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4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采用异氟醚复合拉贝洛尔控制性降压,并与单纯用异氟醚降压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病人随机分成单纯异氟醚降压组(Ⅰ组)和异氟醚复合拉贝洛尔降压组(Ⅱ组),每组12例。结果显示,降压时Ⅱ组呼气末异氟醚浓度明显低于Ⅰ组(P<O.01),血流动力学改变较Ⅰ组轻。由此认为,异氟醚复合拉贝洛尔控制性降压用于颅脑手术可能优于单纯异氟醚降压。  相似文献   

2.
对24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采用异氟醚复合拉贝洛尔控制性降压,并与单纯用异氟醚降压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病人随机分成单纯异氟醚降压组(I组)和异氟醚复合拉贝洛尔降压(Ⅱ组),每组12例。结果显示,降压时Ⅱ组呼气末异氟醚浓度明显低于I组(P<0.01),血流动力学改变较I组轻。由此认为,异氟醚复合拉贝洛尔控制性降压用于颅脑手术可能优于单纯异氟醚降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在鼓室成形术中行控制性降压的应用。方法 ASAⅠ-Ⅱ级需择期行鼓室成形术患者30例,年龄30-50岁,随机分为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组(R 组)和异氟醚复合硝普钠组(X 组),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心电图,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降压后10 min、降压后30 min 及停止降压后10 min 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同时记录降压起效时间(开始降压到达到目标血压所需时间)、降压时间、手术时间、术毕拔管时间。结果 R 组与 X 组比较起效时间较慢,但术野质量、术毕拔管时间以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都优于 X 组。结论与常规控制性降压相比,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其诱导更平稳,降压效果更优,但由于其代谢更快,术后镇痛应较早开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进行控制性降压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择期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Ⅰ组、(异丙酚组)和Ⅱ组(异氟醚组),在夹闭动脉瘤期间施行控制性降压,分别记录剥离动脉瘤前3min、降压后5min.夹闭动脉瘤即刻、停止降压后5min及停止降压后15min各个时间的循环指标的变化。结果:停止降压后5min,两组MAP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停止降压后15min,两组MAP均回升但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与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相比血压回复较快,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更适合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  相似文献   

5.
邬云斌  符斌  肖继红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1):1483-1484,1490
目的:观察异氟醚用于鼻内窥镜术患者控制性降压时的疗效,探讨异氟醚控制性降压的机理。方法:选择20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鼻内窥镜手术患者,手术初期用硝酸甘油1μg.kg-1.min-1,逐渐加快输注速率,控制平均动脉压(MAP)55~65mmHg,当心率>100次/min时,静注艾司洛尔,使心率控制在90次/min以下,随后逐渐升高吸入异氟醚浓度到1.5%~2.0%,降低硝酸甘油的输注速率,直至停用硝酸甘油和艾司洛尔,测定麻醉前、停用硝酸甘油和艾司洛尔10、30min及呼气末异氟醚不同浓度时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RS)。结果:当呼气末异氟醚浓度达到1.5%后(30±15)min停用硝酸甘油和艾司洛尔。随着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的增加,BRS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间BR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异氟醚达到一定麻醉深度或抑制BRS,用于鼻内窥镜术控制性降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时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对血流动力学以及血β2微球蛋白(β2MG)和肌酐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3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在全麻下于剥离夹闭动脉瘤时,加大异氟醚吸入浓度,使平均动脉压(MAP)下降30%-40%,夹闭经脉瘤后,减少异氟醚浓度,MAP回升至降压前水平,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降压前,中,后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动态变化,同时测定相应阶段血β2MG及肌酐含量,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半紧闭装置高流量时氧化亚氮对异氟醚吸入和呼出浓度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静吸复合麻醉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氧化亚氮组(Ⅰ组)和纯氧组(Ⅱ组),各30例,分别在新鲜气流量O2 2 L/min N2O 4 L/min或O2 6 L/min下接受0.8%异氟醚.用Datex -Ohmeda S/5气体监测仪监测新鲜气流量中异氟醚浓度(Fd),连续监测麻醉气体吸入浓度(Fi)、呼气末浓度(Fa)、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吸入氧浓度(FiO2),观察10 min.结果 Ⅰ组异氟醚Fd显著低于Ⅱ组(P<0.01);2组异氟醚Fi上升迅速,很快和Fd接近,相同时间点Ⅰ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Fa 2组无明显差异;Ⅰ组异氟醚的Fa / Fi上升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半紧闭装置高流量时加吸氧化亚氮虽可降低异氟醚挥发罐的输出浓度和吸入浓度,但呼气末浓度并未降低,存在第二气体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用于静吸复合全麻时在鼻内镜手术中行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42例ASAⅠ-Ⅱ级择期鼻内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以舒芬太尼为镇痛药诱导且在术中复合异氟醚、丙泊酚维持麻醉并调控BP)和硝普钠组(以芬太尼为镇痛药诱导且在术中以丙泊酚、异氟醚维持并加用硝普钠调控BP),每组21例。记录两组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HR、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皮质醇浓度及术野质量。结果:两组控制性降压期间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均低于麻醉前(P<0.01)。舒芬太尼组控制性降压期间收缩压、平均动脉压、HR均低于硝普钠组(P<0.05),术野质量明显好于硝普钠组(P<0.01)。