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不良是用来描述“难以消化”的医学术语,指位于上腹部的一组异质性症状,包括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FD患病率高,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医疗保健及社会经济带来严重负担。目前尚无治疗FD的特效方法及药物。该文以FD的致病因素及病理生理学改变为基础,重点阐述评估近年来FD治疗的方法及药物。  相似文献   

2.
黄穗平  张北平 《广东医学》2003,24(11):1164-1165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行气消胀方剂“吉氏消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痞满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胃动力的作用。方法:FD痞满证患者83例,随机分入“吉氏消痞方”治疗组(观察组)和莫沙比利对照组(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及对胃电图和胃窦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作用。结果:“吉氏消痞方”消除FD“痞满”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升胃电图幅值、改善MMC的作用优于莫沙比利。结论:“吉氏消痞方”能明显消除或减轻FD“痞满”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与改善胃电胃动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组常见的消化系统症侯群,其发病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中医多归属于“胃病”、“痞满”等范畴.中医治疗多疏肝解郁为主,而中医心神与FD的发病关系密切相关.本文通过从心神则脾伤、思则气结、思伤脾,亦伤心的理论探讨,为进一步探讨从心论治FD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期刊论文,总结经方在FD治疗上的进展。发现经方治疗FD以泻心汤类方、柴胡汤类方、四逆散等为主。柴胡汤、泻心汤能够有效地治疗FD,这与柴胡汤、泻心汤类经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组方特点切FD"肝郁、脾虚、胃滞"的病机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离体肠组织通透性的角度,探讨中药“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与甘草合用产生禁忌的可能机理。方法 以FITC-右旋糖苷4 kDa (FD4)及FITC-右旋糖苷40 kDa (FD40)为指示剂,采用Ussing chamber技术分别观察“藻戟遂芫”与甘草合用对大鼠离体回肠组织旁路途径通透性及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甘草与芫花明显提升回肠组织FD4通透量,大戟和甘遂对FD4透过量影响不显著;芫花、海藻、大戟、甘遂与甘草合用后,FD4透过量与甘草组相比均显著降低。甘草、海藻、甘遂对FD40透过量没有显著影响;大戟和芫花单用能显著增加FD40透过量,二者与甘草合用后FD40透过量不变或略下降;海藻、甘遂与甘草合用后FD40透过量与单用组比显著上升。结论 “藻戟遂芫”与甘草合用阻碍了甘草增加肠道通透性的效应,可能是其与甘草“相反”的机制之一。另一方面,大戟和芫花对于离体肠组织屏障功能可产生明显损伤,合用甘草之后有一定改善,体现了甘草的黏膜保护作用;海藻和甘遂单用对肠组织屏障功能影响不明显,而与甘草合用后肠道屏障功能受到明显损伤。“藻戟遂芫”和甘草合用后肠道旁路转运能力及屏障功能的改变可能导致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减效或增毒等“相反”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古今医案云台(V2.3.5)”探讨盛丽先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用药规律。方法 筛选并收集2018年01月01日至2021年06月01日就诊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盛丽先教授门诊有明显疗效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儿信息,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模块中的统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盛丽先治疗小儿FD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处方250首,使用频率为前十的药物依次是茯苓、白术、姜半夏、陈皮、炙甘草、太子参、白芍、麦芽、枳壳、柴胡。药物四气以平、温、微寒居多,五味以甘、苦、辛味居多,药物归脾、肺、胃三经居多。关联分析得到核心组合有“白术-茯苓”、“陈皮-茯苓”、“姜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等。 结论 盛丽先教授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从脾胃论治,处方以六君子汤、疏肝理脾汤加减为主。  相似文献   

