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报告1例泛发型斑点状黑子样痣。患儿男,2岁,就诊时发现双上肢和躯干等部位有巨大的咖啡斑,在其基础上散布多个斑点状黑子样痣和Spitz痣。根据病变的发生过程和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斑点状黑了样痣的一个亚型。  相似文献   

2.
晕痣和痣细胞痣的免疫组化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gG、IgD、IgM和C3c4种标记抗体对11例晕痣和13例痣细胞痣进行了平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示晕痣与痣细胞痣具有明显不同的免疫病理特点,支持晕痣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黑头粉刺痣又名毛囊角化痣、痤疮样痣。本病较为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手术切除治疗面部黑素细胞痣1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面部黑素细胞痣理想的治疗方法,对100例面部黑素细胞痣患者进行了皮肤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观察,术后随访1年2个月 ̄2年。结果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美容效果:好62例,较好35例,一般3例,88%病人表示非常满意,12%病人满意。该疗法优于CO2激光,冷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浅表脂肪瘤样痣(NLS)是种少见病,现报告1例发生在腰骶部的NLS。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皮脂腺痣与表皮及皮肤附属器错构瘤样结构的关系。方法 收集 17例皮脂腺痣 ,分析、总结其临床病史 ,病理学改变特点。结果  14例 (82 %)初生时发病 ,男女之比为 1.3 0∶1(9∶8) ,本病主要表现为毛囊发育不良和皮脂腺增生 ,4例伴有表皮痣 ,1例伴有基底细胞癌 ,1例伴表皮样囊肿 ,6例伴有大汗腺异位。结论 皮脂腺痣是一种错构瘤样增生 ,常伴有其他表皮或皮肤附属器错构瘤样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7.
疣状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疣状痣又称表皮痣、线状表皮痣、疣状线状痣等。病因不明,可能是表皮细胞发育过度引起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所致。临床上由密集的乳头瘤样、角化过度性丘疹组成。呈正常肤色,淡红色、黄褐色至黑色,境界清楚。一般只发生于身体一侧,因此又称单侧痣。如发生于四肢,多呈纵行线状或螺旋形排列;发生于躯干,呈横行带状或波纹状排列,但多不超过身体的中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浅表脂肪瘤样痣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治疗情况,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3例浅表脂肪瘤样痣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及治疗情况,并温习相关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浅表脂肪瘤样痣临床分多发(经典型)和单发两种类型,组织病理提示真皮中上层见无包膜且分化良好的脂肪细胞团块,与下方的皮下脂肪不相连。弹力纤维染色显示弹力纤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破碎和断裂。结论:浅表脂肪瘤样痣是以真皮内异位的成熟脂肪细胞为特征的一种良性错构瘤。临床上,多发型易误诊为结缔组织痣或神经纤维瘤,单发型易误诊为软纤维瘤。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痣样黑素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20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痣样黑素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3例痣样黑素瘤患者中,女2例,男1例,皮损初始表现为黑斑、丘疹。2例在手术切除后皮疹复发增大成斑块或新发结节样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及真皮内上皮样黑素细胞增生,细胞有异型性,部分细胞核深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皮损内瘤细胞Melan-A、S100表达阳性;HMB45在真皮瘤细胞内弥漫阳性,局部阴性;Ki67增殖指数升高,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活跃。结论 痣样黑素瘤易误诊为色素痣或脂溢性角化病;对于组织学诊断为色素痣,但临床出现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需高度警惕痣样黑素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发育不良性痣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1例临床表现为色素性损害的手术标本行H-E染色,结合临床指标及评分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皮损直径≥5mm者8例,多发性损害者7例,边界模糊者4例,外形不规则者6例,痣表面色素不匀者4例,基底色红者6例。光镜下:交界痣3例,复合痣8例。发育不良性痣较为特异的组织学表现为真表皮交界处雀斑样增生,痣细胞巢增生紊乱倾向于形成“桥型”融合。表皮下方的非典型黑素细胞在基底层呈“Paget”样蔓延,真表皮交界处的黑素细胞向周围延伸,并超过真皮内的痣细胞成分。非典型黑素细胞:细胞核较角质形成细胞核大,多形性,出现核仁,深染。结论 临床和组织病理相结合是诊断发育不良性痣的可行性标准,仅根据组织学的非典型性不能诊断发育不良性痣。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索性梭形细胞痣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8例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9例色素性梭形细胞痣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表现为梭形或上皮样痣细胞增生并伴有显著的胶原硬化和均质化,色素性梭形细胞痣表现为真、表皮交界处梭形细胞增生并伴有纤细的色素颗粒沉积.结论: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素性梭形细胞痣是Spitz痣中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其中色素性梭形细胞痣需要与黑素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线性皮脂腺痣综合征,患者男,23岁,头皮中线,右前额至鼻尖和左面颊,下颌至颈部两片大面积皮脂腺痣,双眼角结膜胬肉样改变及高度近视眼底,X线片示蝶鞍增大,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斯皮茨痣(Spitz nevu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6例斯皮茨痣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斯皮茨痣多发生于头面部和四肢,主要表现为黑色丘疹或斑疹,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色素痣。大部分斯皮茨痣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少数斯皮茨痣结构呈不对称性或细胞具有异形性,组织病理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是诊断的关键。结论:表皮和附属器增生可作为斯皮茨痣与黑素瘤鉴别的依据之一,国人斯皮茨痣Kamino小体较少见。  相似文献   

14.
浅表脂肪瘤样痣(Naevus Lipomatosus Superflcialis,NLS)为一种少见的向脂肪组织分化的结缔组织痣,以真皮内脂肪组织的沉积为特征。临床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单侧棘层松解角化不良性表皮痣并发色素性毛表皮痣。患者男,40岁。10岁时左侧胸部出现片状多毛区,其间有许多淡红色小丘疹。10年前同侧肢体出现红色疣状丘疹,部分融合。皮损冬轻夏重,伴有轻度瘙痒。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乳头瘤样增生,基底层上方棘层松解和裂隙,类似Darier病样改变。  相似文献   

16.
姐妹同患黑头粉刺痣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头粉刺痣,又名痤疮样痣,角化性毛囊痣。本病系毛囊局部发育异常、临床上罕见。我们遇到2例姐妹同患黑头粉刺痣,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报道Meyerson痣一例。患者,女,78岁。右上臂肿块70年,伴红斑瘙痒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皮突延长,真皮内痣细胞和痣细胞巢,部分呈毛玻璃样,部分增生活跃,有较多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有成熟现象,外围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诊断:Meyerson痣。  相似文献   

18.
报告5例发生在斑痣上的Spitz痣,其中1例位于下肢,4例位于面部.5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在斑痣上出现的红色或褐色丘疹,组织病理检查均为Spitz痣.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棘层松解角化不良性表皮痣.患者女,29岁.右腿内侧线状皮损伴瘙痒20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类似于毛囊角化病的改变:表皮乳头瘤样增生、基底层上方裂隙与棘层松解,局部可见谷粒和圆体.诊断为棘层松解角化不良性表皮痣.  相似文献   

20.
晕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痣以色素痣绕以圆形或椭圆形局限性色素减退为特征,中心痣大多是后天性痣细胞痣。CD8&+为主的T细胞清除痣细胞是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晕痣与白癜风、黑素瘤在抗原及免疫反应模式方面密切相关。尽管目前认为,对晕痣患者进行随访是最好的治疗策略,但手术切除有助于平息晕痣的免疫活动,因此对于单发皮损,手术切除也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