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s, CCF)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眼部症状在眼科首诊、经介入治疗的17例CCF患者临床资料,全部经DSA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其中15例有明确外伤史,2例为自发性CCF.1例双侧病变,经动脉途径以可脱球囊进行栓塞,行颈内动脉闭塞者2例(2/17),部分病例经颈外动脉、经岩下窦或眼静脉以微弹簧圈填塞海绵窦.结果 单纯以可脱球囊栓塞瘘口、保持颈内动脉通畅者13例;闭塞颈内动脉者2例;1例为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窦型),行眼静脉切开暴露,经眼静脉途径填塞弹簧圈栓塞瘘口;1例经岩上窦栓塞瘘口.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无脑缺血、异位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可脱球囊栓塞是治疗CCF最有效的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和颈内动脉闭塞率.配合微弹簧圈可提高复杂CCF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的动静脉结构特征,探讨CCF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CCF病人的临床资料。45例为单侧颈内动脉主干瘘,6例合并颈外动脉分支瘘。48例向眼静脉引流,44例向岩上、下窦引流,13例向皮质引流,5例通过海绵间窦引流。其中41例行可脱性球囊栓塞,4例行动脉途径弹簧圈和(或)Onyx 18栓塞,6例行静脉途径弹簧圈和(或)Onyx 18栓塞。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44例,大部分闭塞7例。5例不完全闭塞病人随访6~12个月,痊愈2例,3例有少量引流。临床随访3~6个月,症状消失49例,2例并发同侧展神经受累。结论 CCF有其独特的血管特点,血管内治疗是有效的方式,应根据其特点选取不同的栓塞途径和材料。  相似文献   

3.
经皮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经血管内途径栓塞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25例患者均为外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搏动性患侧突眼等症状,术前常规行CT/CTA或MR/MRA检查.并均经DSA造影证实。20例患者行经颈内动脉途径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包括可脱球囊和(或)可控脱弹簧圈;2例患者行经眼上静脉途径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患者经颈内动脉途径应用可脱球囊和(或)可控脱弹簧圈栓塞失败后,经颈内动脉途径置入带膜支架成功闭塞瘘口。结果 25例患者均为单侧CCF,其中22例为Ⅰ型CCF.3例为Ⅱ型CCF。眼上静脉为主要的扩张引流静脉,其他的静脉引流还有基底静脉、侧裂静脉、眼下静脉、岩上窦、岩下窦以及对侧海绵窦等。术后造影见所有25例患者的患侧颈内动脉均保持通畅。20例经颈内动脉途径栓塞治疗的患者中14例栓塞治疗后瘘口完全闭塞,4例患者瘘口残留.1例术后经压颈试验1周瘘口完全闭塞.另2例患者1个月后再次经颈内动脉途径使用DCS成功栓塞瘘口,仅1例瘘口残留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硬膜下出血和颅内高压症状,后转入神经外科行开颅减压和结扎止血治疗。2例患者术后2个月复发,再次经颈内动脉途径采用可脱微弹簧圈栓塞后瘘口完全闭塞。2例患者行经眼上静脉途径应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例患者栓塞后瘘口少量残留,1个月后再次经颈内动脉途径使用可控脱微弹簧圈(DCS)成功栓塞瘘口。3例患者经颈内动脉途径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CCF瘘口完全闭塞。术后造影见所有25例患者的患侧颈内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经血管腔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和可重复操作的特点,是目前治疗CCF的首选方法: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复发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治方法。方法 9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其中6例采取球囊瘘内闭塞术,3例采用瘘口一同闭塞的颈内动脉闭塞术。11例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行瘘的供血动脉及瘘口栓塞。栓塞后7例仍有供血者3例经压颈1个月瘘口消失,2例疗效不满意,患者未再来治疗,2例采取经岩下窦途径和经眼静脉途径。1例单纯由颈内动脉脑膜支供血的行γ刀治疗。结果 13例栓塞后造影瘘口完全闭塞,7例栓塞后造影瘘口有显影,术后采取压迫患侧颈总动脉1个月,半年后3例造影瘘口消失,2例疗效不满意,失去随访,2例经眼静脉、岩下窦栓塞海绵窦取得成功。γ刀治疗1例,症状消失。19例随访6个月未见瘘口再通。