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对象141例,其中单纯T2DM组72例,T2DM大血管病变(病变T2DM)组69例。记录年龄、病程、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检测其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h尿白蛋白,同时测空腹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脂联素(APN),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病程、年龄、FBG、TC、LDL-C、HbA1c、收缩压、舒张压、APN、RBP4及24h尿白蛋白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HbA1c、年龄、收缩压、RBP4、APN、24h尿白蛋白是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病程、年龄、FBG、TC、LDL-C、HbA1c、收缩压、舒张压、APN、RBP4及24h尿白蛋白等因素相关;而LDL-C、HbA1c、年龄、收缩压、RBP4、APN、24h尿白蛋白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定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应用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34例初诊T2DM患者,均测定baPWV、颈动脉彩超、神经传导速度(NCV)及相关生化指标,根据baPWV测定有无异常分为baPWV正常组(n=53)和baPWV异常组(n=81)。对两组间的相关检查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初诊T2DM患者baPWV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baPWV和颈动脉彩超这两种关于血管病变的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aPWV异常组中收缩压(SBP)、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胱抑素C (CysC)均高于baPWV正常组(P<0.05),合并颈动脉病变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FPG、CysC为初诊T2DM患者baPWV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baPWV测定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颈动脉彩超检查(P<0.001),两种检测方法的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诊T2DM患者中开展baPWV的检查对早期发现糖尿病血管病变(大血管和微血管)有现实的临床意义,FPG、TC、CysC是初诊T2DM患者baPWV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喜婷  胡玲  王宁  陆君  江芳芳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1332-133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T2DM患者214例,根据肝脏B超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回顾性分析了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大血管病变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有116例住院T2DM患者合并NAFLD(54.2%),98例未合并NAFLD(45.8%)。NAFLD组较非NAFLD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三酰甘油(TG)、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增高(P<0.05);且大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NAFLD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BP、TG、GGT是糖尿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AFLD、年龄、总胆固醇(TC)水平是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SBP、TG、GGT是T2DM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高风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踝肱指数(ABI)在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外周动脉疾病(PA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54例老年T2DM患者按ABI分为PAD组(ABI<0.9)81例,非PAD组(0.9≤ABI≤1.3)373例,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并分析ABI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与非PAD组相比,PAD组年龄、尿酸(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微量白蛋白(U-Alb)均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BI均降低(P<0.05~P<0.01)。老年T2DM患者的ABI与年龄、病程、UA、TC、LDL-C、U-Alb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与HDL-C呈正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TC、LDL-C、U-Alb是ABI的影响因素。结论:ABI是筛查老年T2DM伴PAD简单、易行、无创且可靠的指标,年龄、TC、LDL-C、U-Alb是ABI降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内二科诊治的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1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纳入高尿酸组,余339例患者纳入正常尿酸组,测定并记录其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DBP、TG、LDL-C及UAER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eGFR明显低于正常尿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BMI、eGFR、UAER为T2DM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2DM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蛋白尿及肾功能受损有关.对于T2DM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尿酸水平,注意控制体重、血脂,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老年T2DM患者85例,按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惠者尿酸、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老年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尿酸水平为(378.25±83.61)μmol/L明显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285.78±79.3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病程、收缩压、空腹胰岛素、Ln(HOMA-IR)和Ln ISI均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尿酸水平、年龄,病程、收缩压、Ln(HOMA-IR)、Ln ISI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尿酸水平与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嘌呤饮食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68例高嘌呤饮食的T2DM患者分为T2DM非心血管并发症组和T2DM心血管并发症组,另选择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尿酸、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体质指数、病程和血压的差异,并对T2DM心血管并发症组和T2DM非心血管并发症组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嘌呤饮食的T2DM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为53.73%(144/268).T2DM心血管并发症组、T2DM非心血管并发症组患者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心血管并发症组较非心血管并发症组血尿酸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收缩压高、病程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收缩压和血尿酸是T2DM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尿酸是T2DM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可能与其嘌呤代谢异常有关,与嘌呤类饮食摄入过多无关.