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络止痛外敷散联合唑来膦酸治疗不同部位骨转移癌疼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唑来膦酸静脉滴注,治疗组予唑来膦酸静脉滴注联合通络止痛外敷散超微颗粒外敷,治疗3个月后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NRS评分、KPS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改善NRS评分、KPS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疗效更优(P0.05);在降低血清ALP水平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络止痛外敷散联合唑来膦酸可以改善癌痛患者的疼痛,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放疗联用复方丹参饮与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联用复方丹参饮组和联用唑来膦酸组并进行相应治疗,观察2组止痛效果、起效和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等临床指标。结果复方丹参饮组治疗骨转移癌止痛有效率76%,起效时间(6.24±0.76)d,有效持续时间(168.0±5.6)d;唑来膦酸组分别为85%,(4.88±0.52)d和(151.0±3.8)d;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唑来磷酸组比较,复方丹参饮组患者不良反应低,2,3 a生存率高,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放疗联用复方丹参饮治疗后骨转移癌患者生存质量和时间均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骨痛的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骨痛患者采用唑来膦酸4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15min,每34周使用1次。结果:完全缓解25例(34.72%),部分缓解39例(54.17%),轻度缓解6例(8.33%),无效2例(2.78%);14天内起效者共65例(90.27%);止痛疗效中位维持时间21.5天。结论: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骨痛疗效好、用量小、起效快、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帕米膦酸二钠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47例骨转移癌性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予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90 mg溶于500 mL葡萄糖液中静滴,同时予以骨痛部位的放射治疗;对照组23例仅对骨转移部位单纯放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对照组有效率74%,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毒副反应未增加。结论帕米膦酸盐加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优于单纯放疗,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与单纯放疗组相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身痛逐瘀汤结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烊  运强 《光明中医》2008,23(1):48-49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结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身痛逐瘀汤结合唑来膦酸针剂治疗组(治疗组)与单纯唑来膦酸针剂治疗组(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止痛总有效率为82.6%高于对照组之60%.结论:身痛逐瘀汤结合唑来膦酸针剂治疗骨转移癌痛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方法:7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予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予唑来膦酸治疗。结果:止痛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7.14%,对照组为71.43%,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止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唑来膦酸能有效改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疼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味活络效灵丹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加味活络灵丹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治疗组)与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止痛总有效率为86.36%,高于对照组之66.67%。结论:加味活络效灵丹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痛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对肺癌骨转移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疗效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TNF-α的变化。方法将36例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化疗合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单纯化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止痛总有效率78%,对照组止痛总有效率33%。2组止痛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钙、TNF-α及IL-6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用于肺癌骨转移可减轻骨损害,降低IL-6和TNF-α水平,缓解骨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痛灵方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符合疼痛评定标准Ⅱ~Ⅲ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基础治疗:根据三阶梯止痛药选择方法给予两组骨转移疼痛患者止痛药治疗。对照组每4周静脉滴注唑来膦酸1次,每次4 mg加入0.9%氯化钠100 ml,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骨痛灵方,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疼痛评分(VA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提高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疼痛有效率(64.71%)及生活质量有效率(64.71%)明显高于对照组(36.36%及3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骨痛灵方联合唑来膦酸与单纯使用唑来膦酸相比较,镇痛效果明确,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铜星丹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以中药铜星丹联合唑来膦酸及铜星丹单药、唑来膦酸单药治疗骨转移瘤患者各20例,观察患者疼痛程度、生化改变等情况。结果:各组治疗前后ALP、LDH、tCa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治疗后ALP、LDH、tCa水平比较,唑来膦酸组与铜星丹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唑来膦酸组、铜星丹组与唑来膦酸联合铜星丹组(联合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治疗组、铜星丹组、唑来膦酸组治疗后骨骼钙化分别为75%、52%、5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铜星丹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瘤可以促进骨转移瘤钙化,预防骨相关事件,降低骨转移瘤患者ALP、LDH、tCa的指标,是一种疗效确切的联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西黄丸联合唑来磷酸注射液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治疗作用及特点,以及西黄丸对其增效、减毒作用。方法:将120例乳腺癌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成3组,中药组(西黄丸)40例,综合组(西黄丸+唑来磷酸注射液)40例,对照组(唑来磷酸注射液)40例,连续2个疗程后,进行骨痛、免疫功能、K氏评分、临床受益反应(CBR)及毒副作用评价。结果:不同组别对改善疼痛等均有不同的疗效,综合组总有效率为82.5%,中药组为60.0%,对照组为67.5%;综合组在提高骨质修复能力、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面也有明显优势。结论:唑来磷酸注射液与西黄丸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乳腺癌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患者为唑来膦酸单药治疗,治疗组为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卡氏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 KPS)、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PSA、f-PSA、ALP)、不良反应。