7.
尹建云 《河北医学》2003,9(11):975-976
目的 :探讨FD病人的治疗方案。方法 :将 10 6例FD患者分成两组 :雷尼替丁加西沙比利 (西安杨森制药生产 )为治疗组、单用西沙比利为对照组 ,观察溃疡样FD、动力障碍样FD在两组中的有效率。结果 :溃疡样FD的有效率在两组中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动力障碍样FD的有效率在两组中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诊治消化不良时 ,有必要对其进行分型诊断 ,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常见的症侯群。根据其临床症状 ,属中医“胃脘痛”、“胃痞”、“吐酸”等病范畴。本院运用中医辨证结合西医治疗 FD 74例 ,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 74例 ,男 3 4例 ,女 40例 ,平均年龄 3 7岁。均经临床及胃镜检查符合 FD诊断标准 [1 ]。反复发作上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病程持续 4周以上 ,经内镜等常规检查排除与症状有关的器质性病变及与排便习惯和 (或 )粪便性状改变有关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溃疡样型 1 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对症治疗对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将41例FD患者分两组,甲组以胃动力药、心理支持、抗抑郁药治疗,乙组在甲组基础上加用多酶片。分别在4W~8W观察消化道症状及精神心理指标。结果:FD的精神心理失衡与环境因素及对本病的担心有关,互相作用。结论:FD治疗上应重在精神心理指导,药物以抗抑郁及对症为主。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是一种非器质性原因导致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1],患者主要表现为早饱、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烧灼感或疼痛、反酸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祖国医学属于“痞满”、“胃痛”等范畴。该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藿香清胃片是一种有清热化湿、醒脾消滞功效的中成药,我们通过与吗丁啉对比,探讨藿香清胃片对饮食积滞型F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常见无器质性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案策略亟待进一步探索,建立合适的F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评价中药方剂的治疗效果。本文对FD常见中医证型脾虚证、肝郁证、肝郁脾虚证常用动物造模方法及评价指标进行整理分析。分析发现造模过程中结合饮食不节法或劳倦过度法更利于模型的稳定。脾虚是FD的发病基础,设计合适的FD脾虚动物造模方法或可为治疗FD提供新的治疗方向和更好的治疗策略。现有FD病证结合模型评价指标普遍存在主观性过强、客观证据不足的问题,如何完善F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系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李堂海 《右江医学》2012,40(1):36-38
目的评价泮托拉唑联合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 112例FD患者(观察组)口服泮托拉唑和曲美布汀,148例FD患者(对照组)仅口服泮托拉唑,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胃部烧灼感,上腹饱胀、早饱、不适,上腹痛及嗳气等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后除上腹痛症状分级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症状分级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总缓解率(80.4%)略高于对照组的总缓解率(7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联合曲美布汀治疗FD疗效肯定,临床对主要以动力障碍为主的FD患者单用泮托拉唑不如联合用药效果好。FD的治疗应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的原则,以治疗和缓解患者的某一症状为主而非针对整个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袁如彩  朱炳喜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8):2502-2503
目的:评价雷贝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雷贝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FD患者30例,为治疗组;单用多潘立酮治疗FD患者30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4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联合多潘立酮能有效缓解FD的症状,是治疗FD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赵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104-4105
目的探讨“生理一心理”治疗模式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FD患者采用莫沙必利联合氟西汀治疗,并以单一采用莫沙必利治疗的38例患者作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复发率为4.5%(1/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复发率为40.0%(4/10),2组疗效及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莫沙必利联合氟西汀治疗FD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D联合心理精神治疗的合理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50例FD患者以先后秩序随机交叉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两种不同治疗剂量的心理精神联合治疗;并将三组治疗后的有效率、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88%/90%例,对照组有效率58%;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治疗组病人在两种不同治疗剂量抗抑郁治疗后出现的六项不良反应观察指标中,四项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FD联合心理精神治疗方案的确能提高FD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治疗剂量的抗抑郁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以小剂量为佳。  相似文献   

16.
张娜  鹿博 《现代医学》2013,(10):748-750
目的:探索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卯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意义,为F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80例确诊为FD且Ⅳ尸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改善FD症状+胛根除的综合治疗和改善FD症状的单一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上腹痛综合征(EPS)、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积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卯根除成功患者与失败患者相比,EPS、PDS积分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其FD症状均有显著改善。结论:胛是否根除对FD症状的改善不具有直接的临床意义,在改善FD症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药物本身,而非根除HP。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可能同时存在食欲不振、暖气、腹胀、恶心、呕吐等.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FD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感觉异常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1,2,3].HP可能是FD发病机制之一,持续感染可能改变胃动力和感觉生理学[3].但HP与FD的关系目前尚存争议,抗HP感染治疗FD目前处于探索和研究之中.我们通过观察FD不同临床亚型中根除HP治疗,并与促动力药治疗比较,进一步探讨根除HP在HP感染性FD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组无器质性原因的慢性或间歇性且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诸多学者认为可能与胃酸分泌异常、胃肠运动障碍、胃肠激素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等综合因素有关。目前治疗该病以促进胃肠动力药物为主,且因其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故多药联合治疗亦被广泛应用。FD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故倍受研究者关注。该文就FD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占内科患者的10%以上,占消化科门诊患者的50唰”。包括中上腹不适或疼痛、呕吐、早饱、腹胀、反酸等,其中腹胀是最常见症状,占80%一90%。FD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精神因素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2006年5月-2008年4月,对我院门诊30例经确诊为FD患者我们采用复方阿嗪米特、多虑平联合治疗,并与单用复方阿嗪米特治疗病例作对比分析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最常见的功能性上消化道疾病,主要分为餐后窘迫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两个亚型。目前,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十二指肠上皮黏膜屏障作为物理肠道屏障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其损伤与F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十二指肠上皮黏膜屏障的损伤以紧密连接损坏为主,当紧密连接发生损伤时,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肠道通透性增强,细菌、病原体、毒素等腔内物质通过“不受限制的”途径穿透肠上皮黏膜屏障,激活肠上皮黏膜免疫系统,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增加,导致十二指肠低度炎症和组织损伤持续产生。这些低度炎症不仅可与上皮黏膜屏障损伤相互影响,还可进一步使十二指肠上皮黏膜下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引发十二指肠神经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导致FD症状的产生,为F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方向。文章从肠上皮黏膜屏障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免疫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出发,探讨肠上皮黏膜屏障损伤作用于FD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潜在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