结论 介入栓塞是治疗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Onyx 18胶结合弹簧圈栓塞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例自发性CCF患者应用Onyx 18胶结合弹簧圈栓塞的手术过程、随访结果,并讨论其疗效。结果 1例采用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海绵窦入路成功栓塞CCF,瘘口完全闭塞,出院时症状消失,完全治愈;另1例采用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海绵窦开口入路成功栓塞CCF,术后造影评估:瘘口次全闭塞,出院时症状改善,院外行颈总动脉按压,随访2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2例均随访6个月,未见症状复发。结论经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途径,较易到达海绵窦内,海绵窦内栓塞为闭塞CCF瘘口的理想部位,Onyx 18胶能在海绵窦中形成良好弥散,结合弹簧圈的应用有利于瘘口的闭塞,减少危险吻合的发生率。海绵窦内栓塞空间较大,需要材料较多,费用昂贵,海绵窦瘘口处栓塞并结合术后颈总动脉按压同样能治愈部分单纯CCF病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颈动脉一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周围静脉窦和静脉的病理改变,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1990年4月~1999年4月共收治CCF患者124例,28例施行眼上静脉(superior ophthalmic vein,SOV)海绵窦造影,其中A型17例,B型1例,D型10例。结果 海绵窦造影显示,海绵窦接近正常者12例(42.86%),其中海绵窦狭窄3例,网状海绵窦9例。海绵窦扩大者16例(57.14%),包括局限性扩张呈静脉湖状14例,其中海绵窦囊性占位者5例,即囊中囊表现,提示存在外伤性动脉瘤;海绵窦分隔2例。辅助动脉造影检查发现,CCF合并同侧颈动脉闭塞者2例,颈动脉狭窄3例,合并外伤性动脉瘤5例,其中2例发生严重鼻出血。28例均经眼上静脉入路或眼上静脉+动脉入路闭塞CCF及假性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眼上静脉-海绵窦造影与颈动脉造影结合,于动脉外闭塞CCF瘘口或闭塞海绵窦瘘,可提高CCF治疗的成功率并保持载瘘动脉的通畅率,有助于CCF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及外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交通,引起眼静脉扩张、视力下降和脑缺血等症状,传统的方法是经动脉途径脱球囊栓塞瘘口,但瘘口较小时,球囊难以通过瘘口进入海绵窦导致只能闭塞颈内动脉才能治疗。2007-02以来,我们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应用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TCCF患者采用球囊辅助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前颅窝或(及)中颅窝骨折合并海绵窦处有明显骨折片6例,2例无颅底骨折患者瘘口较小,预计球囊难以进入。根据DSA检查8例患者均以眼上、眼下静脉引流为主,2例伴有岩上、岩下窦引流,2例伴有对侧海绵间窦引流,1例伴有对侧海绵窦处硬脑膜动静脉瘘。结果 8例患者栓塞后造影证实瘘口均完全闭塞,患侧颈内动脉保持通畅,无分支动脉损伤,无体内残留导管事件。结论 应用球囊辅助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是治疗TCCF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对于海绵窦内有骨折片、瘘口较小、血管过于迂曲等原因而不能使用可脱球囊栓塞及覆膜支架治疗的患者,该方法可以提高TCCF的治愈率及颈内动脉通畅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周围静脉窦和静脉的病理改变,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990年4月-1999年4月共收治CCF患124例,28例施行眼上静脉(superior ophthalmic vein,SOV)海绵窦造影,其中A型17例,B型1例,D型10例。结果:海绵窦造影显示,海绵窦接近正常12例(42.86%),其中海绵窦3例,网状海绵窦9例。海绵窦扩大16例(57.14%),包括局限性扩张呈静脉湖状14例,其中海绵窦囊性占位5例,即囊中囊表现,提示存在外伤性动脉瘤;海绵窦分隔2例。辅助动脉造影检查发现,CCF合并同侧颈动脉闭塞2例,颈动脉例,合并外伤性动脉瘤5例,其中2例发生严重鼻出血。28例均经眼上静脉入路或眼上静脉 动脉入路闭塞CCF及假性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眼上静脉-海绵窦造影与颈动脉造影结合,于动脉外闭塞CCF瘘口或闭塞海绵窦瘘,可提高CCF治疗的成功率并保持载瘘动脉的通畅率,有助于CCF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及外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栓塞治疗复杂的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报告8例外伤性多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其中2例为双侧CCF(BCCF),6例为单侧多漏口性CCF(MCCF)。