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仰卧位经皮骶髂置钉术的可行性,并与俯卧位状态进行比较。方法选择成人短期防腐湿尸10具,男5具,女5具。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骶髂置入1枚直径7.2mm空心钛钉,左侧取仰卧位,右侧俯卧位。手术前后摄骨盆前后位、腰椎侧位X线片,及骶髂关节CT扫描,比较2种手术操作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次数及螺钉在S1椎体中的位置。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仰卧位组为(17.333±1.862)min,俯卧位组为(16.333±2.805)min;透视时间:仰卧位组为(28.500±3.332)s,俯卧位组为(28.500±4.278)s;透视次数:仰卧位组为(12.000±2.000)次,俯卧位组为(11.667±2.422)次;2种方法均有1枚螺钉突破椎体后缘皮质,侵及椎管。统计学显示2种手术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仰卧位经皮骶髂置钉固定术是安全、可行的,与俯卧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该术式为微创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S1椎弓根为轴固定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疗效。方法将2004年1月~2007年6月治疗资料完整54例骨盆后环损伤进行分析,侧方途径采用俯卧位、仰卧位及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置入1枚骶髂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后路途径在髂骨后部、一侧S1椎弓根及另一侧S1椎弓根或L5椎弓根各置入1枚多轴椎弓根螺钉,形成骶-髂或腰-骶-髂固定术,配合骨盆前方固定重建骨盆环稳定性。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明显盆部畸形、双下肢不等长和骶髂部疼痛。按Majeed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92.6%(50/54)。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和骨折类型,选择以S1椎弓根为轴固定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仰卧位CT引导下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自2005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自髂骨至S1椎体置入1枚直径7.2mm空心钛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3例。[结果]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无腰骶部疼痛。[结论]仰卧位CT引导下骶髂置钉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操作简便,损伤小,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型臂X线机透视下使用空心螺钉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使用空心螺钉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21例.结果 随访3~24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无感染及螺钉松动.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6~12周).结论 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固定可靠、患者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三维CT理想钉道测量在经皮骶髂螺钉置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5例骨盆后环损伤行CT三维重建后,在三维图像上设计骶髂螺钉的理想钉道(进钉点为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的中后1/3处,通过S1椎弓根中轴线)。在出口位及入口位上,测量理想钉道的进钉角度(∠A、∠B)。术中C臂机射线投照方向与术前三维图像测量时的位置保持一致,参照所测角度置入克氏针,并测量术中C臂机图像上克氏针进针角度(∠a、∠b),然后置入螺钉。按Mears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根据CT图像判断螺钉的穿透情况;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15例患者术前在三维图像的骨盆出口位及入口位上理想钉道进钉角度(∠A、∠B)分别为1°~19°(7.9°±5.8°)、1°~9°(5.6°±2.8°),术中在C臂机透视下骨盆出口位及入口位上测量克氏针进钉角度(∠a、∠b)分别为1°~21°(8.4°±4.9°)、1°~15°(6.9°±4.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置入18枚螺钉。15例均获随防,时间5~35(14.2±5.1)个月。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无螺钉断裂发生。Mears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8例,满意复位7例。根据CT图像判断螺钉的穿透情况:0级16枚,1级2枚,无2、3级穿透。Majeed功能评分:优10例,良4例,可1例。结论通过三维CT测量获得理想钉道在出口及入口位上的进钉角度,结合术中C臂机透视个体化进钉能够保证经皮置入骶髂螺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骶髂关节螺钉治疗后骨盆骨折脱位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目的 探讨骶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患者术前进行肠道准备,术中俯卧位,切开显露髂骨外骨面,钻入克氏针,以X线透视正侧位以确定克氏针的位置,将φ6.5mm适当长度的中空松质骨拉力螺钉植入S1.2椎体,术后行康复训练。结果 术后随访6-14个月,7例患者术后无一例骨盆感染,无周围神经损伤,1例骶髂关节复位不佳,移位1.5cm,1枚螺钉误入邻近椎体,幸未产生后遗症。结论 骶髂拉力螺钉固定后骨盆环的技术具有操作较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失血少,有利于患者康复等优点,骶髂螺钉并发症包括固定失败,置位不当,神经损伤,感染,后骨盆复位不佳等。  相似文献   

