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60岁。因头颅CT示第四脑室以上明显扩大,导水管处梗阻住院,因曾有腹部手术史,故在全麻下行右侧脑室心房分流术治疗。术中显露右颈内静脉和面总静脉后结扎面总静脉远心端,近心端剪一小口,将中等压力型脑室心房分流装置心房端经面总静脉、颈内静脉向右心房插入,但造影示导管异位于右锁骨下静脉。经调整头位、体位及切断面总静脉,再多次插入导管,造影仍示导管异位。遂采用向内下推压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向内推移颈内静脉的手法协助,再行插管,结果导管顺利进入右心房,造影示管端位于T5、6椎体之间。最后将分流装置…  相似文献   

2.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最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经颈动脉溶栓 ,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我们在 2 0 0 3年对 2 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溶栓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现就经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作一介绍。1 颈动脉的解剖及体表标志左、右颈总动脉起始不同 ,右颈总动脉在右胸锁关节后方 ,起自无名动脉 ;左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自胸锁关节后方 ,斜向上升 ,至甲状软骨上缘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两终支。在颈部 ,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包在一个共同的筋膜鞘内 ,三者之间又被筋膜分隔开。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的…  相似文献   

3.
左侧颈总动脉近侧闭塞的传统手术方法是将颈动脉再植入锁骨下动脉,或常作的锁骨下—颈动脉架桥术,亦有采取颈部与经胸联合入路施行动脉内膜切除术或将颈总动脉再植于头臂干或行主动脉一颈动脉搭桥术,但这些方法均需经胸入路手术死亡率与致残率较大。作者报告一例左颈总动脉起始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用结扎了的颈静脉近端作脑室静脉分流术以治疗脑积水的方法和疗效分析。术中、颈外静脉或面总静脉均可选用,术前先试压锁骨上区,观察颈外静脉的粗细是否满意,否则可暴露面总静脉。然后在顶后部作7厘米宽皮瓣,在其下的颅骨正中钻孔,切开硬脑膜0.5毫米,以钢丝导脑室引流管进入侧脑室,拔出钢丝后暂时钳夹脑室引流管以免脑脊液漏出。再通过皮瓣基底部经乳突后皮下隧道将导管的静脉端引至颈部切口处。将此管在皮下盘绕两次,使头颈转动不致牵引导管。颈外静脉在其下端瓣膜之上结扎,(如选用面总静脉则在与颈内静脉交界处结扎,)在靠近静脉结扎的上方作一小切  相似文献   

5.
本组股动脉插管为经皮穿刺者27例,切开显露股动脉者10例。除5例分别因插管不达锁骨下动脉及椎基动脉未显影外,32例造影成功。6例为导管插入椎动脉,余均置导管于左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开口处后注入Conray显影剂。32例的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主  相似文献   

6.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条件下,将中心静脉导管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正中静脉等置入上腔静脉;或通过股静脉、大隐静脉置入下腔静脉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诊断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00例接受头颈部联合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合原始数据、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及容积再现三维技术,观察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及其伴发的其他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结果共检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伴左位主动脉弓患者52例,其中单纯性21例(40.38%),合并双侧颈总动脉共干19例(36.54%),合并一侧椎动脉起源异常9例(17.31%),迷走右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共干合并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3例(5.77%);Kommerell憩室10例(19.23%),无一例Kommerell憩室发生动脉瘤样改变。结论多层螺旋CTA能够很好地评价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及其伴发的其他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通常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少数人可出现各种解剖变异.常见的变异起源部位包括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等.本文报道2例少见的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颈总动脉的变异,现就其影像学特点、发育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病例1:女,78岁,突发意识不清伴呕吐1.5 h入院.入院时处昏迷状态,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DSA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右椎动脉起自右侧颈总动脉.患者行保守治疗,意识一度好转,后因哮喘反复发作,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家人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中心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合理的留置途径.方法 回顾我科4年来816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结果 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的平均留置时间分别是22 d、168 d、196 d;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血气胸、心律失常.结论 血液透析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时留置时间股静脉最短、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无明显差异,但锁骨下静脉有严重并发症,故颈内静脉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A诊断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CTA检查及MRI检查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4例为永存三叉动脉(PTA),1例为永存舌下动脉(PHA),1例为永存寰前节间动脉(PIA)。4例PTA中2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其中2例伴有近心端基底动脉和两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伴有胚胎型左侧大脑后动脉。1例PHA起始于右侧颈内动脉颈段,合并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双侧椎动脉缺如。1例PIA起始于右侧颈外动脉,合并右位主动脉弓、双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后交通动脉多发动脉瘤。结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属于罕见的先天性头颈部血管变异。PTA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穿过鞍背中线或绕过鞍背连于基底动脉。PHA起源于颈内动脉C1段,经扩大的舌下神经管入颅后与基底动脉吻合。PIA起源于颈内动脉C1段或颈外动脉,向上与椎动脉汇合后,经枕骨大孔入颅。  相似文献   

