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前为止,应用中医不同治法防治内毒素致肺损伤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所选中药及方剂主要源于温病关于热毒致病的理论,多集中于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通里攻下法以及益气扶正法、利湿法等.  相似文献   

2.
谭庆  许昕 《北京中医》2004,23(5):259-261
目的 将活血化瘀法应用于急性盆腔炎的治疗中 ,以缩短疗程 ,提高疗效 ,减少复发率。方法  8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在应用相同抗生素治疗同时 ,随机分为 :治疗组以中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 ;对照组以中药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观察总结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应用清热解毒利湿法的对照组。结论 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急性盆腔炎时确有增强疗效、缩短疗程、防止迁延与复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活血化瘀法应用于急性盆腔炎的治疗中,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方法 8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在应用相同抗生素治疗同时,随机分为:治疗组以中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对照组以中药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观察总结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应用清热解毒利湿法的对照组.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急性盆腔炎时确有增强疗效、缩短疗程、防止迁延与复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短暂脑缺血综合征的特点。方法: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及现代医学防治短暂脑缺血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病因病机和治疗特点。结果: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治疗短暂脑缺血综合征各有优势和不足,中医药可从多靶点、多种途径防治短暂性脑缺血。结论:中医药治疗短暂脑缺血综合征疗效显著,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活血化瘀法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各自的特点及研究进展,分析了活血化瘀法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运用及防治并发症的作用。活血化瘀法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然而活血化瘀法的用药方式、使用时机及与其他治疗方法有机结合尚需作进一步临床与实验探索。  相似文献   

6.
傅义 《江西中医药》1995,26(1):22-23
活血化瘀法临床运用心得傅义(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332000)关键词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为临床各种广泛运用,并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病中取得显著疗效。现将个人临床心得介绍于下。1活血化瘀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合用,多用于瘀热壅滞之证,...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可广泛应用于中医内科、外科、妇科、骨科、皮肤科等临床各科,涉及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血液、运动等各系统。但活血化瘀法很少单用治疗疾病,常在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基础上,将其同补益法如益气、养阴、养血、温阳、补肾等及攻邪法如清热解毒、利湿行水、祛痰、软坚等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8.
郝清香 《山西中医》2010,26(10):19-19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银屑病的疗效.方法: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平均4个月.结果:治愈87例,基本治愈82例,有效54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为87.1%.结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银屑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刘嘉湘以化痰软坚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苓霜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4-534
应用化痰软坚法治疗恶性肿瘤,倡导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化痰软坚与理气化滞、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有机地结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孙胜  熊兰月  李明秀  陈学忠 《河南中医》2012,32(12):1686-1688
易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的病理学基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是中医药干预易损斑块一种新的探索,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加以验证并证实其价值.若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干预基础上加上对易损斑块稳定性评价将具有更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单味中药降血糖作用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特点,为降血糖新药的筛选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分析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单味中药发挥疗效的活性部位及其作用特点。结果: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和途径表现为具有多向性、多层面、多靶点的药理特点,有着化学合成药物不可比拟的优势,中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因而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西药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结论:单味中药有降血糖的作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功效中2种功效的中药可能是未来降血糖中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发展迅速,恢复慢且致残率高。脑出血后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脑内局部血肿及其占位效应、继发脑水肿、脑细胞死亡及血脑屏障破坏等,从而引发脑损伤,导致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探索其改善神经功能的靶点及机制,减轻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理论认为脑出血属于"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因此,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脑出血中广泛应用,成为出血性中风的常规疗法。近年来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活血化瘀药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于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发现活血化瘀法对脑出血后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过程起着关键的干预作用,在血肿清除和改善微循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面有显著疗效。文章总结近五年活血化瘀药(三七、丹参、水蛭),方剂(补阳还五汤、抵挡汤、脑血疏口服液、通窍活血汤等)及复方注射液(丹红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作用靶点,从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血管新生、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等方面论述了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进展,对其治疗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为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及其现代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类中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目前国内外对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味药或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及靶点,缺少清晰明了的归纳总结。为了明确与活血化瘀中药功效对应的现代药理学作用通路及靶点,文章系统地整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活血化瘀中药的相关药理学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活血化瘀类中药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量研究证实了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观察发现正虚血瘀作为肝纤维化的病理因素为各医家的主要共识,根据这一共识,治疗上多以活血化瘀兼以补益正气为主。从清热利湿、益气活血,疏肝健脾、益气活血,软坚散结、益气活血,扶正固本、益气活血四个方面总结、归纳了近年来益气活血法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满意。未来有必要借助科学技术,寻求适合肝纤维化的中医分型量化指标,确立统一规范的分型标准,使用药针对性更强。  相似文献   

15.
蓄血证出自《伤寒论》,其主要病机为“瘀热互结下焦”,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为主。通过分析研究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报道中许多男科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精囊炎、附睾炎等均可见到瘀热互结的病机,而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也都显示采用凉血散瘀的治法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41-442
IgA肾病多有咽炎、肠炎等系列黏膜反应,中医辨证多属于热、毒、瘀证范畴,米杰以补肾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原则,辨证施治,药石并用,同时结合西医疗法,收效颇著。  相似文献   

17.
痰瘀互结与糖尿病血管病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祝谌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经验,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遣方用药等作详尽论述,提出本病病机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日久痰浊瘀血闭阻脉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8.
周宝宽 《辽宁中医杂志》2012,(11):2279-2281
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治银屑病经验。方法:以医案的形式阐述银屑病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结果: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主要为血热、血虚、风燥、气滞、血瘀、湿毒、火毒及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肌肤失养。治疗原则为凉血消斑,养血润燥,化瘀通络,清热利湿,泻火解毒。自拟清热解毒汤,养血润燥汤,化瘀通络汤,化湿解毒汤,泻火解毒汤。结论:辨证论治银屑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魏天谊  姜惟 《吉林中医药》2014,(2):130-131,156
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瘀阻脑络证,药用红花、川芎、桃仁等;化痰通腑法治疗痰热腑实证,常用大黄、胆南星等;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证,选黄芪、党参等;针对痰瘀互结,毒损脑络证予清热解毒法,配伍夏枯草、野菊花等;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证,常用制何首乌、淫羊藿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具有益肾补气、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复方对脑血流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中药复方由人参、当归、三七、水蛭、红花、黄芪、川芎、丹参、淫羊藿、枸杞子、熟地、山茱萸、益智仁、何首乌组成。给正常纯种 SD 大鼠灌饲中药每天1次,共3天,然后测定脑血流量变化。结果:不同剂量的中药均能增加大鼠脑血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验用中药能增加 SD 大鼠脑血流量,这一作用与方中多种活血化瘀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