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目的评价2009~2011年六安市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在加速麻疹和风疹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麻疹、风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 2009~2011年共收集484例麻疹、风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检测结果证实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31.82%(154/484),风疹IgM抗体阳性率17.15%(83/484);麻疹、风疹病例中小于1岁年龄组人群阳性分别为4.55%和0;1~4岁为53.90%和4.82%;5~15岁为10.39%和61.45%;大于15岁为31.17%和33.73%。结论麻疹、风疹的免疫预防工作,在提高免疫接种质量的同时应高度重视人群的免疫状况监测。  相似文献   

2.
周乐  黄瑶  李禾  张军 《疾病监测》2009,24(9):664-666
目的了解江苏省扬州市麻疹实验室监测情况。方法采集疑似病例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获法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全年共采集发热出疹疑似病例血清119份,其中散发病例112份,麻疹IgM抗体阳性51例,阳性率为45.53%;风疹IgM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为22.32%。暴发病例1起7份,其中6份风疹IgM抗体阳性,确认为风疹暴发。结论2008年扬州市8个县(市、区)间麻疹确诊病例数存在显著差异。全市麻疹、风疹发病均有明显季节性,麻疹发病高峰为2-4月,风疹发病高峰为3-5月。不同年龄组麻疹、风疹确诊病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慧琼  周燕  张章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0):2582-2583,2585
目的了解阿坝州2007~2009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和实验室确诊率,探讨阿坝州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09年收集的435份麻疹疑似病例早期血清标本,采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M抗体,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年阿坝州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824例,采集血标本435份,随着麻疹监测工作方案的开展和实施,标本采集逐年提高(2007年37.7%,2009年85.0%)。麻疹抗体阳性236例,实验室确诊率53.6%。全年每月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7月为发病高峰。15岁以下年龄组为麻疹的高发年龄组,20~30岁年龄组有发病增多的趋势。对麻疹病例免疫接种史分析,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共有41例,占总病例数的25.3%;无免疫史的114例,占总病例数的48.9%;免疫史不详81例,占总病例数的27.6%。结论提高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采集率,及时对疑似病例进行确诊。加强室内质控,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尤其是对免疫空白进行强化免疫,以达到2012年基本消除麻疹的目标。在较大年龄组中开展麻疹疫苗的复种或强化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9年三门峡地区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以了解麻疹风疹的流行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我院196例麻疹风疹疑似病例,统计麻疹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风疹IgM抗体阳性结果,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月份的麻疹IgM抗体、风疹IgM抗体阳性率。结果 196例疑似麻疹风疹病例中,共有71例检出麻疹IgM抗体或风疹IgM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6.22%。麻疹IgM抗体阳性患者42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占比61.90%,女性患者16例,占比38.10%;风疹IgM抗体阳性患者29例,其中男性患者17例,占比58.62%,女性患者12例,占比41.38%;1岁、20~40岁以及40岁人群的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率较高;5月、8月以及12月的麻疹IgM抗体阳性率较高,4月、7月以及12月的风疹IgM抗体阳性率较高。结论疑似麻疹风疹病例的麻疹IgM抗体、风疹IgM抗体阳性率较高,男性IgM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多发于0~1岁婴儿和20岁以上的成年人,4~5月、7~8月以及12月是麻疹风疹发病的高峰时期,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南昌市麻疹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2006年南昌市麻疹的流行情况。方法用ELISA法对不同年龄组、不同时间采集的疑似病例血清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通过对115份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检出麻疹抗体阳性标本70份,阳性率为60.9%,其中<8个月组的阳性率为68.4%、>15岁组阳性率为66.7%,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呈双向移位。不同采血时间,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病例主要集中在3~5月。结论麻疹的计划免疫工作应加强基础免疫和复种工作,提高接种质量,同时重视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学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06年南昌市麻疹的流行情况.方法 用ELISA法对不同年龄组、不同时间采集的疑似病例血清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 通过对115份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检出麻疹抗体阳性标本70份,阳性率为60.9%,其中<8个月组的阳性率为68.4%、>15岁组阳性率为66.7%,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呈双向移位.不同采血时间,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病例主要集中在3~5月.结论 麻疹的计划免疫工作应加强基础免疫和复种工作,提高接种质量,同时重视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学监测.  相似文献   

7.
