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的降糖作用及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37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和高脂饮食组(HFD)。喂养8周后,高脂饮食组大鼠腹腔注射单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7 mg/kg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PDTC治疗组。PDTC治疗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PDTC(50 mg/kg)1次,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天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周后,检测血糖及各种生化指标,处死大鼠。检测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用免疫组化观察心肌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硝基酪氨酸(NT)的表达。结果: 糖尿病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血糖和MDA水平显著升高,SOD和GSH-Px活性明显下降(P<0.01);PDTC治疗后,血糖和MDA水平明显降低,SOD和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1)。糖尿病组心肌变性坏死、线粒体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PDTC治疗后线粒体损伤明显减轻。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心肌中iNOS和NT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DTC治疗后iNOS和NT的表达均明显减少。结论: 高血糖可引起氧化应激,使心肌组织中iNOS和NT生成过多,损伤了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PDTC不仅具有降糖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减少iNOS和NT的产生,进而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链脲佐菌素(STZ)致胰岛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与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HO-1/CO)、抗氧化以及NOS/NO系统的关系。 方法 用离体培养乳鼠胰岛细胞,分别检测STZ、FDP作用后细胞形态、细胞活性、细胞凋亡率、细胞HO-1的活性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的基础和高糖刺激分泌量以及CO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NO的变化。结果:STZ作用后,胰岛细胞活性降低,基础和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细胞HO-1活性有所下降,上清液中CO生成减少(p<0.01),SOD、GSH-PX活性水平降低、iNOS增多、NO增加。与FDP孵育后细胞活性显著升高,胰岛素基础和高糖分泌量增多,胰岛凋亡率明显降低, HO-1活性和CO生成明显提高(p<0.01或p<0.05,同时 SOD、GSH-PX活性水平明显增强、iNOS活性降低、NO生成减少,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结论 FDP能显著改善STZ致胰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增加HO-1/CO系统水平 ,提高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以及降低iNOS活性,从而减少NO的生成等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NC)组和高脂饮食(HFD)组。喂养8周后高脂饮食组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 27 mg/kg),以随机血糖≥16.7 mmol/L为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模型(DM)组和PDTC (50 mg·kg-1·d-1, ip)治疗组。治疗1周后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各组血浆、尿液及肾脏标本。测定各组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肾皮质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经HE及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小球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肾脏微血管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肾脏组织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硝基酪氨酸(NT)的表达。结果: PDTC治疗组血糖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较DM组明显降低(P<0.01)。DM组肾皮质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高于NC组, GSH-Px和SOD的活性明显低于NC组(P<0. 05) 。HE及Masson染色显示,DM组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系膜区扩张,Masson染色阳性物质增多,提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PDTC治疗组病理改变较DM组明显改善。电镜超微结构显示,DM组基底膜高度增厚,厚度不均,有断裂层,足突融合;PDTC治疗组基底膜轻度增厚,足突轻度融合。免疫组化显示,DM组iNOS和NT表达量较NC组明显增多(P<0.05);PDTC治疗组iNOS和NT表达量较DM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PDTC不仅具有降低血糖作用,而且可通过减少iNOS和NT表达改善糖尿病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慢性间歇缺氧(CIH)模型大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慢性缺氧组、NAC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3组,每组10只。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海马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CA1 区磷酸化JNK(p-JNK)表达水平,应用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率。结果:NAC治疗组 MDA水平低于CIH组(1.71±0.43 vs 1.37±0.26,P<0.05)、SOD活性高于CIH组(44.94±14.01 vs 57.66±14.07,P<0.05),p-JNK表达水平低于CIH组 (0.53±0.10 vs 0.39±0.16,P<0.05),海马神经元凋亡率显著低于CIH组(0.32±0.18 vs 0.20±0.11,P<0.05)。