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受孕(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与自然受孕(natural conception, NC)双胎早产儿出生合并症及出院后体格发育远期结局。方法 选取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出生并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且出院后定期随访的双胎早产儿进行研究。根据受孕方式,将其分为ART组(168例)和NC组(54例),收集产母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包括产母年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分娩方式、胎儿性别、Apgar评分、是否存在生长差异等)、新生儿出生结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以及纠正月龄(corrected age, CA)6个月、12个月时的身长、体重、头围数据。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早产儿呼吸支持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ART组产母年龄32.15(31.59,32.17)岁,与NC组产母年龄29.65(28.4,30.84)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T组产母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以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早产儿出生胎龄、性别、出生方式、Apgar评分、双胎之间是否存在生长差异、喂养时间及呼吸支持情况与N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新生儿出生合并症(新生儿窒息、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低血糖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早发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婴儿期体格生长指标(身长、体重、头围)与N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糖尿病以及胎膜早破是早产儿出生后需要呼吸支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RT没有增加双胎早产儿出生的不良结局。妊娠期糖尿病及胎膜早破是早产儿呼吸支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单疗程产前皮质类固醇激素(antenatal cortiosteroids,ACS)给药至分娩的时间间隔对双胎早产儿呼吸系统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28 0/7周至34 6/7周,产母接受单疗程ACS的114例双胎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前末次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至分娩的时间间隔,分为<7 d组(56例)和≥7 d组(58例)。对两组的产母特征和新生儿呼吸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早产儿出生体重、辅助生殖、性别、小于胎龄儿、Apgar评分、产房呼吸支持及产母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7 d组早产儿出生胎龄、胎盘绒毛膜羊毛膜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发生率及机械通气使用率均低于≥7 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胎龄和ACS给药至分娩的时间间隔是R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单疗程ACS给药至分娩的时间间隔与双胎早产儿的呼吸系统结局有相关性,ACS给药至分娩的时间间隔<7 d时可以降低RDS的发病率。因此使用单疗程ACS时应更谨慎,以期在分娩前7天内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胎龄低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 14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BPD患儿43例,非BPD早产儿98例,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从母亲因素、患儿出生情况、生后治疗等方面分析,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BPD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 极低出生体重儿BPD发生率为30.5%,胎龄<28周的超未成熟儿共8例,均发生BPD。BPD组胎龄及出生体重均较非BPD组低(P<0.01),BPD主要发生在胎龄<30周、出生体重<1.25 kg的早产儿。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感染史、新生儿感染(包括肺部感染、败血症)、新生儿贫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与否、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胎龄<30周(OR 11.364,P<0.01)、出生体重<1.25 kg(OR 3.048,P<0.05)、机械通气(OR 11.890,P<0.01)是BPD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 低出生体重、低胎龄及机械通气是BPD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母亲产前感染、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贫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用氧时间也与BPD的发生有关,因此,避免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尽量缩短机械通气及用氧时间、防止及减少反复肺部感染,积极早期综合治疗是预防早产儿BPD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F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86例早产儿,对分娩方式、胎龄、性别、是否双胎、出生体重、贫血、围产期感染、使用氨茶碱等18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相关危险因素与早产儿发生FI的相关性。结果:86例早产儿中33例发生FI,发生率为38.3%。经单因素分析显示FI组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羊水异常、脐带异常、性别、贫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无相关因素早产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前使用激素、胎龄是FI发病的保护因素;围产期感染、氨茶碱应用、胎盘异常、胎儿宫内窘迫是FI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胎龄越小,FI发病率越高;产前使用激素可减少FI的发病。胎儿围产期感染、宫内窘迫、胎盘异常以及氨茶碱应用可致FI发病率增高。  相似文献   

5.