刘凤翔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46-3846
目的 开展实验室鉴别诊断,为发热出疹疫情处理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方法 收集2007-11-2008-07南宁市疑似麻疹风疹病例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采用ELISA捕获法).结果 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48.46%(142/293),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19.80%(58/293).麻疹阳性年龄主要分布在6月龄~7岁,风疹阳性年龄主要分布在3~15岁之间.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与血清采集时间有密切关系.结论 在实验室检测麻疹IgM抗体的同时,进行风疹IgM抗体检测可以提高麻疹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济宁市1999-2000年麻疹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福河 《疾病监测》2001,16(7):247-248
济宁市1999-2000年共采集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179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获得法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8.10%(104/179)和10.06%(18/179),两者全部阴性者占31.84%(57/179)。179例麻疹疑似病例中,暴发病例106例,散发病例73例;提示我市麻疹、风疹以暴发为主,1999年暴发,2000年只有少部分散发病例,ELISA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用于麻疹血清学早期诊断敏感性较高,其结果与血清标本采集时间及标本及时送检率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庞红  刘红联  吴美华 《疾病监测》2007,22(3):184-186
目的分析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麻疹的流行情况,评价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长宁区麻疹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6例麻疹疑似病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85.90%。不同年龄组间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8月龄组和20岁的成年人组IgM抗体阳性率较高,而8月龄至4岁及5~19岁组阳性率较低。不同免疫史组间IgM抗体阳性率差异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有免疫史组的阳性率低于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组。不同采样时间IgM抗体阳性率不同,出疹当天采集的血清阳性率最低。结论继续做好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工作,控制成年人麻疹病例的发生,提高麻疹实验室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促进麻疹的控制与消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2008-2016年北京地坛医院麻疹疑似病例进行Ig M抗体检测,了解该院麻疹流行趋势,为麻疹防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6年12月报告的4194例疑似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疑似麻疹病例的血清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6年共检测麻疹疑似病例4194例,检出麻疹Ig M抗体阳性1936例,阳性率为46.16%.2009年和2010年麻疹Ig 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49%和63.38%,明显高于其他年份.麻疹Ig M抗体阳性率以2、3、4、5月较为集中,在春季麻疹流行出现高峰.不同性别人群之间,麻疹Ig 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478).小于1岁的婴儿麻疹Ig M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1.21%,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64,P<0.001).结论 小于1岁的婴儿为高发人群,应提高其麻疹免疫水平,但也不能忽视成年人的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荔湾区麻疹、风疹疑似患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为荔湾区今后更好地开展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2~2015年在荔湾区各医疗机构门诊检测的麻疹、风疹疑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疹诊断标准》WS296-2008和《风疹诊断标准》WS297-2008要求开展麻疹IgM抗体和风疹IgM抗体检测,标本合做登革热IgM抗体检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人群麻疹风疹病毒感染流行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调查麻疹、风疹疑似患者336例,麻疹IgM抗体阳性70例(20.8%),风疹IgM抗体阳性22例(6.5%),其中1例同时呈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合并双重感染率为0.3%;登革热病毒IgM抗体阳性77例(22.9%),1例同时呈麻疹、风疹、登革热IgM抗体阳性,合并三重感染率为0.3%.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在<6岁或21~<41岁、居住在荔湾区南片的人群为麻疹感染的风险人群;年龄在11~<31岁的人群为风疹感染的风险人群.结论 政府及有关部门需加强本区免疫规划管理,做好常规免疫,查漏补种,消除免疫空白,阻断病毒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血清麻疹IgM抗体的检测为麻疹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抗体捕获ELISA法测定。结果:202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IgM抗体阳性153人,阳性率75.7%。结论:麻疹IgM抗体阳性检出率与血清标本的采集时间有关,此次中卫市的麻疹以暴发流行为主。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1999年177例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实验室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全省 1999年 177例RFIs病例进行麻疹IgM抗体测定 ,结果阳性率为 59.30 % ;对麻疹抗体阴性的样本补做风疹IgM抗体测定 ,结果风疹抗体阳性率达 45.80 %。结果分析表明 ,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 4~ 14岁儿童 ,占 89.20 % ,阳性病例中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占多数 (73.33% ) ;流动人口占病例的相当比例 (20.90% ) ,其中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 2 0例 ,大多为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 (17例 ,占 85.00 % )。以上结果表明 ,我省应加强麻疹疫苗的补种复种工作 ,并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另外 ,由于风疹的普遍流行 ,我们在做好麻疹监测的同时 ,应该注意风疹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王文思  安晓慧  朱丽君  赵玲  韩立新  方兴  王艳 《疾病监测》2022,37(10):1290-1293
  目的  了解辽宁省扩大免疫规划实施10年后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麻疹、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为及时发现免疫薄弱人群,采取针对性免疫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采集辽宁省3个地市6个县(区)共计498名健康人群血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麻疹、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分析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  结果  本次监测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4.78%,GMC为851.10 mIU/mL;风疹抗体阳性率为87.15%,GMC为40.90 IU/mL;流行性腮腺炎抗体阳性率为90.16%,GMC为330.93 U/mL。 不同地区麻疹、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和GM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麻疹GMC水平、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和GM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麻疹、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和GM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辽宁省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较高,风疹IgG抗体水平较低。 儿童和青少年抗体水平呈现随疫苗接种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的趋势,建议加强青少年组人群针对性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5.
