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7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s)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5年5月收集到的79例ADRs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s的药物共52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多。静脉给药是引起ADRs的主要给药途径,主要的ADRs类型为皮肤损害,严重ADRs有11例(占13.9%)。结论:应重视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1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铁英 《安徽医药》2008,12(6):570-57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s)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到的127例ADRs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s的药物共6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多;静脉给药是引起ADRs的主要给药途径;主要的ADRs类型为皮肤损害;严重ADRs有7例(占5.5%)。结论应重视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2005年度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规律及引发ADRs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收集的77例ADRs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比例较大;注射给药途径的ADRs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98.7%的可治愈,并对原患疾病无影响;ADRs涉及的药物品种中,抗感染药物占46.34%;主要的ADRs类型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结论:应重视医院ADRs监测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对于ADRs的认识和呈报。  相似文献   

4.
巫金娜 《今日药学》2006,16(6):16-17
目的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在我院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及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5年5月门诊、病房收集的87例ADRs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涉及ADRs的药物共49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39.08%),其次为中药制剂(20.69%).ADRs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50.57%),其次为全身损害(34.45%),静脉给药是ADRs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 临床医药人员应加强对ADRs认识,重视对ADRs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1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连瑞 《中国药师》2005,8(10):857-85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规律及诱发因素.方法:对我院1998年~2004年收集的119例ADRs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患者ADRs比例较大;注射给药ADRs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给药;抗感染药物ADRs发生率最大、中药类次之;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变态反应,其次是心脑血管系统反应;结论:加强对用药过程的ADRs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s监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4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王儒强 《中国药师》2005,8(10):853-854
目的: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42例药物不良反应(ADRs)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ADRs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菌药物占首位.主要的ADRs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药物热等全身症状.结论:必须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继续做好ADRs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特点和原因,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06年1月—2015年4月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408份抗菌药物致ADRs报表,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给药途径、ADRs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408份ADRs报表中,共涉及抗菌药物物37种,居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共13种222例;ADRs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为323例占79.26%;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损害为26例占6.37%;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的ADRs最常见为388例占95.10%;绝大多数ADRs转归较好为407例,99.75%。结论:医务工作人员应严格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静脉用药,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减少ADRs对患者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50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加强药品安全意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506份ADRs病份报告所引发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的ADRs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临床医师与药师在患者使用药物之后要加强ADRs监测,确保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7,(3):580-581
目的:分析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ADRs)报告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上报的ADRs报告69例,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引起ADRs患者性别、年龄和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ADRs累及器官/系统,找出引起ADRs特点。结果:69例ADRs患者中,年龄<18岁患者占16.00%,>65岁老年患者占27.50%,>18~65岁患者占56.50%;男-女之比为0.86∶1;静脉给药所致ADRs患者的百分率为最高占79.80%,其次是口服给药方式占10.20%;抗菌药物所致ADRs患者的百分率为最高占36.23%,其次是维生素、营养类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物占15.94%;累及器官较多的依次是免疫系统损害为28.9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27.53%,心血管系统损害为17.39%。结论:临床用药中应加强ADRs的监测,可有效预防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医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s)病例的发生特点及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信息系统中2018年-2020年3年间上报的ADRs病例454份报告,统计其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以及涉及的给药方式、ADRs严重程度、疑似药品种类和ADRs累及器官/系统等相关因素,分析其ADRs发生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454例ADRs病例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且45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ADRs发生率为最高(212例,46.70%);ADRs涉及药品种类构成比TOP 3的药品分别为抗感染药物(38.77%)、血液系统药物(8.59%)和消化系统药物(6.17%),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s发生率达66.08%,皮下注射给药引起的ADRs为最少(0.44%);454例ADRs报告中以一般不良反应为最多(299例,占65.86%);ADRs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为常见(占58.37%).