结论:NAC能抑制慢性间歇缺氧导致的氧化应激,从而影响JNK信号转导通路,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六黄合剂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β细胞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六黄合剂组,每组8只。应用地塞米松致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给予六黄合剂干预,检测空腹血糖(FBG),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胰腺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透射电镜观察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六黄合剂组FINS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下降(p0.01),胰腺MDA含量下降(p0.01),SOD活性升高(p0.05)、GSH-Px活性升高(p0.01)。电镜观察IR大鼠胰岛β细胞可见凋亡早期改变,六黄合剂组β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中药复方六黄合剂对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IR大鼠胰腺的氧化应激和增强抗氧化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对大鼠糖尿病模型肾内炎症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建立STZ诱导的单侧肾切除大鼠糖尿病模型,随机分:对照组、糖尿病组与依那普利给药组,每组 10只。8周末检测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AER)、肾组织与尿丙二醛(MDA)含量及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应用PAS染色观察肾小球病理组织学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ED-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表达。 结果: 依那普利给药组大鼠肾重、肾重/体重、AER与肾小球面积、肾小球容积及系膜区面积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 P<0.01);模型组肾组织和尿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依那普利可明显缓解这些变化(P<0.05);模型组肾小球ED-1阳性细胞数及 MCP-1、ICAM-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依那普利给药组肾小球巨噬细胞浸润及MCP-1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 ICAM-1表达无明显差异。 结论: 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机制部分可能与抑制肾内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ANDER蛋白在1型和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的相关性。方法 以STZ诱导和自发性Akita 1型糖尿病小鼠及2型糖尿病db/db小鼠为动物模型,用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胰腺中PANDER mRNA和蛋白指标。结果 相较于正常C57BL/6小鼠,STZ诱导和Akita 1型糖尿病小鼠胰腺组织中PANDER mRNA(STZ:1.00±0.17 vs. 0.25±0.06,P<0.01;Akita:1.00±0.19 vs.0.17±0.04,P<0.001)和蛋白(免疫组化灰度扫描STZ:1.00±0.18 vs. 0.16±0.11)水平均明显降低;相较于db/m小鼠,db/db小鼠胰腺组织中PANDER mRNA(1.00±0.05 vs. 2.13±0.46,P<0.05)和蛋白(1.00±0.28 vs. 3.58±0.36,P<0.01)水平均明显升高;罗格列酮灌胃db/db小鼠一个月后,胰岛肥大、胰岛素抵抗及高血糖症状得以缓解,同时胰腺中PANDER mRNA(1.00±0.13 vs. 0.28±0.06,P<0.01)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1型糖尿病小鼠胰腺组织中PANDER表达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小鼠胰腺组织中PANDER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iNOS在创伤大鼠模型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Noble-Collip创伤仪制备大鼠创伤模型,用Caspase-3活性和DNA ladder测定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用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组织iNOS的蛋白表达,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心肌组织一氧化氮(NO)的含量,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硝基酪氨酸(NT)含量。结果 机械创伤后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1),心肌组织iNOS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同时心肌组织NO2-/NO3-和NT含量明显增加(P<0.01);给予iNOS选择性抑制剂1 400W可显著降低心肌细胞凋亡(P<0.05),且显著降低心肌组织NO2-/NO3-和NT的含量(NO2-/NO3-:P<0.01;NT:P<0.05)。结论 创伤时iNOS通过引起NO及过氧亚硝酸阴离子增加,进而导致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诱生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对I型糖尿病(IDDM)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以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大鼠建立IDDM模型,并用AG进行干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正常组、糖尿病组和AG治疗组大鼠胰岛中iNOS含量和胰岛b细胞面密度。结果AG组胰岛β细胞面密度为70.58±3.26,与IDDM组(21.65±1.45)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IDDM组大鼠胰岛中β细胞面密度随iNOS增多而减少,两者呈负相关(r=-0.8175,P<0.01),iNOS阳性反应产物呈弥漫性分布,其色深于正常对照组;AG组胰岛中的iNOS反应物较IDDM组明显减弱(P<0.05),但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NOS增多可能是造成IDDM胰岛β细胞损伤的因素之一,AG对IDDM胰岛β细胞的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胰岛 β细胞的功能与外周血白细胞iNOS -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10只 ;实验组 15只。