肾存活情况。监测3组受者术后7、14、30、60 d血清肌酐(Scr)水平变化。比较3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2周,3组受体人、肾存活率分别为A组100%和100%,B组97.7%和97.7%,C组100%和96.9%,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14 d,与C组比较,A组和B组的Scr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组比较,A、B两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受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高于A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免疫诱导治疗在肾移植受者中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人群中较为普遍,而尿毒症患者因长期透析治疗,免疫力低下,有的还需输注血液制品,HBV感染率更高[1].感染HBV也并非肾移植的禁忌证,已有研究指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肾移植受者在无其他危险因素影响下,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仅较HBsAg阴性受者低3%~4%[2],但HBV感染者在肾移植后的治疗上与未感染者比较,有较大差异.本文回顾分析了32例HBV感染者肾移植术后的治疗与预后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人群中较为普遍,而尿毒症患者因长期透析治疗,免疫力低下,有的还需输注血液制品,HBV感染率更高[1].感染HBV也并非肾移植的禁忌证,已有研究指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肾移植受者在无其他危险因素影响下,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仅较HBsAg阴性受者低3%~4%[2],但HBV感染者在肾移植后的治疗上与未感染者比较,有较大差异.本文回顾分析了32例HBV感染者肾移植术后的治疗与预后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影响肾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1,2].新一代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具有抗病毒作用强、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及临床耐药率低等优点.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4月间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肾移植后并发乙型肝炎1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影响肾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1,2].新一代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具有抗病毒作用强、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及临床耐药率低等优点.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4月间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肾移植后并发乙型肝炎1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影响肾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1,2].新一代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具有抗病毒作用强、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及临床耐药率低等优点.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4月间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肾移植后并发乙型肝炎1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2009年美国联邦肾病数据系统(USRDS)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0岁以上的ESRD患者高达251116例,是ESRD患者中增长最快的人群[2].1999年ESRD患者中60岁以上者已经超过50%[3].2004年北京市行透析治疗的670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中,47.1%的患者为60岁以上者[4].以上数据表明,ESRD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ESRD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肾移植和血液净化,与血液净化疗法相比,肾移植可使受者得到更好的生存质量.本文就60岁以上患者接受肾移植及相关问题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肝肾联合移植36例的治疗效果及存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单中心施行的36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受者的年龄为(47.4±13.1)岁,术前4例曾接受过肝移植,7例曾接受肾移植.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情况.结果 存活受者随访47.9个月(29.1~115.7个月).术后1、3和5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88.7%、85.4%和81.4%;1、3和5年移植肝存活率分别为79.8%、76.3%和72.3%;1、3和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5.7%、82.4%和78.2%.3例受者因严重胆道并发症进行了再次肝移植,1例受者因移植肾功能丧失进行了再次肾移植.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伴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受者和移植物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活体肾移植前对致敏患者的处理经验,并对移植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609例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将受者分为高致敏组(41例,PRA≥30%),低致敏组(102例,PRA为0~30%)和非致敏组(466例,PRA为0).所有受者经HLA抗体检测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确认没有针对供者的HLA抗体后进行肾移植.高致敏组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低致敏组给予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抗诱导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各组术后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高致敏组、低致敏组和非致敏组受者术后移植肾恢复正常的时间和1年时肾小球滤过率均无明显差异;3组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6%(4/41)、8.82%(9/102)和8.15%(38/466),术后1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7.6%(40/41)、97.1%(99/102)和98.1%(457/466),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7.6%(40/41)、98.0%(100/102)和98.9%(461/466),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致敏组的感染发生率为31.7%(13/41),明显高于低致敏组的26.5%(27/102)和非致敏组的21.6% (101/466) (P<0.05).结论 致敏受者肾移植前经HLA抗体检测和CDC配型,避开受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体针对的供肾,并给予免疫诱导治疗,可以获得与非致敏受者相似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肾移植中应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IL2Ra)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行免疫诱导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0年间的371例肾移植受者,其中使用IL2Ra诱导治疗者261例(IL2Ra组),使用rATG诱导治疗者110例(rATG组).所有受者术后采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并使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预防卡氏肺孢子虫感染.术后对所有受者随访了1~5年,观察和比较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等.结果 两组间受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IL2Ra组比较,rATG组受者接受的供肾更多来源于尸体供肾(P<0.01),且供肾冷缺血时间较长(P<0.01).IL2Ra组和rATG组术后DGF发生率分别为3.1%和1.8%(P>0.05),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7%和2.7% (P<0.05),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9%和21.8% (P>0.05).术后1、2和3年,IL2Ra组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8.9%、98.9%和98.5%,rATG组均为98.2% (P>0.05);IL2Ra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8.5%、98.1%和97.7%,rATG组均为97.3%(P>0.05).结论 在临床肾移植中,经rATG诱导治疗较IL2Ra有更低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且不增加发生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肾移植前致敏患者干预治疗的方案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至2011年接受肾移植的致敏受者43例,根据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分为轻度致敏组和高度致敏组,术前经血浆置换、输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的干预治疗,经过HLA配型,联合应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诱导治疗,应用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和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定期检测PRA水平.所有受者随访12~36个月,观察受者/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和PRA水平的变化,以及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 经干预治疗后,轻度致敏组中14例PRA完全转阴,高度致敏组中5例PRA完全转阴,其余受者PRA水平均较干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两组受者均出现PRA水平的爬升.轻度致敏组和高度致敏组的人存活率分别为95.6%和90%,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2.6%和70%.轻度致敏组有3例活检证实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高度致敏组有5例活检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均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5 d后逆转.两组共10例受者出现血肌酐缓慢爬升,经移植肾穿刺活检发现慢性移植肾肾病的表现.结论 血浆置换和输注IVIG的干预治疗,良好的HLA配型,ATG诱导治疗,以及应用Tac+ MMF+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是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器官移植术后可并发癫痫,国外资料显示其发生率为5%左右[1].回顾我中心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244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有3例(1.22%,3/244)在肾移植术后早期(3个月内)并发癫痫,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为男性,19岁,于2008年12月接受肾移植,术前接受血液透析8个月.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肾移植术后出现肾功能恢复延迟(DGF).  相似文献   

19.
1概述 目前,尽管在组织配型、移植外科技术及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感染和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肾移植受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感染和排斥反应密切联系相关,直接影响到人肾的长期存活,成为肾移植术后对受者及移植肾长期存活最大的威胁.据国际多个移植中心的统计,肾移植后第1年约有75%的受者发生过各种不同程度的感染,26%的患者直接死亡原因是感染[1].其中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也是肾移植受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早期即可出现低氧血症,如进展至ARDS,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2].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治成为企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受者因免疫抑制等因素而成为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但肾移植后发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较罕见[1].2010年11月,本院收治1例肾移植后慢粒患者,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抗白血病治疗,获得血液学缓解,随访1年,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出现慢粒急性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