穆静 《现代医学》2014,(9):1051-1054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呼吸支持方法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并分析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其中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患者(NIPPV)34例,经鼻持续性正压通气(NCPAP)患者30例,观察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转机械通气率,并分析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应用NIPPV患儿与应用NCPAP患儿血气分析对比:NIPPV组患儿治疗1 h、12 h后血pH值及PO2明显高于NCPAP组(P〈0.05),PCO2及FiO2明显低于NCPAP组(P〈0.05)。(2)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转机械呼吸治疗率比较:NIPPV组患儿出现腹胀及转机械通气治疗率明显低于NCPAP组(P〈0.05)。(3)新生儿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出生体重及最高A-aDO2为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0.003和0.011,OR值分别为0.992和1.073。结论:NIPPV对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效果更好,出生体重及最高A-aDO2为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7):574-57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及引起早产儿动脉导管再次开放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91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出生后3、7 d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PDA的发生率、动脉导管自发关闭率及再次开放率。根据出生后3 d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早产儿分为PDA组(n=467)和非PDA组(n=446);根据出生后7 d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早产儿分为动脉导管关闭组(n=408)和动脉导管未关闭组(n=505),将非PDA组早产儿再分为动脉导管关闭组(n=364)和动脉导管再次开放组(n=82);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引起PDA和动脉导管再次开放的危险因素。结果出生后3 d PDA组和非PDA组早产儿的性别、分娩方式、羊水减少、胎膜早破、胎盘早剥、母孕期糖尿病、子痫、母孕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病史、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窘迫、感染、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支持、氧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出生后7 d动脉导管关闭组和动脉导管未关闭组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病史、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窘迫、感染、呼吸支持、氧疗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早产儿的性别、分娩方式、羊水减少、胎膜早破、胎盘早剥、母孕期糖尿病、子痫、母孕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代谢性酸中毒、贫血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6例非PDA早产儿出生后7 d动脉导管再次开放组和动脉导管关闭组在胎龄、出生体质量、胎膜早破、宫内窘迫、出生窒息病史、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呼吸支持、氧疗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早产儿在性别、分娩方式、羊水减少、胎盘早剥、母孕期糖尿病、子痫、母孕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代谢性酸中毒和贫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是PD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胎龄和出生体质量为独立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关注早产儿PDA发生的高危因素,早期预防PDA或动脉导管再次开放,可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晚期早产儿及足月新生儿之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母体高危因素差异。方法选择33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胎龄分为晚期早产儿组(184例)和足月儿组(155例),回顾性分析其母体高危因素差异。结果两组新生儿均以男性患儿居多,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胎盘因素、多胎妊娠在晚期早产儿组比例较高,而羊水混浊在足月儿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在孕母年龄、孕母糖尿病、脐带因素、剖宫产概率、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因素存在差异,对有新生儿呼吸窘迫征高危因素的孕妇和胎儿进行全方位评估,针对其对应的高危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或提早干预,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胎龄≤34周早产儿175例,分为BPD组、非BPD组、轻度BPD组及中重度BPD组,回顾性研究BPD及BP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子痫前期、宫内窘迫、胎盘早剥、双胎儿、前置胎盘、产前激素应用对BPD发生无显著影响,孕母胎膜早破是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1周时热量供给、肠外营养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早产儿呼吸暂停(AOP)、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1分钟Apgar评分≤7是BPD发生的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时间是发生中重度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孕母胎膜早破、早产儿呼吸暂停、新生儿窒息及感染、1周时热量供应不足等可致BPD风险增加;早产儿肠外营养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发生BPD风险越高;早产儿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越易发生中重度BP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发病率和危险因素,为ICH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东莞市横沥医院2006-2011年133例早产儿ICH为研究组,同期243例非ICH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对19个危险因素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前3年早产儿ICH发病率为41.9%,后3年早产儿ICH发病率为31.7%。单因素分析发现前3年胎龄、出生体质量、妊高征、窒息、产伤、滞产、脐带绕颈、宫内窘迫、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机械通气、吸入高浓度氧、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与早产儿ICH有关(P<0.05),后3年胎龄、出生质量、妊高征、脐带绕颈、宫内窘迫、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机械通气、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与早产儿ICH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前3年胎龄、出生体质量、窒息、宫内窘迫、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为早产儿ICH独立危险因素(P<0.05),后3年胎龄、出生体质量、宫内窘迫、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ICH的发病率高,危险因素复杂,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早产儿ICH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胎试管婴儿与自然妊娠双胎婴儿的围产期情况、围产期疾病及母亲情况.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出生的双胎儿318对,其中试管婴儿113对、自然妊娠组205对,对围产儿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母孕期并发症及分娩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双胎试管婴儿226例(113对),自然妊娠双胎儿活产409例(205对,其中一胎胎死宫内).两组双胎婴儿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自然妊娠双胎婴儿窒息率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率比双胎试管婴儿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及败血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管婴儿组孕妇平均年龄比自然妊娠双胎婴儿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剖宫产率和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比自然妊娠双胎婴儿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孕期并发症,如早破水、妊高征及产后出血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试管婴儿双胎儿与自然妊娠双胎儿出生结局及新生儿总体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326例早产儿在生后3~7d内常规行床边头颅B超检查。并对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损伤程度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脑室内出血(IvH)发生率40.5%,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几)发生率3.4%。不同胎龄、不同体重的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差异显著;有否脑损伤组间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结论]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高;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脑损伤发生率越高;并发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呼吸衰竭、酸中毒、高碳酸血症等及应用机械通气,与脑损伤发生密切相关。常规进行床边头颅B超可对早产儿脑损伤作出早期诊断,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制剂固尔苏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胎龄≤32周,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36例分两组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观察组18例出生后2 h内气管内滴入固尔苏,对照组18例未应用固尔苏。结果观察组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出生后6 h血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产儿生后应尽早预防性应用固尔苏,可显著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减少呼吸机的应用,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胎龄34周至36+6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合并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1月某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晚期早产儿NRDS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ARDS分为观察组(NRDS合并ARDS组)和对照组(单纯NRDS组),对两组的围产期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共92例,其中观察组44例、对照组48例。