测定血糖、血浆胰岛素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肝、肺等组织中iNOS -mRNA表达 ,观察白细胞iNOS -mRNA阳性细胞率。结果 :用STZ腹腔注射损伤胰岛β细胞并导致胰岛功能衰竭 ,3d后血糖由 ( 8 95± 1 80 )mmol·L-1升高至 ( 2 2 84± 4 90 )mmol·L-1,血浆胰岛素由 ( 81 76± 2 0 12 )mU·L-1降至 ( 5 8 92± 18 2 0 )mU·/L-1。正常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未见iNOS -mRNA表达 ,而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外周血白细胞iNOS -mRNA表达高度增强。结论 :STZ诱导的胰岛 β细胞损伤与白细胞的iNOS -mRNA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本实验为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某些信号通路提供了简便易行的原位杂交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糖尿病大鼠肝糖原合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喂养8周后,高脂饮食组大鼠腹腔注射单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7 mg/kg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糖尿病模型组、PDTC治疗组和胰岛素治疗组。PDTC治疗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PDTC(50 mg/kg)1次;其它各组每天同一时间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在处死前1 h腹腔注射胰岛素(1 U/kg)1次。治疗1周后尾静脉采血测定各组大鼠血糖水平,然后断头处死大鼠,测定肝组织中肝糖原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大鼠肝脏中蛋白激酶B(PKB/Akt)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糖尿病模型组与正常饮食组大鼠相比血糖显著升高(P0.01);肝糖原含量明显减少(P0.01);肝脏中Akt及GSK-3β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相比,PDTC治疗组与胰岛素治疗组大鼠肝糖原合成均显著增加(P0.01);血糖均明显降低(P0.01);肝脏中Akt和GSK-3β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PDTC可通过调控Akt/GSK-3β活性,增加肝糖原合成,降低血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木犀草素低、中、高剂量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生化方法测定血糖、尿蛋白、血及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肾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W estern blotting检测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蛋白质水平;光镜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结果: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木犀草素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1)、24 h尿蛋白明显减少(P0.01),血清及肾组织SOD、CAT活性升高(P0.01),肾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木犀草素治疗组肾皮质TGF-β1及PAI-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糖尿病模型组。结论:木犀草素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及降低肾组织TGF-β1、PAI-1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对肾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假手术(S)、后肢单纯缺血(I)、后肢缺血-再灌注(I-R)2h、6h、12h、18h、24h,后肢I-R12h+AG(iNOS活性抑制剂氨基胍)各组.夹闭双侧股动脉根部4h,开放2-24h,制备I及I-R各组模型,I-R12h+AG组再灌注前20min,经腹腔注射AG10mg/kg.光镜观察肢体I-R及肢体I-R应用AG后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iNOSmRNA表达的变化,以iNOS与β-actin(内参对照物)mRNA逆转录扩增产物电泳谱带的积分灰度值的比值作为iNOSmRNA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染色法观测肝内iNOS蛋白及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的衍生物硝基化酪氨酸(NT)的生成与分布;比色法测定肾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结果(1)肢体I-R肝细胞呈现明显的水变性.(2)N组肝组织iNOS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391±0.022;S组为0.535±0.038,与N组相比,P<0.01;I组为1.101±0.103,与N、S组相比,P<0.01;肢体I-R后肝内iNOSmRNA表达上调,I-R6h组表达至高峰,此后回降,I-R2、6、12、18和24h组的表达量依次为1.285±0.032、1.372±0.061、0.972±0.055、0.861±0.034和0.803±0.010,I-R2h、6h组与I组相比,P<0.05.(3)肝内iNOS阳性细胞主要是肝细胞.(4)I-R组肝组织内出现大量NT阳性肝细胞.(5)I-R6h组同N、S及I组相比,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6)对肢体I-R大鼠应用AG10mg/kg可使肝组织病变减轻.讨论与结论(1)肢体I-R后肝细胞出现严重的水变性,肝组织内脂质过氧化反应明显增强,提示,肢体I-R可致肝组织过氧化损伤.(2)肢体I-R后肝内iNOS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并有ONOO-大量生成,表明肢体I-R后肝内有NO过量生成并介入了肢体I-R引发的自由基反应,iNOS-NO-ONOO-的高表达可能是肢体I-R引发肝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次声作用后血浆NO、ET-1、SOD、MDA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测定8 Hz、130 dB次声不同时间暴露后大鼠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SOD、MDA水平的变化。方法:用8 Hz、130 dB的次声连续作用大鼠1、7、14、21和28 d,每天2 h,测定大鼠血浆NO、ET-1、SOD、MDA水平。结果:在暴露期间,7、14 d时大鼠血浆NO含量显著最低(P<0.01),1 d、21 d和28 d时正常(P>0.05);大鼠血浆ET-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7 d时升高最多,14 d时升高最少;大鼠血浆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大鼠血浆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次声可引起大鼠血浆NO、ET-1、SOD、MDA水平的变化,发生的改变与次声暴露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
