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后呼吸系统功能及健康状况。方法 选取2020年2-3月武汉雷神山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为普通型、重型两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吸烟史、既往史、运动情况等基线临床特征,改良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出院时胸部CT表现及评分。在出院后6、12、18、24个月进行随访,询问患者是否仍有COVID-19的临床症状。结果 纳入320例COVID-19患者,普通型组179例(55.9%),重型组141例(44.1%);男性149例(46.6%),女性171例(53.4%)。疲劳或乏力、睡眠障碍为患者出院后随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与出院时相比,出院后12个月明显好转(P<0.05)。与出院时相比,普通型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6MWD)出院后6个月明显改善,重型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明显改善(均P<0.05)。胸部CT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磨玻璃影及纤维化改变,截止出院后24个月有94.1%(174/185)的患者胸部CT病变完全吸收。经Cox回归分析,年龄较小(HR=0.975,95%CI:0.963~0.987,P<0.001),疾病严重程度较轻(普通型/重型组,HR=1.800,95%CI:1.255~2.581,P=0.001),运动等级较高(中等活动量/波动量,HR=1.432,95%CI:1.046~1.961,P=0.025),基线淋巴细胞绝对值较高(HR=1.126,95%CI:1.054~1.202,P<0.001),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HR=0.991,95%CI:0.982~0.999,P=0.036)是COVID-19患者胸部CT异常表现完全吸收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大多数普通型与重型COVID-19患者在24个月的随访中,呼吸系统功能恢复良好,普通型组比重型组恢复得更快。年龄较小、体育活动等级高、疾病严重程度较低、基线淋巴细胞水平较高、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均有利于患者胸部CT显示病变的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可溶性髓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sTREM-1)在儿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检测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0例患有肺炎的住院患儿(细菌性肺炎31例,非细菌性肺炎患儿29例),以健康同龄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中sTREM-1、血清前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的表达水平;检测比较细菌性肺炎患儿治疗前后sTREM-1、PCT、CRP水平及变化规律;检测重症及非重症肺炎患儿sTREM-1、PCT、CRP水平。结果 1)细菌性肺炎组血sTREM-1水平(36.36±8.88)μg/L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16.86±1.83)μg/L及健康对照组(16.27±1.97)μg/L(P<0.05),而非细菌性肺炎组sTREM-1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肺炎患儿血sTREM-1(61.18±13.72)μg/L高于非重症肺炎组(33.97±9.21)μg/L;非重症肺炎组(33.97±9.21)μg/L高于健康对照组(16.27±1.9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菌性肺炎组血PCT、CRP、WBC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重症肺炎组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5)。4)细菌性肺炎组患儿治疗前后sTREM-1水平呈连续进行性下降(36.36±8.88)μg/L vs.(27.34±6.48)μg/L,(16.38±4.20)μg/L,治疗后接近于正常儿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T、CRP有所降低,早期下降程度不明显(第3天vs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REM-1是早期鉴别诊断细菌感染性肺炎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病情评估、疗效判断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复数菌与单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临床和病原学确诊的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检出病原菌种数分为单菌组和复数菌组,研究结局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复数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430例患者血培养阳性。单菌血流感染367例(85.3%),复数菌血流感染63例(14.7%)。复数菌组患者医院感染所占比率较单菌组高(76.2% VS 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复数菌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比率较单菌组高(44.4% VS 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复数菌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单菌组高[24(16~39) VS 19(13~2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复数菌组患者病死率高于单菌组(12.7% VS 3.8%),且住院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复数菌感染(OR=3.24,95%CI:1.20~8.75)、消化道肿瘤(OR=3.28,95%CI=1.21~8.84)、有创机械通气(OR=3.40,95%CI=1.22~9.42)、深静脉置管(OR=2.76,95%CI=1.00~7.64)、留置导尿管(OR=3.28,95%CI=1.04~10.40)是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单菌组,复数菌组送检时间至出院时间间隔显著延长[20(15~36) d VS 16(10~22) d,P<0.001]。单菌组与复数菌组患者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住院患者复数菌血流感染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消化道肿瘤、有创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是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的重要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D-二聚体(d-dimer,D-D)、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变化及其与患者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绍兴市中医院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入院PSI评分分为低危组(PSI评分≤90分,n=46),中危组(90分<PSI评分≤130分,n=52)和高危组(PSI评分>130分,n=22);根据患者入院28 d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n=112),死亡组(n=8)。另选取同期来医院体检的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血清PCT、D-D、IL-6及NT-proBNP检测,分析其水平变化及其与P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血清PCT、D-D、IL-6、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患者血清PCT、D-D、IL-6、NT-proBNP水平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中危组患者高于低危组(P<0.05)。