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晕痣和痣细胞痣的免疫组化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gG、IgD、IgM和C3c4种标记抗体对11例晕痣和13例痣细胞痣进行了平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示晕痣与痣细胞痣具有明显不同的免疫病理特点,支持晕痣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报告5例发生在斑痣上的Spitz痣,其中1例位于下肢,4例位于面部.5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在斑痣上出现的红色或褐色丘疹,组织病理检查均为Spitz痣.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斯皮茨痣(Spitz nevu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6例斯皮茨痣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斯皮茨痣多发生于头面部和四肢,主要表现为黑色丘疹或斑疹,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色素痣。大部分斯皮茨痣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少数斯皮茨痣结构呈不对称性或细胞具有异形性,组织病理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是诊断的关键。结论:表皮和附属器增生可作为斯皮茨痣与黑素瘤鉴别的依据之一,国人斯皮茨痣Kamino小体较少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以前未正式报告过的“含脂肪细胞的皮内痣”98例,并对传统的普通型痣细胞痣的分型进行探讨。方法将近20年来本科病理室痣细胞痣的病理组织片重新阅读,并按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至手术切除时间等项进行整理登记。结果痣细胞痣共404例,其中普通型366例,特殊型38例。结论普通型痣细胞痣的分型应为交界痣、复合痣、皮内痣、含脂肪细胞的皮内痣。  相似文献   

5.
巨大毛痣伴发晕痣及色素脱失斑1例张世萍①患者男,19岁,于1995年9月新生入学查体时发现,背部左侧皮肤直至臀部大面积黑色晕毛痣,不痛不痒。患者五官端正,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追问病史,自幼发现背部有晕痣,并有稀疏的毛出现,分布不均匀,随着年龄的...  相似文献   

6.
疣状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疣状痣又称表皮痣、线状表皮痣、疣状线状痣等。病因不明,可能是表皮细胞发育过度引起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所致。临床上由密集的乳头瘤样、角化过度性丘疹组成。呈正常肤色,淡红色、黄褐色至黑色,境界清楚。一般只发生于身体一侧,因此又称单侧痣。如发生于四肢,多呈纵行线状或螺旋形排列;发生于躯干,呈横行带状或波纹状排列,但多不超过身体的中线。  相似文献   