病程和收缩压亦是T2DM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并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T2DM对NVAF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646例NVAF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T2DM将其分为T2DM组(n=110)与非T2DM组(n=536).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随访1年脑梗死、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患者1年内脑梗死、心血管死亡发生的因素.结果 T2DM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以及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的应用率均明显高于非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T2DM组患者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为14.5%,明显高于非T2DM组的5.1%(P<0.05).T2DM组、非T2DM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2.7%、6.4%,组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TIA或脑卒中、T2DM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心力衰竭、T2DM是心血管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合并T2DM可增加NVAF患者脑梗死与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王礼文  陈健  冯学山 《海南医学》2013,24(12):1729-173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已建立健康档案的糖尿病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分为两组,比较T2DM合并NAFLD(A组,n=114)与T2DM不合并NAFLD(B组,n=86)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腰围(WC)、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空腹血糖(FB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组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脂代谢紊乱、冠心病、高血压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TG、UA对糖尿病合并NAFLD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均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易发生于肥胖、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TG、UA升高是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北京市大兴区红星医院内科住院的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335例,其中T2DM非合并冠心病组(无冠心病组)157例,T2DM合并冠心病组(冠心病组)17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尿酸。结果冠心病组年龄、糖尿病病程明显高于无冠心病组(P<0.01);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的FPG、HbA1c、体重指数、收缩压、TC、LDL-C及TG均升高,HDL-C降低(P<0.05或P<0.01);冠心病组的患者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发病率均高于无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冠心病阳性家族史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组(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HbA1c、LDL-C及收缩压是T2DM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1、1.08、1.49、1.11和1.03,P <0.05或 P <0.01)。结论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LDL-C及收缩压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 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住院T 2DM患者104例,根据肝脏B超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n=56)和非NAFLD组(n=48),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各个相关临床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NAFLD组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清葡萄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水平(UA)均显著高于非NAFLD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非NAFLD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BMI、TG是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 2DM合并NAFLD与肥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指标及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T2DM患者214例,根据肝脏B超结果分为NAFLD组(合并NAFLD,n=116)和非NAFLD组(未合并NAFLD,n=98),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血管病变发生情况。结果 NAFLD组较非NAFLD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三酰甘油(TG)、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增高(P<0.05或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BP、TG、GGT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NAFLD组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NAFLD组(P<0.05或P<0.01)。结论合并NAFLD的T2DM患者有明显的代谢综合征表现及肝酶升高,且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发生糖尿病(DM)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LADA患者102例,采用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及温度觉联合神经肌电图检测DPN的发生情况后分为DPN组(合并DPN者,n=49)和非DPN组(未合并DPN者,n=53),以同期2型DM(T2DM)合并DPN住院患者为对照组(n=49),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DM家族史、舒张压和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同时收集2组LADA患者住院期间DM并发症和合并症资料;分别抽取3组患者空腹及馒头餐试验后2 h静脉血,全血标本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离血清后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3组患者血清空腹C肽(FCP)和餐后2 h C肽(PCP),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酸酶抗体(GADA)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ADA患者发生DPN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DPN组比较,DPN组LADA患者DM病程较长、PCP水平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DPN组LADA患者年龄较小,DM病程较短,HbA1c、FBG及HDL-C水平较高,BMI、收缩压、FCP、PCP、TG、SUA、CysC及RBP水平较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病程(OR=1.129,95%CI为1.026~1.243)和PCP(OR=0.513,95%CI为0.270~0.975)是LADA患者发生DPN的影响因素.结论 较长DM病程、较低PCP的LADA患者更易发生DP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同时了解T2DM慢性大血管并发症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将141例住院的T2DM患者按是否伴有大血管并发症分为两组,分别比较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LB/Cr)等指标,同时了解其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大血管并发症组的T2DM患者收缩压(SBP)、TC、TG、LDL-C、HDL-C、FBG、HbA1c、FINS、HOMA-IR、UALB/Cr、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DBP、SBP、UALB/Cr为T2DM慢性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伴有大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中存在着更高的血糖水平及SBP、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紊乱,此外存在着高发的微血管并发症.