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RAPA)对ConA、PHA、LPS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脾T淋巴细胞亚型及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流式细胞法测定脾T淋巴细胞亚型,结晶紫染色法测定TNF-α,E-LASI法测定IL-2,IFN-γ。结果:RAPA可显著抑制ConA、PHA和LPS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对小鼠脾T淋巴细胞亚型无明显影响。RAPA还可明显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无效。结论:RAPA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与CsA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紫铆素通过免疫抑制功能对莫诺苯宗诱导白癜风小鼠毛发脱色的改善作用。方法 40%莫诺苯宗乳膏诱导小鼠脱色构建白癜风模型,48只C57BL/6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他克莫司组和紫铆素组,每组12只。模型组涂抹40%莫诺苯宗乳膏50 mg,1次/d,他克莫司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7 h后涂抹0.1%他克莫司乳膏30 mg,1次/d;紫铆素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7 h后0.1%紫铆素乳膏10 mg,1次/d,连续用药50 d。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毛发脱色情况;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FSE法检测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gM、IgA和IgG水平;3H-TdR标记法检测IL-2分泌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CD19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紫铆素能显著改善白癜风小鼠毛发脱色现象,显著降低脱色发生率、显著减小脱色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紫铆素能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紫铆素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IgM、IgG、IgA水平(P0.05),上调IL-2分泌活性和增强表面抗原CD19活性(P0.05)。结论紫铆素可以改善白癜风小鼠毛发脱色的现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小鼠自身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牛膝多糖硫酸酯(S-AbP)和磷酸酯(P-AbP)衍生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诱生IL-2和TNF-α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L-2和TNF-α的含量。结果S-AbP和P-AbP均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S-AbP和P-AbP的促增殖活性较AbP强。P-AbP显著诱导脾淋巴细胞分泌TNF-α,对IL-2的分泌无明显影响。S-AbP能诱生较高含量的IL-2,而对TNF-α的分泌无明显影响。结论S-AbP和P-AbP较牛膝多糖能更有效地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还可以分别通过IL-2和TNF-α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滨蒿总黄酮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采用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测定致敏小鼠血清中IgM抗体水平,观察样品对小鼠血清中IgM抗体水平的影响;MTT法检测滨蒿总黄酮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以Con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生成IL-2,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IL-2的含量;以滨蒿总黄酮对小鼠灌胃给药7 d后采血制备血清,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和TNF-α的含量。结果滨蒿总黄酮质量浓度在0.063~2μg.mL-1范围内对脾淋巴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而其质量浓度在1~2μg.mL-1范围内能诱生较高含量IL-2,且其0.1 g.kg-1剂量能显著促进血清中IgM,IgG和TNF-α的分泌。结论滨蒿总黄酮可通过促进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分泌IL-2,并提高血清中IgM,IgG和TNF-α的水平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匹多莫德注射剂对正常小鼠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脾组织TNF-α和IL-6表达及相关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匹多莫德免疫调节作用可能的机制。方法:RT-PCR法对小鼠脾组织的TNF-α和IL-6的表达进行分析;中性红法对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进行研究;MTT法检测ConA和LPS分别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血清溶血素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的产生。结果:匹多莫德注射剂连续给药14d对正常小鼠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脾组织的TNF-α和IL-6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提高;ConA或LPS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匹多莫德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并促进TNF-α和IL-6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玉郎伞多糖(YLSPS)体外对BALB/C小鼠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分离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脾淋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或ConA对照组和各浓度YLSPS组(50,100,200 mg·L-1),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6、IFN-γ、IL-2的浓度,RT-PCR法检测TNF-α、IL-6、IFN-γ、IL-2 mRNA的表达。