7.
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在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应用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02年11月,对13例骨盆骶髂复合结构损伤患者采用后侧经骶髂关节的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方法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男10例,女3例;年龄21~49岁,平均37.5岁。通过影像学柱查明确13例患者有15侧骨盆骶髂复合结构损伤。按照AO骨盆环损伤方法分型:B型损伤6例.其中B2型4例,B3型2例;C型损伤7例.其中C1型2例,C2型3例,C3型2例。患者麻醉后俯卧位,行闭合或开放复位后用骶髂拉力螺钉固定。取髂骨翼后侧进钉点,根据S1椎体上缘和骶骨翼走行确定进钉方向。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6个月,平均19.7个月。手术平均时问为70min。13例共置入骶髂拉力螺钉21枚。患者在术后2-3周可持双拐下地行走,3~4个月双下肢可完全负重行走.并逐渐恢复体力劳动,未发生神经损伤及螺钉松动、断裂现象。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 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可使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患者获得良好的即刻复位和固定,恢复骨盆的稳定性,适用于骶髂关节脱位及骶骨骨折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背景: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GD-2000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基于术中X线透视影像的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可用于辅助完成经皮股骨颈空心螺钉和骶髂螺钉置入的内固定术。目的:探讨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辅助完成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21例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型损伤患者,均采用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辅助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男16例,女5例;年龄27~52岁,平均(38.2±6.9)岁。按Tile分型,B1型7例,B2型6例,B3型5例,C1型3例。记录每枚螺钉的置入时间、X线透视时间、钻孔次数,术后CT检查评价螺钉置入位置,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进行Majeed功能评分。结果:21例患者共置入27枚螺钉,全部患者均一次钻孔完成螺钉置入,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18~56 min,平均(38.6±9.5)min;X线透视时间为12~21 s,平均(16.5±3.5)s。所有螺钉位置满意,无螺钉切出骨皮质、误入骶孔或骶管,未出现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术后6个月随访的Majeed评分,优1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应用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辅助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定位准确、稳定性好、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放射性损害,是一种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安全而有效的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个体化3D打印导板辅助骶髂关节螺钉置钉,在骨盆标本实验与临床应用中的准确性。方法 (1)采用8具骨盆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具,女3具。CT薄层扫描后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9.0软件,建立骨盆三维数字模型,以髂后上棘为锚定点,设计骶髂关节螺钉置钉导板。每具标本置入6枚空心螺钉,通过X线检查、CT扫描、标本剖开观察螺钉在骶椎内的位置。(2)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到2020年1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临床上采用3D打印新型导板引导骶髂关节螺钉固定12例骨盆后环损伤病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9~62岁,平均(35.75±11.58)岁。术后通过X线检查、CT扫描评价骶髂螺钉位于骶椎椎体内的情况。结果 (1)实验共应用骶髂关节螺钉导板16个,双侧共计置钉48枚。参照Smith评定标准:0级45枚,准确率93.75%。3枚螺钉穿出骶骨皮质,其中Ⅰ级2枚,Ⅱ级1枚。(2)临床12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共置入骶髂螺钉26枚,25枚完全位于骶椎椎体内,评为0级,准确率96.15%。仅1枚穿出骶椎进入骶管评为Ⅰ级(3.85%),但没有神经症状。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复位...  相似文献   

