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医脉诊研究是指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脉诊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医诊病非常重视脉诊 ,而各种脉象的辨别依据仅是医生的指下感觉 ,对其判断主观因素太多 ,不同脉象很难界定 ,故不同医者对同一脉象很难统一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以及生物医学、数学、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向中医领域的渗透 ,脉诊客观化逐渐成为实验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客观化的目的是为了临床应用和促进脉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而脉诊的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反过来又有利于脉诊客观化的实现。1 脉象的客观化描记公元 1 2 41年 ,施发的《察病…  相似文献   

2.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传统中医诊断往往取决于医师的主观意识、经验积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因素,缺乏客观指标;中医脉象仪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研制脉象模拟仪已成为脉诊客观化的重要内容及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3.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特色诊法初步实现了客观化和数据化。脉诊仪能够识别临床常见基本脉象的脉图特征,脉搏波参数的客观数据可以为脉图分类提供数据支持,脉图的获取与分析技术的优劣决定着评判的标准。脉诊仪,尤其是传感器的研究及更新,脉象采集的规范化以及脉图分析的准确性成为脉诊客观化和现代中医临床运用的重要前提。文章从脉诊现代化研究的3个方向:一是传感元件更新;二是脉图分析技术;三是脉诊临床应用,综合评述了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提出脉诊现代化研究的趋势,研制符合中医脉象本身内涵、符合现代仪器要求的中医智能脉诊仪系统,融合中医诊疗数据与现代医学诊疗数据,在数据、诊断和疗效之间建立科学的对应关系,最终形成具有辨证论治内涵的智能医学诊疗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4.
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诊断方法.脉象的特征,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几千年来一直以自然现象或简单图形来比喻和描述.建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研人员开始运用现代化的诊断仪器和分析方法,对传统的中医脉诊进行客观化研究与探讨.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将脉搏描记器用于中医脉象的研究,试图把古老而深奥的中医脉象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脉象图像化、客观化、数据化.由于脉诊客观化是中医诊断客观化乃至中医现代化的先导,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脉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传统脉诊受医师临床经验、主观感悟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临床应用与继承发扬受到限制。近几十年来脉诊客观化研究受到关注并取得一些成绩,但存在偏离中医理论、反映信息不全面、检测分析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系统分析脉诊客观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结合中医整体观、动态观、平衡观及现代脉诊技术,将新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信息系统与中医特色的脉象信息采集、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新思路,搭建中医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使脉诊客观化研究能真正有效地服务于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6.
从脉诊仪谈中医脉诊客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象仪在临床逐渐普及,国内有7家企业的脉象仪取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生产许可证,部分产品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一批的产品名录,作为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但脉诊仪所描记的脉图参数如何在临床使用尚存在很多问题。国内尚没有公认的脉图判定标准,大多依据个体经验将量化指标转化为不准确的定性指标使用,目前尚缺乏脉图参数与病症诊断的指南,各种研究只针对某种疾病,不够系统,影响了脉诊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制定统一的脉象客观化标准,加强脉诊仪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让脉诊仪走出实验室,真正融入到中医的诊疗过程中,加强临床医生对脉诊仪的认识,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改良和完善,同时加强脉诊仪研发技术的提升,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使脉诊仪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作用。进而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对近20年来大肠癌的中医舌诊、脉诊客观化研究进行整理,系统地总结并归纳了目前中医界专家对大肠癌患者舌象、脉象的客观化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大肠癌进行四诊客观化研究的日趋深化,最终可能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客观量化标准,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总结大肠癌中医舌诊、脉诊信息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为后续研究把握方向,并对大肠癌客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医脉诊客观化可行性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脉诊的客观化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期待,但脉象的客观检测、脉波图的分析、脉诊仪的应用,并未得到突破性的进展,无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从实验角度研究脉诊也未有实质性发展。搭建中医脉学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对中医古代文献和典型医案的脉证规律和脉证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可能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的根本思路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脉诊临床应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笛 《西部中医药》2007,20(6):6-10
通过总结十几年来中医脉诊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对临床脉诊研究的病证种类,对临床辨证诊病、疗效、预后的作用,与辨证客观化及西医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作了客观论述及评价;同时介绍了脉诊理论及名师临床脉诊经验.提出研究脉象要从多维空间去描述其特征,对脉象进行整体、动态、多指标、多学科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脉诊客观化、数字化研究给中医带来新的生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知,同时带来诸多挑战。各式各样的脉诊仪根据原理和系统组成,可能在脉象展现和脉图显示上有些许差异,脉诊仪与医者实诊结论又存在差异等,这些都是需要规范的。本文从脉象四要素出发,针对脉象教学及考核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以脉象四要素为纲,指导教学并使学生掌握基本脉诊技能。  相似文献   

