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短程小剂量粒生素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中白细胞减少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短程小剂量粒生素皮下注射治疗白细胞减少患者 ,每次 75 μg ,皮下注射 ,每日 1次 ,共 3d ,用药次日起隔日查外周血白细胞 ,共 3次 ,1wk后每周查白细胞 ,共 3wk。结果 用药次日起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即明显增高 ,白细胞≥ 4 0× 10 9/L的 ,达 88% ,1wk时有所回落 ,白细胞≥ 4 0× 10 9/L的为 76 % ,第 2、3周又开始回升并趋于稳定。结论 短程小剂量粒生素皮下注射对WBC在 2 0× 10 9/L~ 3 9× 10 9/L的患者WBC能快速明显地曾生 ,无明显毒副作用 ,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2.
采用特尔立治疗 2 4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肿瘤患者 ,剂量为每日 15 0 μg,皮下注射 ,连用 3~ 7天。治疗前白细胞最低值为 (1.4± 0 .9)× 10 9/L ,治疗后白细胞值为 (3.8± 0 .5 )× 10 9/L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75 %的患者用药 3天内白细胞最低恢复至 3.5× 10 9/L ,平均回升时间为 4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ACH)患者急性期血白细胞计数与心律失常的相互关系,探讨白细胞计数对ACH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观察未行手术治疗的115例ACH患者,根据血白细胞计数分为3组:A1组(〈10.0×10^9/L)35例,A2组(10.0×10^9~15.0×10^9/L)43例,A3组(〉15.0×10^9/L)37例,测定各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水平,统计各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析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cTnI及CK-MB水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2、A3组显著高于A1(P〈0.01)。血白细胞计数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r=0.869,P〈0.01)。结论 ACH患者血白细胞计数越高,肌钙蛋白含量越高,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白细胞总数、分类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总结 87例经临床及X线确诊的SARS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计数结果。结果 治疗前有 2 1例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1 0例患者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 ,其余 56例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绝对值、中间细胞绝对值、粒细胞绝对值的平均值、u值和P值分别为 (6 92± 4 2 8)× 1 0 9/L ,(6 48± 2 1 0 )×1 0 9/L ,u =1 832 ,P >0 0 5 ;(1 37± 0 81 )× 1 0 9/L ,(1 98± 0 93)× 1 0 9/L ,u =71 1 1 ,P <0 0 1 ;(0 47± 0 37)× 1 0 9/L ,(0 51± 0 2 3)× 1 0 9/L ,u =2 3 1 4 ,P <0 0 1 ;(5 0 7± 3 98)× 1 0 9/L ,(2 79± 2 32 )× 1 0 9/L ,u =1 1 0 4 ,P <0 0 1。结论 SARS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前淋巴细胞绝对值、中间细胞绝对值比治疗后低 ,治疗前粒细胞总数比治疗后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瑞血新治疗 2 8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方法 使用剂量为每日 75 μg ,皮下注射 ,一般连用 3~ 7d。结果 治疗前白细胞最低值 (1.7± 0 .9)× 10 9/L ,治疗后白细胞值为 (3.8± 0 .5 )× 10 9/L。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75 %的患者用药 3d内白细胞由最低恢复至 3.2× 10 9/L ,平均回升时间为 4d。结论 瑞血新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 ,疗效显著 ,提高了肿瘤化疗患者的效果 ,缩短了化疗时间 ,减少了由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的各种感染机会 ,经济、安全 ,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毒程度和血白细胞计数 ,尤其是与中性粒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7~ 2 0 0 2年间急诊收入院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统计入院时的末梢血白细胞计数。结果 重度中毒患者白细胞计数 >1 2× 1 0 9/L者占 89.7%,中性粒细胞计数>9× 1 0 9/L者占 92 .3%;死亡患者中白细胞总数 >1 4× 1 0 9/L者占 69.7%,中性粒细胞计数 >1 1× 1 0 9 L者占 73.9%。均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组。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者无 1例死亡。结论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了解中毒程度 ,判断预后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 (HLL)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方法 :应用Cs -3 0 0 0 plus白细胞分离机对 12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行白细胞单采。结果 :术后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术前 ,由 ( 179.93±3 3 16)× 10 9 L降至 ( 12 6.82± 2 0 .17)× 10 9 L(P <0 .0 0 1) ,精神、神经症状、胸闷、呼吸急促有明显改善 ,而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分离过程中有 2例有口唇麻木 ,轻度枸橼酸盐中毒症状 ,经补钙后缓解。结论 :白细胞去除术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措施 ,无严重不良反应 ,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增多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福  闭奇 《广西医学》2003,25(7):1120-1121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关系。方法 :测定 4 3例AMI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 ,并与 4 3例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AMI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9 77± 8 4 1 )× 1 0 9/L比 (7 1 8± 5 2 7)× 1 0 9/L ,P <0 0 1〕 ;AMI组的中性粒细胞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 2 4± 2 4 5 )× 1 0 9/L比 (3 81± 1 36 )× 1 0 9/L ,P <0 0 1〕。结论 :白细胞增多与AMI关系密切。动态观察白细胞的变化 ,可能成为AMI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单采白细胞联合VPMA方案治疗高白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方法: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白细胞,联合VPMA方案治疗高白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计数分离出的白细胞和原始幼稚细胞,观察其近期疗效、1a无病生存率、中位生存率等。结果:2 6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经1次~4次白细胞单采后,白细胞中位数由14 8.6×10 9/ L下降至32×10 9/ L ,分离出的白细胞中位数为14 .3×10 9/ L (8.0×10 9/ L~31.3×10 9/ L )。治疗组2 6例患者化疗后初次完全缓解(CR) 15例,部分缓解(PR) 4例,有效率(CR+PR) 73.1% ,未缓解(NC) 5例,死亡2例。对照组2 4例患者化疗后初次完全缓解(CR) 9例,部分缓解(PR) 4例,有效率(CR+PR) 5 9.1% ,未缓解(NC) 5例,死亡6例。结论:采用单采白细胞联合VPMA方案,治疗高白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既降低了早期死亡率,又提高了完全缓解率。  相似文献   

10.
