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两种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远端蒂皮瓣成活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岛状筋膜皮瓣成活率并探讨皮瓣静脉回流。方法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10个皮瓣。A组采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皮瓣(节段穿支动脉伴行);B组采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皮瓣(轴性动脉伴行)。观察两组皮瓣的成活情况并取蒂部组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皮瓣成活率为(15.2±16.7)%,B组皮瓣成活率为(94.1±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蒂部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蒂部由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小的穿动脉及周围结缔组织构成,小隐静脉腔形成大的血栓;B组蒂部包含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及结缔组织,小隐静脉通畅未见血栓。结论有轴性伴行动脉的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皮瓣成活率高,静脉容易回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两种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岛状筋膜皮瓣成活率并探讨皮瓣静脉回流.方法 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10个皮瓣.A组采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皮瓣(节段穿支动脉伴行);B组采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皮瓣(轴性动脉伴行).观察两组皮瓣的成活情况并取蒂部组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皮瓣成活率为(15.2±16.7)%,B组皮瓣成活率为(94.1±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蒂部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蒂部由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小的穿动脉及周围结缔组织构成,小隐静脉腔形成大的血栓;B组蒂部包含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及结缔组织,小隐静脉通畅未见血栓.结论 有轴性伴行动脉的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皮瓣成活率高,静脉容易回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游离浅静脉皮瓣在修复伴有皮肤及动脉缺损的断指再植中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应用游离浅静脉皮瓣移植修复同时合并皮肤及动脉缺损的断指患者15例16指,术中行静脉桥接指固有动脉,同时将皮瓣的静脉与断指的近端静脉吻合,形成静脉回流.结果 术后除2例再植手指坏死伴皮瓣坏死,行残端修整,其余皮瓣成活良好.术后所有患者获得3至24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接近正常,皮瓣感觉部分恢复.结论 游离浅静脉皮瓣是复杂断指再植术中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血液循环途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血液循环途径 .[方法 ]选用中国家兔 30只 ,将每侧兔耳视为 1例 ,共 6 0例 ,随机分为 2个组 :A组 30例 ,切断中央动脉和前后边缘静脉 ,保留中央静脉和耳背神经 ;B组 30例 ,切断中央动脉、耳背神经和前后边缘静脉 ,仅保留中央静脉 ;将A组皮瓣 30例和B组皮瓣 30例 ,分别于术后第 3,5 ,7,14d和 2 8d ,自皮瓣静脉远心端注入 30 0mL/L墨汁灌注液 .[结果 ]乳头下层与浅筋膜微静脉网内有大量墨汁灌入 .[结论 ]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的血液循环途径为静脉干远心端微静脉微静脉网微静脉静脉干近心端 .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因外伤、治疗不当引起的四肢皮肤缺损和骨外露较为多见,传统治疗困难。作者自1993年以来,采用带腓浅神经的腓浅动脉皮瓣局部转移、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3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显微解剖腓浅动脉皮瓣,是以腓浅动脉为血管蒂的皮瓣,属于小腿前外侧肌间隔血管类型,位于腓骨长肌与趾长伸肌之间,腓浅神经经该肌间隙下降浅出。在肌间隙内,腓浅动脉和两条伴行静脉在腓浅神经的前外方与之伴行。腓线动脉在胖骨小头下47.3mm,发自胫前动脉,根部外径1.0mm,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1.9和1.6mm,与胖浅神经紧密相伴。有2…  相似文献   

6.
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临床应用12例,其中示中环指背侧4例、掌侧5例、拇指背侧3例。所选血管、神经均为指动脉、指背静脉及指神经。结果游离移植12例全部成活,成功率100%。结论 应用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切实可靠的方法,切取皮瓣大小在1.2cm&#215;1.5cm~4.0cm&#215;6.0cm之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第一掌骨颈桡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基础,并对手指软组织缺损进行游离移植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本研究取新鲜成人前壁、手标本8例制作解剖标本,用天然橡胶乳浆灌注标本并进行固化处理,之后进行解冻、解剖并分析其解剖基础,同时采用第一掌骨颈桡侧穿支皮瓣对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进行游离移植修复,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8例解剖标本中,均存在第一掌骨颈桡侧穿支,真皮下浅静脉和第一掌骨颈桡侧穿支伴行静脉组成皮瓣静脉回流系统,主要的皮瓣神经即为前壁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分支;15例患者皮瓣成活情况良好,患者能正常的进行手指屈伸.结论 第一掌骨颈桡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效果较好,皮瓣成活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足底皮瓣血管神经的巨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手术显微镜观测了50侧成人尸体足底皮肤的血管和神经。足底中间区皮肤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足底内、外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发生的皮动脉支数、外径和分布范围都优于足底内侧动脉,设计足底皮瓣时,应予重视。翻起足底皮肤,皮动脉在浅筋膜表面呈点状分布。在足的跟部、蹠骨头部和中部,皮动脉点的外径、单位面积的点数和总截面积,彼此间均有显著差异。这与足底的不同部位承受不同重力的功能密切相关。足底皮动脉大多有一支静脉伴行,它们可经足底内、外侧静脉汇入胫后静脉,也可经足底浅静脉网汇入足背浅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微血管内径的形态变化过程 .[方法 ]选用家兔 72只 ,将每侧兔耳为 1例 ,共 144例 ,随机分为 3个组 :A组 5 4例 ,切断中央动脉和前后边缘静脉 ,保留中央静脉和耳背神经 ;B组 5 4例 ,切断中央动脉、耳背神经和前后边缘静脉 ,仅保留中央静脉 ;C组 36例 ,保留中央血管和耳背神经 ,切断前后边缘静脉 ,作对照组 .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墨汁灌注透明等方法 ,观察皮瓣微血管内径在不同时期的形态变化 .[结果 ]术后A ,B两个组微血管内径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粗 ,于术后第 3,5 ,7,14d ,A组与C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B组与C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结论 ]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微血管内径需要 2 8d才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  相似文献   

10.