经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死亡8例,存活112例,死亡组患者血清PCT、D-D、IL-6、NT-proBNP水平及入院PSI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PCT、D-D、IL-6及NT-proBNP水平与患者PSI评分呈正相关(r=0.428、0.473、0.402、0.522,均P<0.05)。结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PCT、D-D、IL-6及NT-proBNP水平异常升高,并与PSI评分呈正相关,其水平可以反映患者病情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联合相关指标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列线图,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模型,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某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和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对训练组中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其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验证准确性。结果 最终纳入330例患者,训练组和验证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组中死亡组与存活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EWS评分(OR=1.70,95%CI:1.36~2.14)、合并呼吸衰竭(OR=3.82,95%CI:1.13~12.92)、病程中使用呼吸机(OR=0.26,95%CI:0.09~0.80)、红细胞分布宽度(OR=1.25,95%CI:1.05~1.50)、乳酸值(OR=1.55,95%CI:1.27~1.91)是影响脓毒症患者3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与验证预后列线图模型显示,训练组与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0.903、0.905。两组间的校准曲线均与理想曲线拟合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6、0.899,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在训练组与验证组有极高的临床获益性。结论 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较多,联合最具价值的影响因素,构建基于NEWS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性能较好,可进一步为临床医生提供简单有效的评估方式,提高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以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 mRNA的表达状况,探索CHB患者SOCS3 mRNA表达与Th17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2—8月于某院门诊就诊的30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正常体检者15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频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17A和IL-23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测定外周血SOCS3、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 (RORγt) 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频数及其效应分子IL-17A、IL-2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Th17细胞频数、IL-17A与HBV DNA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0、0.563,均P<0.005)。CHB患者外周血SOCS3、RORγt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者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2、0.561,均P<0.05)。CHB患者SOCS3 mRNA与RORγt mRNA、Th17细胞频数、IL-17A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2、0.626、0.826,均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SOCS3 mRNA的异常高表达,可能通过调节RORγt mRNA的表达来影响Th17的分化及其效应分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胰石蛋白(pancreatic stone protein,PSP)水平变化及发病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某市2所三甲医院共57例ICU机械通气发生VAP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57例ICU机械通气未发生VAP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L-6、IL-8、PSP水平,探究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病危险因素,分析血清IL-6、IL-8、PSP与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pulmonaryinfection score,CPIS)、ICU机械通气VAP发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发生VAP患者血清IL-6、IL-8、PS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VAP患者(P<0.05),且VAP患者血清IL-6、IL-8、PSP水平与CPI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8、0.598、0.676,均P<0.05)。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是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且血清IL-6、IL-8、PSP水平与VAP患者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ICU机械通气发生VAP患者的血清IL-6、IL-8、PSP表达异常升高,与患者病情程度、发病危险因素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提示检测血清IL-6、IL-8表达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VAP发生风险,同时有助于临床评估VAP患者病情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将VAP发生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常德桃源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本院体检正常者6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isfatin和MPO水平。