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胃动素(Motilin,MLI)是1972年命名的胃肠道激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在消化间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近年来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血浆胃动素升高。本文对60例健康成人,28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及99例恶性肿瘤带瘤患者的血浆MLI进行研究。良性疾病组为11例胃炎,17例溃疡病。恶性肿瘤组包括肝癌11例,肺癌4例、食管癌3例、胰腺癌1例、恶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小血管病(SVD),包括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MLI)和脑白质病变(WML)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精神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90例经颅脑CT或颅脑MRI证实的SVD患者(单纯MLI组、MLI+WML组、单纯WML组)和23例非SVD患者进行检测并分析比较。结果 (1)MMSE评分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单纯MLI组即刻记忆、短程记忆、物体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言语表达的分值均降低(均P<0.05);MLI+WML组时间定向、短程记忆、语言复述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而单纯WML组与对照组比较,各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纯MLI组与MLI+WML组比较,阅读理解分值降低(P<0.05)。(2)单纯MLI组、MLI+WML组、单纯WML组的MMSE评分在不同等级痴呆人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纯MLI组与MLI+WML组相比,各梗死部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纯WML组与对照组Logistic回归显示:高血压病史(P=0.045,OR=5.158)、糖尿病病史(P=0.032,OR=0.049)与脑白质病变相关,其中高血压病史对脑白质病变影响大。结论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可导致痴呆,主要表现在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即刻记忆等亚项。三组中MLI+WML组的痴呆发生率最高。对于脑白质病变,高血压对其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萎缩性胃炎 胃癌患者血浆胃泌素 胃动素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20例萎缩性胃炎、26例胃癌及18例健康人进行了外周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的测定.结果显示各组血浆胃泌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正常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血浆胃动素含量逐步递增,尤以胃癌患者血浆胃动素升高最为显著,但不同部位胃癌患者之间血浆胃动素水平无显著差异.从而证明,胃癌患者存在着血浆胃动素代谢紊乱。定期复查血浆胃动素水平变化,对监测萎缩性胃炎的病情变化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用放免法观察了10组共249例空腹血浆MLI水平。结果各疾病之MLI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0岁以上老年人MLI值略高于对照组,但增高幅度较低,其表现不同于疾病组。急性肠炎,结肠易激综合征,药源性腹泻患者之MLI值高于便秘者。各类未治疗恶性肿瘤之MLI显著高于良性胃肠道病。本文中以胃、结肠癌手术前病例及病程长糖尿病患者之MLI值最高。此外,尚观察了胃癌行迷走神经干或分支切断术后之MLI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法对20例多发性腔隙梗塞(MLI)患者及16名健康人的血浆生长抑素(SS)含量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MLI患者血浆SS含量为17.16±4.86ng/L。较健康对照组(22.94±9.75ng/L)为低(P<0.05),提示SS含量降低与MLI有明显关系。其发生机理可能是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紊乱所致。  相似文献   

6.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血管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多发腔隙性脑梗死(MU)不同时期脑血管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依发病时间将200例MLI患者分成急性MLI组及慢性MU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及既往史与前两组匹配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组(CVDRF)及健康对照组(NC)各60例。用脑血管血液爱力学指标估价脑血管功能。结果:与NC组相比,MLI、CVDRF组脑循环显著异常。与CVDRF组相比,MLI组脑循环亦显著异常。与MLI急性组相比,慢性组脑循环有部分改善。MLI、CVDRF组,均出现脑血管弹性及自动调节功能下降。结论:MLI患者梗死急性期、慢性期及梗死之前均出现了脑血管功能的异常,前两期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4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胃动素浓度,结果表明急性期血浆胃动素浓度显著增高,病程72h内最高,其后渐下降,14d基本降至正常。意识状态、消化道症状、血糖浓度、病灶容积及预后与血浆胃动素浓度呈正相关,而性别、血压及病灶部位、数目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胃动素是1971年发现的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脑肠肽,主要由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上皮Mo内分泌细胞分泌。胃动素的生理作用是调节胃肠移行性运动复合波,血浆中胃动素浓度水平的周期性波动是产生运动复合波的根本原因。而胃动素受体是一种G蛋白耦联受体,在消化系统及中枢系统都有广泛的分布,其结构与促生长激素分泌激素和胃动素相关肽等激素受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对其受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胃动素调节胃肠运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胃动素由于能刺激胃体的运动而得名。本文采用连接的胃动素在家兔产生抗血清,而建立了一种快速的放免测定法。测定标准曲线范围100~3200pg/ml。43例正常人空腹血浆胃动素为326±58pg/ml(X±SD)正常值范围210~442pg/ml。11名健康人血清胃动素浓度为482.5±88.5pg/ml。20名献血员餐后1小时,血浆胃动素浓度为340±92.5pg/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鼠杏仁核胃动素受体分布及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胃动素受体与外源性胃动素结合或者毁损后对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MMC)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中枢立体定位杏仁核微量注射、杏仁核毁损、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十二指肠MMC的方法,探讨大鼠杏仁核胃动素受体的作用。