2例BCCF中1例用球囊闭塞了双侧的颈内动脉漏口,同时保留颈内动脉通畅,另1例因右侧CCF瘘口较大,故在闭塞CCF瘘口同时闭塞了右颈内动脉,另一侧行开颅海绵窦铜丝导入术。术后突眼消失。6例MCCF中有2例在行颈内动脉瘘口闭塞的同时又闭塞颈外动脉的供血分支。另外4例在二期手术时,用聚乙烯醇泡沫或氰基丙烯酸异丁酯闭塞颈外动脉的供血分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6例铜丝导入治疗外伤性海绵窦瘘。术后5例完全康复,1例死亡。作者介绍了用铜丝直接闭塞海绵窦瘘口并保存颅内动脉循环的手术技术。本组全部病例采用额颞部开颅,向蝶顶窦直接导入直径为0.135mm的铜丝1~2.66m。手术后全部患者杂音消失,5例手术后复查颈动脉造影窦瘘口完全闭塞,颈内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资料 例1男,20岁,头部外伤后一年,因左侧搏动性突眼、红眼、颅内血管杂音住我院;造影示左侧高流量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用可脱性球囊(Balt)栓塞,球囊充盈达极限后,造影仍见少量漏,拟更换更大的球囊栓塞,泄去造影剂,将球囊自瘘口撤出到颈内动脉(ICA),球囊突然脱落,被血流向上冲了约1 cm后被卡住.  相似文献   

13.
回顾分析5例头面部外伤后鼻出血的创伤性颈动脉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2例颌内动脉分支损伤,以聚乙烯醇颗粒及明胶海绵栓塞;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并蝶窦腔内假性动脉瘤形成,球囊闭塞瘘口和颈内动脉,再于后交通动脉近心端手术夹闭颈内动脉;1例颈内动脉自床突段闭塞,采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主干;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末段假性动脉瘤,采用弹簧圈结合液态胶栓塞.术后无一例鼻出血复发.头面部外伤后鼻出血严重或反复鼻出血者,应行CT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平板DSA新技术在介入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CCF患者术前行3DDSA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定位瘘口并对瘘口进行测量.治疗中利用可调控实时透视路途技术(Landscap技术)制作路径图,以3D图像所示瘘口及周围骨性标志作为对照进行封堵治疗.结果 12例CCF均可清晰定位瘘口,瘘口直径平均3.7 mm.利用Landscap技术使颈内动脉路径及海绵窦骨性标志同时可见.球囊栓塞10例,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封堵瘘口1例.颈内动脉通畅11例,1例行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平板DSA 3D技术提供了瘘口的丰富信息,Landscap技术为治疗增加了骨性标志,其联合应用为治疗CCF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水膨胀式微弹簧圈(HydroCoil)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初步体会,对HydroCoil治疗CCF的有效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以来应用HydroCoil栓塞系统治疗14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病人,男9例,女5例,平均26.5岁。脑血管造影显示6例瘘口位于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8例位于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结果14例病人CCF术后均不再显影,患侧颈内动脉通畅,所有病人术前的颅内杂音、突眼和球结膜充血等症状在1周内恢复正常,视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8例病人术后获得1—3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CCF均未见复发。没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颈动脉海绵窦瘘,可脱球囊栓塞仍为首选方法。当病人不能耐受或不允许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时,可以选用HydroCoil。HydroCoil治疗CCF安全、有效、稳定,颈动脉保持通畅率高,长期临床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4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均用球囊栓塞治愈,颈内、颈外动脉混合性海绵窦瘘4例.2例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瘘11.2例颈内动脉-脑膜支窦瘘未处理、1例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均用固体微粒、真丝线段闭塞、1例单纯颈外动脉瘘用IBCA效果良好。