收集各入选病例相关临床资料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计算反映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 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不稳定斑块组血清visfatin、MPO水平以及Crouse积分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1);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796, P<0.01; r=0.723,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isfatin(OR=1.42,95%CI:1.15~1.75,P=0.001 1)、MPO(OR=1.08,95%CI:1.03~1.13,P=0.001 5)、脂蛋白(a)(OR=1.11,95%CI:1.02~1.21,P=0.015 6)、低密度脂蛋白(OR=2.13,95%CI:1.25~3.63,P=0.005 4)、高血压病(OR=1.98,95%CI:1.13~3.45,P=0.020 1)、糖尿病(OR=1.23,95%CI:1.02~1.48,P=0.030 2)和年龄(OR=1.95,95%CI:1.11~3.43,P=0.020 2)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与其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检测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病情监测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伏立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治疗能否改善重症监护病房(ICU)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IPA)危重症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2019年6月ICU临床诊断及确诊为IP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伏立康唑单药治疗组(单药组)及伏立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治疗组(联合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急性肾损伤情况、抗真菌治疗42 d生存状况的差异,分析IPA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IPA危重症患者35例,其中单药组25例(71.4%),联合组10例(28.6%)。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肾功能的影响以及治疗42 d生存状况,与单药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联合治疗(HR=0.664,95%CI:0.222~1.984,P=0.464)不是IPA危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伏立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治疗ICU危重症IPA患者未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的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凝血指标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6年2月-2017年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ICU收治的103例细菌性血流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血培养结果将其分为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革兰阳性菌组,n=37)和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革兰阴性菌组,n=66),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炎症因子包括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D-D)、凝血四项(PT、APTT、TT、FIB)、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 结果 革兰阳性菌组、革兰阴性菌组血清PCT、CRP、D-D、PT、APTT、T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革兰阴性菌组血清PCT、CRP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革兰阳性菌组、革兰阴性菌组FIB、AT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革兰阳性菌组和革兰阴性菌组中,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PCT、CRP、D-D、PT、APTT、TT水平均高于非重症患者,FIB、ATⅢ水平低于非重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以及凝血指标呈不同程度异常,并与细菌种类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早期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疾病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不同病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湖南某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资料,根据感染不同病原菌分成大肠埃希菌组、其他细菌组、病原菌不明组,比较三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和脑脊液(CSF)检查结果及预后。结果 纳入90例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主要以反应差(58.89%)、发热(53.33%)、拒乳(34.44%)及呼吸暂停(35.56%)为首发症状,并且在早发和晚发型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中首发症状一致(P>0.05)。90例早产儿CSF培养阳性者44例,大肠埃希菌组18例,其他细菌组26例,病原不明组46例。大肠埃希菌组和其他细菌组早产儿发热、并发症比例比病原菌不明组高(P<0.05);母亲胎膜早破和分娩前发热的早产儿更容易患大肠埃希菌脑膜炎(P<0.05)。大肠埃希菌组早产儿CSF细菌感染性炎症特征更明显,血C反应蛋白(CRP)高,CSF外观浑浊,更高白细胞计数及蛋白含量,更低的糖含量(均P<0.05);预后更差,CSF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住院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均P<0.05)。结论 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大肠埃希菌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临床需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严重程度肺炎的患儿25-羟维生素D3[25-(OH)D3]、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研究血清25-(OH)D3水平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75例CAP患儿作为病例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组(n=87),轻症肺炎组(n=88)。同期采用随机数字法收集在本院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儿童的血清25-(OH)D3水平,同时检测所有肺炎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血浆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体液免疫(IgA、IgG、IgM),细胞免疫(CD4、CD8、CD19、CD16/56)水平,并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炎性细胞及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重症肺炎组、轻症肺炎组和对照组血清25-(OH)D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95,P<0.05),轻、重症肺炎组间白细胞计数、CRP、PCT、Ig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3水平与白细胞总数呈负相关(r=-0.30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3和IgG水平是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高危因素。结论 血清25-(OH)D3与IgG水平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OH)D3与IgG水平明显低于轻症肺炎组,检测患儿的血清25-(OH)D3和IgG水平对于疾病的早期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在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NICU收治的126例早产儿,根据有无机械通分为机械通气组和非机械通气组(对照组)。其中机械通气组的81例按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和非VAP组。