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目的探讨蓝玉簪颗粒治疗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影像学研究。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30Gy照射对照组和30Gy+蓝玉簪颗粒治疗组。照射后10、20、30d时,使用20%乌拉坦腹腔麻醉动物,CT扫描及重建,观察影像学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及肺部羟脯氨酸含量检测。结果受照大鼠肺CT影像在各时间点均见反应改变,30d后纤维化影像学变化显著,30Gy+蓝玉簪颗粒治疗组肺纤维化影像学变化与30Gy照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测表明,30Gy+蓝玉簪颗粒治疗组大鼠肺组织改变与30Gy照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肺部组织进行羟脯氨酸含量检测显示,30Gy照射对照组在照射后8、10d比30Gy+蓝玉簪颗粒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时间点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玉簪颗粒对照射引起的肺纤维化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大鼠早期胶原纤维增生及不同照射时间大鼠肺损伤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7/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科完成。①选用30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0只和照射组20只。②麻醉大鼠后,对照射组大鼠行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照射剂量单次15Gy,距离1m,照射面积4.5cm×4.5cm,照射剂量率1.5Gy/min。正常对照组未行照射。③照射后5,15,30,60d对肺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肺部病理改变;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增生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胶原纤维的变化;比色法测定肺组织匀浆羟脯氨酸的含量(代表肺组织胶原含量)。放免法测定脯氨酸肽酶的活性(反映胶原降解代谢)。④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肺部病理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照射后大鼠肺水肿和肺部炎症随照射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②胶原纤维变化: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照射组照射后5和15d基质胶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照射后30和60d肺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60d肺间质出现胶原纤维增生。③肺组织显微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单纯照射后5d间质胶原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照射后15,30,60d间质胶原纤维增多呈递增。④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和血清脯氨酸肽酶活力的变化:照射后60d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0±0.19)μg/L和(107.91±14.05)μkat/L;(0.32±0.11)μg/L和(63.50±12.78)μkat/L,t=2.96,5.75,P<0.05,0.01],照射后其余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①大鼠接受放射线照射后早期,出现放射性肺炎,肺间质胶原纤维在局部也开始明显增生;且随着胶原纤维合成的增多,其分解也增加。②照射后时间越长,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纤维化越重。  相似文献   

3.
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制作及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大鼠放射性肺损伤影像学模型制作方法,评价HRCT对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右肺单分隔15Gy60Co照射建立肺损伤模型.照射后第4、8、16、24周分别行CR和HRCT检查.结果 HRCT显示大白鼠放射性肺损伤,包括肺部毛玻璃改变、斑片状及条索样高密度影,显示病变时间早于CR片,阳性率高于CR(P<0.05).结论 SD大鼠单侧肺单分隔15Gy照射可以制作放射性肺损伤模型.HRCT可以早期诊断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引起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临床及X线、CT表现以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放射性肺损伤的X线、CT表现及其与放射治疗剂量、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结果:放射性肺损伤引起的放射性肺炎,X线平片表现为早期肺血管纹理周围模糊阴影;相当于照射部位出现边界不清片状阻影,可有少量胸腔积液。纤维化表现为在受照侧出现不规则索条状阴影及网织状阴影,纵隔移位。CT表现为(1)放射野内出现毛玻璃样或散在淡薄渗出性密度增高影,与周围肺组织界线清晰。(2)放射野内出现斑片状实变影,边缘平直似刀切样改变,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3)照射野内密集条索状阴影,肺容积缩小周围胸膜肥厚、黏连。结论:放射性肺炎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以干咳、气促为主。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扫描检查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形态和范围,诊断放射性肺炎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99m Tc- MDP(亚甲基二磷酸盐 ) SPECT显像 ,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6 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肿瘤患者进行早期99m Tc- MDP显像 ,同期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 (FB)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 ,比较分析诊断效能。结果 肺癌对 99m Tc- MDP的摄取明显高于良性病灶 ,以摄取比值 >1.8为判断标准 ,MDP显像诊断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 84 .3%和 83.3% ;FB为 90 .2 %和 91.7%。