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评估内镜诊治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9年在我院行内镜下切除的112例直肠神经内分泌瘤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白光和超声内镜表现、内镜下治疗、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随访及预后等.结果 内镜下切除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共112例.白光表现有8例表现为息肉样外观,其他均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术前超声肠镜检查来源于黏膜层、黏膜下层、黏膜及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分别占7.5%(7例)、72.0%(67例)、18.3%(17例)、2.1%(2例).术中2例出现固有肌层损伤,行钛夹及尼龙圈荷包缝合治愈.术后4例出现迟发性出血,均行内镜下止血治愈.术后病理提示G1期和G2期分别占106例、6例.9例术后提示切缘阳性,余均内镜完整切除.随访至今1例局部复发,再次内镜下切除.平均随访(49.4±25.3)个月,均存活良好.结论 直肠小于1 cm的神经内分泌瘤绝大多数是G1期,内镜下切除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徐国宏  钟晓刚 《四川医学》2011,32(12):1891-1893
目的研究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临床治疗预后及病理特征,探讨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再认识及临床合理抉择。方法根据2010年WHO病理新分类,回顾性总结42例经内镜检查或病理诊断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并通过内镜或外科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随访观察,分析其临床表现、临床治疗方式、组织病理学特点、预后因素等。结果42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13进行了内镜切除手术,其中4例补行外科手术,直接行外科手术27例,2例起源不明的腹膜后神经内分泌肿瘤放弃手术。按2010年wH0病理分类:神经内分泌肿瘤(NET)30例,其中16例为直肠NET,1例为结肠NET,4例为阑尾NET,6例为胃部NET,2例为十二指肠NET,1例为胰腺NET;神经内分泌癌(NEC)9例,其中大细胞癌4例、小细胞癌5例;混合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1例;胰岛细胞瘤2例。增殖活性分级,低级别(G1)30例,中级别(G2)2例,高级别(G3)10例。术后随访:低级别类癌预后良好,内镜治疗后复发1例;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预后差,复发转移率高。结论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NET1-2级)应以外科治疗为主,可选择性内镜治疗,但术前需内镜超声或CT影像充分评估。神经内分泌癌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需加强多学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食管黏膜下肿瘤包括起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的肿瘤,有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为良性,但间质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潜在恶性,需密切随访或手术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挖除术及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EFR)在胃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瘤体的大小及位置,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评价手术对瘤体的切除率、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250例,其中男97例,女153例。平均年龄57岁,病灶大多位于胃底,约为185例,胃体42例,胃窦10例,贲门12例,平均手术时间(59.8±35.6) min,平均使用钛夹9枚。病理显示239例梭形细胞肿瘤,4例异位胰腺,4例平滑肌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神经鞘瘤,1例脂肪瘤。随访3~9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EFR在胃黏膜下肿瘤治疗中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崔佳宾 《吉林医学》2022,(3):676-678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例.对照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试验组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指标、临床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率,术前及术后7 d的血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32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 病灶部位胃7例、大肠21例、食管4例,提示大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所占比例较高且多见于直肠;内镜下显示病灶表面光滑隆起;病理提示肿瘤细胞大小一致,近似于裸核;超声显示病灶多起于黏膜肌层或者黏膜下层位置.结论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下表现呈现多样化,病灶以直肠黏膜下病变为主,采用SYN、NSE、CGA联合确诊,可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病理结果和治疗方案,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对2009年9月-2013年5月本院确诊的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13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无特异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病变好发于十二指肠降段,多为单发,内镜下表现为半球形、息肉样或盘状黏膜隆起,表面伴有充血、糜烂或溃疡,触之质韧或硬,可推动,当病变累及肌层时,较固定。4例行内镜下病变切除,2例行外科局部手术切除,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在逆行胰胆管造影(encd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v,ERCPl术中于胆总管内置人支架缓解症状。1例ERCP后失访,1例ERCP两个月后死亡,余11例平均随访时间24.1(6-43)个月,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或死亡。结论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及病理免疫组化检查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治疗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对直肠类癌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行黏膜下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均为神经内分泌肿瘤Ⅰ级G1,均获得随访,术后1及3个月常规行肠镜检查,手术部位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直肠类癌特别病变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患者,首选内镜下治疗,超声小探头的诊断提供有效帮助及方向,便于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39-4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透明帽辅助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C)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径<7 mm 与≥7 mm 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透明帽辅助下黏膜切除术(EMR-C)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1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直径大小分为直径<7 mm 组(n=65)及直径7~15 mm 组(n=45),比较两组间行EMR-C 和ESD 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整块切除、组织学完全切除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直径<7 mm 组及肿瘤直径≥7 mm 组中,EMR-C 及ESD 两组性别、年龄、类癌直径、距肛门齿状线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7 mm 组共65 例,其中行EMR-C 31 例,整块切除29 例(93.5%),组织学完全切除29 例(93.5%),术后出血1 例(3.2%)。