年龄、高血压及微量白蛋白尿是T2DM慢性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治疗糖尿病同时应重视对血压、血脂的控制,从而更为有效地预防治疗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及内分泌科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31例中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双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158),稳定斑块组(n=115),不稳定斑块组(n=158)。分析3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的男性比率、吸烟比率、饮酒比率、糖尿病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LR、PLR、SII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NLR、PLR、SII是影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SII、NLR、PLR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4、0.711、...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4):12-18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临床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161例T2DM患者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值分为SCH组78例和对照组83例,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间TC、LDL-C、UA、hs-CRP、Hcy、TSH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年龄、性别、BMI、SBP、DBP、HbA1c、TG、HDL-C、FT3、FT4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TSH与TC、LDL-C、UA、hs-CRP、Hcy呈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UA、hsCRP、Hcy是S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SCH的T2DM患者更易发生血脂、UA、hs-CRP、Hcy等代谢及炎症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 682例住院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确诊合并DR的所有资料完整的T2DM患者共1 323例(男712例、女611例)作为研究组(DR组);选取同期住院性别、年龄匹配但无DR的1 359例(男740例、女619例)T2DM患者作为对照(非DR组)。比较不同性别DR组和非DR组的临床资料及其他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情况,分析DR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DR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他汀服用史、三酰甘油(TG)、尿酸(UA)、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C)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蛋白尿发生率均高于非DR组(P <0.05),DR组糖尿病起病年龄、空腹C肽(FC)、餐后2 h C肽(2 h CP)、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非DR组(P <0.05)。女性DR组糖尿病病程、HbA_(1c)、FBCG、2 h PG、高血压病史、收缩压、他汀服用史、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Scr、CysC、DPN及蛋白尿发生率均高于非DR组(P <0.05),DR组糖尿病起病年龄、FC、2 h CP、eGFR低于非D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T2DM患者糖尿病起病年龄低、蛋白尿及DPN存在均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吸烟史、他汀服用史、高TG血症、eGFR及2 h CP值低为男性DR发生的其他危险因素,而糖尿病病程长及LDL~C控制不佳是女性DR发生的其他危险因素(P <0.05)。结论不同性别T2DM患者的DR发生均与多种临床危险因素相关,但存在差异,临床工作中应制订定不同的策略,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EH合并胰岛素抵抗(IR)及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对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血管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E H患者150例,按是否合并IR及T2DM,分为对照组、IR组及T2DM组,每组各50例.治疗后,通过比较3组间血压昼夜节律及其变异性和检测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以有无颈动脉硬化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2DM组首诊3月后,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非杓型节律的比例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高于IR组和对照组(P<0.05),且T2DM组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均较IR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R组首诊3月后,24 h收缩压、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及夜间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OR=2.175),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是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0.913).结论 EH患者合并T2DM或IR均能够明显增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T2DM是EH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鑫  王镁  佟炟  张雪辰  张殿鸿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23-382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性炎症综合征(MI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于2016年3—10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 01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MI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非MIS组(n=162)和MIS组(n=852)。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合并MIS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体质指数(BMI)、腰围(WC)、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C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CRP、高BMI是T2DM合并MI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水平CRP、高BMI是T2DM合并MIS的危险因素,了解其危险因素有利于早期筛查和防治,改善T2DM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TBil)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0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CIMT增厚组(54例)和CIMT正常组(48例),分别测定血清TBil水平及体重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等,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IMT增厚组病程显著长于CIMT正常组,LDL-C显著高于CIMT正常组,TBil显著低于C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Bil与CIMT呈负相关(r=-0.2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LDL-C、TBil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1,4.753、0.743,均P<0.05)。结论胆红素水平是老年T2DM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CIMT增厚患者胆红素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