本组颈内动脉通畅率为45.5%,分析了其原因,指出了改进的办法,本组有2例、在原瘘口栓塞后,又出现新的瘘,对其可能原因提出了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栓塞治疗复发及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52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中的5例,3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和2例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例。结果 2例球囊栓塞后复发再次调整球囊型号或增加球囊而完全闭塞瘘口,1例球囊栓塞后复发以微弹簧圈填塞小瘘口,1例经动脉途径失败而经静脉途径填塞弹簧圈使瘘口闭塞,1例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例因瘘口巨大应用4枚球囊仍有较大瘘口残余而经BOT实验后将同侧颈内动脉及瘘口闭合而使之临床治愈。结论 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后复发,瘘口过大、过小、动脉途径治疗困难等情况应用不同材料及治疗途径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报告1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均用球囊栓塞治愈,颈内,颈外动脉-混合性海绵窦瘘4例,2例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瘘口,2例颈内动脉-脑膜支窦瘘未处理,4例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均用固体策料,真丝线段闭塞,1例单纯颈外动脉瘘用IBCA效果良好,本组颈内动脉通畅率为45.5%,分析了真原因指出了改进的办法,本组有2例,在原瘘口栓塞后,又出现新的瘘,对其可能原因提出了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填塞海绵窦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有效性。方法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到达患侧海绵窦,用GDC或EDC,游离弹簧圈,真丝线段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面静脉插管困难者,在下颌角附近切开皮肤显露面静脉,直视下穿刺面静脉放置相应导管,再经眼上静脉到达患侧海绵窦并将其填塞。结果经面静脉-跟上静脉入路对14例,16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5例为外伤性、直接CCF(A型),经动脉途径球囊栓塞后复发,或微弹簧圈栓塞未能成功,或经岩下窦入路未能成功,9例为自发性、间接CCF(D型8例,C型1例)。13例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途径,1例通过直视下面静脉穿刺。11例栓塞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瘘消失,2例残留低流量的岩下窦引流,另有1例在微导管进入面静脉后,而静脉痉挛闭塞,未能继续进行栓塞治疗,造影仍见瘘存在,但眼静脉出现明显的造影剂滞留。1例A型CCF在球囊栓塞后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经面静脉-眼上静脉栓塞后亦无改善。因面静脉痉挛闭塞未能栓塞成功者,于术后即感眼部症状加重,但第2天感症状缓解,术后第21天症状明显改善,造影检查发现瘘门已经消失,术后1个月病人眼部症状完全消失。其他病例在栓塞术后眼部症状明显改善,最后消失。随访3个月至21个月未见复发。2例残留瘘口者,1例于3个月和12个月进行2次造影复查,另1例于3个月造影复查,瘘的流量均无明显变化,因无临床症状未再进行治疗。其他病例未进行造影复查。结论经面静脉-眼上静脉栓塞治疗CCF安全有效,对于A型CCF,可作为经动脉途径治疗失败后的补救措施,而对于B、C、D型CCF,应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20.
我科于2005年5月收治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术后并发眼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经综合治疗后愈。1临床资料男,28岁,因“颅脑损伤后3个月,颅内杂音伴右眼突出2月”以“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收住我科。入院查体:右眼结膜淤血,眼球突出并运动障碍,右眼视力4.1,眼部听诊有与心脏搏动一致的杂音。于2d后在神经安定加局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可脱性球囊栓塞术。造影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经眼上静脉向面静脉引流,眼上静脉扩张明显,面静脉引流略显缓慢。“盗血”现象明显,前后交通动脉代偿良好。用BALT公司生产的MAGIC BD 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