行ESD 34 例,整块切除31 例(91.2%),组织学完全切除31 例(91.2%),术后2 例出血(5.8%)。直径<7 mm 组中,EMR-C 及ESD 两组的整块切除、组织学完全切除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7~15 mm 组共45 例,20 例行EMR-C,整块切除11 例(55.0%),组织学完全切除13 例(65.0%),术后出血1 例(5.0%)。25 例行ESD 中,整块切除24 例(96.0%),组织学完全切除24 例(96.0%),术后出血1 例(4.0%)。直径7~15 mm 组中,EMR-C 组与ESD 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随访92 例(83.6%),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 肿瘤直径<7 mm 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EMR-C 与ESD 均能有效且安全切除,而≥7 mm 者,ESD 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C,建议应用ESD。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8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消化道平坦型及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效果、并发症。方法采用内镜下剥离切除术治疗280例黏膜平坦型病变和黏膜下肿物患者,用特殊电刀剥离、切除病变,并及时止血。结果 280例患者顺利一次性完全切除,无穿孔、大出血及梗阻,3个月后,280例患者复查胃镜显示创面已愈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黏膜平坦型病变及黏膜下肿瘤可行、有效,切除病灶完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53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计算其5年复发转移率,同时进行预后因素分析及生存分析,并对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153例患者中,男性90例(58.82%),女性63例(41.18%);G1 期 114例(74.51%),G2期25例(16.34%),G3期 14例(9.15%),接受内镜手术 112例(73.20%),外科手术41例(26.80%),5年内复发转移人数26人(16.99%).手术部位在十二指肠、食管、胃和直肠的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31%、3.92%、3.27%和8.50%.采用内镜手术和外科手术的患者5年内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92%和13.07%.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肿瘤部位、不同肿瘤直径、不同病理分级以及不同手术方式的肿瘤复发转移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和切缘见肿瘤组织是影响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肿瘤直径越大、病理分级越高,术后患者复发转移风险越高.G1、G2期直径不超过2 cm的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不同手术的复发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和切缘见肿瘤组织是影响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G1、G2期直径不超过2 cm的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在内镜下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微创治疗,总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份-2011年12月份收治的7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切除术,游离肠管周围间隙后,肿瘤下缘2cm以远断直肠,距肿瘤近侧端10cm处断结肠,端端吻合器腹腔内吻合乙状结肠及直肠断端。结果腹腔镜下切除6例,其余1例转成开腹手术,其中2例内镜下切除者行腹腔镜下根治术后病理标本内均未见癌灶残留,4例病理诊断为类癌,1例病例诊断为神经内分泌肿瘤Ⅱ级。7例病例均随访12-58个月,只有1例术后半年出现直肠腺癌肝转移,再次行腹腔镜下肝转移灶切除术。其余6例均无复发、转移。结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恶性潜能,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微创治疗能取得较好成果,需密切随访病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ESE)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37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并超声内镜(EUS)检查诊断为消化道SMT的患者,分别采用ESD(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来源)或ESE(固有肌层来源)的方法切除,观察病变完整切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定期内镜随访。结果3例固有肌层来源肿瘤ESE治疗失败,1例因大出血转外科手术,2例因向腔外突出圈套器切除,其余34例(91.9%)均经ESD或ESE切除。4例发生穿孔,2例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治疗后保守成功。平均随访13.8个月,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前EUS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4.6%(35/37),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仅为78.4%(29/37)。结论EUS对消化道SM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定性诊断准确率不高。在EUS指导下,采用ESD或ESE的方法多可将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的内镜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经内镜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的48例L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病变部位将其分成直肠组(27例)和结肠组(21例),分别记录直径大小、病变亚型及术后病理结果。27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1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 mucosal resection,EPMR),另有2例行预切开的黏膜切除术(pre-cut-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re-cut-EMR),观察内镜下治疗的残留率、出血率、穿孔率及复发率。  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直肠组中,病变直径为(3.27±1.29)cm,以结节混合型为主;结肠组直径为(2.61±0.78)cm,以颗粒均一型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直肠组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变比例相比结肠组明显升高(P < 0.05)。直肠LST以ESD治疗为主(74.1%),结肠LST主要采用EMR/EPMR法(61.9%)。1例结肠LST因病灶长径过长无法行ESD有效完整切除,转外科手术,余47例均完整切除。1例术后出血(2.1%),再次内镜下止血治疗好转。1例术后4年复发,并再次内镜下完整切除。本组患者均无残留、穿孔并发症。  