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凉山州外出务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流入地抗病毒治疗(ART)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异地治疗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凉山州某县187名外出务工的HIV/AIDS病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6人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187名HIV/AIDS病人均为彝族农民,其中青壮年男性174人(占93.0%),文盲小学文化173人(占92.5%)。愿意在外出务工期间接受流入地ART者占7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近一年吸毒[P=0.003,比值比(OR)=3.918]、城市流动率较高(P=0.003,OR=3.082)和出现过艾滋病相关疾病/症状(P=0.009,OR=2.635)的HIV/AIDS病人,对流入地抗病毒治疗的接受意愿较高。结论外出务工HIV/AIDS病人对流入地提供抗病毒治疗的接受意愿较高,有必要继续探索针对外出务工HIV/AIDS病人的异地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艾滋病(AIDS)病人,因AIDS死亡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2012年中国艾滋病ART信息管理系统中的5525例凉山州艾滋病病人的基本情况、死亡时间、治疗情况、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死亡430例,其中287例(66.7%)死于AIDS相关疾病。病人接受治疗时的平均年龄为(34.5±9.0)岁,男性占86.4%(248/287),经静脉吸毒感染占76.0%(218/287),从确认HIV抗体阳性到接受ART的时间平均为(21.0±19.1)个月,9.6%(26/271)的病例治疗前最近一年患有肺结核。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分期,50.4%(140/278)的病死病例在治疗开始时为临床I期;开始治疗时CD4细胞计数检测平均为(219.9±130.1)个/mm3,88.9%(240/270)在350个/mm3。34.1%(98/287)的病例开始治疗前3个月出现AIDS相关疾病/症状;平均时间为(12.7±10.6)个月。52.3%(150/287)是在治疗开始后的12个月内病死。不同性别、感染途径、临床分期、首次CD4细胞计数检测结果、治疗前最近一年是否患有肺结核的AIDS病人,其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因AIDS相关疾病死亡是凉山州接受ART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AIDS病人应定期进行随访和CD4细胞检测,及早接受AR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贵港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时间及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因素,为制定适合该市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1996—2017年贵港市HIV/AIDS病人的相关信息。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生存时间的差异,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13 948例HIV/AIDS病人中,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1 663例(11.9%),艾滋病无关死亡2 528例(18.1%)。累计观察59 635.5人年,艾滋病相关死亡率为2.79/100人年。自2010年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平均生存时间为219.82个月[95%可信区间(CI):218.107~221.533]。确诊后1、5、10、1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9%、86%、85%、8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少数民族及来源于主动筛查的病人死亡风险较低,而男性、老年人(≥70岁)、疾病状态为AIDS、文化程度低、 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200个/μL)、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死亡风险较高。结论近几年来,贵港市HIV/AIDS病人的艾滋病相关死亡率逐年降低,应继续加强大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强化重点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不断提高检测的可及性及扩大抗病毒治疗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标准调整前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成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生存状况,以及探讨死亡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病人的基线情况和随访信息,计算病死率以及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开展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人270 313例,其中2008年及以前入组的病人5年累计生存率为0.79;2009-2011年入组的病人5年累计生存率为0.85;2012-2013年入组的病人3年累计生存率大于0.90。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治疗标准调整年份≤2008年开始抗病毒治疗者,其死亡风险是2012-2013年开始抗病毒治疗者的1.28倍。除此之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药物治疗方案均影响病人死亡。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标准调整后,使得更多的HIV/AIDS病人在免疫水平较高时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菏泽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死亡情况。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200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菏泽市的死亡HIV/AIDS病例,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死亡情况。结果至2013年底,累计报告现住址为菏泽市的HIV/AIDS病人死亡病例171例,其中男性占63.74%,已婚占69.59%,血液传播占53.22%。