将50例成人尸体腹股沟区浅血管进行观察并综合分析。浅动脉的组合可分成四型,腹壁浅动脉向外偏移与旋髂浅动脉合干者为主型(Ⅱ型,占64%)。浅动脉在股动脉壁上的起源有由上而下,由外而前而内依次出现旋髂浅动脉、旋髂腹壁浅动脉干、腹壁浅动脉、腹壁阴部浅动脉干和阴部外浅动脉的位置规律,寻找动脉根时可以参考此规律。合干浅动脉的管径大于不合干的。独立起源的各支浅动脉中,以旋髂腹壁浅动脉干的出现率最高,管径较粗,分布最广泛也较恒定。浅组浅静脉以旋髂浅、腹壁浅、阴部外浅等静脉分别直接回流入大隐静脉为主型(占48%)。浅组浅静脉的管径比相应浅动脉的管径为粗。根据本文观察结果,为采取腹股沟区带蒂游离皮瓣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了50侧成人腹壁标本。 腹前壁每侧有外侧、内上和内下浅静脉。存在2支和3支线静脉的占80%。浅静脉中以内上浅静脉的存在最为恒定,管径最粗,收纳范围最大,平均达脐以上70.88mm,行程有规律,因此具有临床价值。 浅静脉干内都有瓣膜。瓣膜主要位于静脉的终未(即口瓣),浅静脉的下半段及脐平面上下2cm范围内。瓣膜的下方多有属支汇入。属支开口处也常有口瓣。 联系静脉瓣讨论了静脉蒂皮瓣移植后的淤血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验研究单干型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面积,选用家兔9只,将腹壁浅静脉端─端吻合于同名动脉,于腹壁制作不同面积原位再植皮瓣,以传统皮瓣与无血供皮瓣作对照组,术后观察4周内皮瓣外观。结果无血供组于第8d完全坏死,实验组最终全部成活,实验证明外径为0.56±0.07mm的动脉化腹壁浅静脉能营养14.0cm×5.5cm的皮瓣;既使受区为微血管网较少的腹壁或皮瓣吻合口感染,仍显示该种皮瓣之活力;皮瓣成活与否,于术后第10d确定为宜。  相似文献   

13.
张彬  谢庆平  陈盛 《浙江医学》2014,(6):494-496,500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小型猪腹壁下血管穿支皮瓣(DIEP)血管危象的防治作用。方法制造双后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小型猪模型10头(共20例创面),按造模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头小型猪共10例创面。所有小型猪均行腹壁下动脉外侧皮肤穿支皮瓣转移修复术,术后1h实验组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m1+丹参多酚酸盐60mg,对照组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均为1次/d,疗程14d。比较两组小型猪术后24h(T1)、3d(L)、7d(T3)、14d(T4)皮瓣皮肤血流灌注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实验组术前24h(To)、术后24h(T1)、3d(T2)、7d(T3)、14d(T4)凝血四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大体观察术后皮瓣血管危象的发生率;14d后计算两组小型猪皮瓣的存活面积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血流灌注量实验组各时间点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T3明显大于术后前3d(P〈001);(2)实验组L、L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RBC压积、RBC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RBC变形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3)实验组各时间点凝血四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实验组皮瓣血管危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1;实验组皮瓣存活面积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增加小型猪DIEP皮肤血流灌注量,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皮瓣血栓形成,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提高皮瓣存活面积,而对凝血四项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闸门”技术在控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小隐静脉血流,减轻皮瓣肿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患者按入院先后时间交替分为 A 组与 B 组,A 组皮瓣对小隐静脉回流不做特殊处理,B 组应用河坝闸门原理,术中环绕小隐静脉预留丝线,术后通过橡皮筋牵引控制皮瓣血液回流及皮瓣肿胀。对两组皮瓣坏死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A 组有4例患者皮瓣发生不完全坏死,部分坏死发生率为25.0%;B 组有1例患者皮瓣发生不完全坏死,部分坏死发生率为6.2%。结论利用“闸门”技术可控制小隐静脉回流血量,减轻皮瓣肿胀,提高皮瓣成活率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侧小腿内侧皮瓣桥携游离皮瓣移植及二期大隐静脉重建修复小腿静脉营养不良性溃疡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例小腿静脉营养不良性溃疡的病例采用健侧胫后血管蒂小腿内侧皮瓣桥(含大隐静脉)携带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应用修复的皮瓣种类:侧胸皮瓣2例,股前外侧皮瓣5例。5周后血管造影显示皮瓣与周围组织之间血液循环完全建立后断蒂,断蒂时应用健肢大隐静脉重建患肢大隐静脉,改善静脉回流障碍。