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目的了解豚鼠鼓室硬化中耳黏膜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点,以探讨豚鼠鼓室硬化的发病机理。方法健康杂色豚鼠8只为研究对象,其中,6只(8耳)行鼓室硬化造模,2只(4耳)为正常对照。鼓室硬化的造模方法为显微镜下经豚鼠鼓膜紧张部后下象限向鼓室内注射1×10^8个/L金黄色葡萄球菌液100μl,观察6个月以上,观察期间不给任何治疗。以显微镜下可见鼓膜穿孔边缘或鼓室腔有钙化斑为造模成功标准。取鼓室硬化造模成功豚鼠不同部位的中耳黏膜及正常豚鼠相应部位的中耳黏膜分别在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正常豚鼠中耳黏膜胶原纤维少,纤维细胞形态大小正常,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形态正常,有线粒体嵴,无溶酶体。鼓室硬化中耳黏膜纤维细胞呈不规则变形、伸长、退变,细胞核深染呈卵圆形,核周的胞浆内有肿胀线粒体和变性溶酶体聚集,内质网扩张成囊状,黏膜下层细胞基质中含大量的胶原纤维,在基质胶原纤维束间有大量无定形的富含高密度电子的小体。结论豚鼠鼓室硬化中耳黏膜电镜下见胶原纤维显著增生,细胞基质小囊泡、胞内溶酶体、脂质颗粒内的磷脂结构均有钙化,但主要发生在细胞基质小囊泡。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局部应用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中耳创伤修复的影响和组织愈合特点.方法鼓膜创伤实验组中,30只豚鼠的鼓膜创伤面积为2mm×2mm,局部分别滴注rhEGF、生理盐水及空白对照;中耳黏膜创伤实验组中,将10只豚鼠的鼓膜紧张部切开,用小号中耳粘膜剥离子搔剥鼓室内侧壁粘膜,造成一个范围约为2×3mm的粘膜缺损区,中耳局部分别放置rhEGF明胶海绵粒和生理盐水明胶海绵粒.对两组豚鼠均进行预防性抗感染处理,并在不同时期用电耳镜、光镜及透射电镜对创面的愈合速度及鼓膜形态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鼓膜创伤实验组中,局部滴注rhEGF 20耳的平均愈合时间为(8.5±3.0)d,局部滴注生理盐水20耳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1.8±2.6)d,空白对照20耳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2.8±2.3)d,局部滴注rhEGF的鼓膜创伤愈合速度明显快于生理盐水滴注耳及空白对照耳(P<0.001);滴注rhEGF的鼓膜在创伤后2周时外层的鳞状上皮已增生覆盖创面,内层的扁平上皮增生,两层上皮间未见明显组织结构;滴注生理盐水的鼓膜在创伤后2周时创面见少量鳞状上皮及肉芽疤痕组织;滴注rhEGF耳和滴注生理盐水耳的鼓室黏膜结构均正常.中耳黏膜创伤实验组中,rhEGF滴注耳中有5耳的鼓室粘膜的上皮增生,覆盖部分创伤区表面,创伤区内见纤维组织增生;而滴注生理盐水耳中创伤区胶原纤维组织增生,其表面未见上皮被覆.结论rhEGF能促进创伤鼓膜的组织恢复,对鼓室黏膜的组织形态未造成不良的影响,且中耳局部应用rhEGF后,在短期内不会引起组织钙化及疤痕增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豚鼠放射性损伤侧中耳黏膜的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探讨bFGF对中耳放射性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标准清洁级成年白色红目雄性豚鼠4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1天组、模型对照30天组、bFGF1天组、bFGF 30天组共5组。取鼓室内黏膜及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作病理切片观察中耳黏膜的病理改变情况及扫描电镜观察中耳黏膜纤毛损伤程度,并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咽鼓管、鼓室前壁(tympanic cavity anterior wall,TCAW)、鼓岬(promontorium tympani,PT)黏膜的厚度。结果①中耳标本大体观察:bFGF 1天组及30天组鼓膜均完整,仅见中耳黏膜稍充血、水肿;②中耳黏膜厚度改变结果:bFGF 1天及30天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咽鼓管、鼓室前壁、鼓岬的黏膜厚度明显较薄,P均<0.01,差异有显著性;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bFGF 1天及30天组黏膜上皮纤毛方向基本一致,仅尖端有轻微倒伏、粘连。结论bFGF能明显减轻电离辐射对中耳黏膜的损伤,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纤维化,保护中耳功能。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患者,女,59岁,因"发现左中耳异物2d"入院。患者双耳反复流脓伴听力下降20余年,多次在耳鼻咽喉科检查均提示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半个月前验配助听器取左耳印模时,不慎将制印模材料落入中耳腔,患者听力损失较前加重,在外院门诊取出部分左耳印模后转入我科。