MDP显像和 FB联合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 96 .1%和95 .5 %。结论  MDP显像对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与 FB结合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定性定位诊断肺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铁皮枫斗颗粒(DCWD)对放射损伤小鼠存活情况和肺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12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及DCWD大、中、小剂量组.采用直线加速器6MV X射线8.0Gy或5.0Gy全身单次均匀照射,照前连续灌胃10d,每天一次,照后继续给药至小鼠死亡或活杀.观察受8.0Gy照射小鼠的存活情况,及受5.0Gy照射小鼠肺HE染色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受8.0Gy照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均在10d之内,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DCWD组较单纯照射组延长3~4d(P<0.01);5.0Gy照射后小鼠出现肺脏的急性放射性损伤,表现为血循环障碍、细胞变性及代偿性反应等病理改变,DCWD组病变程度较轻、恢复较快.但无明显的最效关系.结论 DCWD能明显延长受照小鼠平均存活时间,提高其存活率,减轻受照射小鼠肺脏的病理改变程度,对放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剂量凉血活血方防治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凉血活血方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多次重复照射右肺的方法建立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72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单纯照射组和凉血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分批处死大鼠,对各组大鼠的生物学特征、肺脏外观及组织病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凉血活血方大、中剂量组大鼠鼻周红赤、大便干硬等表现轻于小剂量组及单纯照射组;凉血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除放射后26周时肺系数与单纯照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右肺湿重和肺系数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且照射5周时凉血活血方大、中剂量组右肺湿重亦明显低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凉血活血方大、中剂量组肺脏表面肿胀、出血,肺间质充血、水肿以及肺泡结构破坏程度等也明显轻于小剂量组及单纯照射组。结论凉血活血方能减轻早期放射性肺损伤的炎症反应,减轻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程度;而且凉血活血方大、中剂量组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小剂量组和单纯照射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伽玛刀(Gamma knife)照射大鼠尾状核后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随时间的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与放射损伤的关系以及放射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30只大鼠接受MASEP-SRRS型伽玛刀8mm准直器以50Gy(50%等剂量线)照射大鼠右侧尾状核。照射后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不同组别的大鼠分别在照射后第1,4,12周深度麻醉下断头取出脑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FAP的表达,并使用梯度柱法测量脑组织的比重。大鼠处死前接受1.5TMRI轴位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MRI提示照射后第12周可发现受照大鼠尾状核T2相可见受照区信号增高,增强T1相可见受照区强化明显。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均匀散在分布少数GFAP阳性细胞,轮廓清楚,星形突起纤细。照射后4周靶区内GFAP阳性细胞数目开始增多,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至12周时GFAP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多,胞体变大,细胞突起粗大不规则,胞浆染色呈深棕色。照射后第4周和第12周检测到照射侧脑组织比重与对侧相比显著减轻。结论GFAP可作为衡量脑放射性损伤的指标。照射后早期即出现脑水肿反应和血脑屏障破坏。在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MRI信号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痰热清对Wistar大鼠急性放射性肺炎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方法:4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痰热清治疗组(治疗组),每组动物均为15只。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对大鼠双肺进行单次照射25Gy。分别于照射后2、4、6周三个时间点,每组各随机取5只大鼠活体观察和取材。分别取1mL和4mL腹主动脉血于试管中用于检测血常规和TGF-β1;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分离大鼠肺脏经宏观检查并称重后,计算肺系数;取右上肺组织切片,行HE染色进行光镜观察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于照射后4周出现较严重的放射性皮肤损害,治疗组大鼠皮损相对较轻。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于照射后2周就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改变,第6周时肺间质增厚明显,肺泡腔纤维素渗出。除空白组外,治疗组大鼠肺组织放射性肺炎反应最轻,而且肺系数和血常规及BALF中白细胞数相对较低(P<0.05),血清TGF-β1较模型组低(P<0.05)。结论:痰热清可抑制TGF-β1表达,减轻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炎症反应,痰热清对急性放射性肺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MR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家兔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MR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5只家兔经40Gy单次X射线半肝照射后第3天作MRI T2WI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将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相对照。