皮质醇浓度在控制性降压期间明显低于麻醉前(P<0.01),组间同时间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手术中以舒芬太尼用于静吸复合全麻时控制性降压可达理想的降压效果,术野质量高,可有效抑制术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以随机、对照原则在24例ASAⅠ~Ⅱ级择期颅脑外科手术病人观察了术前口服可乐定5mg/kg对异氛醚控制性降压作用的影响.结果两组MAP下降30%,可乐定组诱导降压及维持降压所需平均呼气末异氟醚浓度(1.78±0.34%和1.54±0.31%)明显低于对照组(2.53±0.30%和2.31±0.29%)(P<0.01)可乐定组围术期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降压期间血糖浓度和血乳酸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术前口服可乐定对协助异氟醚控制性降压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对血流动力学及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21例颅内动脉瘤病人于全麻下剥离夹增长动脉瘤时,加大异氟醚吸入浓度,使MAP下降20% ̄30%,夹闭动脉瘤后,减少异氟醚浓度,MAP回升至降压前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安氟醚、异氟醚控制性低血压麻醉用于脑血管择期手术43例,其中安氟醚组22例,动脉瘤15例,动静脉畸形7例,异氟醚组21例,动脉瘤15例,动静脉畸形9例。实施控制性降压期间安氟醚、异氟醚吸入浓度分别为1~4%和2~4%,控制血压在10.64kPa左右,降压效果满意,减少了术中出血,利于手术操作。并对两组临床资料结合降压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苏醒时间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Han RQ  Li SR  Wang BG  Wang EZ  Liu W  Wang S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4):286-289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采用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前、后体循环及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研究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 30例 ,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 :异氟醚降压组 (15例 )和异氟醚非降压组 (15例 )。非降压组术中吸入 1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 (MAC)异氟醚维持麻醉。降压组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 ,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 30 %~ 4 0 % ,夹闭动脉瘤后降低异氟醚吸入浓度 ,终止降压。分别于降压前、降压后 30min、动脉瘤夹闭后即刻、停止降压后 30min(非降压组于相应时间 )测定循环指标变化 ;于切皮前、动脉瘤夹闭后即刻、2h、4h取脑脊液测定S10 0B蛋白含量 ;于动脉瘤暴露后夹闭前后测定载瘤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主要分支血管的血流速度 ;并于术后 1周随访病人 ,记录有无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结果  (1)异氟醚降压后 30min ,平均动脉压由诱导前的 95mmHg± 12mmHg (1mmHg =0 133kPa)降至 5 9mmHg± 5mmHg,停止降压后 30min血压回升至 75mmHg± 8mmHg。降压后外周血管阻力及心肌收缩速度下降 ,但心率及心输出量均无明显变化。 (2 )降压组在动脉瘤夹闭后 4h脑脊液中S10 0B浓度明显升高 (F =17 4 95 ,P =0 0 0 0 ) ,显著高于未降压组 (t=2 8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异氟醚麻醉患者围手术期躁动、寒战、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D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8μg/kg,麻醉诱导后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h)持续输注,C组同时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气管插管前(T_0)、气管插管后即刻(T_1)、气管拔管前(T_6)、气管拔管后即刻(T_7)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手术开始5 min(T_2)、30 min(T_3)、1 h(T_4)、手术结束时(T_5)异氟醚呼气末有效浓度及停异氟醚后苏醒时间、拔管后躁动、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组T_3、T_4、T_5时异氟醚呼气末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停异氟醚后苏醒时间明显低于C组(P0.05);气管插管和拔管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小于C组(P0.05);C组苏醒期有8例发生躁动,9例发生寒战,D组有2例躁动,3例寒战,D组有3例心率低于50次/min,给予阿托品处理后好转。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明显降低全麻患者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稳定围术期循环功能,加快苏醒,减少躁动、寒战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异丙酚和异氟醚复合麻醉对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异丙酚和异氟醚复合麻醉对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的影响。方法:20例口腔颌面部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10)采用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Ⅱ组(n=10)采用微量泵持续输入异丙酚和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以0.01%硝酸甘油溶液使MAP降低30%。结果:Ⅱ组血压易于下降和维持,停止降压后MAP显著低于I组(P〈0.05),HR明显慢于I组(P〈0.01);Ⅱ组硝酸甘油平均剂量显著低于I组(P〈0.01),硝酸甘油总量较I组减少54%;两组围术期尿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异丙酚和异氟醚复合维持麻醉可增强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硝普钠复合异氟醚控制性降压用于鼻内窥镜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将Ⅱ型Ⅱ期—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全麻控制性降压组(B组),每组25例,两组病人均为ASAⅠ-Ⅱ级,控制性降压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以硝普钠1ug/(kg.min)微量泵泵入及1.5~2%异氟醚持续吸入控制性降压,对照组采用局麻下手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间、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H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 (HR)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硝普钠复合异氟醚控制性降压用于鼻内窥镜手术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无单用硝普钠降压的副作用,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6.