耳内镜检查示:双侧鼓膜紧张部大穿孔,中鼓室黏膜肿胀,无明显充血及分泌物,左耳前上鼓室、残留鼓膜内侧见浅绿色异物,边缘呈不规则毛刺状。颞骨高分辨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症状特点, 为及时诊治此类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经手术治疗的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儿(A组)17例(34耳)的病历资料, 分析其误诊原因、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发生率, 并与同期行手术治疗的单纯双耳单纯分泌性中耳炎患儿(B组)17例(34耳)进行鼓室粘连发生率的比较。手术前后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随诊听力变化。结果 A组均以家属发现听力下降为首诊症状, 在当地首诊曾诊断为突发性聋7例, 耳闷塞感、耳鸣、耳痛等症状叙述不清, 均无法采集到确切的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时间;行双耳鼓膜置管时发现中耳粘连5例(7耳), 手术前后ABR检查Ⅴ波阈值改善0~30 dB nHL, 平均17.3 dB nHL, 手术前后Ⅴ波阈值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患儿无1例误诊, 首诊诉耳痛或耳鸣、耳闷塞感等耳部不适症状15例, 发病时间明确, 首诊诉听力下降2例, 鼓膜置管时中耳粘连1例(1耳)。A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临床病史采集困难, 易误诊, 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高, 应及时干预;鼓膜置管对听力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酮滴耳液在中耳局部应用时是否对豚鼠耳部结构形态存在不良影响。方法选取耳廓反应良好的豚鼠20只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右耳作为实验组,左耳作为对照组,分别鼓膜穿刺注入丹参酮滴耳液、生理盐水,持续7d及14d,试验结束后,剥离颞骨取出听泡观察中耳腔黏膜情况,全耳蜗铺片、显微镜下病理学检查、扫描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形态学研究表明,丹参酮滴耳液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中耳腔黏膜未见异常改变,耳蜗铺片结构清楚,未见内外毛细胞缺失,显微镜观察中耳黏膜无异常发现,扫描电镜观察见内外毛细胞形态正常,未见有明显的缺失。结论豚鼠动物试验证明,丹参酮滴耳液对耳部形态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复方丹参抗耳蜗外毛细胞凋亡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氨基甙类抗生素所致耳蜗外毛细胞凋亡与听力损害关系及复方丹参对其凋亡发生的影响。方法 对35只豚鼠行药物造模,测试ABR阈值,TUNEL技术观察耳蜗外毛细胞凋亡发生情况。结果 正常豚鼠耳蜗外毛细胞无凋亡发生,耳毒性药物应用1d,3d后耳蜗各转外毛细胞均可出现凋亡阳性染色,中药干预组动物耳蜗外毛细胞凋亡数目相对较少,此外,豚鼠ABR阈值皆无明显升高。结论 耳毒性药物可诱发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复方丹参能够对抗凋亡发生;凋亡发生早期对豚鼠听力阈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鼓室图患者中耳共振频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鼓室图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及其对应的中耳共振频率变化。方法 使用听力计对患者进行纯音测听检查,了解其听力损失的性质、程度;使用中耳分析仪进行常规中耳功能分析,根据不同类型的静态鼓室图形进行分组;分别对听力正常组(30耳)、异常组(116耳)[鼓室图为A型(30耳)、Ad型(22耳)、As型(21耳)和C型(43耳)]行中耳共振频率检查。结果 正常组的中耳共振频率为(951.00±198.85)Hz;听力异常组中A型鼓室图的中耳共振频率为(861.00±137.60) Hz (P<0.01), Ad型为(725.00±158.14) Hz (P<0.01), C型为(499.00±146.27) Hz(P<0.01),三组中耳共振频率分别比正常组低;As型为(1088.00±199.38) Hz(P<0.05)比正常组高。结论 中耳共振频率的检测有助于中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水杨酸钠经中耳局部灌注给药对庆大霉素耳毒性的防护作用。方法 24只健康杂色豚鼠均接受圆窗置管术,然后随机分成3组:Ⅰ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Ⅱ组为庆大霉素组,腹腔注射庆大霉素,经听泡灌注生理盐水;Ⅲ组为庆大霉素加水杨酸钠组,腹腔注射庆大霉素,经听泡灌注水杨酸钠。观察各组给药前后听性脑干反应阈的变化和给药后4周毛细胞损失情况。结果 听泡置管术后ABR反应阈无明显改变;给药后2周和4周,庆大霉素组ABR反应阈较庆大霉素加水杨酸组显著增高(P〈0.01),对照组ABR反应阈无显著变化。耳蜗铺片、毛细胞计数显示庆大霉素组外毛细胞严重缺失,以底回最明显,庆大霉素加水杨酸钠组外毛细胞损失较庆大霉素组轻(P〈0.05)。对照组无明显外毛细胞缺失。结论 水杨酸钠经中耳局部给药途径可减轻庆大霉素所致听功能损害和毛细胞缺失,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庆大霉素的耳毒性。  相似文献   