单竹周  王芳  罗江淑 《疾病监测》2010,25(9):734-736
目的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疑似病例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为乙脑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乙脑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乙脑IgM抗体及双份血清乙脑IgG抗体,并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09年共检测黔东南州174例乙脑疑似病例血清,乙脑抗体阳性88例,阳性率为50.57%。73.86%的病例主要分布于从江、凯里、黄平、施秉、榕江5县(市)。6-8月为发病高峰。男性发病率和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女性(χ2=9.83,P0.01;χ2=4.80,P0.05)。95.45%的病例是10岁儿童。2008-2009年采集的98例血清标本中,从发病到采样时间为8~14d的阳性率最高(75.00%),其次是4~7d(67.74%)。结论黔东南州广泛存在乙脑流行,应加强防治。采用IgM抗体和双份血清IgG抗体检测对乙脑病例确诊和疫情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麻疹的实验室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单份血清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在麻疹的实验室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该院2005年1~6月间门诊诊断的疑似麻疹病例共705例,男390例,女315例,其中<8 m o 298例,8 m o~3 y 210例,3~6 y 115例,>6 y 8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nzym e linked imm unosorben t assay,EL ISA)检测血清中的抗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对抗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阴性的标本,同时检测抗风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柯萨奇病毒和埃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结果705例疑似麻疹病人中,抗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547例(阳性率77.6%,547/705),其中<8 m o248例(45.4%,248/547),8 m o~3 y143例(26.1%,143/547),3~6 y 93例(17.0%,93/547),>6 y 63例(11.5%,63/547);麻疹-IgM阴性共158例,占总病例数的22.4%(158/705)。该158例麻疹可疑病例中,45.6%(72/158)的病例通过检测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IgM而确诊。结论6 y以下儿童为麻疹的高发人群,其中8 m o以下婴儿患病率最高,提示母传抗体的保护作用不足。单份血清在麻疹实验室确诊中存在缺陷,对于麻疹IgM阴性的临床麻疹疑似病例,不能除外麻疹,应查恢复期血清以明确诊断;另外临床麻疹疑似病例需要与风疹、肠道病毒感染和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其它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南昌市青山湖区麻疹血清学监测的状况和流行特征,为更好地开展麻疹监测工作和控制麻疹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2009年全区送检疑似麻疹患者的血清112份,采用酶联免疫捕获法对112份血清进行麻疹IgM抗体检测。结果112份血清标本,麻疹抗体阳性23例,阳性率为20.54%。麻疹发病集中在3~6月,以5月份为发病高峰月,占41.07%。发病年龄构成向两极移动,以〈1岁者发病为主,占发病总人数的44.6%,且主要集中在〈8个月龄组;其次为15岁以上年龄组,占发病总人数的33.04%。外来流动人口占发病总数的61.61%。有59.82%的6岁以下麻疹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期间因其他原因到过医院就诊。结论建议重点对流动人口加强管理,提高麻疹疫苗的初免接种和复种及时性;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提高母传抗体的保护能力,控制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8.
刘永胜 《疾病监测》2007,22(5):315-316
目的 了解2006年郑州市二七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有效控制麻疹的措施.方法 对2006年郑州市二七区麻疹监测及流行病学管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麻疹疫情以散发为主,报告发病率为38.85/10万;全年均有发病,其中4~5月份(63例,27.75%)和10~12月份(101例,44.49%)发病较多;发病以0~5岁为主(177例),占发病数的74.68%;流动人口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2.57%;发病人群麻疹免疫IgM抗体阳性率为74.49%.结论 流动人群是造成麻疹发病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常规免疫仍需加强,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和免疫成功率预防控制麻疹爆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宜春市2013年-2015年麻疹监测结果,探寻麻疹流行特点和变化规律,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收集宜春市各医疗机构于2013年-2015间所有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和病原学样本(咽拭子),血清样本采用ELISA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咽拭子样本采用荧光PCR进行麻疹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99例,血清阳性标本17例,咽拭子标本651例,病毒核酸阳性标本11例.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4-9月;年龄主要分布在小年龄<8月龄、3龄组及40岁以上年龄组.结论 有必要对疑似的所有发热、 出疹病例开展麻疹核酸PCR及血清IgM同步检测.全面提高目标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消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13年江西省部分地区儿童麻疹、风疹、乙脑、乙肝、脊灰抗体水平。方法选择江西省2市4县,对前往医院就诊的非急性弛缓性麻痹的0~4岁儿童227例采集血清标本,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麻疹、风疹、乙脑IgG抗体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脊灰中和抗体。结果各疾病抗体阳性率为麻疹72.25%,风疹63.00%,乙脑87.67%,抗-HBs78.92%,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3.83%、96.92%、89.87%,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23.77、1:79.74、1:50.28。结论0~4岁调查儿童脊灰和乙脑均形成较好免疫屏障;麻疹、风疹和乙肝抗体水平较低;0~7月龄儿童麻疹、风疹抗体水平随月龄增加迅速下降,风疹下降更快,乙脑则上升;1岁~4岁儿童抗-HBs水平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