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13份金线莲种质为研究对象,对其9个性状(株高、地径、叶长、叶宽、植株叶面积、叶片鲜重、叶片数、高径比、植株鲜重)进行相关、通径和主成分分析。不同种源金线莲形态学性状变异系数为2.96%~12.59%,相关性研究表明植株鲜重与地径、株高和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鲜重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株高对植株鲜重有最大的正向直接作用,并通过叶片鲜重和叶片数对植株鲜重有不同程度的间接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金线莲形态学性状分为“高产型形态决定因子”和“产量的叶部决定因子”。在实际生产及良种选育过程中,应关注金线莲株高、叶片鲜重和叶片数等性状。  相似文献   

2.
菘蓝不同种质生长特性及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通过对菘蓝种质生长特性及其与单株产量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构成菘蓝根及叶产量的关键性状,以期为菘蓝高产栽培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定期采样测定,结合相关及通径分析方法对菘蓝种质主要形态学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菘蓝种质生长特性基本趋于一致;以根长、单株叶片数对单株产量影响较大;各种质叶及根部产量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对菘蓝种质进行丰产选育时,应重点考虑根长及单株叶片数,同时兼顾对叶长较长和叶宽较窄株系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荆芥品种选育产量性状选择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荆芥品种选育中产量性状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交纯化的荆芥品系进行单株性状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荆芥性状在品系间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单株穗重和单株草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顶穗粗、顶穗长和单株穗数等;通径分析表明顶穗长、顶穗轮数和顶穗粗对单株穗重和单株草重有较大的直接效应;有无复穗品系的顶穗性状达极显著差异水平,但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结论通过选择顶穗性状可以有效简化荆芥育种程序,加快育种进程;选育出的有无复穗性状可作为新品系的鉴定根据,但不能作为产量性状的间接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宜于药用的9份PA型紫苏种质以产叶为目的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叶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因素进行探究;方法:9份PA型紫苏种质种植后,对株型、叶、穗等形态性状,以及二级分枝数、有效穗数等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测量、统计评价与分析;结果:其中3份种质叶产量较高,值得进一步选育成叶用型品种。紫苏单株干叶产量主要受株高、一、二级分枝数与单株的叶片数量相关的性状影响,而与十片干叶重相关性不大,单株籽粒产量则同时受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影响;结论:植株较高和一、二级分枝数多的类型是叶用型紫苏为提高产量主要的选择性状,而平均节间距高、有效穗多、千粒重高的类型,则籽粒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青蒿主要农艺性状间及与单株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及总量间相关关系,为高产高青蒿素含量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对四川野生和引种的青蒿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单株产量、青蒿素含量和总量进行考察和测定,并分析了各性状问相关关系.结果:单株茎秆干重与单株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分枝数和茎直径与单株产量间为显著正相关;花蕾期、始花期和盛花期则与青蒿素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始花期和盛花期与单株青蒿素总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茎秆干重、秆直径和花蕾期与单株青蒿素总量间呈显著正相关.紫红色茎秆青蒿的青蒿素含量和总量显著高于深绿色茎秆者.进一步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单株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0.061 21-0.000 08X_1+0.303 78X_3-0.000 51X_4-0.000 31X_5(F=20.15,P<0.000 1),青蒿素含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458 49-0.000 99X_1-0.240 79X_3+0.133 62X_6-0.007 19X_7+0.014 54X_9(F=46.55,P<0.000 1),单株青蒿素总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2.670 01-0.002 49X_1+0.988 73X_3+0.300 37X_6+0.011 13X_9(F=22.62,P<0.000 1).