D-半乳糖致小鼠胰腺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半乳糖(D-gal)对小鼠胰腺的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gal组(D-gal 120 mg/kg,qd×42 d)。注射完成第2天,采外周血测定空腹血糖(FBG)与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称小鼠体质量(g)与胰腺湿重(mg)计算胰腺脏器指数;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形态学;透射电镜观察胰腺细胞超微结构;制备冷冻切片,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胰岛内染色阳性细胞的相对吸光度(RA)值;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胰腺组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RA值;制备胰腺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D-gal组小鼠FBG显著升高(P0.05),FINS水平降低;胰腺湿重和胰腺脏器指数明显升高(P0.01);胰腺光镜结构无显著损伤,但胰岛内单个有核细胞所占面积增加(P0.05);胰腺内外分泌部显示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脂褐素明显沉积;胰腺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的RA值增加(P0.05);AGEs阳性表达区域RA值升高(P0.01);SOD与T-AOC含量降低(P0.05),MDA含量升高(P0.01)。结论 D-gal复制衰老小鼠模型可致胰腺损伤,发生机制可能与D-gal致胰腺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甲基乙二醛(MG)是糖代谢产生的毒性副产物,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豆异黄酮是否通过降低MG的产生而发挥对I型糖尿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含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的大鼠饲料喂养,按大豆异黄酮不同剂量随机分为3组:大豆异黄酮低剂量组(diabetes+LIS),大豆异黄酮高剂量组(diabetes+HIS)及模型组(diabetes)。治疗8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血清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胰岛素水平,HPLC法测定血清MG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β细胞胰岛素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或diabetes+LIS组大鼠比较,HIS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上升[(2.46±0.35)μg/L vs (0.55±0.04)μg/L or (0.39±0.04) μg/L, 均P<0.01],血糖明显下降[(19.50±1.85)mol/L vs (28.24±3.56) mol/L or (26.94±1.82) mmol/L, 均P<0.05]、糖化血红蛋白减低[(13.14±3.00)% vs (17.16±2.60)% or (17.29±4.12)%, 均P<0.05],血清MG明显降低 [(0.77±0.09)nmol/L vs (1.57±0.17)nmol/L or (1.91±0.28)nmol/L,均P<0.05],而血清GSH 水平明显增加[(13.26±1.61)mmol/L vs (7.35±1.55)mmol/L or (5.54±1.10) mmol/L, 均P<0.01],diabetes+HIS 组大鼠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加。Diabetes+HIS 组大鼠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diabetes+LIS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大豆异黄酮对I型糖尿病具有治疗作用,并能降低I型糖尿病大鼠白内障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水平增加、MG水平降低及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肾损伤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对肾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假手术(S),后肢单纯缺血(I),后肢缺血-再灌注(I-R)2h、6h、12h、18h、24h,后肢I-R12h+AG(iNOS活性抑制剂氨基胍)各组.夹闭双侧股动脉根部4h,开放2h-24h,制备I及I-R各组模型,I-R12h+AG组再灌注前20min,经腹腔注射AG10mg/kg.光镜观察肢体I-R及肢体I-R应用AG后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iNOSmRNA表达的变化,以iNOS与β-actin(内参对照物)逆转录扩增产物电泳谱带的积分灰度值的比值作为iNOSmRNA的半定量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法观测肾iNOS蛋白及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的衍生物硝基化酪氨酸(NT)的生成与分布;比色法测定肾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结果(1)S及I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现轻度水肿;肢体I-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水肿,部分肾小球及球后毛细血管明显扩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堆积有大量破裂的红细胞.(2)N组肾组织iNOS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134±0.015;S组较前者上调,为0.176±0.009,P<0.05;I组为0.215±0.012,与N组相比,P<0.01,与S组相比,P<0.05;肢体I-R后进而上调,I-R6h组表达至高峰,此后回降,I-R2h、6h、12h、18h和24h组的表达量依次为0.342±0.042、0.417±0.037、0.384±0.039、0.305±0.011和0.294±0.013,均较N、S及I组显著升高,P<0.01.