11.
女患者,16岁,发现左颈部包块3年,伴间断性头痛3月,于1999年2月23日入院。查体:心率84次/min,血压16.0/9.0 kPa(120/70 mmHg)。左颈部可扪及一包块,质韧,固定,无压痛,上至乳突,下至锁骨上窝。左软腭稍下陷,悬雍垂右偏,咽反射迟钝,饮水偶有呛咳。颈静脉孔X线断层示左侧扩大,骨壁不规则;MR扫描示左桥小脑角及左颈部肿块,长T1、T2信号,注射Gd-DTPA后颈部肿物均匀稍增强,颅内部分环形强化。颈部肿瘤大小约14.0 cm ×6.0 cm×6.0 cm,颅内部分5.0 cm×5.0 cm×4.0 cm。血管造影未见肿瘤染色,左乙状窦及颈内静脉全程闭塞。3月11日于全麻下经左颅颈联合入路切除肿瘤。术中见颈内静脉全程内外均为肿瘤,上端入扩大之颈静脉孔,下极达锁骨上窝,并沿颈内静脉向胸腔生长。肿瘤暗红色,有边界,分叶状,血供不甚丰富,质软,分块切除肿瘤,闭塞的颈内静脉一并切除,颈动脉及舌下神经主干保留完好。  相似文献   

12.
为抢救1例冠脉搭桥术后17小时大面积脑梗死伴胸腔活动性出血患者,我们以内科止血治疗为基础,并采用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HBOT)〔1-3〕,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主因间断胸闷、胸痛20年,加重2个月于2009年6月24日入院。心绞痛20年,高血压、2型糖尿病10年。5年前因头晕、左上肢麻胀、右颈动脉狭窄行右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间断非劳力性心前区疼痛伴不能平卧2个月。吸烟30年、每日20支。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心电图示:I°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I、AVL、V4-V6导联ST段压低,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V4-V6导联T波双向。心脏超声:左心扩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室收缩功能减低。颈动脉与锁骨下动脉超声:双侧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内膜增厚伴斑块形成,右颈总动脉膨大处至颈内动脉起始部人工支架内血流通畅。左锁骨下动脉局限性内膜增厚。2009年7月8日行冠脉搭桥术,因右冠状动脉远端后降支纤细无法再血管化、行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主动脉经备用大隐静脉至对角支、主动脉经备用大隐静脉至第一纯缘支与回旋支搭桥术,共搭桥4支。术后17小时出现...  相似文献   

13.
自从Contorn 1960年和Toole 1961年关于椎动脉逆向血流的报道以来,已有许多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例被报道,这些报道描述了解剖、临床特点、病理生理和心脑血管造影的结果.我们报道1例先天性血管变异,经临床及辅助检查显示右位主动脉弓并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并发现由胸主动脉发出一变异动脉向左锁骨下动脉供血.临床资料28岁的男性患者,因"间歇性意识障碍5个月"于2009年8月26日收入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材料与方法大耳白兔 30只 ,体重 3 0~4 0kg ,雌雄不限。首先在静脉麻醉下结扎动物双侧颈总动脉 ,喂养 10天 ,去除死亡及留有严重神经损害症状的动物 4只。剩余动物取右侧锁骨下缘切口 ,暴露并分离右侧锁骨下动脉至腋动脉段。小心分离右侧锁骨下动脉的四个分支 ,确认并保留椎动脉 ,其余三个分支全部结扎。腋动脉结扎 ,在结扎部位的近心端 2~ 3mm处向锁骨下动脉插入直径 1mm导管 ,达右侧椎动脉分出处远端 3mm处 ,在导管插入处近心端约 5mm处结扎锁骨下动脉 ,导管远端经动物背侧皮肤穿出固定后 ,接微量泵 (2ml/h) ,泵内注入…  相似文献   