结果:各浓度YLSPS组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TNF-α、IL-6、IFN-γ、IL-2的分泌,显著增强这些细胞因子的mRNA的表达(P<0.01或P<0.05)。结论:YLSPS体外能促进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FN-γ、IL-2、TNF-α和IL-6,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上述细胞因子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芪皂苷Ⅳ(ASI)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T、B淋巴细胞的增殖;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法检测抗体活性;IL-1活性用胸腺细胞增殖法测定;TNF-α活性用L929细胞杀伤法测定.结果:1)ASI50-200mg/kg ig 7天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生成,而ASI 50-100mg/kg能够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但是220mg/kg对B淋巴细胞增殖无影响;2)ASI体外仅在100nmol/L对T、B淋巴细胞有促进作用;3)ASI 1 nmol/L可以促进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L-1,而100-1000nmol/L则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L-1;4)ASI体外可以抑制LPS刺激或无LPS刺激下的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结论:ASI能够促进小鼠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生成,同时可以抑制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分泌IL-1和TNF-α.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短葶山麦冬多糖(LMP)对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的影响。方法应用环磷酰胺建立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连续21天灌胃给予不同剂量(0.5、1.0、2.0g·kg-1)LMP后,测定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血清溶血素、细胞因子IL-2、TNF-α、IL-6含量、脾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活性等免疫指标。结果 LMP能升高免疫低下小鼠胸脏指数,明显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增加血清溶血素和细胞因子(IL-2、TNF-α)含量,同时能明显提高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NK细胞活性。结论 LMP能够增强免疫抑制小鼠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毛蚶多肽提取物(PEAS)的体外免疫活性。方法 MTT法测定PEA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中性红吞噬法测定PEAS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PEAS所致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变化;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PEAS对主要细胞因子IFN-γ和IL-4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 PEAS能够显著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P<0.05或0.01),能够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活性和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P<0.05或0.01);PEAS能够促进脾淋巴细胞G0/G1期向DNA合成期(S期)转化;PEAS协同Con A作用,能够增加IFN-γ的分泌(P<0.05或0.01),并且能够抑制IL-4的分泌(P<0.05或0.01)。结论 PEAS体外可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腹腔巨噬细与NK细胞的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脾淋巴细胞DNA合成,增加IFN-γ的分泌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黑灵芝多糖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黑灵芝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黑灵芝多糖作用于正常的和LPS活化的腹腔巨噬细胞;测定巨噬细胞代谢MTT活力;Griess法测定NO的产生;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1β的分泌水平。结果黑灵芝多糖对细胞代谢MTT活力有增强作用;在20~160mg·L-1范围内,多糖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正常的巨噬细胞分泌NO、TNF-α、IL-1β,增强免疫;而巨噬细胞经LPS激活后,与LPS组比较,多糖不同程度地抑制NO、TNF-α、IL-1β的过量分泌。结论黑灵芝多糖能有效地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可改善LPS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进行结构修饰,以期寻找到抗乙肝病毒(HBV)活性更强、毒性更低的马蹄金素衍生物。方法以马蹄金素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合成一系列不同取代基团的马蹄金素衍生物并对其进行抗HBV活性测试。结果合成了马蹄金素衍生物共计9个,经体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有4个衍生物具有抗HBV活性,4a(IC50:24.20μmol·L-1,SI:3.69)、5f(IC50:252.60μmol·L-1,SI:>3.96)、5g(IC50:0.82μmol·L-1,SI:52.57)、5h(IC50:1.44μmol·L-1,SI:59.97)。