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显像定位引导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240例拟实施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穿刺置管)和超声组(采用超声定位引导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例(1.7%)经高频超声检查后估计拟置管浅静脉内径<2.0mm,小于PICC管配套14G穿刺针的外径2.1mm无法置管而放弃。在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116例(98.31%),二次穿刺成功2例,总体成功率达100%。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76例(63.33)%,二次穿刺成功34例,总体成功率达91.67%;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体成功率和穿刺失败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超声组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穿刺时间短,可作为普通直视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穿刺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临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临床探讨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急诊科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68例行颈内静脉穿刺管术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行颈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2组患者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后的置管成功率(97.06%)、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1.12%)均明显优于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行颈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对照组(79.41%)、(70.59%),且观察组置管失败率(2.94%)、置管所需时间(13.5±2.7)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0.59%)、(21.4±1.2)min;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26.47%),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效果显著,置管成功高,置管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少,可作为抢救及治疗急诊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新进路-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婴儿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技术特点。方法:随机选择拟行心脏外科手术1个月~1岁婴儿100例,选择右侧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采用Seldinger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总穿刺成功率97.00%,一次试穿成功率86.00%,进针深度为(O.98±0.30)cm,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100%。颈胸部X线片示:导管尖端位于右房V162例,位于上腔静脉下段38例。无气胸、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应用于婴儿心脏外利于术.具有标志清楚、定位明确、穿刺置管成功率和一次试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彩超引导颈内静脉穿刺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显像定位颈内静脉,然后在其引导下对23例AECOPD患者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同期另选23例AE-COPD患者进行常规盲穿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20例1次穿刺成功,3例进针3次成功,且无1例误穿颈动脉和肺脏;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87.0%,10例1次穿刺成功,10例进针3~5次成功,3例不成功而改为超声引导下才穿刺成功,误穿颈动脉4次,发生气胸1例。结论彩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对于AECOPD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应对策略。方法以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43例为观察组,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3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37%,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1.63%;对照组为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管手术简便、风险低、成功率高,做好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导管的应用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30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设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记录2组贵要静脉使用情况、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2组穿刺、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9.3%(149/150),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8.7%(148/150),总置管成功率100%,贵要静脉使用率95.3%(143/150),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比例94.7%(142/1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151±17)d亦明显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及周围组织损伤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穿刺点渗血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性。结论:PICC置管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辉  李娜  戚海峰  邵晓丽 《山东医药》2009,49(13):102-10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A组)及盲穿法行颈内静脉置管(B组)。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操作时间、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术能显著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三种中心静脉导置管路径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住院患者资料,根据置管路径不同分为3组,颈内静脉路径组103例,锁骨下静脉路径组105例,股静脉路径组106例,比较其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组中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心律失常。3组内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局部渗血、血肿、血气胸、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路径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颈内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颈内静脉置管操作方法置管失败率高,置管并发症多.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穿刺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缩短深静脉穿刺操作时间,提高成功率[1].本文通过对床边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和常规的置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总结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在肿瘤科1例头颈部肿瘤老年患者的应用经验。笔者收治了1例双上肢及下肢重度水肿,呼吸困难,无法平卧,营养状况差的患者。患者无法在上肢或下肢行PICC置管,因此采取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行隧道式PICC置管术。患者成功置入PICC导管,穿刺时间为42分钟,X线摄片显示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置管患者无并发症的发生。