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血管解剖、病因和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23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DWI资料。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特殊的血管解剖特点;主要病因是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其危险因素有高血脂、吸烟、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眼球运动障碍为主;影像学可以同时发现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面和枕叶两处或者两处以上的病灶;本病治疗原则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同;预后差,病死率、致残率高。结论:应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足够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警惕其并发症出现,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ilar artery syndrome,TOB)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加深对这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995年至今本人收集的14例TOB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与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有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及肢体运动障碍。CT及MRI常显示有中脑、丘脑、小脑、枕部、颞叶内侧等多部位,双侧性病灶。结论:TOB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死因主要为脑疝。早期诊断,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 TOB 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 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偏盲,可伴有行为异常等.MRI 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及颞叶的梗死.结论:TOB 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是一种特殊表现的脑血管病,以臣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并且发病急、病情危重,预后差,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04~2007年问收治的3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影像学特征常为中脑或丘脑合并枕叶、颞叶、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尤以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本病预后不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胡林壮  李淮玉 《安徽医学》2011,32(3):326-32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因、影像学改变及治疗预后。方法对我院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2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均急性起病,早期诊断MRI优于CT。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特殊的脑血管疾病,具有病死率、致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需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该病居前几位的症状和体征依次为意识障碍(75.0%)、眼球运动障碍(66.7%)、肢体活动障碍(58.3%)、眩晕(58.3%)和瞳孔改变(50.0%);栓塞和脑血栓形成是常见病因,危险因素为高血压(75.0%)、糖尿病(33.3%)、高血脂(25.0%)等;影像学表现以中脑、丘脑梗死(75.0%)多见,可合并颞叶(33.3%)、枕叶(41.7%)、小脑(41.7%)梗死。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常见病因和危险因素同一般脑卒中。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附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近4年来21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TOBS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最常见,影像学重要特征是丘脑或中脑梗死并发枕叶、颞叶、小脑等梗死.MRI较CT更敏感.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复杂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李文革 《吉林医学》2009,30(21):2627-2628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方法和经验,提高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影像学诊断水平,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几率。方法:对30例TOBS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CT、MRI初诊无误诊或漏报。结论:CT和MRI是早期诊断TOBS的主要检查手段,只要影像科医师加强与临床科室沟通合作,提高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科学认识与诊断水平,就能早期发现,早期得到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TO—BS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TOBS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最常见,影像学重要特征是基底动脉尖5条血管供血区域内多发脑梗死。MRI较CT更敏感。结论基底动脉尖及其分支供血区域大,梗死后表现为多病灶状态。CT可除外出血病变,MRI是早期诊断TOBS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arry-romberg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一例Parry-rom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头部CT、MRI影像学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患者以癫痫起病,左侧面部萎缩,头部CT可见左侧枕叶钙化灶,头部MRI示左侧基底节、颞枕叶白质片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MRI梯度回波T2*示左侧多发小点状病灶提示微出血,随访发现患者左侧面部萎缩进行性加重,头部MRI可见原有脑部病灶处小圆囊性改变。结论Parry-romberg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病,可以合并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有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paraneoplastic limbic encephalitis,PL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PLE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病人主要表现记忆力及定向力等高级智能障碍、癫痫发作、精神障碍等,脑脊液检查呈炎性改变(脑脊液蛋白72 mg/dl,细胞数75个/mm3 ),脑MRI提示右颞叶异常信号改变,脑电图示右侧颞叶慢波等.