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75%以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75%以上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结果本组获随访1~2年。VAS评分由术前的(8.35±1.25)分下降到术后的(2.12±0.63)分,脊柱后凸角由术前的(21.53±6.23)°恢复到术后的(8.25±3.65)°,术后伤椎引起的疼痛显著缓解,患者能早期恢复日常活动。结论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50岁以上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50~61岁,平均54.5岁,累及T11~L2共36个椎体.均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填充物均应用MIIGX3人工骨.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止痛药使用评分、伤椎高度及胸腰椎后凸角度等指标评估PKP术的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32.5min/椎,出血量平均38.5ml,椎,MIIGX3填充量平均5.0ml/椎,无肺栓塞、MIIGX3渗漏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2年6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8.5±0.8分,术后2d时降低到2.2±0.8分,末次随访时为2.5±0.8分;止痛药使用评分由术前的1.8±0.6分下降到术后2d的0.2±0.6分,末次随访时为0.3±0.5分;伤椎椎体前、中柱高度分别由术前的21.5±3.1mm、20.3±2.9mm,改善到术后2d的24.6±2.8mm、24.3±2.1mm,末次随访时为24.4±2.6mm、24.1±2.5mm: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18.5°±4.5°,术后2d改善为13.5°±3.5°,末次随访时为14.0°±4.5°.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影像学复查示术后MIIGX3充填均匀,术后3个月时已基本吸收.为自体松质骨替代.结论:PKP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安全、复位可靠、止痛效果确切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08年01月-2017年0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PKP治疗的疼痛性椎体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ma, VH)患者资料。本组32例中男7例、女25例,年龄平均61.3±12.8岁(32-92岁);血管瘤位于胸椎20例、腰椎9例、胸椎合并腰椎多发者3例,共累计36个椎体,其中2个椎体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s scales, 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共计36个血管瘤椎体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双侧穿刺30个椎体,单侧穿刺6个椎体。所有患者完成随访,平均14.69±4.91月(7-26个月)。VAS评分术前5.63±1.52,术后24h为1.31±1.06,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0.88±0.82,末次随访0.69±0.58;ODI评分术前(61.09±18.95)%,术后24h(21.72±10.57)%,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12.66±9.10)%,末次随访(9.31±5.60)%。VAS评分与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在术后随访中呈递减趋势。术后X线片4例椎体出现椎旁骨水泥漏,无临床症状,无椎管内渗漏。1例患者术后8月因骨质疏松出现临近椎体骨折再次行PKP术,1例92岁患者术后1年自然死亡。术后影像学资料未显示有血管瘤复发。结论:对于无神经压迫、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椎体血管瘤,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合并椎体压缩骨折的血管瘤患者PKP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衰竭性胸腰椎新鲜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本组对33例37个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1周、第3周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结果 VAS术前评分(7.28±1.35)分,术后(2.43±1.16)分,术前与术后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衰竭性胸腰椎新鲜骨折安全、有效,对腰背部疼痛的缓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随访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21例,男5例,女16例,年龄61~82岁,平均72岁,21例36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前及术后3 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和活动能力评分;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疼痛缓解及生活能力状况,并分析骨水泥渗漏、邻椎骨折、临近器官损伤等并发症。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早期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后3 d(2.5±0.6)较术前(7.5±0.7)明显下降(P<0.01);活动能力评分术后3 d(1.2±0.4)较术前(2.4±0.6)明显改善(P<0.01)。随访6~26个月(平均16个月);4例发生周围椎体骨折;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手术,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维持椎体稳定性,恢复椎体的高度,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1年7月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30例42椎,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取俯卧位调节手术床使椎体骨折部位过伸,达到满意的闭合复位后,经皮双侧或单侧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填充骨水泥。随访观察患者的疼痛、日常功能以及影像学改变情况。根据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Oswestr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定临床疗效。观察有无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伤椎处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从术前平均(8.45±0.48)分降至术后平均(2.45±0.52)分,椎体高度明显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随访期间疗效满意,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未出现严重的骨水泥渗漏并发症。术后椎体高度及伤椎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VAS及Oswestry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能迅速缓解疼痛,减少骨折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519-1522
[目的]观察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23例共31椎体,采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VAS评分、伤椎体高度压缩恢复率及Cobb角变化,随访至术后6个月。[结果]VAS评分由术前的(7.60±1.00)分,降至术后7 d的(2.70±0.70)分;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45.30±11.60)%,椎体中部高度为(47.80±12.50)%,术后7 d分别提高至(72.10±13.50)%、(73.70±15.40)%;术前椎后凸畸形角(19.30±6.20)°,术后7 d降低至(14.30±3.50)°;术前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椎体后凸畸形角,与术后7 d,1、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4.3%)。[结论]骨填充网袋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快速止痛,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陈亮清  白龙  谢振宇  叶军 《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2):1064-1067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15例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前、术后及术后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评估疼痛程度、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se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测量术前、术后及12个月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Cobb角。结果术后患者疼痛症状迅速缓解,无神经损伤的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无症状性并发症。患者VAS评分由术前8.4分降为术后2.6分(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维持在2.8分;ODI评分由术前的(70.2±12.8)分改善为术后的(34.3±2.8)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仍能维持;椎体前缘高度从(33.83±11.52)%纠正为术后的(78.83±8.26)%(P〈0.05);Cobb角由术前的(28.46±4.86)°改善为(6.56±4.25)°,随访时椎体高度及Cobb角未见明显丢失。结论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具有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爆裂性骨折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本组18例27椎, 对14例23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4例4椎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前及术后3 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活动能力评分;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疼痛缓解及生活能力状况,并分析骨水泥渗漏、邻椎骨折等并发症.[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早期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后3d (2.5±0.6)较术前(7.5±0.7)明显下降(P<0.01);活动能力评分术后3 d(1.2±0.4)较术前(2.4±0.6)明显改善(P<0.01).经平均15.6个月随访,1例患者出院后因并发心脏病死亡;4例发生周围椎体骨折;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精心操作,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治疗的理想选择,但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KP手术治疗44例中上胸椎(T8椎体及以上胸椎)OVCF患者。记录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1(14.4±6.0)个月。单个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剂量1.5~3.8(2.4±0.5)ml,手术时间28~110(45.4±13.8)min。术后3 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Cobb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均无神经压迫症状;术后发生3例其他椎体再骨折,其中2例再次行PKP治疗,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缓解。