10.
丹参酮滴耳液在豚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参酮滴耳液治疗豚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的药效学作用。方法18只豚鼠,左耳作为实验耳,右耳作为对照耳,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苗中耳腔注射法制备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模型,然后随机分为3组(6只/组),分别应用生理盐水、丹参酮滴耳液和氯霉素滴耳液中耳腔给药治疗,各0.2ml/次,2次/d,连续给药7d。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取中耳黏膜,冰冻切片,光镜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并评分,同时行中耳腔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造模前后及实验结束后均行ABR反应阈值记录。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丹参酮滴耳液组炎症表现轻,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轻,菌落计数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其ABR平均听阈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丹参酮滴耳液的抗菌效应可以应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并发挥内耳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小鼠中耳后对内耳及毛细胞的损伤。方法 选取出生后6~8周的健康CBA小鼠,分为对照组(PBS种植组)和PA左侧中耳种植组,每组小鼠再分为PBS/PA种植后饲养3天组、7天组、14天组;使用耳内镜、小动物体内成像系统、免疫荧光等方法对小鼠中耳、内耳感染情况及耳蜗毛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PA感染中耳后3天、7天、14天中耳腔出现不同程度的黏膜充血水肿,鼓膜穿孔及积脓等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圆窗可见颗粒样物质沉积;小动物体内成像检查可检测到部分耳蜗出现PA感染信号;免疫荧光染色及细胞计数发现,PA感染后7天底转毛细胞计数88.33±66.40,感染后14天小鼠底转、中转毛细胞计数分别为85±33.45,166±33.41,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与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值均小于0.05)。结论 PA感染小鼠中耳后细菌及其产物可进入内耳并引起耳蜗毛细胞的损伤;引起毛细胞损伤的可能是PA的慢性毒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类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病例的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s,CMs)特征,探索CMs起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的ANSD 33例(49耳),2~75月龄,平均(19±17)月龄,中位数16月龄,依据CMs、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和中耳分析仪/颞骨CT检测结果分为3个组,中耳正常且DPOAE引出组26耳,中耳正常且DPOAE未引出组16耳,中耳异常组7耳。结果 当刺激声强度为100 dB nHL时,有DPOAE组CMs幅值(0.45±0.12)μV,无DPOAE组CMs幅值为(0.37±0.08)μV,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08);而中耳异常组全部记录到CMs,且其幅值与DPOAE未引出的中耳正常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在ANSD中部分病例外毛细胞功能会发生损害,表现为OAEs消失、CMs持续存在。