平均死亡年龄(40.5±13.41)岁,年龄最小3岁,最大78岁。因AIDS、非AIDS其他疾病、其他原因、吸毒过量而死亡的分别占67.84%、17.54%、8.19%、0.58%;5.85%的死亡原因不详。死亡病例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为18.13%。2009年之前的死亡病例以血液传播为主,占74.19%;近5年(2009-2013年)的死亡病例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48.71%。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比例为76.02%。结论艾滋病为菏泽市HIV/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病例传播途径由血液传播为主转向性传播为主;病例发现晚,应扩大HIV检测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贵州省男男性行为者(MSM)中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在接受抗艾滋病病毒治疗(ART)后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2006年至2015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MSM 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计算累计生存概率,运用COX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MSM HIV/AIDS病人1 671例,开始治疗时的年龄为14~72(30.6±9.5)岁,未婚占73.3%(1225/1 671)。治疗后病人的随访时间M=16.0(QR:6.0~33.0)个月。在发生死亡的49例中,有63.3%(31/49)的病人在开始治疗后的6个月内死亡;第1、3、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8、0.96和0.9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病人开始治疗时年龄越小死亡风险越大;开始治疗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死亡风险越大;治疗前患有肺结核、有疾病症状体征的病人死亡风险更高。结论抗病毒治疗延长了MSM 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建议针对年龄小、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治疗前患有肺结核或已有疾病症状体征的病人,加强临床诊疗和医学随访。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HIV感染者/AIDS病人现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病人的发病和存活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湖北省671例HIV/AIDS病人进行随访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分析等。结果湖北省HIV/AIDS病人的男女性别比为1.37:1;治疗前的AIDS病人病死率为29.81%;HIV感染者中发病足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婚姻状况町明显影响HIV/AIDS病人的生存。结论HIV/AIDS病人急待社会医疗、心理、乍活等各方面的救助;维持HIV/AIDS病人的家庭稳定可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在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2003—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HIV/AIDS病人信息,使用寿命表法分析生存率,利用Kaplan-Meier法(K-M法)计算平均生存时间,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研究对象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1 174例HIV/AIDS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为165.18个月,确诊后1、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17%、96.53%、90.52%。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确诊时疾病状态[风险比(HR)=4.263,P=0.006]、是否抗病毒治疗(HR=0.029,P=0.000)是HIV/AIDS病人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延长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减少HIV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了解HIV/AIDS病人被确证感染后的转归及相关情况。结果 HIV/AIDS病人被确证时的年龄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风险值(HR)=1.04,95%可信区间(CI):1.01-1.06,P〈0.01]。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HR=0.10,95%CI:0.03-0.33,P〈0.01)及初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则是影响HIV/AIDS病人生存的保护性因素(HR=0.69,95%CI:0.58-0.82,P〈0.01),接受抗病毒治疗、初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高的生存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提高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嘉兴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2007—2017年报告现住址为嘉兴市的HIV/AIDS病人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运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1 455例HIV/AIDS病人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0.02年[95%可信区间(CI):9.838~10.210],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63%、91.93%和88.24%。多因素分析显示,≥50岁年龄组死亡风险较50岁年龄组高[P0.001,风险比(HR)=3.979,95%CI=2.551~6.207)];异性性传播和其他途径感染的病人死亡风险(P=0.008,HR=2.325,95%CI:1.242~4.350;P=0.002,HR=5.154,95%CI:1.787~14.867)较同性性传播者高;确诊时首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数≥350个/mm3和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病人死亡风险(P0.001,HR=0.074,95%CI:0.034~1.161;P0.001,HR=0.103,95%CI:0.067~0.157)均较低。