结果 5只家兔T2WI平扫肝组织信号强度均未发现变化。T2WI菲立磁增强扫描,肝组织信号强度受照区与非受照区均较平扫降低,但受照区肝组织信号强度相对比非受照区高,两者间见明显的分界线。全部家兔受照区与非受照区肝组织在光镜下观察未发现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等异常改变。结论 T2WI菲立磁增强扫描在家兔半肝照射后第3天光镜未发现组织学变化时即检出肝放射性改变,且表现有明确的特征性。我们认为MRI T2W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放射性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伽玛刀(Gamma knife)照射大鼠尾状核后放射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细胞学变化。方法 10只成年SD大鼠,5只大鼠作为对照组,5只大鼠接受MASEP-SRRS型伽玛刀8mm准直器以50Gy(50%等剂量线)照射大鼠右侧尾状核。照射后3个月,大鼠处死前接受1.5T MRI轴位平扫和增强扫描,后取脑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细胞学变化。结果 MRI提示照射后第12周可发现受照大鼠尾状核T2相可见受照区信号增高,增强T1相可见受照区强化明显,并且光镜下可见胶质细胞增生。结论 MRI对于伽马刀所致的放射性脑损伤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SPECT显像半定量法来进行Alzheimer’s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AD组25例,VD组21例,正常对照组15例,通过Tc-99m-ECD脑显像SPECT显像,运用大脑皮质与小脑ROIs区比值来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AD病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双侧额叶、双侧后颞顶部,大脑皮质/小脑比值存在高度显著差异(P<0.05),其它二叶无明显差异。而VD病人的放射性比呈非对称性、局灶性放射性降低。结论SPECT半定量分析结果提示双侧额叶及后颞顶部的血流灌注降低是诊断AD的主要特征。结合SPECT和CT、MRI,有助于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准确判断~(99m)Tc-HYNIC-TOC SPECT/CT显像中胰头高摄取灶的性质。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99m)Tc-HYNIC-TOC SPECT/CT检查患者,包括可疑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p NET)或远处转移性NET寻找原发灶或明确NET行临床分期或随访者。根据视觉判断评价SPECT/CT图像上是否存在胰头高摄取,若存在高摄取,测量病灶部位、胰腺本底、肝脏本底及同层面竖脊肌本底的放射性计数,并计算得到病灶/胰腺本底比(L/P)、病灶/肝脏本底比(L/H)和病灶/肌肉本底比(L/M)。通过影像学随访或病理证实获取最终诊断结果。结果:125例患者中,20例(16.0%)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p NET,22例(17.6%)长期随访局部未见病灶,考虑为生理性摄取。p NET与胰头生理性摄取的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前者的L/H和L/M明显高于后者(P=0.001和0.013)。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L/H和L/M判别p NET还是胰头生理性摄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89和0.725,此时L/H阈值为1.4。结论:通过L/H测定,有助于判断~(99m)TcHYNIC-TOC SPECT/CT显像中胰头高摄取灶为胰腺生理性摄取还是p NET。  相似文献   

14.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肺组织EGFR表达及视黄酸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娜  赵玉霞  刘丹  陈延治  姚雷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729-1732
[目的]研究通过视黄酸(RA)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阐明其对放射性肺损伤肺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单纯给药组(B组)、单纯照射组(C组)和照射加给药组(D组),每组20只.C、D两组大鼠行6MV-X线15Gy全胸野照射,B、D两组大鼠给予20mg/(kg·d)RA制剂灌服.于照射后第1、2、4、8周取右肺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GFR的表达.[结果]HE和Masson染色提示照射后的1周始肺泡腔有炎性细胞渗出,继之间质水肿.4及8周出现肺泡腔变小甚至结构破坏,局部实变,肺间质出现胶原纤维;B组与A组比各时间段的病理变化无明显差别,但D组与C组比较大鼠肺炎和肺水肿减轻,肺组织胶原纤维量减少.EGFR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组与A组相比在各时间段EGFR表达均明显增强(P<0.001),D组与C组比第4、8周EGFR表达明显减弱(P<0.001).[结论]EGFR参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而RA从蛋白质水平有效抑制EGFR表达,为治疗放射性肺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131)碘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检查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肺转移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3月收治的82例疑似DTC术后肺转移患者,均行~(131)碘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及平面显像技术检查。以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联合胸部CT扫描检查为"金标准",统计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及平面显像技术检查的检查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 82例疑似DTC术后肺转移患者经血清Tg联合胸部CT扫描检查证实62例为肺转移,20例为未肺转移;SPECT/CT断层显像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高于SPECT/CT平面显像,漏诊率较SPECT/CT平面显像低(P0.05)。