结论 脑脊液、脑MRI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早期明确PLE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骨巨细胞瘤(GCT)的常见以及典型的CT和MRI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汕头市中心医院经过病理证实并且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其中CT资料32例、MRI资料48例)的病历资料回顾分析,拥有超过65%的病例表现可以被定为常见临床表现,又有所有病例的常见临床表现被定义为典型表现。结果骨细胞瘤较为常见的CT表现为:长骨骨端骨性骨质遭到偏心性溶胀破坏,在关节面之下,软组织的密度较为密集,没有钙化现象;挂边缘清晰可见,出现完全或是不完全的硬化边缘,未见骨膜反应。以上常见的CT表现的病例有20/32例,占62.5%。较为常见的MRI为:长骨骨端骨性骨质遭到偏心性溶胀破坏,在关节面之下,有不平衡信号,囊变坏死,扫描的不均匀有所增强;边缘出现低信号环,附件可见骨髓水肿,边骨没有软组织的肿块。以上常见的MRI表现的病例有23/48例,占47.9%。结论对于GCT在CT及MRI的临床表现具备很重要的诊断价值;典型的CT及MRI的临床表现不常见,诊断过程不用过分强调。  相似文献   

1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附25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征合征 (TopofthebasilararterysyndromeTOB)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 2 5例TOB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偏盲、运动障碍、感觉行为异常 ,为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重要特征是丘脑或中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 ,如枕叶、颞叶、小脑梗死。MRI较CT更敏感。结论 TOB综合征同时具有幕上及幕下多处梗死 ,早期行MRI检查 ,全面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陈宁 《医学综述》2014,20(19):3616-3617
目的比较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与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上海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检查的高血压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行超声CT检查以及MRI检查,联合两项检查结果与传统的"金标准"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联合MRI检查出肾动脉狭窄性共87条,与DSA检查结果相比,灵敏度为100%(81/81),特异度为98.5%(394/400),阳性预测值为93.1%(81/87),阴性预测值为100(394/394),与DSA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K=0.96,95%CI 0.920.99)。在显示各级肾动脉狭窄方面,CT联合MRI与DSA比较一致性较高(K=0.97,95%CI 0.940.99)。在显示各级肾动脉狭窄方面,CT联合MRI与DSA比较一致性较高(K=0.97,95%CI 0.940.97)。结论 CT联合MRI在检查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方面与DSA检查的一致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常见和典型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0倒经病理证实的GCT患者的CT(26例)和MRI资料(46例),将60%以上病例所拥有的表现定义为常见表现,拥有全部常见表现的病例定义为典型痛例。结朵GCT的CT常见表现有:长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达到关节面下,呈软组织密度,无钙化;边缘清楚,有完整或不完整硬化边,无骨膜反应。同时具有上述CT常见表现者11/26例,占42.3%。MRI常见表现包括:长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达到关节面下,信号不均匀,有坏死裘变,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边缘见低信号环,周围见骨髓水肿,骨旁软组织肿张但无软组织肿块。同时具有上述常见MRI表现者15/46例,占32.6%。结论充分认识GCT的CT和MRl常见表现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具有典型cT和MRI表现的病例并不常见,在诊断和鍪别诊断中不应过分强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临床、病理表现与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临床及病理表现,并与影像表现对比分析。结果 (1)临床表现:咯血5例(83%),咳嗽2例(33%),无症状1例(17%)。6例(100%)患者段或段以上支气管分布及形态正常。(2)病理表现:6例(100%)见粗大异常动脉起源于降主动脉左侧。6例(100%)左下肺动脉在背段动脉起始远侧缺如。6例(100%)大体标本切面见多个扩张血管,镜下肺组织部分区域见大小不等厚壁血管,肺泡腔内有多量含铁血黄素,间质内见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3)影像表现:心影后与降主动脉相连的血管样阴影6例,左肺下叶基底段体积缩小6例,呈毛玻璃影6例。左下肺动脉在背段动脉起始远侧缺如6例。异常动脉直径约为12mm。结论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咯血,病理表现为异常动脉供血导致基底段肺充血,CT增强扫描可确诊该病。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明显的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如脑白质疏松、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认知谱系疾病。VCI 早期的临床体征和症状通常不足以支持最终诊断,也不能鉴别病因,而神经影像学可以显示缺血性和出血性损伤灰质和白质损害,在VCI 的诊断和治疗中十分重要,同时也可以探索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该文综述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pectroscopy,MRS)、动态增强核磁(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依赖血氧水平的功能磁共振(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等影像学方法在VCI 诊断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 susceptibility weightde imaging,SWI)技术在高血压患者脑微出血( 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高血压患者的CT和磁共振检查资料,磁共振包括T1WI、T2WI、T2-FLAIR、DWI、SWI序列,比较不同序列对CMBs检出率的差异以及CMBs发生部位的特点;同时按临床危险分级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组,分析高血压患者脑内微出血与临床危险分组的关系。结果:CT未发现微出血灶,T2WI及T2FLAIR检出CMBs 10例,SWI共发现CMBs有42例,CMBs总数为149个。在各部位的分布按数目依次为基底节区、皮质及皮质下、脑干、小脑。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与极高危组微出血的阳性率、出血灶数目均有显著性差异( P值<0.05)。结论:SWI在诊断CMBs的检出例数及病灶数上都显著优于常规序列,基底节区为CMBs的好发部位。高血压患者危险分级越高,脑内微出血的机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