结论:在日常ADRs监测中,应重点监测抗感染药物、60岁以上人群和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等因素,ADRs所导致的皮肤及附件产生的病变,属于ADRs重要信号特征;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应重点监测上述因素,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左氧氟沙星不合理应用的危害与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朝辉  樊新星  钟光德  杨鳞  杨娟  管玫 《中国药房》2007,18(17):1281-1283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临床应用与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关系,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分析四川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左氧氟沙星相关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并进行不良反应发生的因果关系评价。结果:282例不良反应涉及8个系统/器官,列前3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及全身性损害;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超适应证用药、给药方式不合理、滴速过快、存在配伍禁忌、未进行个体化给药等。结论:临床应重视和警惕因药物不合理应用诱发严重不良反应的潜在危害,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中药注射剂致药物不良反应类别的构成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药注射剂致药物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药师开展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系统性评价、回顾性分析和帕累托图等方法来描述和分析中药注射剂致ADRs的类型。结果: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为中药注射剂致ADRs的主要类型。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中药注射剂所致ADRs的特点和规律,加强临床用药监测,以减少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14~2018年发生的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ADR进行监测,分析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器官-系统、发生时间、联合用药以及转归等。结果:发生的95例ADR以65岁以上患者为主(占69.47%),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在用药7 d内的占84.21%;患者使用伏立康唑的用法用量均符合说明书要求、发生ADR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器官-系统以循环系统(31.36%)、呼吸系统(23.6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3.02%)、神经系统(7.10%)较为多见;有2例ADR考虑为双硫仑样反应;严重ADR 9例;除1例转归不详外,其他患者均转归良好。结论:使用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期间应密切监测ADR,尤其对老年患者应加强关注,注意联合用药避免双硫仑样反应等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我院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9,自引:4,他引:8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对404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有17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的发生率居首位,其次为抗肿瘤药、心脑血管用药,中药制剂也较多。合并用药占26.0%;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发热等全身症状。重度ADR17例(4.2%)。结论:应继续加强不易观察及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574例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本院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本院5年来收到的ADR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s共涉及药物10余类74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高;静脉滴注比例较其他给药途径多;临床表现以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其次为消化系统。结论:ADRs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人群,应加强合理用药的宣传及ADRs监测,以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山东省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ADR报告,筛选出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新的和严重的ADR病例报告,并对其性别、年龄及用药原因、过敏史情况,给药方式、合并用药、ADR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4例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新的和严重的ADR报告中,新的一般报告71例(68.27%),严重报告33例(31.73%)。男61例,女43例,男女性别比为1.42∶1。以61~70岁及≤10岁居多,占57.69%。既往有ADR事件5例。多数ADR发生在用药1 d内,累及系统主要为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等,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寒战、高热、皮疹、瘙痒、头晕、胸闷等。结论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药品说明书警示力度不足,临床应重视其ADR的预防,规范临床应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从而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头孢噻肟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1998年至2019年有关文献资料,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原患疾病、发生时间、预后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头孢噻肟所致ADR在11岁以内的少年儿童中发生较多(20.12%);静脉滴注(91.72%)是主要给药方式;ADR累及系统/器官多为全身性反应(53.8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83%)、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8.28%);过敏性休克(42.60%)为主要表现形式;ADR发生时间多为用药后30 min内(56.21%),过敏性休克多发生于用药10 min内(77.78%)。5例(2.96%,男3例、女2例)死亡,包括过敏性休克4例和急性喉头水肿1例。ADR与头孢噻肟的使用"肯定有关"10例(5.92%),"很可能有关"155例(91.72%),"可能有关"4例(2.37%)。结论临床应重视头孢噻肟导致的ADR,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鼓励、推广及规范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氨曲南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94—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华医学会全文数据库内收录的30例氨曲南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氨曲南所致不良反应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不良反应多在用药30 min内发生,有12例,占40.0%;不良反应的类型多为速发型过敏反应和迟发型过敏反应,以神经与精神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和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多见,占总例数的75.4%(92例次)。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氨曲南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伊布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总库关于伊布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伊布替尼致ADRs的个案共41例,多发生在用药30d内(13例,31.7%);伊布替尼致ADRs累及系统-器官以呼吸系统损害(13例,28.9%)、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10例,22.2%)为主。结论:临床医师或药师应了解伊布替尼ADRs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尽量将ADRs的影响及危害降至最低,最大程度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