结果 杏仁核各亚核团都有胃动素受体分布,以杏仁内侧核分布最多;杏仁基底外侧核也有较多分布,后部多于前部;分布较少的核团是杏仁基底内侧核、杏仁中央核、杏仁基底外侧核;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胃动素受体与外源性胃动素结合后可以使十二指肠MMC时相变短,峰电振幅增加,峰电频率增快;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可完全阻断这种效应;阿托品、酚妥拉明、普萘洛尔不能阻断这种效应;抗胃动素血清只能部分阻断这种效应;杏仁基底外侧核核团毁损对十二指肠MMC影响不明显。结论 杏仁核各亚核团都有胃动素受体分布,杏仁内侧核是胃动素受体分布最多的部位。杏仁核微量注射胃动素可以使十二指肠MMC的时相、峰电振幅和峰电频率发生变化,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杏仁核-下丘脑-脑干-迷走神经通路实现的,提示杏仁核胃动素受体在对十二指肠MMC的中枢性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鼠杏仁核胃动素受体分布及其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鼠杏仁核胃动素受体分布及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胃动素受体与外源性胃动素结合或者毁损后对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MMC)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中枢立体定位杏仁核微量注射、杏仁核毁损、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十二指肠MMC的方法,探讨大鼠杏仁核胃动素受体的作用。结果杏仁核各亚核团都有胃动素受体分布.以杏仁内侧核分布最多;杏仁基底外侧核也有较多分布,后部多于前部;分布较少的核团是杏仁基底内侧核、杏仁中央核、杏仁基底外侧核: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胃动素受体与外源性胃动素结合后可以使十二指肠MMC时相变短,峰电振幅增加,峰电频率增快;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可完全阻断这种效应:阿托品、酚妥拉明、普萘洛尔不能阻断这种效心;抗胃动素血清只能部分阻断这种效应:杏仁基底外侧核核团毁损对十二指肠MMC影响不明品。结论杏仁核各亚核团都有胃动素受体分布,杏仁内侧核是胃动素受体分布最多的部位。杏仁核微量注射胃动素可以使十二指肠MMC的时相、峰电振幅和峰电频率发生变化.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杏仁核-下丘脑-脑干.迷走神经通路实现的.提示杏仁核胃动素受体存对十二指肠MMC的中枢性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13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观察,发现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为525±132.9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发现血浆胃动素水平变化与消化性溃疡的活动情况,出血、贫血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关系密切,与年龄、性别、消化性溃疡病变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疾病患者血浆胃动素测定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胃动素(Motilin)为1966年后被发现的一种与消化道运动有关的胃肠激素。近年来,随着胃肠动力学研究的深入,胃动素的测定已在国内开展,但对于胃动素在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变化和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对44例消化道疾病和40例正常人的血浆胃动素进行了测定,目的在于探讨胃动素与胃肠疾病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高温对溃疡大鼠胃窦粘膜胃泌素、生长抑素及胃动素的影响。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以冰乙酸注入大鼠胃窦前壁制作胃溃疡模型,放免法检测动物在不同温度下胃窦粘膜的胃泌素、生长抑素、胃动素水平。结果 胃溃疡后胃窦粘膜胃泌素、胃动素水平上升,生长抑素水平下降。高温溃疡组的溃疡后胃窦粘膜胃泌素、胃动素上升幅度较适温对照组的上升幅度减小,高温溃疡组的溃疡后胃窦粘膜生长抑素下降幅度较适温对照组的下降幅度减小。结论 高温会对胃溃疡大鼠胃窦粘膜的胃泌素、生长抑素、胃动素含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放免测试方法对31例早产新生儿血浆胃动素水平进行了测定,并与同时期出生的3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早产儿后开奶产胆血浆胃动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足月新生儿,随着胃肠道喂养的开始,早产儿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增高也十分显著,胃动素对于早产儿胃肠运动障碍和胃肠运动的成熟有着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温对溃疡大鼠胃窦粘膜胃泌素,生长抑素及胃动素的影响。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以冰乙酸注入大鼠胃窦前壁制作胃溃疡模型,放免法检测动物在不同温度下胃窦粘膜的胃泌素,生长抑素,胃动素水平。结果 胃溃疡后胃窦粘膜胃泌素,胃动素水平上升,生长抑素水平下降,高温溃疡组的溃疡后胃窦粘膜胃泌素,胃动素上升幅度较适温对照组的上升幅度减少,高温溃疡组的溃疡后胃窦粘膜生长抑素下降幅度较适温对照组的下降幅度减小。结论 高温会对胃溃疡大鼠胃窦粘膜的胃泌素,生长抑素,胃动素含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家兔血浆胃动素浓度的昼夜变化。方法 :放免法测定损毁视交叉上核前后血浆胃动素浓度的昼夜变化。结果 :损毁视交叉上核前胃动素浓度没有昼夜节律 ,损毁视交叉上核后胃动素浓度呈现昼夜节律 ,且其浓度明显降低。结论 :视交叉上核抑制了胃动素的昼夜节律变化 ,促进MTL的释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13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观察,发现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与为525±132.9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322±37.6pg/ml),P〈0.001。并发现血浆胃动素水平变化与消化性溃疡的活动期,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关系密切,与年龄,性别,消化性溃疡病变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胃动素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动素主要在胃肠道表达,促进消化间期Ⅲ相收缩.而胃动素系统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主要是因为缺乏对胃动素受体的了解.1999年Feighner等成功地鉴定和研究了胃动素受体的基因序列和生物学特性.这一重大发现促进了人们对胃动素系统的认识,并对开发更加有效的胃肠动力药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治疗临床大量胃肠动力性疾病将提供更有效的手段.本文就胃动素受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红霉素是临床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近年有报道表明,它能模拟胃动素诱发消化间期移行性综合运动,且指出红霉素是通过激动胃动素受体而产生胃肠道作用的。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提供了一类新型的胃肠道动力药──红霉素及其它14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胃动素对胃肠道的作用胃动素(motilinMT)是一个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胃肠肽,它的主要生理作用为启动胃肠道的移行性综合运动(migratingmotorcomplexMMC)。MMC的一个周期为2h,包括Ⅰ相电活动和动力活动静止状态、Ⅱ相不规则活动状态、Ⅲ相持续数分钟的发生于胃或小肠能传播的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