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目前矫正脊柱侧凸的方法有多种,但对重症者以Harrington—Luque法为最佳,我院在Harrington撑开棍矫形的基础上,于1986年开始施行了该项手术2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Harrington及Luque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2~1983年在前世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主席、加拿大骨科学会主席、渥太华大学骨科教授Armstrong指导下进修脊柱外科。现将北美广泛应用的Harrington及Luque技术及本人一些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Harrington技术: 1.Harrington技术的兴起和在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1958年美国休斯顿骨科医生Harrington首次设计了一个简易撑开内固定器,治疗一例小儿瘫后遗症造成的麻痹性脊柱侧凸,使患儿能坐起并获得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对特发性脊椎侧凸的临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成97%以上,无感染并发症发生,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率74%.结论:对支具无法控制的脊柱侧凸,侧凸角度超过40~50°的患者.脊椎侧凸的矫正手术有Harrington手术、Dwyer手术、Luque手术、C-D技术、TSRH技术等.主要是矫正畸形,保持脊柱平衡、稳定,减少脊柱融合范围,尽可能的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应用6种脊柱装置在侧凸矫正中的力学特点,其结果表明:Harrington装置对大于50°的侧凸可提供较大的矫正弯矩,Luque氏装置对侧弯及旋转均有矫正效果。Zielke装置有明显的去旋转作用。若按生物力学原理联合应用两种内固定可获得理想的矫正效果,并能减少脊柱各种併发症。  相似文献   

5.
1985和1986年共使用改良Luque装置治疗了36例脊柱侧凸。矫正装置由L形棒、钢丝和钮扣组成。钢丝不通过椎板下方而经由棘突根部穿过,从而减低了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并有利于防止脊髓损害。钮扣的应用扩大了着力点的接触面积。L形棒可单根、双根或与Harrington氏棒合用。全组平均矫正率为34.2%。文内详细讨论了手术适应证、胸椎生理后凸的维护和后凸畸形的矫正问题以及获得手术成功的要点。  相似文献   

6.
Rao YB  Xiao SP  Wang YL  Wang S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906-90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的疗效。方法对9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了Harrington术式、联合Harrington—Luque(H-L)术式、C—D及TSRH三维矫正,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的长期总结,分析所采用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94例术后随访时间1—3年,Harrington术式、联合Harrington—Luqve(H-L)术式、C—D及TSRH三维矫正平均矫正率分别为36.42%、45.18%、55.68%、63.28%,采用H—L、C—D和TSRH手术方法的矫正度均高于Harrington方法,其中以TSRH三维矫正系统效果最显著。结论手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是明显的,尤以近年运用的三维矫正系统效果更为优良。  相似文献   

7.
自1988年10月~1989年5月,我科采用改进的1~8平面椎弓椎体楔形截骨、Luque 氏棒固定矫正脊柱后凸畸形55例,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5例,男51例,女4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8岁,平均38岁。脊柱后凸病因:强直性脊柱炎52例;结核2例;脊柱压缩性骨折1例。后凸畸形时间5~30年,平均12.5年。脊柱后凸顶点在  相似文献   

8.
脊柱侧凸是一种常见的畸形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我院自 1983~ 1996年采用Harrington加Luque节段性固定矫正脊柱侧凸畸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脊柱侧凸患者 36例 ,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11~ 2 8岁 ,特发性脊柱侧凸 30例 ,先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矫形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应用三维矫形系统治疗脊柱侧凸47例,其中特发性侧凸35例,先天性侧凸12例,术前冠状面畸形(cobb法)为35~80°,旋转畸形(Nash-moe法)为Ⅰ~Ⅲ度。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10年,平均4.6年,冠状面畸形为18~45°,平均21.1°,平均矫正率为63.4%,旋转畸形平均矫形Ⅰ度。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结论:三维矫形系统后路手术治疗脊柱侧凸具有安全、有效、良好的矫形疗效。  相似文献   

10.
神经纤维瘤病是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生,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 fibromatosis 1,NF-1也称周围型)常伴有脊柱侧凸,此种脊柱侧凸通常需要手术治疗[1].我院自2001年1月-2008年10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神经纤维瘤性脊柱侧凸21例,术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Zhao Y  Qiu GX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6):1358-1361
目的通过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点处凸侧、凹侧椎旁肌的钙调蛋白(CaM)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差异,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选择了2001年8-12月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手术中取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凸侧、凹侧椎旁肌肉组织各1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杂交检测脊柱侧凸椎旁肌组织中CaM和nNOS基因的表达,采用HE染色和SA染色检测椎旁肌组织肌纤维形态。结果HE染色和SA染色显示脊柱侧凸患者凸侧肌纤维比其凹侧及正常对照的肌纤维明显变细。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杂交显示凸侧肌肉组织CaM和nNOS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脊柱侧凸患者双侧椎旁肌CaM和nNOS表达不均衡,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人工假体钛肋(VEPTR)是一种新型植入设备,用于椎体畸形或缺陷患者加强其脊柱的稳定.患儿VEPTR手术对护理工作有许多新的要求.文内探讨手术护理对患儿VEPTR脊柱矫形手术效果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至2008年中因脊柱侧凸行VEPTR脊柱矫形手术28例患儿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7岁.特发性脊柱侧凸1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9例,神经源性脊柱侧凸2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Chari畸形伴脊柱侧凸1例.术前Cobb角58°~ 89°,平均74°.对其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的特殊要求加以详尽记录,对手术情况和手术结果与护理工作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手术后Cobb角为30°~41°,平均36°,矫正率为52%.28例手术进行均较顺利,平均时间2.5h,术中出血100~300ml.术后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患儿术后恢复良好. 结论:仔细的术前访视及器械物品准备,良好的术中配合和积极的术后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效果良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辽宁省锦州地区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流行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6年5月至2009年8月对锦州地区30所中小学12 257名7~16岁的学生进行脊柱侧凸患病率的普查.结果 共查出脊柱侧凸患者41例(cobb角≥10°),患病率为0.35%.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38例,占92.69%,女32例,男6例,经χ2检验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1).先天性脊柱侧凸2例,神经肌肉源性脊柱侧凸1例.结论 在青少年时期开展脊柱侧凸的群体普查是早期发现、及时防治脊柱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而脊柱测量仪和前屈试验在普查中易于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三维矫形手术是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07年3月26日,我院为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不完全截瘫患者做了脊柱后路三维矫形截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取得良好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脊柱侧凸[1]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rch society,SRS)对脊柱侧凸定义是:应用Cobb法测量站立正位X线片的脊柱侧方弯曲,如角度大于10°则为脊柱侧凸。临床上脊柱侧凸分为非结构性侧凸和结构性侧凸。前者包括姿势不当、癔症性、神经根刺激等,病因治疗后,脊柱侧凸即能消除。后者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简称IS)、先天性脊柱侧凸、间充质病合并脊柱侧凸以及其他原因的脊柱侧凸。1脊柱侧凸的流行病学国内分别对广东、廊坊两地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进行调查,结果分别为7…  相似文献   