结论应采取扩大检测的防治策略,早期发现HIV/AIDS病人,并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从而降低病人死亡的风险,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玉溪市静脉注射吸毒传播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死亡者中死于吸毒过量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玉溪市1995—2017年HIV/AIDS病人静脉注射吸毒死亡者的死因及相关信息,采用CoDe编码系统归类,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静脉注射吸毒传播的HIV/AIDS病人死亡404例,死亡时年龄中位数M=36(IQR:32~40)岁。死因以吸毒过量(32.43%,131例)居首,其次是机会性感染(31.68%,128例)。总体平均生存时间(4.96±4.30)年,死于心肺功能衰竭(2.59±3.65)年、自杀(3.27±2.43)年的平均生存时间最短。年龄15~29岁、未婚、最近一次CD4细胞计数500个/μL、没有抗病毒治疗(ART)、死亡时病程为AIDS死于吸毒过量率较高,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为40~49岁[比值比(OR):0.299,95%可信区间(CI):0.108~0.828]不容易死于吸毒过量;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500个/μL(OR:2.594,95%CI:1.224~5.496)、病程为AIDS(OR:7.130,95%CI:3.575~14.221)更容易死于吸毒过量。结论 HIV/AIDS病人静脉注射吸毒死亡者中死于吸毒过量与年龄、最近一次CD4细胞值以及死亡时的病程有关,针对具有较高吸毒过量死亡风险的人员,给予特别关注和心理支持,加强其吸毒过量方面的教育,减少HIV/AIDS病人注射吸毒者的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偿供血艾滋病(AIDS)病人的病情特征、生存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随州市经有偿供血感染的141例AIDS病人的病情、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信息。用K-M法描述其生存时间,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病人的全身状况较差。主要死亡原因为严重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艾滋病病毒(HIV)脑病。141例病人总死亡率为78.04/1 000人月,AIDS相关死亡率为71.43/1 000人月。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95%可信区间为5.54-6.46个月。就诊或检出时状态、发病年代、抗病毒治疗(HAART)对生存时间有影响。结论随州市AIDS病人的病情较严重,生存时间较短。HAART能够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深入了解四川省凉山州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启动阶段不依从原因,为早日启动抗病毒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有效率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凉山州23名HIV/AIDS患者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中,已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病人退出治疗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欠发达地区ART依从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凉山州HIV/AIDS病人退出治疗较严重的两个县作为研究现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88名调查对象中,退出ART的病人占37.91%(185人),维持ART的病人占62.09%(303人)。能够维持ART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接受ART后可以延长生命的占68.98%(209/303);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领药不方便占30.27%(56/185),强制戒毒停药17.84%(33/185),药物不良反应12.43%(23/185)和由于农忙等原因未去领药11.35%(21/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药后外出务工[比值比(OR)3.823,95%可信区间(CI):2.384~6.131]、男性(OR=1.839,95%CI:1.133~2.983)、服用过中药(OR=1.836,95%CI:1.097~3.071)、就医不便捷(OR=1.694,95%CI:1.002~2.866)是退出ART的危险因素;而病人在ART过程中得到家人支持(OR=0.250,95%CI:0.093~0.671)、接受过ART服药依从性教育(OR=0.107,95%CI:0.044~0.260)、ART知识(按得分≥5分计)(OR=0.203,95%CI:0.095~0.434)是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保护因素。结论针对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问题,可通过完善抗病毒治疗的异地转介机制、推进戒毒所内ART的开展、加强ART人群的依从性教育等措施来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郑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不同时期生存情况的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共3 014例符合标准的病例,依据不同抗病毒治疗时间分成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十五"(2004-2005)、"十一五"(2006-2010年)、"十二五"(2011-2015年)3个治疗时期。这3个时期新增治疗病例分别为71例、954例和1 989例,由此组成3个组,比较分析3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和生存状况,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抗病毒治疗时期,入组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HIV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及首治抗病毒治疗方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五期间ART病人五年生存率(0.91)高于十一五期间ART病人(0.80),而十一五期间ART病人两年生存率(0.87)高于十五期间ART病人(0.67)。