而这种情况下的CMs单纯来自于内毛细胞的可能性较小,更可能来自于部分受损外毛细胞与部分或全部内毛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开放式与完壁式鼓室成形伴听骨链重建治疗中耳胆脂瘤的疗效,探讨中耳胆脂瘤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90耳中耳胆脂瘤分别行开放式鼓室成形伴听骨链重建术与完壁式鼓室成形术伴听骨链重建术。术后均随诊24个月,以术后干耳率、纯音平均听阈、平均气骨导差和听骨链重建成功率为指标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后干耳率100%,未出现胆脂瘤复发;听力重建成功率62.8%。完壁式鼓室成形术后干耳率81.8%,胆脂瘤复发4耳(10.50%);听力重建成功率68.4%。结论开放式鼓室成形伴听骨链重建术是治疗中耳胆脂瘤安全有效的术式,术后干耳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听力重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鼓室硬化症与中耳胆脂瘤手术治疗前后听力变化情况。方法对36例中耳胆脂瘤患者,31例鼓室硬化患者手术前后听力变化进行回顾性总结,听力情况以500,1000,2000,4000Hz的气骨导差值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血钙水平没有明显差异;术前听力下降鼓室硬化症组比中耳胆脂瘤组严重;术后听力两组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且两组之间听力改善没有显著差别。中耳胆脂瘤组和鼓室硬化症组的术后气骨导差在500,1000Hz频率均明显低于术前。同时手术对于中耳胆脂瘤组听力改善在2000和4000Hz明显优于鼓室硬化症组。结论手术对于鼓室硬化症的听力改善效果与中耳胆脂瘤相似,尤其对于中低频听力的提高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大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观察其病理改变,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2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16耳,A组);OME组Ⅰ(8只16耳,B组)和OME组Ⅱ(4只8耳,C组).OME组Ⅰ和OME组Ⅱ采用卵清蛋白腹腔致敏后分别经鼓膜穿刺和经听泡钻孔注射,耳内激发2次制成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卵清蛋白进行腹腔致敏和耳内激发.在末次耳内激发后2天处死动物,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中耳黏膜病理变化及炎症细胞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中耳黏膜和骨髓腔中IL-4、IL-5的表达.结果 A组1只、B组2只麻醉意外死亡.OME,模型组Ⅰ和组Ⅱ大鼠听泡内均出现少量琥珀色积液,咽鼓管鼓室段纤毛上皮肿胀,排列紊乱.部分纤毛脱落,中耳黏膜增厚,黏膜下层、骨髓腔中有较多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咽鼓管周围组织中肥大细胞增多、脱颗粒.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两个OME模型组大鼠中耳粘膜和骨髓腔中IL-4、IL-5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此两组间IL-4、IL-5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Ⅰ型变态反应能够成功诱发大鼠急性OME.经鼓膜或和经听泡钻孔注射两种方法 的造模结果 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听力筛查AABR未通过而TEOAE通过高危新生儿的听力变化和特点。方法 2008年至2010年对复筛时AABR未通过而TEOAE通过的23例高危新生儿在3月龄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以及高频声导抗(high frequency tympanometry,HFT)检查,对ABR异常的患儿在6月龄时复查。结果 3月龄和6月龄时DPOAE各频率基本引出,HFT均为单峰。3月龄时23例患儿中5例双耳ABR反应阈≤35dB nHL,余18例(30耳)单耳或双耳ABR异常,其中8耳可辨出波Ⅰ、Ⅲ、Ⅴ,反应阈40~60dB nHL;15耳只引出波Ⅴ,反应阈70~97dB nHL;7耳97dB nHL声刺激下无波形引出;符合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诊断12例,双耳8例,单耳4例。ABR异常的18例(30耳)6月龄复查时,1耳反应阈≤35dB nHL,29耳反应阈异常,其中,6例(11耳)ABR反应阈降低,1例(2耳)反应阈升高;29耳中14耳可辨出波Ⅰ、Ⅲ、Ⅴ,反应阈40~60dB nHL;11耳只引出波Ⅴ,反应阈70~97dB nHL;4耳97dB nHL未引出波形;符合AN诊断9例,双耳4例,单耳5例。23例患儿1~2岁时电话随访,19例对声音反应良好,2例言语发育稍迟缓,2例2岁时仍不会说话,其中1例合并脑瘫,1例CT示脑白质异常,戴助听器均无效。结论本组听力筛查AABR未通过而TEOAE通过的婴儿听力发展不确定,选择治疗方案需慎重,对这类小儿应长期听力追踪至少到3岁。