(3)N、S及I组iNOS阳性细胞是近曲小管上皮细胞;I-R组肾小管各段上皮均呈iNOS阳性反应.(4)N、S及I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内有少量NT阳性产物,I-R组肾小球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密集的NT阳性产物.(5)S、I组与N组相比,I-R6h组同S、I组相比,肾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6)对肢体I-R大鼠应用AG10mg/kg可使肾组织病变减轻.结论(1)肢体I-R可引发肾组织损伤,肾小管上皮严重水肿是其病变特征;(2)肢体I-R致肾损伤可能包含创伤应激、过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而肾内高表达的iNOS-NO-ONOO-及其介导的过氧化损伤可能是肢体I-R引发肾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胃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探讨氧化应激对糖尿病胃动力和胃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方法:3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选取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分为糖尿病组和糖尿病治疗组,每组18只,另取同批正常SD大鼠1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大鼠体重、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实验第1周末和第10周末分别处死各组9只大鼠测定胃排空率,以及胃平滑肌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和干细胞因子(SCF)水平。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胃组织ICC凋亡。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胃动力明显减弱。糖尿病大鼠胃平滑肌内MDA含量升高,SOD活性减弱,TNF-α含量升高,c-Kit和SCF水平下降,ICC凋亡明显增加。糖尿病大鼠治疗后氧化应激水平降低,抗氧化能力提高,c-Kit和SCF水平显著升高,ICC凋亡减少。抗氧化治疗后胃动力明显改善,与糖尿病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高血糖影响大鼠胃组织中抗氧化酶的表达。氧化应激水平在糖尿病胃组织中明显增强,在糖尿病大鼠胃动力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氧化应激促使c-Kit/SCF系统受损,导致胃平滑肌ICC凋亡增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39只,随机分为4组: 正常对照组、高脂组、糖尿病对照组和EGB治疗组。采用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STZ) 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EGB治疗组给予EGB 8 mg·kg-1·d-1治疗8周。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EGB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并检测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和总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及MDA、NO含量。结果: 糖尿病组光镜下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出现大量脂肪空泡,胞浆内糖原颗粒减少或消失。电镜下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核固缩,胞浆内含大量脂滴,细胞器明显减少,贮脂细胞明显增生,胶原纤维增生。肝组织内GSH-PX、SOD、CAT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MDA、 NO含量及总NOS、iNOS 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EGB治疗组肝脏组织病理改变较轻,GSH—PX、SOD、CAT 活性明显高于糖尿病组,MDA、NO含量及总NOS、iNOS 活性显著低于糖尿病组。结论: EGB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肝脏具有保护作用、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抑制NO的过多产生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长期高脂喂养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氧化应激机制以及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对其的影响,探讨RAS与氧化应激、糖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饲养组(NC组)、高脂饲养组(HF组)、高脂+培哚普利组(FP组)、高脂+替米沙坦组(FM组),后2组大鼠喂养16周后分别以培哚普利2 mg·kg-1·d-1(FP组,n=15)和替米沙坦10 mg·kg-1·d-1(FM组,n=15)干预,8周后行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评估外周胰岛素抵抗程度,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胰岛β细胞功能 ,以RT-PCR检测γ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的催化亚基(GCLC)的表达,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局部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P2)水平,以比色法测定胰腺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饲养组相比,高脂饲养组的葡萄糖输注率(GIR)降低了31.8%,胰岛GCLC表达降低了31.5% ,局部UCP2相对浓度增加了17.0%,胰腺MDA含量增加了0.46倍(均P<0.01),0-10 min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10-10)为(271.8±33.8)vs(282.7±29.8)mIU·L-1·min-1,糖刺激后早期胰岛素分泌降低,但无显著差异;培哚普利或替米沙坦干预后,GIR分别增加了27.8%和30.8%,胰岛GCLC表达分别增加了26.6%和26.6% ,局部UCP2相对浓度分别下降了13.0%和15.6%,胰腺MDA含量分别下降了18%和20%(均P<0.01),FP、FM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阻断RAS可以改善高脂喂养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其机制可能为通过下调胰岛局部UCP2和上调GCLC的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