结论化合物5g和5h显示较强的抗HBV活性,选择指数较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体外对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为合理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二磷酸腺苷(ADP)或凝血酶为诱聚剂在体外激活血小板,同时加入20%、50%和80%抑制浓度的替罗非班,37℃共同孵育30min,标本离心,取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P-选择素和IL-6、IL-1β等炎症因子的改变。结果:ADP(终浓度为10μmol/L)可诱导P-选择素增多;此效应能被31.25μmol/L(IC20)以上浓度的替罗非班抑制;ADP对IL-6、IL-1β的产生无影响。凝血酶(终浓度0.03U/L)可诱导P-选择素、IL-6、IL-1β产生增多;此效应能被156.25μmol/L(IC50)以上浓度的替罗非班抑制。各浓度替罗非班单独应用对P-选择素、IL-6、IL-1β均无影响。结论:替罗非班浓度在IC50以上时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P-选择素和炎症因子增多。充足剂量的替罗非班在体外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白杨素(ChR)衍生物8-溴-7-甲氧基白杨素(Br MC)对体外培养肝癌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用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模型比较白杨素及其衍生物Br MC的首过糖苷化速率,从药动学角度阐明Br MC比ChR抗肿瘤活性强的可能原因,为寻找既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又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性的活性新化学实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MTT比色法测定Br MC对体外培养肝癌Hep-G2细胞和人胚肝L-02细胞增殖的影响,评价其对肝癌细胞作用选择性;②体外培养Caco-2细胞,用Transwell建立单层细胞模型;③评价时间对Br MC和ChR葡萄糖醛酸化产物形成的影响,用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计算葡萄糖苷化速率。结果①MTT比色法结果显示,Br MC(3.0、10.0、30.0μmol.L-1)及其先导化合物ChR(30.0μmol.L-1)与阳性对照药物5-氟尿嘧啶(5-FU30.0μmol.L-1)分别处理肝癌HepG2细胞48 h,其增殖相对抑制率分别为31.5%、52.3%、61.2%、51.1%和60.8%;Br MC的效价强度高于其先导化合物ChR,与5-FU相当。Br MC对正常人胚肝L-02细胞的毒性作用(IC50为446.5μmol.L-1)远小于对肝癌HepG2细胞的毒性(IC50为10.3μmol.L-1),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药物选择指数达43.3;②Caco-2细胞培养21 d后,成功建立细胞单层模型;③Br MC和ChR的葡萄糖苷化产物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Br MC比ChR的糖苷化速率显著降低。结论以ChR为先导物,选择性引进溴和甲氧基的衍生物Br MC对肝癌的生长抑制作用较ChR明显增强,可能与其葡萄糖醛酸化程度显著降低,药物在肝癌细胞中的蓄积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黄芪甲苷对帕金森病体外、体内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利霞  刘宏乐  夏志红  吴莹 《中国药房》2010,(23):2132-2134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帕金森病(PD)体外、体内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MPP+诱导PC12细胞损伤复制体外PD模型,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复制PD小鼠模型。采用MTT法测定黄芪甲苷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的存活率及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的影响,以及对模型小鼠自发活动及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高香草酸(HVA)含量的影响。结果:25、50、100μmol·L-1黄芪甲苷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MPP+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降低,并显著降低培养上清液中LDH和MDA的含量;10、20、40mg·kg-1黄芪甲苷可显著增加模型小鼠自发活动计数值,并显著降低纹状体DA及HVA的含量。结论:黄芪甲苷对PD体外、体内模型均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大鼠免疫细胞的体外作用。方法 :取大鼠抗凝血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以伴刀豆球蛋白A(ConA)和体内所能达到的不同浓度的金雀异黄素或大豆苷元共同孵育 6 8h后 ,四唑蓝还原法 (MTT)测定体外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 ;另取外周血单核细胞为效应细胞 ,YAC 1细胞为靶细胞 ,以乳酸脱氢酶法测定天然杀伤细胞 (NK )活性。结果 :在 0 .0 1~ 1μmol·L- 1浓度范围内 ,大豆苷元可剂量依赖性的增强体外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 (P <0 .0 1) ,1μmol·L- 1的大豆苷元可明显增强NK细胞活性 (P<0 .0 1)。而同样浓度范围内的金雀异黄素对淋巴细胞增殖及NK细胞活性均无明显作用。结论 :大豆苷元体外能剂量依赖性的刺激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 ,增强NK细胞活性 ,这种增强的免疫功能可能是大豆制品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小檗碱衍生物的抗胆碱酯酶和抗炎双重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活性。方法: 以Ellman、酶联免疫 (ELISA) 和抗氧化能力指数 (ORAC) 的方法分别进行体外胆碱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环氧合酶 (环氧合酶-1和环氧合酶-2) 抑制活性以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同时,通过二甲苯所致耳肿胀实验评价其体内抗炎活性,以MTT法进一步了解化合物对SH-SY5Y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结果: 体外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表明,所有化合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达到纳摩尔水平,其中化合物4d和4f对AChE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2.00 ± 12.31 nmol&;#8226;L-1和133.9 ± 17.95 nmol&;#8226;L-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4d和4f在10 µmol&;#8226;L-1浓度下的环氧合酶抑制活性。