甘果  周春波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3):192-192,194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硝普钠和异氟醚复合硝普钠在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中控制性降压的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78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Ⅰ组硝普钠 异丙酚(n=40),Ⅱ组硝普钠 异氟醚(n=38)。观察两组在降压期间血压、心率变化,并计算血压最低时心率-收缩血压输出(RPP)值。结果Ⅰ组降压后心率变化不大(P>0.05);Ⅱ组降压后心率明显增快,与降压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心率差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硝普钠控制性降压有协同作用,降压期间心率平稳,不增加心肌氧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脑电边缘频率(SEF)、双频谱指数(BIS)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氟醚吸入全麻(GA)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EA)组,每组10例.EA组先于胸段硬膜外给予局麻药8~10 ml.两组均吸入异氟醚/O2维持麻醉.先记录两组异氟醚呼气末浓度达到0.5、1.0、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时的SEF、BIS值,然后使两组麻醉维持在稳定水平,记录不同阶段的呼气末MAC、SEF、BIS值.EA组每间隔60 min硬膜外给局麻药4~5 ml.结果:两组SEF、BIS值与异氟醚呼气末MAC均呈负相关;GA组异氟醚呼气末MAC值高于EA组,SEF、BIS值则低于G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中局麻药常规剂量对脑电无影响;SEF、BIS在麻醉深度监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海荣  刘静  邹瑾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181-183
目的 前瞻性预期研究中,我们评估瑞芬太尼在ASA Ⅰ~Ⅱ级患者行经蝶垂体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麻醉诱导后,患者随机化分为异氟醚组(n=11)或瑞芬太尼组(n=12),异氟醚组异氟醚呼气末浓度2%,瑞芬太尼组异氟醚组呼气末浓度0.5%,瑞芬太尼最大用量2μg/(kg·min).如果应用最大剂量异氟醚或瑞芬太尼后,平均动脉压>80mmHg,应用艾司洛尔.麻醉结束后记录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呼吸频率、SpO2、MAP、心率和副作用.结果 在组内比较血流动力学,出血量(小量,少量,中量,严重)没有差异.异氟醚组7个患者应用艾司洛尔,瑞芬太尼组3例患者应用艾司洛尔(P<0.01).异氟醚组艾司洛尔应用剂量大[(1.1 4±0.7)mg/kg:(0.4±0.5)mg/kg,P<0.05] .拔管时间没有差异,而瑞芬太尼组按照指令动作时间短[(16±7)min:(10±1)min,P<0.01] .术后早期没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经蝶垂体瘤微创手术应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快速苏醒,不存在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9.
异氟醚控制性低血压麻醉用于脑血管择期手术33 例,其中颅内动脉瘤16 例,脑动静脉畸形17 例。在控制性降压期间异氟醚吸入浓度调整至2% ~4% ,使血压(收缩压)控制在10.64 kPa 左右。术中降压效果满意,出血较少、术野洁净。结合临床资料,对降压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苏醒时间及辅助用药等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七氟醚和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对罗库溴铵量-效关系的影响。方法 56例择期全身麻醉行五官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7组,七氟醚组(S1-S3,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维持0.4 MAC、0.7 MAC、1.0 MAC)、异氟醚组(I1-I3,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维持0.4 MAC、0.7 MAC、1.0 MAC)及P组(异丙酚麻醉组,输注速度4-10mg.kg-1.h-1),每组8例。所有患者插管后均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S1-S3组和I1-I3组七氟醚和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稳定40 min后注入罗库溴铵0.6 mg.kg-1,P组在输注异丙酚40 min后注入罗库溴铵0.6 mg.kg-1,用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进行拇内收肌肌松监测,记录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T0);临床作用时间(T25);恢复指数(TI)。结果与P比较,S2、S3、I2、I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与S2比较S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与I2比较I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结论 0.4MAC呼气末浓度七氟醚或异氟醚不能强化罗库溴铵的临床药效,0.7MAC以上七氟醚或异氟醚能明显强化罗库溴铵的临床药效,并有明显剂量依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