结论:选育高产、高青蒿素含量的青蒿新品种时应重点选择茎秆紫色、粗壮,株高较高,分枝数和花期适中,分枝角度较小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栽培与野生夏枯草矿质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人工栽培与野生夏枯草土壤及其植株各器官矿质元素含量,以期为该资源保护利用及GAP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ICP-AES法测定栽培与野生夏枯草各器官及其土壤中磷(P)、钾(K)、钙(Ca)、镁(Mg)、钠(Na)、铁(Fe)、铜(Cu)、锌(Zn)、锰(Mn)、铝(A1)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栽培与野生夏枯草土壤及其茎、叶、果穗矿质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Cu含量大小顺序为果穗>叶>茎,Mg,Ca,Zn,Fe,Mn,A1元素以叶含量最高,果穗次之,茎最少,K,Na在茎叶中含量较高,其次为果穗;土壤与果穗中Fe元素含量呈极显著相关,与茎及叶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与果穗、茎及叶中Zn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K元素含量在土壤及茎间亦呈显著正相关;栽培与野生品夏枯草各部位对P吸收有富集作用.结论:夏枯草药材与土壤中多数矿质元素含量无直接相关,主要通过选择性吸收调控药材中矿质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不同环境因子对紫苏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寻找影响紫苏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及内在规律。该研究收集了贵州省6个生态区域中紫苏生育期内主要环境因子数据,与15个紫苏品系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栽培环境对各紫苏品系的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栽培环境对产量构成因素中主穗果数,单株穗数,株高,主穗长度,生育期及千粒重的影响作用依次递减。各环境因子中,纬度与紫苏产量,生育期,株高及单株穗数呈现正相关,与主穗长度及主穗果数呈现负相关。海拔与紫苏生育期呈负相关。紫苏产量随海拔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海拔为800 m,产量达到最高值。经度除与紫苏株高呈正相关,与主穗长度呈现负相关,对其他产量指标影响趋势不一致。日照长度,积温均温及降雨量3个主要的气相因子对不同紫苏品系产量影响趋势不一致。其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日照时间与株高成负相关,积温与均温与株高呈正相关,与主穗长度呈负相关,降雨量与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呈负相关。栽培环境对油脂成分影响作用以油酸,硬脂酸,亚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及含油量依次递减。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量与棕榈酸含量及亚油酸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亚麻酸含量间呈现正相关。脂肪酸成分间,紫苏种子中α-亚麻酸含量与其他脂肪酸成分均呈现显著负相关,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不同环境因子对紫苏品质的影响如下:含油量与海拔及日照时间表现为正相关。α-亚麻酸含量与经度,纬度,积温及均温呈现负相关,与海拔,日照时间及降雨量呈现正相关,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与这些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与α-亚麻酸含量的情况相反。该研究详细探讨了环境因子对紫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紫苏生态种植技术及道地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形态变异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植物学性状观测、统计和分析,以期为药用菊花的遗传改良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对药用菊花的26个形态性状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26个形态学性状中有17个性状变异系数大于20%,前6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7.14%,通过聚类分析将29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分为2类.结论:药用菊花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的形态分化.  相似文献   

9.
探讨不同品系黄芩表型性状的差异与相关性。比较了14个黄芩品系的10个地上部性状和6个根部性状,并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系黄芩的表型性状变异十分丰富,多样本方差分析显示F为3.169~71.58,差异显著,参比品系中性状表现最优良的是15号。相关分析显示,除侧根数、根粗、根长外,其余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芦头直径与根鲜重存在极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877。主成分分析表明黄芩单株整体产量和根粗可作为优良品种选育的综合参考指标。不同品系黄芩的主要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及相关性,可为黄芩品系的性状特征区分、评价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种质评价是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的前提。筛选优良种质,是实现半夏良种选育和有序生产的关键。该研究收集了全国主要产区的21份半夏种质材料,经过表型初步筛选后开展群体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半夏群体具有丰富的变异,从器官性状变化主要分为5种表型。进一步对该群体的20个数量性状进行变异分析,发现腺苷含量的变异系数(339.05%)最大,植株地下部分的高度的变异系数(16.35%)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有52对性状间呈极显著(P<0.01)相关,19对性状间呈显著相关(P<0.05)。供试的21份种质可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Ⅱ类群的种质含核苷类成分种类最多且含量高,适合选育高含量的半夏品种;第Ⅲ类群的种质产量较高,适合选育高产的半夏品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所有性状指标简化为5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86.04%。