结论PKP治疗中上胸椎OVCF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症状性椎体血管瘤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2011年,应用PKP治疗28例30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24h、3d、7d、90d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 cales,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评估生活质量。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2~65min,(58.0±8.5)min;出血量5~30ml,(16.0±10.4)ml。术后第2天下地活动,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表现,局部无血肿发生,穿刺口一期愈合。VAS评分术前,术后24h、3d、7d、90d分别为6.39±1.10,4.43±0.84,1.75±1.08,0.50±0.79,0.25±0.59;ODI指数分别为(72.36±6.62)%,(78.57±4.65)%,(55.71±7.50)%,(23.50±6.41)%,(6.07±4.06)%。各时点间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F=245.80,P=0.000),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并呈递减趋势,两两比较除术后7d与术后90d无显著性差异(P=0.872)外,其余各时点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ODI指数各时点间有显著性差异(F=770.16,P=0.000),术后24h较术前增高(P=0.002),考虑系卧床活动受限造成,以后逐渐下降(P=0.000)。结论PKP作为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上胸椎Ⅱ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应用PVP治疗上胸椎(T1~6)椎体血管瘤12例。男3例,女9例,平均年龄51.3岁。分析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胸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变化。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患者出现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均未出现肺栓塞及神经损害。12名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1.8个月,未发现椎体血管瘤复发。患者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胸背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 PVP是治疗上胸椎Ⅱ型椎体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治疗时需注意上胸椎的解剖特点,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中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7例,26例采取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为PVP组;39例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为PKP组;32例采取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为改良PVP组,记录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及渗漏率。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后1周时间、手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有显著的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和改良PVP组的cobb角改善情况显著优于PVP组(P<0.05);改良PVP组的渗漏率显著低于PVP组和PKP组(P<0.05);PVP组和PKP组渗漏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VP能缓减疼痛,同时可降低渗漏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不伴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治疗的25例不伴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6例;年龄65~82岁,平均73.5岁。损伤节段在T10-L3之间,共36个节段。所有患者均伴有5%~20%的椎管占位。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ria—loguescores,VAS)和Oswestq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通过侧位x线片测量患者椎体中线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通过轴位CT测量椎管占位程度,对患者的骨水泥渗漏、感染等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结果9例(25%)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无感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病例出现。在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椎体中线高度、矢状位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测量评估方面,患者术前与术后各个时间点比较,术后评估结果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椎管占位5%一20%的无神经功能损害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而言,PVP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不增加病椎椎管占位程度加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2-02—2016-04诊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者50例(PKP组),行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者50例(PVP组)。比较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3 d、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PVP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程度,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效果更优,而高粘度PVP骨水泥渗漏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保守疗法治疗OVCF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椎体高度恢复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并进行相关治疗的患者分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组,保守治疗组,每组选取15例患者。采用VAS、ODI评分标准和影像资料分别评估,对比分析组之间的疗效、影像资料变化,并分析椎体高度恢复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①PVP、PKP组椎体高度的恢复效果显著;②两组早期止痛效果确切,有助于患者早期恢复日常生活,但远期疼痛缓解效果与保守治疗组相当;③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程度与疼痛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与疼痛的缓解无相关性;④PVP手术过程中发生了4例骨水泥渗漏、PKP组2例,术后随访发生了4例椎体再骨折。保守治疗组在卧床恢复期间出现肺部感染2例、褥疮2例。结论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程度与疼痛有一定的相关性,压缩骨折椎体中等程度压缩时疼痛值相对较高;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与疼痛的缓解无相关性。PVP与PKP手术治疗后中短期临床疗效优于保守疗法;保守疗法在经济性及安全性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收治的63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采用手法复位结合PVP方法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PKP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例数、住院天数、治疗费用,以及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AVH)、伤椎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例数、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VH、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对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PVP与PKP治疗OVCF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手法复位结合PVP具有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不同骨密度(BMD)脊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86例脊椎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术前BMD的不同分为A组(BMD〈—2.5 S,n=54)和B组(BMD≥—2.5 S,n=32),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椎体骨水泥填充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6例患者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两组术后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骨水泥填充优秀率高于B组(P〈0.05),填充效果更为理想。结论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不同BMD脊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均能明显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疗效良好;在椎体骨水泥填充满意度方面,BMD更低的患者似乎更有优势,BMD可能是影响椎体骨水泥填充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06-2013-11我院治疗的192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242个椎体)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1.25 ml-5 ml)注射椎体成形术,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率。结果 192例(242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完成PVP操作,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均匀对称,无穿刺并发症。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及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和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间采用了PVP和PKP治疗的5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于术前、术后3 d和术后3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强度评价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前、术后3 d和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压缩变化测量。结果 53例患者手术操作全部成功,1例出现骨水泥渗透到椎体旁。疼痛完全缓解32例(60.4%),显著缓解21例(39.6%)。术后及随访6个月,VAS评分、椎体压缩率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随访观察疼痛无复发,X线片未见椎体高度丢失。结论 PVP及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微创、安全、疗效优良、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的理想方法。合适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和良好的术中操作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