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9岁。因热水烫伤右耳颞部,双耳聋7d于1997年8月29日来诊。T37C,P92/min,R19/min,BP14.7/9.33kPa,呼吸音清晰,HR92/min。右颞部上至发际,下至下颌角为浅Ⅱ度烫伤,耳郭为深Ⅱ度烫伤,两处皮肤破溃,右外耳道充血,鼓膜中央性穿孔,鼓室黏膜充血水肿,左外耳及鼓膜外观正常。纯音测听示右AC62dB,左ACA8dB。诊断为右耳颞部烫伤和双耳混合性聋。经中西药物治疗,外耳道保持清洁,20d后面部皮肤愈合,遗留少许疤痕,90d后复查,右鼓膜仍有穿孔,纯音测听右AC30dB,左耳听力恢复正常。   讨论耳部烫伤致耳聋偶有报道,但一耳烫伤致双耳聋少见。耳部烫伤致鼓室黏膜及结构变性、坏死,中耳损伤以渗出为主要表现,且渗出量较多,释放大量组织胶,产生变态反应,使双耳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组织间隙,减少了有效循环,增加血液黏稠度,形成血栓或水肿,引起双耳供血不足,内耳听力受损导致耳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耳内切口耳内镜联合显微镜中耳手术,治疗慢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的手术分组方式、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189例(195耳)慢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根据颞骨CT检查所见分3组进行耳内切口耳内镜联合显微镜中耳手术,1组:上鼓室开放术;2组:上鼓室-鼓窦开放术;3组:上鼓室-鼓窦-乳突开放术。于术中对各组中耳病变情况、胆脂瘤侵犯范围、手术实际开放范围进行观察记录,与术前手术分组结果进行对比。并观察患耳听力恢复情况、复发情况及干耳情况。结果术前手术分组与术中所见的总符合率95.9%(187/195)。患耳术后反应较轻、恢复快,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无胆脂瘤复发及继发鼓膜穿孔、流脓。161耳进行了听力重建,术后听力改善有效率97.06%(156/161)。结论耳内切口耳内镜联合显微镜中耳手术,分组方法简单、可靠,尽可能的减少了中耳手术磨骨量,又能有效地清理中耳病变、提高听力,使中耳手术更趋个体化、精准化、微创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耳共振频率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作用。方法对112例听力正常人、91例耳硬化症患者进行中耳分析,纯音听阈,耳声发射及颞骨CT测试,比较226Hz鼓室图与中耳共振频率及CT检查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价值。结果正常对照组226Hz鼓室图的声导纳范围为0.45±0.28mmho,耳硬化组226Hz鼓室图声导纳值为0.54±0.47mmho,226Hz鼓室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耳共振频率正常对照组为957±220Hz,耳硬化组为1182±318Hz,较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振频率与226Hz鼓室图比较,对耳硬化症诊断的(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更大。226Hz鼓室图、中耳共振频率、颞骨CT对于耳硬化症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42.86%,71.4%,62.63%。结论与226Hz鼓室图及颞骨CT相比,中耳共振频率对耳硬化症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中耳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婴幼儿听力学测试和(或)颞骨薄层CT提示中耳异常的病例,探讨婴幼儿中耳异常的听力学和医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的31例2个月到2岁6个月婴幼儿中耳异常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了听力学和颞骨薄层CT检查的结果.结果 ABR测试31例(62耳)中38耳表现了I波潜伏期延迟,其中双耳延迟13例,单耳延迟12例;15耳ABR没有表现I波潜伏期延迟,但其中6耳CT显示中耳乳突有高密度影;9耳未引出I波.16例完成鼓室导抗图测试,异常17耳,表现为11个月以下11300 Hz导抗图无正峰,12个月以上226 Hz导抗图B型或C型.15例ABR测试和(或)鼓室导抗图测试提示中耳病变者行CT检查,鼓室乳突有高密度影双侧12例,单侧3例.ABR I波延迟,同时CT鼓室乳突有高密度影13耳,ABR I波潜伏期正常,而CT鼓室乳突有高密度影的4耳.没有ABR I波潜伏期延迟而CT无改变者,但ABR、鼓室导抗图和CT间存在不一致现象.结论 婴幼儿声导抗测试和ABR I波潜伏期检查可以检出绝大部分的中耳异常,但仍不能完全反映婴幼儿中耳状况,婴幼儿中耳异常诊治中存在着困惑,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