采用隶属函数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综合分析发现,株高、主叶长、植株地下部分的高度等9个性状可作为半夏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的特征性指标。BX007、BX008和BX005为兼具高产和较高尿苷含量特性的种质,其中BX007的尿苷含量最高,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探讨不同品种不同规格鹿茸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7种氨基酸、核苷组分、磷脂组分、胆固醇及多胺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溶性蛋白质及总磷脂含量;以测定的这些营养成分含量作为分析数据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规格及不同品种鹿茸之间氨基酸总量、总磷脂、磷脂组分、多胺无显著差异(P0.05),马鹿三岔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低于马鹿其他规格及梅花鹿所有样品的含量(P0.05),梅花鹿二杠侧枝二茬中核苷含量高于马鹿及梅花鹿二杠主枝头茬、三岔头茬,有显著性差异(P0.05),马鹿四岔中水溶性蛋白含量与其他规格马鹿、梅花鹿二杠主侧枝头茬及三茬有显著性差异(P0.05),马鹿单门及四岔胆固醇含量与梅花鹿二杠侧枝二茬、三岔有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不能将马鹿茸和梅花鹿茸分为两大类,有交叉聚类现象,评价指标不同,聚类分析结果也不同。结论:应用方差分析技术及聚类分析法评价鹿茸的质量,具有可靠性,为鹿茸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贵州省宽叶缬草在叶绿体基因trn L-F,mat K上的遗传关系。方法:利用trn L-F,mat K序列对宽叶缬草进行序列分析,运用Bioedit,MEGA 5.0软件计算贵州省宽叶缬草居群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不同居群宽叶缬草trn L-F序列长度为947~985 bp,鸟嘌呤和胞嘧啶质量分数为35.92%~36.55%,其中差异位点8个,变异位点5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 0~0.005 4,最小进化法(minimum-evolution,ME),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4种聚类构树结果显示15(江口县官和乡泗渡村寨上组),18(江口县凯德镇育苗基地)号样品明显与大部分的宽叶缬草样品区分出来;不同居群宽叶缬草mat K序列长度为1 080~1 088 bp,鸟嘌呤和胞嘧啶质量分数为35.19%~36.64%,差异位点2个,变异位点1个,简约信息位点1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 0~0.000 9,ML,NJ,ME,UPGMA 4种聚类构树结果显示2(剑河县太拥乡太平村),5(剑河县岑松镇稿旁村),6(剑河县关么乡苗岭村),20(江口县闵孝镇渔凉溪村)号样品聚为一类,其余19份样品聚为一类。结论:贵州省宽叶缬草居群内trn L-F,mat K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  相似文献   

13.
贝壳杉烯酸氧化酶(kaurenoic acid oxidase)是二萜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上的关键酶,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等重要生物学过程。该文根据雷公藤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贝壳杉烯酸氧化酶全长c 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实时定量PCR(qRT-PCR)研究基因的诱导表达水平。克隆得到Tw KAO长度为1 874 bp,编码487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56.02 k Da,理论等电点8.89;经茉莉酸甲酯(Me JA)诱导后,Tw KAO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2 h达到峰值;经植株组织表达分析证实,Tw KAO基因在雷公藤的叶中表达量最高,根中最低。该研究首次克隆得到雷公藤KAO基因,并分析其mRNA表达特征,为深入研究雷公藤生长发育以及萜类活性成分次生代谢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龙登凯  李军  周涛  郑伟  丁铃  江维克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3):2404-2410
为探讨太子参环肽成分与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太子参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太子参类胡萝卜素双加氧裂解酶(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s,CCDs)新基因,并设计引物对其进行全长扩增及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克隆得到的4条CCDs序列全长分别为1 617,1 461,1 746,1 875 bp,并根据其功能依次命名为Ph CCD1,Ph NCED2,Ph NCED3,Ph CCD4。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个基因均含有REP65结构域,且均含有与亚铁离子结合的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h NCED2,Ph NCED3聚为NCEDs一支,Ph CCD1,Ph CCD4聚为CCDs一支,且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 CCDs家族相比,Ph CCD1与At CDD1同源性最高,Ph CCD4与At CCD4同源性最高,Ph NCED2,Ph NCED3与At NCED3同源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Ph CCD1和Ph CCD4 2个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地上部分,其中Ph CCD1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Ph CCD4在茎叶具有高表达,可能参与太子参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Ph