其中4d对环氧合酶没有抑制活性,而4f对环氧合酶1(COX-1)和2(COX-2)的抑制率分别为3.1%和100%,其ORAC值为0.27 ± 0.013,优于阳性对照tacrine。10 mg&;#8226;kg-1剂量的4f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度的抑制达到39.5% (P < 0.001),与celecoxib相当。其对SH-SY5Y细胞存活能力影响不大,10 µmol&;#8226;L-1浓度下细胞存活率达85%。结论: 小檗碱衍生物4f具有较好的抗胆碱酯酶活性和抗炎活性,是具有潜力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龙眼壳多糖含量的测定及其免疫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龙眼壳中提取分离龙眼壳多糖,测定龙眼壳多糖在龙眼壳中的含量,同时探索龙眼壳多糖对体外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分离龙眼壳多糖,经酶-Sevage法除蛋白和H2O2氧化法除色素后,进一步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柱层析对龙眼壳多糖进行纯化,苯酚-硫酸法测定龙眼壳多糖含量;MTT法测定龙眼壳多糖对Con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分析龙眼壳多糖对Con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诱生作用。结果龙眼壳多糖总糖含量为51.84%,龙眼壳粗多糖得率为3.22%,经过纯化之后的龙眼壳多糖的糖含量为92.01%。龙眼壳多糖不同剂量组对Con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有增强作用,对Con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L-2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均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龙眼壳多糖能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对人肝微粒体CYP3A4酶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人肝微粒体体外孵育法,在孵育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与探针底物睾酮共孵育,用LC-MS /MS 法测定代谢产物6β-羟基睾酮的生成量反映CYP3A4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人参皂苷Rg1在2~1 000 μmol·L-1的测试浓度范围内对CYP3A4未见剂量相关的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b1在2~200 μmol·L-1的测试浓度范围内对CYP3A4未见剂量相关的抑制作用,在1 000 μmol·L-1的测试浓度下对CYP3A4具有轻微抑制作用;三七皂苷R1在2~1 000 μmol·L-1的测试浓度范围内对CYP3A4的IC50为126 μmol·L-1(>100 μmol·L-1).结论:三七总皂苷3个主要有效成分单体对CYP3A4酶的体外抑制作用不同,人参皂苷Rg1无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b1高浓度下有轻微抑制作用,三七皂苷R1有弱抑制作用,三七总皂苷制剂与CYP3A4酶代谢相关的药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低.  相似文献   

19.
双氢青蒿素保护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dihydroqinghaosu,DQHS)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ConA建立肝损伤模型;改良赖式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DQHS预给药对该模型小鼠血浆转氨酶和TNF-α水平的影响;MTT法检测DQHS对ConA诱导体外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RT-PCR检测DQHS对LPS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IL-1β和TNF-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QHS 40μg.g-1给药组可降低ConA诱导的肝损伤小鼠血浆转氨酶水平,各DQHS组均可降低该小鼠血浆TNF-α水平;DQHS 40μmol.L-1和100μmol.L-1处理组能抑制ConA诱导的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减少LPS刺激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mRNA的表达。结论DQHS对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和巨噬细胞相关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内皮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AngⅡ(10-6mol.L-1)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4 h或24 h,并加入不同浓度的氯沙坦(1、3、10μmol.L-1)预处理1 h。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内皮单核细胞黏附、上清液中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IL-8受体CXCR2 mRNA表达以及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活性。结果 AngⅡ(10-6mol.L-1)培养内皮细胞后显著增加细胞内ROS水平,上清液中IL-8水平,激活NF-κB,增加内皮单核细胞间黏附,上调IL-8受体CXCR2mRNA表达。氯沙坦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ngⅡ诱导的ROS水平的增加,抑制NF-κB的激活,减少IL-8的释放,下调CXCR2 mRNA表达,从而抑制内皮单核细胞黏附。结论氯沙坦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NF-κB-IL-8/CXCR2通路抑制AngⅡ诱导的内皮单核细胞黏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