7.
晕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痣以色素痣绕以圆形或椭圆形局限性色素减退为特征,中心痣大多是后天性痣细胞痣。CD8&+为主的T细胞清除痣细胞是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晕痣与白癜风、黑素瘤在抗原及免疫反应模式方面密切相关。尽管目前认为,对晕痣患者进行随访是最好的治疗策略,但手术切除有助于平息晕痣的免疫活动,因此对于单发皮损,手术切除也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临床药物变态反应诊断与处理》正式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phakomatosis pigmcntoyaseularis)主要牲是皮肤血管瘤(主要为鲜红离不开痣)伴黑素细胞痣或表皮痣,较少见。2002年我科报道了1例,现将所见的另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CMN)虽然出生时即有,但无遗传性,其走私较后天性黑素细胞痣大,直径>20cm者则称为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头皮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电子皮镜对掌跖部痣细胞痣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电子皮镜在确诊无毛部痣细胞痣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电子皮镜观察了 2 6例掌跖部痣细胞痣 3 1个病灶 ,并参考国外相关资料 ,总结了其电子皮镜所见特点。结果  15个病灶为毛刷型 ,8个平行型 ,6个格子型 ,2个复合型。其病理组织学上均确诊为痣细胞痣。结论 电子皮镜可以为掌跖部 (无毛部 )痣细胞痣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晕痣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晕痣的临床特征。方法:对80例晕痣患者(共92个晕痣)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18±3)岁,2例患者有家族史,62例并发白癜风,69例患者只发生1个晕痣。在92个晕痣中,躯干部62个,其中背部32个;痣周围色素脱失斑呈椭圆形的58个,呈圆形的32个;痣表面皮肤色素有脱失的35个。28个晕痣切除后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其中交界痣3例,混合痣4例,皮内痣21例。结论:大部分晕痣与白癜风并发;躯干是好发部位;多呈椭圆形;组织病理上多为皮内痣。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泛发型斑点状黑子样痣。患儿男,2岁,就诊时发现双上肢和躯干等部位有巨大的咖啡斑,在其基础上散布多个斑点状黑子样痣和Spitz痣。根据病变的发生过程和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斑点状黑了样痣的一个亚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1(HINT1)mRNA在恶性黑素瘤和痣细胞痣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25例痣细胞痣和25例恶性黑素瘤中HINT1 mRNA的表达,包括新鲜标本和存档石蜡标本.结果相同标本经过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提取RNA进行半定量RT-PCR的结果与新鲜冻存组织提取RNA的结果高度一致,痣细胞痣组织中HINT1 mRNA的表达水平为0.49±0.04,恶性黑素瘤组织中HINT1 mRNA的表达水平下降为0.3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NT1 mRNA表达下降可能与恶性黑素瘤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报道Meyerson痣一例。患者,女,78岁。右上臂肿块70年,伴红斑瘙痒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皮突延长,真皮内痣细胞和痣细胞巢,部分呈毛玻璃样,部分增生活跃,有较多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有成熟现象,外围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诊断:Meyerson痣。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Reed痣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26例Reed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男15例,女11例,平均发病年龄17.35岁,中位发病年龄13.85岁。发病部位:下肢12例,面部6例,上肢5例,躯干3例。皮疹颜色均呈黑色,7例为斑疹,19例为扁平丘疹,22例皮疹形态类圆形,4例皮疹形态不规则。皮疹直径2 ~ 10 mm,23例直径 ≤ 5 mm。组织病理:15例为交界痣,11例为混合痣,26例黑素细胞形态均呈梭形,细胞色素明显,4例痣细胞巢与周围表皮融合,22例与周围表皮形成明显的裂隙,均未见明显细胞异型性及有丝分裂象,6例可见Kamino小体。皮损均予手术切除,随访1 ~ 5年无复发。结论 Reed痣皮疹形态可不规则,组织病理可出现呈Paget样分布的大小不一梭形细胞,需与黑素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索性梭形细胞痣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8例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9例色素性梭形细胞痣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表现为梭形或上皮样痣细胞增生并伴有显著的胶原硬化和均质化,色素性梭形细胞痣表现为真、表皮交界处梭形细胞增生并伴有纤细的色素颗粒沉积.结论: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素性梭形细胞痣是Spitz痣中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其中色素性梭形细胞痣需要与黑素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mRNA结合蛋白3(IMP3)在良性痣及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恶性黑素瘤进展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用IMP3抗体对28例恶性黑素瘤、8例Spitz痣、6例发育不良性痣和25例良性痣患者的标本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28例恶性黑素瘤组织标本中23例IMP3阳性,8例Spitz痣中4例阳性,6例发育不良性痣中2例阳性,25例良性痣均不表达.IMP3在黑素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Spitz痣及发育不良性痣(P<0.05),侵袭性黑素瘤表达明显高于原位黑素瘤(P<0.01).结论 IMP3可能是良性痣发展至恶性黑素瘤的一个生物学标志,在鉴别黑素瘤和良性痣之间存在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微波治疗面部色素痣7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色素痣为痣细胞痣中的交界痣,有恶变可能,但概率较低。临床上对于没有恶变趋向的色素痣一般不需要治疗。但长在颜面部位者,因有碍美容,要求祛除者日渐增多。有的患者轻信“药物取痣”的方法,使用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某些化学物质,致使皮肤灼伤。因而到皮肤科要求取痣者日渐增多。为了探求治疗面部色素痣的方法和效果,满足众多爱美者的美容需求,我们自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75例面部色素痣患者采用微波综合治疗仪(CR2001型,成都维信电子科大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标准(1)男女不限,…  相似文献   

19.
手术切除治疗面部黑素细胞痣1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面部黑素细胞痣理想的治疗方法,对100例面部黑素细胞痣患者进行了皮肤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观察,术后随访1年2个月 ̄2年。结果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美容效果:好62例,较好35例,一般3例,88%病人表示非常满意,12%病人满意。该疗法优于CO2激光,冷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体表痣和痣样病变100例临床与病理分析刘汉绂,夏应魁,泰福泰,吴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110003)皮肤表面病和病样病变有时单纯依靠临床表现难以确诊,特别是孤立性病灶。我们对本病100例进行了切除病检,现将结果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