16.
Zhao Y  Qiu GX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26(4):451-454,F003,i002
目的通过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点处凸侧、凹侧竖脊肌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探讨竖脊肌在脊柱侧凸中的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01年8~12月间我院收治的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于术中取顶椎凸侧、凹侧竖脊肌组织各一块,另有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后路固定融合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于T10处取正常竖脊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检测竖脊肌组织中nNOS、iNOS的表达和定位.结果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凸侧竖脊肌组织与凹侧竖脊肌组织和正常对照相比,10例患者中9例nNOS的表达明显下调,8例iNOS的表达也有所下调,但iNOS表达总量较低.结论脊柱侧凸患者双侧竖脊肌nNOS、iNOS蛋白表达不均衡,可能对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今  赵宇  邱贵兴 《中国医刊》2005,40(4):52-54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点处凸侧、凹侧椎旁肌的bcl-2、Caspase-3及bcl-x表达的差异,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1年8月至2001年12月间于我院收治的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杂交检测脊柱侧凸凸侧、凹侧椎旁肌组织中bcl-2、Caspase-3及bcl-x基因的表达,采用HE染色和SA染色检测椎旁肌组织肌纤维形态,TUNEL原位检测椎旁肌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患者凸侧肌肉组织bcl-2、Caspase-3及bcl-x蛋白的表达量均降低,以bcl-2降低最为明显.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对照椎旁肌肉组织均存在个别细胞的凋亡,二者无明显差异.凸侧肌纤维比其凹侧及正常对照的肌纤维明显变细.结论神经-肌肉异常所致的椎旁肌的不对称有可能是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不对称很可能与bcl-2、Caspase-3及bcl-x的表达不对称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选择性单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灌注由高到低多重粘度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后凸伴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16例17椎OVCF,术前CT及X线片证实椎体前方伴侧方压缩,脊柱呈后凸伴侧凸畸形,选择椎体压缩明显的凹侧行单侧入路穿刺后凸成形术,扩张球囊复位伤椎的前方和侧方压缩,灌注由高到低梯度粘度骨水泥强化椎体。记录透视曝光次数和手术时间;比较术前、术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s角、侧凸畸形Cobb's角、伤椎高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手术前后骨折相关疼痛,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日常活动。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5~43 min,平均29.6 min;透视次数13~21次,平均18.6次;术后脊柱后凸及侧凸畸形Cobb's角、伤椎前部、中部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与ODI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症状性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OVCF后凸侧凸畸形是选择性单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良好适应证,能够精准复位固定伤椎,多粘度骨水泥强化伤椎可减少渗漏,手术简便有效,放射曝光少。   相似文献   

19.
<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类型比较繁杂,制定手术策略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系统的工程,其术前分型对手术指导有极其重要意义。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对Cobb角50°、骨骼发育未成熟者,Cobb角≥40°、非手术治疗无效(半年内侧凸进展超过5°)、胸椎后凸过小或过大、胸腰段后凸或腰椎后凸畸形及伴有明显外观畸形者应考虑手术治疗。然而,特发性脊柱侧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每个类型的侧凸又有不同的特点,其手术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重视分型,正确制定手术方案,对保证手术疗效、避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1983年,King等回顾分析了405例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的资料,根据其侧凸的部位、顶椎、侧凸程度、柔软度和代偿弯曲等将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其分型是冠状面分型,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体位和不同病因分型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0年2月- 2014年6月110例脊柱侧凸患者,按病因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凸(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6例)、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11例)4组.分别行自然站立位全脊柱骨盆侧位X线和平卧位低剂量三维CT重建检查,分别测量脊柱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后凸角(Cobb T5-T12,TK)、胸腰段后凸角(Cobb T11-L2,TLK)、腰前凸角(Cobb L1-S1,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各组站立位与平卧位参数差异.结果 从站立位到平卧位,4组TK和PT均减小(P<0.05),SS均增大(P<0.05).退行性脊柱侧凸组SVA、LL、PI和PT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从站立位变换为平卧位时,退行性脊柱侧凸组LL增大(P<0.05),而特发性脊柱侧凸组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组LL均减小(P<0.05);先天性脊柱侧凸组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柱侧凸患者的站立位与平卧位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存在差异.无论站立位还是平卧位,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与特发性、先天性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