15.
作者收治1例眶内动脉性血管外皮细胞肉瘤(HPS),经供血动脉栓塞后,行肿瘤全切除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病人女性,43岁.农民.因左眼球搏动性突出6个月于1996-06-11入院.检查:左眼球突出,触及动脉性搏动,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左颧部亦突出1.5cm×1.5cm无搏动性肿块.视力正常,眼球运动向外向下轻度障碍.CT片示眶内下方3.5cm×4.0cm和颧突部1.5cm×1.5 cm强化阴影.治疗方法 局麻下,经左颈总动脉穿刺,6F导管分别插入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在DSA监视下,行动态血管造影.证实眶内肿瘤为一动脉性血管肿瘤,动脉相造影提早显影,可见动脉血流,呈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60岁。因发作性头痛,视物模糊一周伴记忆力减退,行走不稳而收入院。体查两下肢肌力四级。无视乳头水肿。头颅CT示第四脑室以上明显扩大,导水管处梗阻。 患者在全麻下行右侧脑室心房分流术。切开颈部皮肤,显露颈内静脉和面总静脉。结扎面总静脉远心端,近心端剪一个小口,将美国产PS Medical中等压力型脑室心房分流装置心房端经面总静脉,颈内静脉向右心房插入,并造影摄片示心房端导管异位于右锁骨下静脉。经调整体位,切断面总静脉,反复多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颈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年国人尸体标本,模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劈开部分胸骨,观察显露范围及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解部学参数.结果 10具标本右侧喉返神经均于C7椎体下缘平面以上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高,走行变异较大;左侧喉返神经于T2椎体下缘平面以下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低,且全程走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位置恒定.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解剖位置不尽一致,其中4具位于右侧第1胸肋关节后方,4具位于第1肋间隙胸骨柄右缘,2具位于第2胸肋关节后方.7具胸导管干C7-T1椎间盘平面至T2椎体上缘平而之间汇入左侧静脉角.结论 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C3~T3椎体,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位置足决定手术显示露范围的关键.采用左侧切口,对喉返神经损伤小,但须注意保护胸导管.  相似文献   

18.
研究背景近年关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更多关注颈总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鲜有文献报道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本研究旨在探讨右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作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早期诊断标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55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受试者并根据年龄分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逐一筛查双侧颈动脉颅外段及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统计有无危险因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颈动脉任意部位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总检出率,以及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检出率。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总检出率呈现递增趋势(χ2=165.994,P=0.000)。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检出率比较,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其中40-49岁和50-59岁组患者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分叉部检出率均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除60-69岁与≥70岁组之间,其他各年龄组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检出率均高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性别和危险因素筛查,男性及有危险因素组颈总动脉分叉部与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检出率分别高于女性(P=0.029,0.008)和无危险因素组(P=0.000,0.001);无危险因素人群中,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检出率高于颈总动脉分叉部(P<0.05)。结论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应作为颈部血管超声筛查的常规部位,以提高男性青壮年人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早期检出率,对预防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左侧椎动脉双支起源变异合并左侧颞顶叶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左侧椎动脉双支起源变异合并左侧颞顶叶AVM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岁女性,因癫痫发作入院。头部MRI示左侧颞顶叶血管流空影。DSA示左侧颞顶叶AVM,由左侧大脑中动脉颞后支供血,经中央皮层静脉引流至上矢状窦;同时,发现左椎动脉双支起源变异,粗大的一支起源于弓上血管、在左锁骨下功脉与左颈总动脉起点之间,较细的一支起源于左侧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两支于第五颈椎下缘汇合。全麻下行l8% ONYX胶栓塞治疗,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术后1周复查头颈部CTA示畸形血管团大部分消失。结论 椎动脉双支起源变异的病人临床罕见,合并AVM的病人则更少见。认识椎动脉起源变异,对合并此类变异的脑血管病的诊断、介入治疗入路选择及避免手术误伤变异椎动脉有较大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室出血,320排CTA及DSA诊断为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行弹簧圈、ONYX胶联合真丝线段栓塞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术后8 d复查320排CTA见降主动脉弓迷走血管仅留残端,瘘完全消失。结论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是一种罕见血管性疾病,3D-DSA仍是诊断动静脉瘘的金标准,治疗成功的关键必须先控制供血迷走动脉血流,再栓塞或夹闭瘘口,要彻底治愈本病必须闭塞瘘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