10.
黄光平  戢勇  赖伟  唐旭  吴国勇  田鹏  项舟 《中国骨伤》2014,27(4):345-348
目的:探讨在C形臂X线透视下经皮空心螺钉微创固定治疗骨盆前后环骨折的效果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C形臂X线透视下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骨盆前后环不稳定骨折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2~58岁,平均41岁;车祸伤11例,高处坠落伤8例.单纯前环骨折3例,前后环均骨折16例,其中骶髂关节脱位9例,骶骨骨折7例,髂骨骨折2(1例累及骶管).根据Tile分型:C型15例,B型4例.观察内容包括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并发症、功能恢复情况等,固定方法包括骶髂螺钉固定、耻骨支空心钉固定、耻骨联合分离空心钉固定.结果: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1例.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无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发生.根据Majeed功能评价:优12例,良6例,可1例.结论:C形臂X线透视下经皮空心螺钉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固定可靠、无须输血、可以早期功能活动等优点,能很好地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但是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应有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经S_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收集50个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经皮托力螺钉固定.测量S_1椎弓根的宽和高、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_1椎体对侧前皮质和髂后上棘的距离.结果 S_1椎弓根的宽和高分别为(20.43±1.63)mm和(20.26±0.99)mm;2枚螺钉的进针点均在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连线上方,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49.87±6.80)mm和(51.11±7.15)mm.螺钉平行进入S_1椎弓根,与髂骨翼后外侧面垂直,与冠状面和欠状面的夹角分别为18.35°±5.20°和77.62°±3.98°.进针点到S1椎体对侧前皮质的距离分别为(76.08±4.32)mm和(77.62±3.98)mm.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长度、S_1椎弓根的高度和宽度、进针点到髂后上棘的距离、进针点与冠状面的夹角在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成人在S_1椎弓根水平均町置入2枚直径为6.5 mm的拉力螺钉,钉道参数的解剖学测量为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手术导航模板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脊柱钉棒系统应用于骨盆后环损伤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6例骨盆后环损伤,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后,在骨盆后环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有效固定。结果30例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按刘利民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结论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固定有效牢靠,操作简便,无需复杂定位,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行手术,极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后环部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998年8月至2005年12月,对47例骨盆骶髂结构复合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后侧经骶髂关节的拉力螺钉固定方法,后侧跨骶骨的髂-髂拉力螺钉固定方法及骶-髂拉力螺钉加髂:髂拉力螺钉固定方法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男31例,女16例;年龄18~53岁,平均32岁。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47例患者有60侧骨盆骶髂结构复合损伤。按照AO骨盆环损伤方法分型:B型损伤20例,其中B2型9例,B3型11例;C型损伤27例,其中C1型8例,C2型12例,C3型7例。患者麻醉后取俯卧位,行闭合或开放复位后用拉力螺钉固定。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结果4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6个月,平均27.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80min。47例共置入骶髂拉力螺钉104枚。患者在术后2~3个月双下肢可完全负重行走,并逐渐恢复体力劳动。仅发生3枚螺钉松动,未发生神经损伤及螺钉断裂等并发症,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拉力螺钉固定技术可使不稳定性骨盆后环获得良好的即刻复位和固定,恢复骨盆环的稳定性,适用于骶髂关节脱位及骶骨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4.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问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评价两者结合对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11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用脊柱内固定系统(TSRH)之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进行固定,该组患者涉及骶髂关节的垂直移位及旋转的骨盆环变形,归于Tile分型的B类或C类骨盆损伤。11例患者均伴有前环损伤,其中9例予以加压钢板(smith nephew)内固定,余2例患者单纯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垂直移位完全复位,9例旋转畸形纠正,未发现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问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稳定性并良好地维持了复位的效果.这一混合技术对于涉及垂直及旋转损伤的骨盆环损伤有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微创技术椎弓根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及骨盆重建带后方髂髂固定3种方式治疗.结果 22例均随访,时间4~22个月.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骨折不愈合.结论 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及骨盆重建带后方髂髂固定3种方式均为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有效方法,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combination of robot‐assisted percutaneous screw placement and pelvic internal fixator (INFIX) for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elvic ring injuries.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16 to June 2017,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elvic ring injuries were treated with TiRobot‐assisted percutaneous sacroiliac cannulated screw fixation on the posterior pelvic ring combined with robot‐assisted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in the 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 along with INFIX on the anterior pelvic ring. The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including surgery duration, fluoroscopy frequency, total drilling, amount of blood loss, fracture healing time, and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outcome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with another 21 simila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nventional manual positioning surgery.

Results

The TiRobot group incurred significantly shorter duration of surgery; less fluoroscopy frequency,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total drilling than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 0.05). Postoperative radiological follow‐up showed that all screws were in the safe area and no screw penetrated the cortex. All wounds healed by primary intention and no iatrogenic damage to the blood vessels, nerves, and organs occurred. Patients showed good tolerance to INFIX and reported no discomfort. The mean follow‐up duration was 5.4 months; the fractures were all healed, no loss of reduction occurred, and the mean Majeed score at the last follow‐up did not show any difference.

Conclusion

TiRobot‐assisted percutaneous screw placement combined with INFIX for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elvic ring injuries is accurate, safe, less invasive, and shows satisfactory efficacy, suggesting it is a better method for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unstable pelvic ring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7.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入路:前环采用横切口或髂腹股沟切门,后环用骶髂前入路或后入路。固定方法:对于髂骨骨折、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上支骨折,采用钢板固定于髂骨内板、耻骨联合上方或前方和耻骨支上方;对于髂骨后部骨折、骶髂关节分离或骶骨骨折采用前路钢板、后路骶骨棒和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结果:87例病人,随访3个月~5年,97%的病人满意。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可靠治疗方法,术前应特别重视纠正骨盆骨折内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