结果 经4周期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治疗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0.00%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30.00%(P<0.05);2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其中治疗组低于观察组(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前列腺癌癌骨转移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静脉滴注联合华蟾素胶囊口服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唑来膦酸静脉滴注联合华蟾素胶囊口服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患者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39~78岁,中位数57岁。原发肿瘤为肺癌18例、乳腺癌8例、前列腺癌4例、肾癌4例、结肠癌3例、甲状腺癌3例、胃癌1例、食管癌1例。多发骨转移29例、单发骨转移13例。转移部位为脊柱35例、肋骨18例、骨盆17例、四肢骨7例。具体用药方法为唑来膦酸注射液4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 h,每4周1次;华蟾素胶囊500 mg口服,每日3次。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治疗12周后行X线、MRI或骨扫描检查。治疗12周后,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中的骨转移评价标准对骨转移病灶进行评价。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采用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并依据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观察、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期间肿瘤广泛进展、出现其他部位转移4例,改用其他方案行全身化疗。其余38例患者治疗12周后,骨转移病灶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4例、无变化9例、进展12例;疼痛NRS评分,治疗前(6.09±0.39)分,治疗12周后(1.74±0.51)分;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治疗前(72.0±4.3)分,治疗12周后(83.0±3.2)分,生活质量提高18例、稳定12例、下降8例。治疗期间出现发热4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4例、肌肉酸痛5例,无低钙血症及血液毒性反应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唑来膦酸静脉滴注联合华蟾素胶囊口服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可抑制或缩小骨转移病灶,减轻癌性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唑来膦酸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补肾通络方对骨转移癌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医辨证属肾虚血瘀证的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最终治疗组完成31例,对照组完成32例。治疗组口服补肾通络方,同时予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对照组单纯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以及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骨转移灶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的症状领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总体健康领域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P0.05)。在骨代谢生化指标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P0.05)。2组患者骨转移灶恢复情况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唑来膦酸基础上加用补肾通络方治疗骨转移癌可有效控制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以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在降低骨代谢生化指标尿NTx水平方面显示出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帕米膦酸二钠合并化疗对骨转移引起疼痛的疗效。方法:对28例临床确诊为骨转移的患者在化疗前或化疗间歇静脉滴注帕米膦酸二钠90mg,每4周重复,二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止痛总有效率82%,其中显效9例(32%),有效14例(50%),无效5例(17.9%)。不良反应5例(17.8%)。结论:帕米膦酸二钠对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济生散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48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唑来膦酸组,两组均采用唑来膦酸治疗,联合治疗组加用中药济生散口服。结果:联合治疗组镇痛有效率高于唑来膦酸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唑来膦酸组。结论:中药济生散联合唑来膦酸联合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肾壮阳活血汤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予唑来膦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温肾壮阳活血汤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生活质量与疼痛程度。结果:两组NRS评分、卡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壮阳活血汤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效果优于单用唑来膦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外用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性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收治的骨转移癌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肾化瘀中药外敷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有效率及止痛效果.结果: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为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止痛效果比较,治疗组缓解率为83.3% (25/30),高于对照组的46.70%(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帕米膦酸二钠,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53-2354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骨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联合治疗组(n=26)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和3DCRT联合治疗,单纯治疗组(n=26)采用3DCRT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比较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纯放疗组,差异显著(P<0.05),在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联合治疗组均优于单纯放疗组。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3DCRT治疗骨转移癌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护骨消积方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骨转移患者中医证型与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水平的关联性。方法:将48例既往未接受过唑来膦酸治疗的新发骨转移癌痛患者,采用流行病学方法采集中医证候信息,按肾虚诊断标准判断有无肾虚证候,并检测患者血清NTx水平,统计分析NTx水平与中医肾虚证候的关联性。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患者中,轻度疼痛18例,中重度疼痛14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中药组给予护骨消积方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唑来膦酸。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中重度疼痛者加服吗啡,治疗2月后观察患者的镇痛效果及生存质量KPS评分的改善。结果:31例肾虚证型的骨转移患者中,血清NTx(17.39±9.31)nmol BCE/L,17例非肾虚证型患者血清NTx(12.93±1.83)nmol BCE/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患者中,2组疼痛疗效比较,中药组患者止痛总有效率81.3%,高于对照组56.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KP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转移癌痛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肾虚多见,且肾虚证型与NTx水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护骨消积方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