两组在性别、胎龄、体重、分娩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晚期呼吸道感染、妊娠晚期阴道炎、妊娠晚期维生素D缺乏、羊水粪染、窒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前促肺治疗、胎膜早破、脐带缠绕、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低体重、宫内窘迫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妊娠晚期呼吸道感染、妊娠晚期阴道炎、妊娠晚期维生素D缺乏、羊水粪染、窒息)纳入到Logistics回归分析中,经逐步Logistics回归分析妊娠晚期呼吸道感染(OR=9.613,95%CI...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目前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的治疗有多种辅助呼吸模式,而西藏高原地区条件有限,且气压、氧含量低,NRDS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策略只能应用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INSURE技术)和机械通气(MV),西藏高原地区NRDS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策略受哪些因素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NRDS初始呼吸支持策略的影响因素及不同支持策略的早期临床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住院确诊为NRDS的18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及其母亲的一般资料。按照接受的初始呼吸支持策略分为INSURE组(n=122)和MV组(n=6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RDS应用MV的影响因素。 结果 MV组NRDS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生后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均低于INSURE组,母亲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比例高于INSURE组(P<0.05)。INSURE组和MV组NRDS早产儿不同胎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SURE组和MV组NRDS早产儿5 min Apgar评分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组死亡率、肺出血发病率均高于INSUR组(P<0.05)。存活患儿M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率为43.2%(16/37)高于INSURE组的16.1%(18/11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生后5 min Apgar评分、母亲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是NRDS早产儿应用MV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在西藏高原地区,出生胎龄、生后5 min Apgar评分、产前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与NRDS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策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可能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5年3月收治入院的171例RDS新生儿,其中早期早产儿99例,晚期早产儿52例,足月新生儿20例。回顾性分析RDS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围生期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171例RDS中,发病和入院年龄随胎龄减少、出生体质量减轻均有增加趋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高危因素分析,出生窒息和新生儿并发症均以早期早产儿最多,晚期早产儿次之。3组新生儿中,足月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剂量早期和晚期早产儿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均显著低于足月患儿(P0.05);3组RDS新生儿母亲在产前地塞米松使用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并发症主要有颅内出血、肺炎、视网膜病变和动脉导管未闭。3组新生儿治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期早产儿死亡2例。结论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RDS新生儿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并发症及治疗反应均存在差异,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统计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并分析常见的危险因素,最大限度的预防PPROM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并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4月问本院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信息,按早产儿出生后有无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和无脑损伤组,统计PPROM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对可能的相关高危因素包括孕周、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母亲绒毛膜羊膜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PROM的发生率为2.96%,共有376例早产儿符合研究标准,PPROM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为42.82%。早产儿脑损伤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按OR值排序,依次为孕周、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母亲绒毛膜羊膜炎。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与较多因素有关,孕周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脑损伤发生率越高,而Apgar评分及母亲绒毛膜羊膜炎也是PPROM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应尽量纠正或避免高危因素,预防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刘丹  郑穗联 《当代医师》2014,(11):1494-1497
目的 探讨自然受孕儿与试管婴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率差异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amp;育英儿童医院的早产儿共1 183例的临床资料,将其中1 058例自然受孕儿设为Ⅰ组,125例试管婴儿设为Ⅱ组,将ROP筛查结果记录,对两组ROP发病率差异性进行pear-son x2检验,将胎数、出生体质量、孕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贫血、新生儿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疾病与ROP进行spearman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组中ROP有138例,发病率为13.0%;Ⅱ组中ROP有17例,发病率为13.6%,两组ROP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胎数、出生体质量、孕周分类,两组的ROP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质量、孕周与ROP呈负相关(r=-0.13,-0.159,P<0.05);胎数与ROP无关(P>0.0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与ROP呈正相关(r=0.096,P<0.05);动脉导管未闭等疾病与ROP均无关(P>0.05).结论 温州地区自然受孕儿与试管婴儿ROP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1月~2008年1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高危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观察组30例出生后lh内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照组30例出生后1h内未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死亡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危早产儿产后早期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显著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朱艳可  张希希  翁晓  蔡王楸  孙媛媛 《浙江医学》2019,41(18):1959-1963
目的探讨早产儿(胎龄<32周)出生后2周维生素D水平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根据出生后2周维生素D水平,将253例早产儿分为两组,即缺乏组(≤50nmol/L)161例、正常组(>50nmol/L)92例,比较两组母亲及早产儿临床资料及BPD发生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PD的影响因素。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与正常组临床资料中母亲年龄、受孕方式、胎数、妊娠期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胎膜早破、产前激素使用、分娩方式,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1minApgar评分、5minApgar评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先天性肺炎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在母亲保胎、早产儿出生季节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呼吸支持、吸氧时间及BP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亲妊娠期糖尿病以及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RDS、先天性肺炎是BPD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而母亲年龄、受孕方式、妊娠期高血压、保胎、胎膜早破、产前激素使用、分娩方式以及早产儿性别、出生季节、出生后2周维生素D水平对BPD均无影响(均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后2周维生素D水平与BPD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20.
137例早产及婴儿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婴儿的相关影响.方法对137例早产母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双胎(多胎)、习惯性流产、胎盘因素占据早产病因前五位.孕周及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本组137例早产儿中,死亡12例,死亡原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4例,吸入性肺炎1例,肺出血1例,硬肿症1例.在实行规范产前检查的病例中,早产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必须提高早产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水平,加强围产期的保健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