NCED2和Ph NCED3 2个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地下部分,其中Ph NCED2在须根中表达量最高,Ph NCED3在块根木部和皮部表达量较高,可能是脱落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研究首次得到太子参CCDs基因,为进一步阐明太子参植株对于外界胁迫的应答机制,进而探讨太子参品质形成的生物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平台上以决明子为主题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 5.7.R2软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决明子的研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图谱共现和突现分析,疏理决明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检索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2754篇(去重后),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李续娥;发文机构最多的为辽宁中医药大学,机构之间南北区域间合作较少,区域相邻合作较多,大学与企业之间合作较多,其中辽宁中医药大学与辽宁大熊制药研究有限公司合作较为频繁;关键词分析显示决明子研究方向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其中降血脂、橙黄决明素及数据挖掘、用药规律等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研究根据雷公藤悬浮细胞转录组数据库设计引物,对雷公藤悬浮细胞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C-acetyltransferase)基因TwAACT进行全长cDNA(GeneBank:KP297934)克隆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克隆得到TwAACT cDNA全长为1 704 bp,编码405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10,相对分子质量为41.20 kDa,在线预测表明TwAACT具有2个催化活性位点。雷公藤悬浮细胞经茉莉酸甲酯(MeJA)外源诱导后,通过荧光定量PCR表明,TwAACT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在24 h达到最高。研究首次克隆得到雷公藤AACT基因,为进一步阐述雷公藤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藤茶药材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主成分聚类分析,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Ultimate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5%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5 nm;柱温40 ℃;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建立了藤茶药材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确定了11个共有峰,并指认了2个主要共有峰。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18个藤茶不同无性系种质可分为3类。 结论: 该方法快速,可较全面的反映藤茶药材中化学成分的信息,为评价藤茶药材提供了科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甘松药材地上部分的无机元素含量差异,分析其无机元素分布特征,为评价市场上流通的甘松全草统是否科学、合理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湿法消解-ICP-OES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甘松药材地上部分的无机元素含量,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元素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多维统计分析确定甘松地上部分特征元素为Pb,Se,As,Si,Mo,Co,Ni,Cd,Cr,Tl,Na,Sn;对地上部分样品能够较好地聚类;海拔在3 400~3 500 m时,甘松地上部分各无机元素含量大都达到峰值(对植物生长有益元素)。结论:基于甘松地上部分无机元素的角度考虑,3 400~3 500 m为甘松最适宜生长海拔高度,同时土壤作为关键因素;对于甘松药材入药部位甘松根及根茎、甘松全草及甘松地上部分这三者是否可以互为替代、甘松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红芪Hedysari Radix为我国甘肃省的道地药材,回顾红芪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促进红芪跨地域多维度发展。方法 采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基于数据融合与驱动可视化技术,从时间和地域的视角出发,检索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Web of Science(WOS)等国内外数据库中红芪的相关文献,使用Coocation(COOC)进行数据处理筛选。采用VOSviewer可视化技术从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及期刊等方面对红芪的研究热点、前沿动态及研究主题的时序与地域分布进行梳理和总结,探析21世纪以来全球在陇药红芪科学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及多维度协作价值。结果 最终纳入中文文献5615篇,英文文献83篇。中国为国际上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国家,甘肃省为国内发表最多的省份,机构研究主要以兰州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为代表,且合著方面机构内合作占据主流,中文核心作者为程卫东,英文核心作者为FENG Shi-lan,“信号通路和网络药理学”为目前红芪的研究热点。结论 红芪在中医临床及中西药合用方面的研究是当前乃至未来持续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