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方法,本课题选择了30例在接受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后,体温仍高于39℃的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了静脉降温观察(即在患者静脉中滴注低温液体,起降温作用)。结果发现:静脉降温对中枢性高热有显著疗效(P<0.01),降温有效率高达100%。同时,本课题尚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低温液体滴注试验,评估滴注前、中、后生命体征及心电图、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最后结果表明:静脉降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温方法,尤其适合于中枢性高热。  相似文献   

2.
中枢性高热静脉降温法临床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为了探讨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方法,本课题选择了30例在接受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后,体温仍高于39℃的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了静脉降温观察。结果发现:静脉降温对中枢性高热有显著疗效,降温有效率高达100%。同时,本课题尚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低温液体滴注试验,评估滴注前,中,后生命体征及心电图,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冰毯物理降温方法在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重症医学科治疗的中枢性高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中枢性高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20例采用冰毯降温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的冰块或者乙醇擦浴降温治疗.结果:冰毯降温速度快、效果明显.结论:冰毯物理降温治疗方法可有效达到降温效果,同时能够保护脑细胞,利于改善患者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4.
李凌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8):1887-1888
目的:探讨冰毯机的降温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8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中枢性高热的患者使用冰毯机持续物理降温治疗,在降温过程中应用相应的护理技巧。结果:使用冰毯机降温效果明显,患者体温均能平稳降至预设定的温度。结论:应用冰毯机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高热的患者降温临床效果显著,利用冰毯机的自动控温系统可有效的使高热患者体温平稳匀速下降,降温作用持久而恒定,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治愈率。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更可为医生的临床治疗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患者方便有效的降温方法。方法:将115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高热的患者随机分成传统降温组53例和程序降温组62例。传统组按传统降温法在患者发热时实行降温,体温正常时停止降温;程序降温组按照预测评估、降温措施、降温速度、体温监控、复温管理、症状监测6个程序进行并实施亚低温管理。结果:两组降温方法比较,程序降温组降温有效率为66.13%,传统降温组降温有效率为35.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程序降温组意识状态评分(Gasgow评分)于降温后较传统降温组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程序降温法对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优于传统降温法,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是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患者方便有效的降温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枢性高热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异常所产生的高热。持续高热会加速患者机体各器官的衰竭,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降温方式十分重要,而物理讲温时中枢性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本文从物理降温的时机、使用范围和降温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各种降温方法都有其利弊,我们应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9例中枢性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患者体温由39~40 ℃,降至37~37.5 ℃.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给予精心降温护理.体温得到很好的控制,降低了患者脑和全身的基础代谢率、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阻断脑对神经元的毒性,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对9例中枢性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患者体温由39~40℃,降至37—37.5℃。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给予精心降温护理。体温得到很好的控制,降低了患者脑和全身的基础代谢率、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阻断脑对神经元的毒性,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高热患者施行硫酸钠冰帽降温的效果。方法:将47例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高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采用自制硫酸钠冰帽冷敷头部,对照组采用普通清水冰帽冷敷头部,观察两组降温效果及两组冰帽各时间点的形态和温度变化。结果:实验组戴冰帽后0.5h、1h、4h、24h体温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戴冰帽0.5~3h后降温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酸钠冰帽降温效果、速度、维持时间优于普通冰帽,可广泛应用于临床重度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高热患者。  相似文献   

10.
苏国红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8):1706-1707
颈髓损伤易导致高位截瘫,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气温变化丧失调节能力,易产生中枢性高热[1].物理降温是临床高热病人首选的降温方法.清水冰袋存在与体表面积接触少,难以固定,低温维持时间短的缺点.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将10%盐水冰袋用于颈髓损伤并中枢性高热病人降温,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0月~2005年9月,我院对8例脑卒中伴中枢性高热患者采取降温措施,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将15例体温在39℃以上的中枢性高热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例,男4例,女3例,平均65岁,采用物理及药物降温;实验组8例,男5例,女3例,平均61岁,采用冰毯降温治疗.  相似文献   

12.
脑外伤高热患者降温方法的探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320例脑外伤高热患者采用4种降温方法的分析比较,认为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高热患者应选择不同的降温方法,在降温过程中应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加强高热护理,中枢性高热患者应尽早使用冰毯降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效果。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将30例中枢性高热患者按病种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物理降温+低温药液滴注)和对照组(物理降温+常温药液滴注)各15例,观察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后2、6、10、14、18h耳温变化及72h后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前后体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在各时间点体温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前后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组间差异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后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确切,且未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患者体温测量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枢性高热是脑卒中病人较严重的并发症,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并控制高温是减轻脑细胞损害,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之一[1]。脑局部物理降温是抑制中枢性高热的有效手段,体温作为其最重要的监测指标,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本文就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患者体温测量的护理现状综述如下。1中枢性高热的特点中枢性高热有以下特点:(1)非感染性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2)体温在发病早期可骤然升高到39℃以上,多是稽留热,体温分布不均匀,四肢皮肤温度不高,而头部及躯干温度增高,双侧皮肤温度不对称;(3)单纯药物降温效果差,而物理降…  相似文献   

15.
中枢性高热是因为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其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引起。中枢性高热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导致脑血管扩张,增加脑部代谢及自由基释放,加重脑水肿和脑细胞损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加强对中枢性高热的防治及护理十分重要。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许多弊端.现多作为其他降温治疗的辅助措施。目前使用较多的降温措施有冰毯、冰帽、静脉降温、冰水灌肠及冬眠疗法等。但在这些治疗措施实施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在实际临床操作过程中,要重视预防这些情况的发生,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其造成的危害。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在重型颅脑外伤伴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4月20日至2011年4月20日入院的87例重型颅脑外伤并发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分别采用CRRT治疗或药物降温方法在降温效果、改善GCS评分及预后的比较结果.结果:CRRT组平均体温达标时间为(110.3±27.3) min,对照组为(165.7±58.8)min,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CRRT组及对照组在24 h内体温复燃率分别为71.0%、78.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RRT组与对照组两组的28 d死亡率分别为38.7%、51.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GCS评分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RRT在中枢性高热患者中降温效果优于对照组,但利用CRRT技术来降低过高体温以达到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率的临床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36例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水循环式亚低温治疗仪进行治疗,记录和观察降温效果。结果 36例患者中18例显效,14例有效,总有效率达88.9%。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亚低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明确,操作简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红娣 《护理研究》2005,19(3):193-195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 ,可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 ,加重脑细胞损害而危及生命。因此 ,必须掌握好降温时机、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有效地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 ,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枢性高热特定的、方便有效的降温方法.方法根据中枢性高热的诊断标准,将108例病人随机分为传统降温和程序降温两组.传统组按传统降温法在病人发热时实行降温,体温正常时停止降温,程序组按照预测评估、降温措施、降温速度、体温监控、复温管理、症状监测6个程序进行并实行亚低温管理.结果两组体温效果比较,传统组有效率为31.14%,程序组为84.38%.传统组死亡率为35.71%.程序组为25%.结论两组方法相比,程序降温组优于传统降温组,并可提高意识状态评分,在临床上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4种降温方法对颈髓损伤并中枢性高热患者的效果比较。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8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70例,分别为酒精擦浴组、冰袋组、药物组、冰毯组。比较4种不同降温方法的效果。结果 4种降温方法均能使颈髓损伤并中枢性高热患者达到降温效果。但冰毯与其他3种降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3种方法相互比较,降温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髓损伤并中枢性高热患者用冰毯降温较酒精擦浴、冰袋、药物3种降温效果好,且能按设定的温度值平稳降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