11.
脉诊是中医学最具特色和标志性一种诊断方法,但对中医脉诊进行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具有较大难度。自上世纪50年代,国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对中医脉诊进行客观化研究,虽取得了诸多成绩,但脉诊的客观化并未产生突破性进展,在临床应用上也未凸显出脉诊——这种无创诊断的优势。因此,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倍受关注。金氏脉学理论在传统脉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实现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思想的统一,搭建中医脉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根据金氏脉学理论进行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可能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的根本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脉诊客观化是四诊客观化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中医脉诊的复杂性,使研究指标复杂,研究方法难以兼顾周全。根据《内经》的论述尺肤为全身皮肤的缩影,诊尺肤和诊寸口等一样,可以反映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当脉象发生变化时,尺肤状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本文提出尺肤状态与脉象特征之间具有特定的对应关联关系,是脉诊客观化研究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凤珠  魏红  刘明林 《光明中医》2013,28(6):1118-1121
目的通过对肝癌病人脉象多维信息的临床观察研究,揭示肝癌的特异性脉象信息特征,及相关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方法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应用TL-MZ-XM-Ⅱ型三探头脉象分析仪进行脉象采集,并运用中医特色的脉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寻找肝癌脉波的独特表现。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肝癌患者的脉象具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P<0.05),其脉象主要表现为弦脉、涩脉,并有数脉相兼表现。结论运用TL-MZ-XM-Ⅱ型中医脉诊信息系统及中医脉象分析方法,可以检测到肝癌患者的特异性脉象信息特征,此研究对中医脉诊客观化及肝癌的中医客观化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唐蜀华教授临证诊脉要点.他认为,诊脉操作要把握七要素:脉位、脉率、脉律、脉形、脉体、脉力、脉势;凭脉辨证需要综合四诊、权衡轻重取舍;心血管疾病诊治尤需继承发掘脉诊特色;传统脉象定义概念需明确详细,进一步规范化、客观化;现代中医发展脉诊需与现代科技融合.  相似文献   

15.
脉诊客观化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脉诊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始终披着两层面纱:一是众所周知的“玄”,即深奥,它“脉理精微,其体难辨”;二是它的“神”,即灵验,它可判顺逆、决生死。只有到了现代,特别是近40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多学科对中医学的渗透,中医界对脉诊的客观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脉象客观描记仪器的研究、脉象机理的研究、平脉研究、病脉研究、脉象脉图与病证关系研究、三部九候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脉诊的神秘面纱渐渐揭开。基础理论研究的日趋成熟使脉诊不再那么玄奥,临床研究使我们能够客观地评价脉诊的临床价值。在此,…  相似文献   

16.
脉象信息的定量描述是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必经之路,为此,各种脉象采集设备应运而生,脉象采集设备的研发大大推动了脉诊客观化进程,然而目前的研究在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为了使得脉象采集设备能真正的为临床服务,通过对中医脉象采集设备研究及市场化产品等的论述,分析了脉象采集设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探讨了运用单一或者几个特征指标来描述脉象信息还远远不够,只有基于中医系统、辨证两大基本理论,遵循“位、数、形、势”脉诊纲要,结合不同的信息采集手段,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信息进行挖掘,才能进一步促进脉诊客观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邓慧英  张大祥 《河南中医》1994,14(5):288-289
脉诊现代化研究成果举隅邓慧英江西中医学院(330006)张大祥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30003)主题词脉诊/方法,脉象/分析,中医病机近年来,中国脉诊现代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仅就脉图检测技术对中医脉象的生物力学基础、脉象机理等方面的资料举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已建立的人工模拟实验模型、人体实验模型、动物实验模型三种脉诊教学模型的比较,得出结论:人工模拟实验模型最为稳定,但其缺少指下的真实指感,学生也体察不到变化的脉象;人体实验模型尽管有真实的指感,但目前可复制的脉诊模型数量有限;动物实验模型存在着脉率快的缺点,但其指感优于人工模拟实验模型。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脉象产生机制的理解,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建立脉诊实验动物模型也为脉象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也可进一步完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客观化标准。三种脉诊实验教学模型目前可同时用于教学,合理设计,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在诊脉机理研究和应用开发上遇到一些瓶颈性的问题难以突破。首次提出通过采集妊娠脉象,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找出并提取妊娠脉象中跟婴儿性别相关的特征信息,能建立定量采集、分析人体脉搏波的一般方法,将可能为临床诊脉提供既量化又敏感的指标。分析脉搏波中产生此特征信息的成因,对检验、完善脉搏系统力学模型具有指导意义;以妊娠脉象和婴儿性别为研究突破口对脉诊客观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脉诊仪的设计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想切实可行的实现脉诊的客观化研究 ,必须有一台相应这种研究的现代化的系统性的科学仪器。这种仪器既能体现出中医脉诊的精髓 ,又不拘泥于古训。这种仪器以软件为主体 ,充分体现易经思想 ,即在变化脉象中 ,随时将这种象完成数的转化 ,以便更准掌握病与非病的界线。这种象数的转换 ,也有利于对脉象的分析、研究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