应用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从颈内静脉行隧道式PICC置管,可有效解决无法从四肢血管进行PICC置管患者的静脉治疗难题,避免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为疑难危重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输液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复苏患者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诊和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0例老年心肺复苏患者,根据置管方式分为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组(实验组)和改良Seldinger穿刺法置管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穿刺探查时间、穿刺成功率和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穿刺探查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类并发症比较中,实验组误穿动脉的发生率和形成局部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比传统置管有更好的穿刺效果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不同静脉置管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与PI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与盲穿法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搜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50例行PICC的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ICC置管方式进行分组,将接受行盲穿法进行PICC置管的7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行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8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5%(78/80),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0%(80/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60/70)和92.9%(65/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05、5.91,P值分别为0.008、0.01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4/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1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P=0.003)。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对肺结核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优于盲穿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刘瑞霞 《内科》2014,(2):202-203
目的对比分析动脉鞘和中心静脉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抢救危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抢救的危重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动脉鞘置管,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液体流速。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95.2%,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置管平均时间为(3.57±0.63)min,对照组为(9.74±1.3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液体流速为(65.5±1.7)mL/min,对照组液体流速为(38.4±2.1)mL/min,观察组液体流速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鞘比中心静脉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所用时间短、液体流速快,而且建立一条静脉通路可实施多项操作,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罗浩  廖家贤  莫隽  罗梅  张勤波 《内科》2013,8(1):13-15
目的总结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经验,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5例使用传统盲穿、超声定位及超声引导三种方法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穿刺时间、病人满意度和发生并发症的种类和例数。结果传统盲穿218例中,一次成功103例(47.25%),穿刺时间(65±11)s,总成功率83.01%(181例),发生局部气肿、血肿17例(7.80%),误伤颈动脉9例(4.29%),神经损伤3例(1.38%),血气胸1例(0.46%),病人满意度54.13%;超声定位210例中,一次成功121例(57.62%),穿刺时间(45±8)s,总成功率91.43%(192例),发生局部气肿、血肿12例(5.71%),误伤颈动脉4例(1.90%),神经损伤1例(0.48%),无血胸、气胸病例,病人满意度77.62%;超声引导107例,一次成功92例(85.98%),穿刺时间(30±7)s,总成功率100%,除1例发生局部皮下血肿外,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82.22%。与传统盲穿比较,超声定位,尤其超声引导穿刺有很大的优越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有创性操作,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2012年5月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641例患者,分为2组:锁骨下静脉组(321例)穿刺锁骨下静脉放置固定弯十极冠状窦电极;股静脉组(320例)穿刺股静脉放置可调弯十极冠状窦电极。比较两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骨下静脉组中穿刺成功317例(穿刺成功率98.8%),其中3例术后检查出现气胸,1例因误置入6F鞘管到锁骨下动脉停止手术,气胸患者中1例因面积>30%行闭式引流,另2例未行特殊处理自行吸收,4例患者均未留下后遗症,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该组置入鞘管的320例患者中307例成功放置固定弯冠状窦电极,置入电极成功率为95.9%。13例(4.1%)不成功者改经股静脉途径12例成功置入电极。股静脉组333例(锁骨下静脉组电极置入不成功者也改用股静脉途径,该组实际人数:320+13=333)均穿刺成功,其穿刺成功率为100%,3例未能成功置入冠状静脉电极,置入电极成功率为99.1%。此3例未能置入患者行逆行冠状静脉造影后经股静脉成功置入电极。股静脉组电极置入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99.1%vs.95.9%,P<0.01)。锁骨下静脉组并发症稍多于股静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穿刺成功率和曝光时间[(77±40)s vs.(75±46)s],无显著差异。股静脉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99.1%vs.94.7%,P<0.01]。结论:两种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成功率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股静脉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  相似文献   

17.
<正>超声引导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技术较传统PICC置管技术在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和降低静脉炎、血栓、感染的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但由于解剖的原因,在置管过程中PICC极易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高达3%~37%~([2]),若不及时纠正,可增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电极进行对照研究,探讨经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118例起搏器植入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腋静脉组(n=66)与锁骨下静脉组(n=52),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导线。比较两种途径置入起搏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腋静脉组与锁骨下静脉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4%(63/66)和96.2%(50/5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1/66)和5.8%(3/52),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锁骨下静脉组发生气胸3例,腋静脉组无一例发生气胸(P0.05)。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心脏起搏器导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钢丝引导法留置血液透析用永久性颈内静脉导管较常规撕脱鞘置管法的优越性.方法:对80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行带涤纶套永久性颈内静脉导管手术,其中42例采用改良钢丝引导法(改良组),38例采用传统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常规组),比较2组出血量、并发症、成功率及疗效.结果:改良组较常规组成功率高且手术出血量少(P<0.05),但kt/v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钢丝引导法留置永久性颈内静脉导管与常规法比较,透析效果相似,且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心包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5例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并心腔内注射药物。结果 25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且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疗效好等优点,且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应在二、三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