结论  直肠LST病变范围较大,以结节混合型为主,具有相对较高的恶性潜能,以ESD治疗为主;结肠LST以颗粒均一型多见,多采用EMR/EPMR治疗,部分患者可考虑行pre-cut-EMR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在诊断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价值.方法 对确诊为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EUS表现,并与传统影像学诊断方法进行比较,了解其诊断价值.结果 共16例神经内分泌肿瘤,7例(43.8%)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在胰腺:肿瘤位于胰腺头部2例,胰腺体部2例,胰腺尾部2例,胰腺头部-体部交界处1例;EUS特点: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回声肿块,其内部回声可均匀或不均匀,部分可在肿块周边发现晕环样改变(不连续的高回声边缘).6例(37.5%)发生在直肠(平均距肛门5.5 cm),EUS特点:起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回声均匀的低回声肿块.2例(12.5%)发生胃部,EUS特点:起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的等或低回声病变.1例(6.2%)发生在左肾上腺,EUS特点:内见分隔带的无回声影,壁厚,回声较高.所有患者最终均经病理确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有7例经手术后得到确诊,3例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得到确诊,2例经EUS-FNA得到确诊,2例经EMR得到确诊,术前EUS诊断正确率为93.7%.结论 EUS可用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前定位、诊断和指导消化道类癌的内镜下治疗,并通过EUS-FNA提取病理组织进行细胞学诊断,优于传统的影像学方法,是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重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和食管平滑肌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超声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内镜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食管、胃黏膜下肿瘤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0%(18/20)食管、胃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完整切除,瘤体平均直径(14.8±7.6) mm,12例为胃间质瘤,其余6例为平滑肌瘤.1例发生术中穿孔经内镜下钛夹缝合保守治疗成功,无术后消化道出血发生.平均随访(6.5±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胃黏膜下肿瘤显示了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但尚需要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明确其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由日本内镜医师发明的用于早期胃肠道恶性病灶整块切除的一种微创技术。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开展,ESD提高了较大的早期胃肠道肿瘤整块切除的成功率。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使ESD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如今ESD切除范围已经从胃扩展到了消化道其他黏膜区域,如食管、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而且对于直径超过2cm的消化道表浅肿瘤,ESD明显优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有较高的根治率,减少复发的风险,并可更好的进行组织学评估,最近的报道显示EsD提高了胃肠道肿瘤的五年总体生存率。2006年起国内也开始应用ESD治疗下消化道病变。  相似文献   

18.
靳迎春  周津  赵金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0):1397-1400
目的分析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不完整切除及标本垂直切缘阳性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5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行ESD治疗,根据手术治疗效果,将其分为完整切除组(n=89)与不完整切除组(n=36),其中不完整切除组出现15例标本垂直切缘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SD术后不完整切除的相关因素,以及标本垂直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ESD术后不完整切除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隆起形态与ESD术后不完整切除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病变表面黏膜中央凹陷与ESD术后不完整切除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5 cm/1~1.5 cm、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病变表面有黏膜中央凹陷均是影响ESD术后不完整切除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P<0.05~P<0.01)。标本垂直切缘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隆起形态与标本垂直切缘阳性无相关性(P>0.05);病变直径、病变形态、核分裂像与标本垂直切缘阳性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ESD治疗后垂直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为病变直径≥10 mm(P<0.05)。结论肿瘤直径>1.5 cm、浸润至黏膜下层、病变表面黏膜存在中央凹陷、标本垂直切缘阳性说明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经ESD治疗后存在较高的不完整切除风险;而病变直径≥10 mm提示ESD治疗后垂直切缘阳性高风险,临床应加强评估及随访,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丁彬彬  周红兵  陈世华  黄智聪 《安徽医学》2023,44(12):1483-1487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MR-L)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直径<10 mm的60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EMR-L组(n=30例)和ESD组(n=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物大小及肿瘤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L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MR-L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3.33%,ESD组2例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6.66%,两组患者均无穿孔,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EMR-L组及ESD组6月后随访均未有复发病例。结论 EMR-L组较ESD组,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更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经蝶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及分析我科自2004年5月~2009年1月5年间神经内镜下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影像学(CT和MRI)及血液内分泌激素检查,且均在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病变。50例获得6~24个月的随访。结果肿瘤全切例39例(69.6%),次全切除12例(21.4%),部分切除5例(9%)。术后临床症状改善50例(89.2%)。50例随访病人中,4例在术后2年内复发。结论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瘤,创伤小,切除肿瘤相对完全,术后病人反应轻,住院时间短。神经内镜下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