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十种煎煮法,以比较其对大黄蒽醌提出率的影响,即①水浸30min煎煮至沸,持续30mem;②不浸,煎煮至沸,持续30min;③水浸30min,煎煮至沸,持续10min;④水浸30min,煎煮至沸,持续60min;⑤水浸30min,煎煮至佛,持续120min;⑥沸水直接煎煮10min(后下);⑦沸水热浸10min;⑧45°酒浸12h,煎煮至沸,持续10min;⑨30°酒浸12h,煎煮至沸,持续10min;⑩水浸12h,煎煮,至沸持续10min。结果表明,大黄后下或用酒浸一宿,大黄蒽醌提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实验研究了10种煎煮方法,以比较其对大黄鞣质提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浸均为30min,煎煮至沸持续时间分别为10min,30min,60min和120min的大黄煎液中鞣质的含量变化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呈增长趋势。同样条件下,用水浸12h与水浸30min比较,鞣质含量前者高于后者;沸水加大黄煎煮10min,其鞣质含量高于沸水加大黄热浸10min者;同条件下,用45°酒浸与30°酒浸和水浸的比较,鞣质含量以45°酒浸为最高。  相似文献   

3.
泻心汤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其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用合煎、分煎方法制备的泻心汤中游离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含量的变化,并比较其体外抗菌作用。方法1.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泻心汤合煎液、分煎液样品中游离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进行测定。2.采用稀释法体外测试泻心汤不同煎液对常见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1.合煎液中有效成分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分煎液中的平均含量2.合煎液和分煎液对黑曲霉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有差异,但二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分煎液比较,合煎液中游离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较高;合煎液对黑曲霉菌抑菌作用强,而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分煎液更强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试通过对豆蔻不同后下方法及煎沸时间制得的煎液中挥发油含量的测定,寻求科学,合理的豆蔻入煎方法和煎沸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豆蔻采用常规后下方法入煎,无论煎沸时间长短,煎液中挥发油均极微量,而采用入煎前浸泡30 min、后下煎沸完毕立即连罐冷水浴放置15min后再过滤取汁的方法,则煎液中挥发油含量最高,最佳煎沸时间为10 min。  相似文献   

5.
不同制备工艺葛根芩连汤抗炎抑菌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混煎液、分煎液、有效成分提取物3种不同制备工艺制备的葛根芩连汤进行抗炎、抑菌作用实验研究,对比其抗炎抑菌作用的异同。方法: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混煎液组、分煎液组、有效部位提取物组及生理盐水组,ig给药1.95 g·kg-1,连续7 d。含药血清体外抑菌试验:ig给药20.475 g·kg-1,连续7 d,采集分离大鼠血清。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以及含药血清体外抑菌实验模型,评价其三者的抗炎、抑菌作用。结果:与混煎液和分煎液比较,有效成分提取物(1.95 g·kg-1)明显缓解了小鼠耳廓肿胀(P<0.01),其含药血清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沙门菌等10种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葛根芩连汤有效成分提取物对化学刺激所致炎症的缓解作用及其含药血清的体外抑菌作用,优于混煎液和分煎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2种常见中药免煎颗粒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96孔板倍比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酒黄连免煎颗粒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最强,MIC为15.63mg/ml,黄芩MIC为31.25mg/ml,黄连片及大黄MIC均为62.5mg/ml,连翘抑菌作用弱,MIC为250mg/ml,黄柏、苦参、黄芪、牛膝、昆布、牡蛎、当归无抑菌作用。结论 :酒黄连、黄芩、黄连片、大黄免煎颗粒剂对大肠埃希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连翘抑菌作用弱,黄柏、苦参等无抑制作用;酒黄连的抑菌作用大约是普通黄连片的4倍。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配伍甘草前后附子化学组分在煎煮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确定附子配伍甘草的最佳煎煮条件。方法:测定不同时间附子单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总碱和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以确定最佳煎煮条件,继而考察最佳煎煮工艺所得汤液的大鼠心脏毒性。结果:在0-90min煎煮过程,附甘配伍前后其乌头总碱和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30min达两者综合的峰值;煎煮30min的单附煎液和附甘合煎液均表现出一定的大鼠毒性,而附甘合煎液心脏毒性较小。结论: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存性”的最佳煎煮条件为大火煮沸后小火微沸保持30min。  相似文献   