回顾性分析机械通气组在机械通气前及48h后血清PCT、WBC、CRP的检测结果,并与同期对照组上述指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机械通气前VAP组、非VAP组及对照组的PCT、WBC、CR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48h后,三组间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CT、CRP三组间不全相等,VAP组高于非V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非VA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CRP诊断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ROC、AUC分别为0.936和0.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PCT对新生儿VAP早期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RP、WBC。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降钙素原(PCT) 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58例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一般性特征,对发病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进行DD 、PCT、CRP的检测,分析DD、PCT、CRP升高与患者发病期及预后的相关性对大量积液组、中量积液组、少量积液组患儿进行以及胸水常规化验指标分析比较。结果 发病期DD、PCT和CRP均高于恢复期、健康对照组(P均<0.01);恢复期DD高于对照组(P<0.01),PCT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P=0.015);发病期患儿体内DD、PCT及CRP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恢复期水平;发病期患儿大量积液组DD、PCT、CRP、有核细胞数、TP、LDH、ADA水平明显高于中等积液组、少量积液组;发病期CRP与DD、PCT升高呈正相关。结论 DD、PCT及CRP升高可以反映患儿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严重程度以及积液量;DD、PCT及CRP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血清降钙素原(PCT)升高与尚无明确细菌感染证据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临床基础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15年2月-2017年12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PCT水平分为PCT升高组及PCT正常组,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的临床基础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T升高的原因;比较入院后规范治疗48 h后的效果、30 d内全因死亡/再住院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593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其中PCT正常组521例,PCT升高组72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率增快、肺水肿、白细胞计数、血尿素氮(BUN)与PCT升高呈正相关,白细胞计数相关性最大[OR=2.19(95%CI:1.76~2.73),P<0.001];而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与PCT的升高呈负相关。标准化治疗48 h后,PCT正常组有67.9%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高于PCT升高组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CT升高组患者30 d全因死亡/再住院率(30.6%)高于PCT正常组(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尽管心力衰竭程度一致,但血清PCT水平升高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提示可能存在未诊断或者潜在的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的重症监护患者预后情况,评价CRKP感染经济负担及死亡风险,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送检标本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CRKP感染组和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感染组,分析其住院直接费用及死亡情况,并采用Kaplan-Meier分析死亡风险,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36例重症监护患者,其中CRKP感染组患者175例,CSKP感染组患者61例。CRKP和CSKP感染组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CRKP感染组患者病死率(28.00%)高于CSKP感染组(1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KP感染组患者的总住院费用比CSKP感染组患者高63 648.34元(Z=-3.923,P<0.001),增幅48.76%;其中增幅最多的是抗菌药物费用,增幅达107.78%。CRKP和CSKP感染组重症监护患者30天死亡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4,P=0.018),但两组患者90天死亡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3,P=0.107)。与CSKP感染组相比,CRKP感染组增加患者30天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有患者患循环系统疾病、机械通气和年龄。结论 CRKP感染增加了重症监护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死亡风险,抗菌药物更多的使用是住院费用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机械通气是增加重症监护患者死亡风险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评估机械通气必要性,减少耐药菌产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手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某胸科医院TAAD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选取手术后MDRO感染患者为病例组,并按照1:3进行病例-对照匹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9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老年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患者28天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各临床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74例为脓毒症,47例为脓毒性休克。存活组92例,死亡组29例。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合并症个数 ≥ 2的比例均较高(P<0.05);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也较高,白细胞介素6(IL-6)、胱抑素C(Cys-C)、降钙素原(PC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 -二聚体(D -D)表达水平均增高(均P<0.05),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和清蛋白(ALB)表达水平降低(均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D -D及Cys-C表达水平是影响老年脓毒症患者28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OFA评分(AUC=0.758)、D -D(AUC=0.774)、Cys-C(AUC=0.650)预测患者的预后均有一定的价值(均P<0.01),与单个指标相比,三个指标的联合检测显示出更高的预测价值(AUC=0.882)。结论 发生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增高、D -D及Cys-C表达水平增加是导致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SOFA评分、D -D和Cys-C的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