结论 DTC术后肺转移诊断中采用~(131)碘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降低漏诊率,为临床病情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的近期疗效及急性毒副反应,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44例首程放疗食管癌患者行CT模拟定位,通过局域网将CT扫描图像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CMS Focus3.0或ADAC Pinnacle6.2b)并进行三维重建,由负责医师勾画GTV、CTV、PTV和危及器官(OAR),物理师为每例患者制定三维适形治疗计划。全组处方剂量5800cGy-7000cGy,中位处方剂量6600cGy,24例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余20例行后程加速照射,即常规分割照射3000cGy-4000cGy/3周~4周后再加速照射,300cGy/次,1次/天,5次/周。结果全组患者1年生存率69.15%,其中CT扫描肿瘤长度≤7cm组与〉7cm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7.50%和56.81%,x^2=3.96,P=0.0465;GTV体积≤80cm^3组与〉80cm^3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7.13%和45.00%,x^2=9.63,P=0.0019;后程加速照射组与常规分割照射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7.97%和60.26%,x^2=1.08,P=0.2996。全组患者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多见1、2级,占88.64%(39/44)。共24例(511.54%)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无4级放射性肺炎发生,肺平均剂量、肺V20、V25、V30,V35及肺NTCP均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非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不明显增加食管癌放疗的急性毒副反应,安全、可行,三维适形后程加,速照射有可能进二步提高食管癌放疗疗效,肺平均剂量、肺NTCP、肺V20、V25、V30,V35对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新西兰兔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模型,观察MRS各指标的变化,并与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对照.方法 将27只均接受单次大剂量25 Gy全脑照射后的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9组,设照射前、照射后1~8周共9个观察点,行单体素1 H-MRS.在每个观察时间点于MR扫描结束后处死该组动物,观察病理学改变,并与MRS改变结合分析.结果 胆碱/肌酸(Cho/Cr)比值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明显下降:照射前为1.52±0.28,照射后4周为3.20士0.72,照射后8周为2.04±0.05;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Cr比值的变化趋势为逐渐下降:照射前为1.97±0.25,照射后8周为1.28±0.05.Cho/NAA比值呈持续上升,照射前为1.19±0.15,照射后8周为2.04士0.78.照射后2周,组织病理学开始发现小血管充血和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照射后4周脑室周围白质和胼胝体出现神经元肿胀,胞浆水肿,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生,并见脱髓鞘改变.结论 新西兰兔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模型 MRS各观察指标的变化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密切相关;MRS可以作为早期检测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99)TC~m-MDP SPECT/CT图像融合对非典型骨转移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静脉注射~(99)TC~m-MDP的106例全身骨扫描为单发病灶的非典型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行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对所成的SPECT、SPECT+CT、SPECT/CT影像进行分析总结,将诊断结果与最终病理及其他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中共发现病灶124个,较全身骨显像多发现18个病灶,其中SPECT、CT、SPECT/CT的阳性率分别为91.1%、84.7%、100.0%,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8.7%、82.3%、92.7%。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可以明显提高非典型骨转移肿瘤诊断准确性。为发现早期骨转移肿瘤灶提供了很好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大鼠放射性胸膜炎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8)、单纯放射组(n=36)、氟伐他汀组(n=36)。氟伐他汀组于照射前1周,给予20mg/(kg·d)氟伐他汀灌胃,直至活杀,其他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单纯放射组和氟伐他汀组采用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单次剂量20Gy。照射后对大鼠进行x线透视扫描,并在第15d、30d、60d以3.5%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剪开胸腔,对有胸水者进行病理和生化检查。结果单纯放射组放射性胸膜炎发生率为41.7%(15/36)。氟伐他汀组放射性胸膜炎发生率为19.4%(7/3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P〈0.05)。经过对比发现氟伐他汀组病理学改变轻于同期的单纯放射组。结论放射性胸膜炎在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即可出现,氟伐他汀能有效防治大鼠放射性胸膜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恶性骨肿瘤假体保肢术后病例进行局部影像学监测,探讨该病术后在超声影像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恶性骨肿瘤假体保肢术后病例进行定期(3个月)监测,均行超声、局部X线检查和~(99m)Tc-MDP全身骨扫描。超声检查部位包括原发病灶周围软组织、区域淋巴结、患侧肢体血管,复发病例中1例行MRI检查,1例行CT检查。结果超声发现9例局部复发,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例局部复发,并腘窝淋巴结转移、腘静脉血栓,1例腓静脉及比目鱼肌静脉血栓。超声诊断局部复发或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X线检查和~(99m)Tc-MDP全身骨扫描,而MRI及CT受人工假体伪影干扰,对病灶的显示不够清晰。结论超声可用于恶性骨肿瘤假体保肢术后的局部影像学监测,为临床选择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