8.
基于化学组分动态变化的附子配伍甘草煎煮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与甘草配伍前后,附子化学组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确定附子配伍甘草的最佳煎煮条件。方法:测定不同时间附子单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中乌头总碱及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确定最佳煎煮条件;考察最佳煎煮工艺所得汤液的大鼠心脏毒性。结果:附子-甘草配伍的最佳煎煮条件为大火煮沸后小火微沸保持30 min;在煎煮0~90 min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的乌头总碱及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30 min时达两者综合的峰值;煎煮30 min的单附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均表现出一定的大鼠毒性,但合煎液心脏毒性较小。结论:优选的配伍煎煮工艺可为中药复方及临床应用中附子的"减毒存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科于1996年1月~1997年12月,用大黄生肌膏治疗褥疮1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32岁;褥疮多发生在骶尾部、髋部;最大面积8×6cm;治愈时间最长24d最短5d,平均治愈时间为12d。2制作方法取生大黄100g,加水300ml,煎沸20min,过滤。再加水300ml,煎沸15min,过滤。两次滤液浓缩至100ml,即为所用之大黄煎出液。然后,每100g凡士林中加入30ml大黄浓缩液,使其成为30%的大黄育,再将轻粉1g、五倍子130g、铜绿1.5g研成细末,掺入大黄膏内,即为大黄生肌育。3典型病例王×,女,83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用合煎、分煎方法制备的三拗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变化,比较体外抗菌作用。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2%乙酸(35∶65)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分析三拗汤合煎液和分煎液样品中甘草酸的含量。采用稀释法体外测试三拗汤不同煎液对常见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三拗汤合煎液中甘草酸的平均含量大于分煎液中甘草酸的平均含量。三拗汤合煎液对绿脓杆菌有抑菌作用,而分煎液没有;合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略大于分煎液。结论:与分煎液比较,合煎液中甘草酸的含量较高,抑菌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高压煎药机煎药法对大黄煎煮液的影响.方法:以大黄标志性成分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为定量指标,用HPLC法分析两种煎法的含量。结果:高压煎药机煎出的溶液中指标成分未被破坏,且含量要高于传统"后下"煎法。结论:大黄制备汤液时不必"后下",应与其它药同煎20~30m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用合煎、分煎方法制备的泻心汤汤剂中黄芩苷含量差异及体外抗菌作用比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AgilentHypersil ODS-C18色谱柱(5μm,4.6×125 mm),以甲醇-水-磷酸(35∶65:0.2)为流动相,流速为1 m l.m in-1,检测波长为270.8 nm,分别测定泻心汤和煎液和分煎液样品中黄芩苷的含量;采用稀释法体外测试泻心汤不同煎液对常见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泻心汤和煎液中黄芩苷的平均含量显著小于分煎液中黄芩苷的平均含量;泻心汤和煎液对黑曲霉菌的抑菌作用大于分煎液、分煎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大于合煎液。结论与合煎液比较,分煎液中黄芩苷的含量显著偏高;体外抗菌作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用合煎(传统汤剂)、分煎(配方颗粒汤剂)方法制备的鸭掌散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变化,并比较其体外抗菌作用。方法①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Diamonisl C18柱(250 mm×4.6 mm,5μm),甲醇-0.2 mol/L醋酸胺溶液-冰醋酸(67∶33∶1)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50 nm。分析鸭掌散合煎液和分煎液样品中甘草酸的含量变化。②采用稀释法体外测试鸭掌散不同煎液对常见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①鸭掌散分煎液中甘草酸的平均含量大于合煎液中甘草酸的平均含量。②鸭掌散分煎液对福氏痢疾杆菌有抑菌作用,而合煎液没有;合煎液对白色葡萄球菌、黄曲霉菌的抑菌作用大于分煎液。结论与传统汤剂比较,鸭掌散配方颗粒汤剂中甘草酸的含量较高,抑菌谱较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用合煎(传统汤剂)、分煎(配方颗粒汤剂)方法制备的鸭掌散汤剂中麻黄碱含量的变化,并比较其体外抗菌作用。方法①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Diamonisl C18柱(250 mm×4.6mm,5μm),乙腈-0.1%磷酸(5∶95)为流动相,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07 nm。分析鸭掌散合煎液和分煎液样品中麻黄碱的含量变化。②采用稀释法体外测试鸭掌散不同煎液对常见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①鸭掌散分煎液中麻黄碱的平均含量大于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平均含量。②鸭掌散分煎液对福氏痢疾杆菌有抑菌作用,而合煎液没有;合煎液对白色葡萄球菌、黄曲霉菌的抑菌作用大于分煎液。结论与传统汤剂比较,鸭掌散配方颗粒汤剂中麻黄碱的含量较高,抗菌谱较广。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以试银灵指示剂的硝酸银容量法测定生为 苦杏仁不同煎沸时间和后下煎煮时间制得的煎液中苦杏仁甙的煎出量,测定结果以 杏仁20~30分钟内煎沸所得的煎液出率最高。无论是生杏仁或 杏仁,如采用后下的方法煎煮,煎出率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配伍对黄连急性毒性和小檗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黄连的有关毒性问题,本实验观察了黄连、小檗碱及黄芩、甘草配伍对黄连急性毒性和小檗碱含量的影响。1 实验材料1.1 药物 黄连、黄芩和甘草均购自北京市药材公司,经乐崇熙研究员鉴定黄连为味连Coptis chinesis Franch.黄芩为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甘草为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分别称取药物,加蒸馏水适量浸泡30min后,加热至沸,第1次沸30min,第2次沸20min,分别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每毫升含生药0.5g制成煎液备用。取煎液放置过夜,第2日滤取沉淀,所得沉淀分别以2000rpm离心,置低温干燥箱内干燥24h,保存于干燥器内备用。  相似文献   