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CD_(34)抗原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细胞CD3 4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SP法。结果 :2 9例患者CD3 4+ 62 %,高表达 2 9 4 %,显著高于对照组 ,CD3 4+ 者化疗缓解率低 ,生存期短。结论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表达CD3 4较高 ,CD3 4+ 是一个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林某 ,男 ,35岁 ,因畏寒、发热出现尿频、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于 1999年 1月 10日来院就诊 ,初步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化验检查提示 :白细胞 9 5× 10 9/L ,中性粒细胞 80 % ,淋巴细胞 2 0 %。当日给予青霉素 80 0万u/d ,妥布霉素 16万u分别静滴 ,并给予阿莫西林 0 5g、呋喃旦啶0 1g ,每日 3次口服。连用 2天后患者出现全身皮肤瘙痒、皮疹、乏力等症状 ,当日停用普鲁卡因青霉素、阿莫西林、呋喃旦啶 ,继续使用妥布霉素。血Rt提示 :白细胞 3 7× 10 9/L。次日患者仍有以上症状 ,查血常规提示 :白细胞 3 2× 10 9/l,中性粒…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 ,指导合理输血。方法 :对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 3 2例肿瘤患者和 2 9例未经去白细胞输血肿瘤患者疗效进行比较 ,了解输血效果 ,并观察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情况。结果 :6 1例肿瘤患者共输血 2 2 4次 ,术后感染、复发、输血反应疗效两组比较 ,去白细胞组明显优于未经去白细胞输血组 ,结果统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去白细胞输血疗效明显优于未去白细胞输血疗效。强调临床应用去白细胞处理输血 ,可降低术后感染 ,转移复发 ,输血反应 ,并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3.
陈越  钟一红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1):920-920
1病例患者,男,31岁。因蛋白尿9年,血肌酐升高半年余入院。患者9年前以“上消化道大出血”就诊时查尿常规发现尿蛋白3+,红细胞、白细胞不详;B超示胆囊炎;胃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中山市首批SARS患者实验室各项检查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分别进行血细胞计数及肝、肾功能 ,心酶谱、电解质检测及血气分析 ,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  2 0例患者 ,4例为重型SARS ,发病早期多数患者 ( 90 %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下降 ;8例患者淋巴细胞下降 ,7例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 ,病程中共 13例患者出现单核细胞增多 ,有 4例白细胞总数升高 ,4例重型患者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升高并伴有淋巴细胞减少持续一周以上。其发病早期、中期和恢复期白细胞总数分别为 ( 4 .2 1± 1.5 1)× 10 9/L、( 3 .61± 1.2 3 )× 10 9/L、( 5 .73±1.94)× 10 9/L ,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 ( 3 .15± 1.3 7)× 10 9/L、( 2 .0 5± 0 .84)× 10 9/L、( 3 .2 9± 1.18)× 10 9/L ,淋巴细胞数分别为 ( 0 .76± 0 .2 6)× 10 9/L、( 1.0 6± 0 .49)× 10 9/L、( 1.5 8± 0 .5 9)× 10 9/L ,单核细胞数分别为 ( 0 .2 4± 0 .0 8)× 10 9/L、( 0 .3 9± 0 .18)× 10 9/L、( 0 .5 9± 0 .2 7)× 10 9/L ,血小板数 (PLA) ( 99.8± 3 0 .8)× 10 9/L ,( 14 4.0± 49.7)× 10 9/L ,( 2 44 .0± 61.7)× 10 9/L。有 40 %患者( 8例 )丙氨酸氨基转换酶  相似文献   

15.