结果随访6个月~5年。7例皮瓣一期完全成活,二期患肢大隐静脉重建血管造影显示静脉回流通畅,溃疡根治。结论 健侧胫后血管蒂皮瓣桥(含大隐静脉)携带游离皮瓣移植及二期大隐静脉重建修复小腿静脉营养不良性溃疡的手术方法,是保证游离皮瓣高质量成活以及重建静脉系回流通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特别适用于修复小腿严重创伤或感染引起的慢性溃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指腹软组织缺损重建感觉功能寻找新的可靠供区。方法 解削11只成人冰冻尸体手,于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观察大鱼际皮肤动脉、静脉、神经来源、分支及吻合类型。其中5只手于桡动脉掌浅支分叉处选择性动脉墨汁灌注,测量皮肤染色范围。结果 桡动脉掌浅支分出点平均直径为1.38cm,皮瓣可切取面积平均为3.9cm×3cm,掌浅支于大鱼际肌深筋膜下潜行,固定发出诸多分支到鱼际筋膜及皮肤并相互吻合呈网状。静脉回流有三种途径,神经支配以桡神经浅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为主。结论 可设计以桡动脉掌浅支及桡神经浅支或前臂外侧皮神经为蒂的大鱼际游离或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重建指腹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测大隐静脉属支,为临床外科相关手术操作和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大隐静脉属支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20侧大隐静脉属支,其中14侧正常,6侧大隐静脉近侧端只收纳了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4个属支,2条旋髂浅静脉(A 及 B)各自汇入股静脉、股深静脉。旋髂浅静脉(A)走行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穿阔筋膜,于股动脉后方绕过,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77.20±1.20)mm处汇入股静脉,汇入处外径为(1.84±0.18)mm。旋髂浅静脉(B)穿入阔筋膜,跨过股神经,股深动脉,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89.64±1.30)mm 处汇入股深静脉,汇入处外径为(2.04±0.12)mm。结论:正确认识大隐静脉属支的异常特点,对于临床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髂腹股沟区血供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合理应用髂腹股沟区骨瓣和皮瓣移位或移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1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髂腹股沟区营养髂嵴前部骨质和腹部、会阴部皮肤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和吻合情况。结果 该区存在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臀上动脉深上支营养髂嵴前部骨质;腹壁下动脉、腹壁浅动脉、阴部外浅动脉和闭孔动脉营养腹部和会阴部皮肤。相邻血管之间互相吻合,彼此互补。结论 临床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带血管蒂的骨瓣、皮瓣行移位或移植术,并利用其互补性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血管外科和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72具尸体的大隐静脉主要属支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主要属支注入类型分五大类型;最上属支以腹壁浅静脉和旋髂浅静脉为主,最下属支以股内侧浅静脉为主;注入处外径(平均)最大者为股外侧浅静脉,至隐股点距离(平均)最长者为股内侧浅静脉。结论:在大隐静脉相关手术时,应至少寻找并结扎三支或以上属支;寻找属支时,应在隐股点下方50mm左右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的体表投影及不同头位下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的关系,为经侧裂入路手术提供空间量化参考数据。方法: 在30侧(15例)用甲醛溶液固定的湿性成人头颅标本上,用红色乳胶灌注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分别从左右翼点入路开颅,在标本上确定坐标轴,测量M1分叉部在此坐标系投影的数值。观测不同头位下M1分叉部和侧裂浅表静脉的关系,并测量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之间的垂直距离。结果: M1分叉部投影左侧x值为(26.56±3.03)mm,y值为(46.71±4.24)mm;右侧x值为(27.03±2.92)mm,y值为(45.48±4.20)mm。在以x=25.0 mm、y=45.0 mm为圆心,10 mm为半径画成圆的范围内共有M1分叉部的投影27侧,占90.00%。尸头向对侧旋转30°时,M1分叉部均在侧裂浅表静脉的额侧,旋转60°时左侧4例、右侧5例M1分叉部位于侧裂浅表静脉的额侧,其余均在侧裂浅表静脉的下方。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之间的垂直距离左侧为(14.60±2.27)mm,右侧为(15.03±2.36)mm。 结论: M1段真正分叉总在岛阈的最高处,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之间的关系和头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