17.
<正> 治疗方药:马齿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五倍(?)黄柏15g。纱布(?)煎,沸后5min将药汁倒入盆(?),先熏后坐浴。每日2次,每次20~30min。肛门瘙痒加苦参、白藓皮、百部;肛缘肿痛炎症较重伴色青紫者加大黄、二乌、芒硝、赤芍;术后肛缘水肿加明矾、车前  相似文献   

18.
药物:当归、生地榆、大黄、黄柏各30克,朴硝60克。用法:将前四味药加水2000毫升,煎沸稍停,去滓,取药液,加入朴硝,置于盆内,坐浴熏洗,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四逆汤中干姜与其他药味配伍后,姜辣素成分6-姜辣素,8-姜辣素和6-姜烯酚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四逆汤、干姜单煎液、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甘草合煎液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供试品中3种姜辣素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1%冰乙酸(A)-乙腈(B)梯度洗脱(0~30 min,60%~10%A;30~35 min,10%~60%A),检测波长275 nm。结果:干姜配伍不同药味后,3种姜辣素成分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干姜-甘草合煎液四逆汤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单煎液。结论:干姜配伍附子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升高,可为干姜可助附子回阳救逆提供参考;干姜配伍甘草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大幅度升高,为甘草配伍干姜提升温补阳气之力提供了一定实验数据;干姜与附子、甘草共同配伍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明显升高,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以共奏回阳救逆之效,体现了四逆汤组方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中大黄后下时间对阳明腑实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门诊或住院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阳明腑实证便秘患者150例。按照口服大承气汤大黄后下时间的不同,随机分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每组50例,每组均煎煮10 min、20 min、30 min、60 min、90 min。各组给药1次/d,至排出大便通气时止。观察各组用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计算不同大承气汤煎液中各游离、结合、总蒽醌类衍生物的含量。统计分析后下大黄最佳煎煮时间,从而为大承气汤临床提供用药指导。结果:1)大黄后下时间相同,煎煮时间不同会对大承气汤中总蒽醌含量有影响,2)大黄中有效成分的回归方程分别为:芦荟大黄素Y=104 681X-39 806(r=0.999 9);大黄酸Y=54967X-23 089(r=0.999 9);大黄素Y=298 764X-90 874(r=0.999 9);大黄酚Y=188 096X-38 046(r=0.999 9);大黄素甲醚Y=83 997X-28 765(r=0.999 9);3)研究表明,20 min大黄后下,共煎煮30 min时大承气汤中结合蒽醌含量最高,结合蒽醌的泻下效应较强;4)20 min煎煮30 min时,大承气汤排便时间、次数、排气时间以及肛门直肠压力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承气汤在煎煮20 min后加入大黄后共煎煮30 min的药液中结合蒽醌的含量高于其他后下时间,为其致泻作用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了中药煎煮时间过短或过长,防止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