在正常情况下 ,白细胞的生成、成熟、破坏均保持动态平衡 ,因此白细胞数及其分类的百分比均保持相对恒定。运动、疼痛、情感激动均可使白细胞微增 ,但剧烈运动和剧痛可引起白细胞显著增多 ,这与骨髓的释放作用有关。在病理情况下 ,由于造血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伤可引起白细胞总数、百分比明显变化。抽查我院 10 0名骨折患者 ,得出如下结果 ,见附表。附表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比较白细胞<4.0× 1 0 9/L 4.0 - 1 0 .0× 1 0 9 L >10 .0× 10 9 L中性粒细胞<50 % 50~ 70 % >70 %骨折早期 13 962 3 95骨折中期 880 12 880 12骨…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 患者,男,31岁.因蛋白尿9年,血肌酐升高半年余入院.患者9年前以"上消化道大出血"就诊时查尿常规发现尿蛋白3 .红细胞、白细胞不详;B超示胆囊炎:胃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学异常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JL  Huang XM  Zeng XJ  Wang Y  Zhou MX  Ma YH  Li RS  Shen 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9):1330-133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液系统异常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36例新诊断的SLE住院患者,其中血红蛋白≤100g/L者设为贫血组;根据白细胞计数分为2组,白细胞计数〈3.0×10^9/L者为WBC1组,白细胞计数3.0~3.9×10^9/L为WBC2组;血小板〈100×10^9/L设定为血小板减少组。无血液学异常者设定为对照组。结果贫血的患者123例,占52.1%。造成贫血的原因主要有:慢性病贫血(ACD),82例,溶血性贫血(HA),18例,造血功能异常8例,原因未明,15例。外周血有白细胞下降者73例,占30.9%。血小板下降57例,占24.2%。无血液学异常68例,占28.8%。其中溶血性贫血组、WBC1组和血小板减低组狼疮活动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72例患者做了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49例是正常骨髓象,10例患者骨髓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2例表现骨髓巨核细胞缺乏,9例表现为骨髓三系造血增生低下,有2例表现出单纯红系造血低下。结论中国SLE患者贫血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慢性病贫血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外。SLE患者溶血性贫血比例较低,但却是SLE疾病活动很重要的指征。白细胞计数〈3.0×10^9/L和血小板下降也与SLE活动有关。部分患者骨髓造血异常是引起较严重血液学改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唐录英  金亦  苏祖兰  任泽肪  何丹 《广东医学》2001,22(10):900-901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p5 3基因蛋白表达和肺癌患者血白细胞p5 3基因突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p5 3基因蛋白表达及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检测其中肺癌患者血白细胞p5 3基因突变。结果 p5 3基因蛋白在 5 1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5 9% ,其中p5 3蛋白在鳞癌、腺鳞癌和腺癌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有淋巴结转移者 ( 77% )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 4 5 % ,P <0 0 5 ) ,p5 3蛋白在肺癌癌旁正常肺组织及白细胞中均为阴性 ;5 1例肺癌患者中 2 8例血白细胞DNA均未见p5 3基因突变。结论 p5 3基因在肺癌患者血白细胞DNA未见突变 ,p5 3基因蛋白阳性的肺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循环白细胞对培养内皮细胞金属蛋白酶 (MMP) 9表达的影响 ,探讨循环白细胞及内皮细胞在脑梗死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及免疫荧光技术 ,分别将 6例脑梗死患者及 6例正常人循环白细胞与内皮细胞联合培养 ,激光共聚焦成像定量测定内皮细胞MMP 9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脑梗死患者循环白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均荧光着色 ,显示MMP 9中度~强度表达 ,表达部位主要在胞浆 ,而与正常人白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则基本无荧光着色 ;激光共聚焦成像显示脑梗死患者组荧光强度值为 131± 34,正常人组为 2 0± 8,两组比较P <0 0 0 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提示脑梗死患者循环白细胞处于炎性状态 ,可刺激内皮细胞表达MMP 9,并可能由此导致血浆MMP 9水平增高 ,抑制循环白细胞活性及血管内皮细胞MMP 9的表达 ,应成为脑梗死防治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血象的转归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海河医院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100例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统计产前、产后第1天、产后第2天、产后第3天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计数。并将产前合并胎膜早破20例患者为观察组,产前不合并胎膜早破8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产后第三天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转归正常的例数。结果产妇产前白细胞总数(9.81±2.04)×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5±0.12),产妇产后第一天白细胞总数(13.07±1.28)×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数(0.79±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产后第二天白细胞总数(10.48±0.74)×10^9/L,中性比率(0.73±0.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产后第3天白细胞总数(9.76±0.89)×10^9/L,中性比率(0.72±0.08),与产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这100例产妇,只有13例患者第三天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未恢复正常。进一步分析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未恢复原因。将产前合并胎膜早破20例患者为观察组,产前不合并胎膜早破80例患者为对照组,胎膜早破组较无胎膜早破组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恢复慢。结论产后白细胞计数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监测在孕妇产后产褥早期发现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血液检查检测血象的数值可以很好地反映身体感染情况,既简单又有效,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