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艾滋病病死率分别是28.89/100人年、5.61/100人年和2.66/100人年,不同治疗时期ART病人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8,P0.01);相对于十五期间,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艾滋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了0.377倍和0.162倍。结论随着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的加大,HIV/AIDS病人生存率显著提高,病死率及死亡风险明显下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死亡,同时可以降低HIV传播的概率,有效减少传播,已经成为AIDS防治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影响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接受治疗的知识和行为、服药意愿和技能,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昆明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死亡情况。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下载历史卡片,按录入日期选择2011年12月31日前现住址为昆明市的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至2011年底,累计报告现住址为昆明市的HIV/AIDS死亡病例851例,其中男性占78.5%,汉族占91.1%,已婚有配偶的占42.5%,初中文化程度占43.1%,农民和家政/家务和待业的分别占37.0%和34.7%。平均死亡年龄(40.2±12.2)岁,71.0%的死亡年龄在25~44岁间。因AIDS、非AIDS其他疾病、吸毒过量、其他原因而死亡的分别占47.7%、23.1%、9.2%、6.2%,还有13.7%的死亡原因不详。HIV确认阳性后存活时间的中位数只有1.1年,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比例达47.9%。结论近几年昆明市HIV/AIDS死亡病例数逐年增加,AIDS已经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死亡原因的报告质量急需提高;病例发现晚,急需扩大HIV检测覆盖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中,与AIDS相关死亡病例和非AIDS相关死亡病例的分布情况,以及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病例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IDS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HIV/AIDS死亡病例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2010年1月-2011年7月死亡的5 265例有效个案进行分析,临床诊断为AIDS相关疾病死亡2 647例(50.3%),意外伤害410例(7.8%),其他疾病或难以确定与AIDS相关疾病的死亡1 973例(37.5%),不详235例(4.5%)。4 382例(83.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发现较晚(46.4%)和家庭经济困难(13.7%)。2004-2011年7月底,累计治疗AIDS病人21 761例,死亡1 718例。在有完整资料的1 694例死亡病例中,825例(48.7%)在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1 065例(62.9%)治疗前最近1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结论未能及时就医或诊断时间较晚,免疫功能低下,是HIV/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检测和治疗体系,提高覆盖面和可及性,争取HIV/AIDS病人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ART)知识知晓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HIV/AIDS病人的管理和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数据来自2013年首都护理学研究专项课题"HIV/AIDS病人参与的‘关爱-支持’管理模式探讨",调查内容为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信息以及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统计分析采用F检验,对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3.5±1.33)分,最高得分为16分。对抗病毒药认识得分较高,为(3.96±0.41)分,正确用药认识较为薄弱为(2.06±0.62)分。不同发病情况(F=20.21,P=0.00)、医疗保障形式(F=14.16,P=0.00)、婚姻状态(F=6.40,P=0.00)、感染时间(F=3.78,P=0.00)、服药时间(F=2.28,P=0.02)以及确诊地点(F=29.33,P=0.00),对于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健全和完善对于HIV/AIDS病人防治组织,提供更全面、体系的抗病毒治疗知识,增大宣传力度,能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凉山州CD4细胞计数<350/μL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例)未做治疗的原因,为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截止2011年9月,AIDS随访管理数据库中CD4细胞计数<350/μL,且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 843例HIV/AIDS病例,集中调查他们未治疗的原因。结果 1 843例病例中,有352例(19.1%)已经开始治疗但尚未录入随访数据库,真正未治疗的共1 491例(80.9%),未治疗的原因依次为:长期外出(52.9%)、拒绝治疗(28.2%)、失访(5.8%)、入狱(5.4%)、处理机会性感染(3.4%)、死亡(3.4%)、医生认为无需治疗(0.9%)。17个县(市)未治疗原因不尽相同,利用本次调查机会,积极有效开展工作,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从9月底的52.9%提高到年底的64.9%,提高了12.0%。结论凉山州CD4细胞计数<350/μL的HIV/AIDS病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病人长期外出和拒绝治疗。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治疗覆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