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旁治法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师已习惯于认病、辨证(分型)、对证处方用药的程式,讲求治法必须切对病证,使证与治“丝丝入扣”,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的原则,对于某些不对证却能获效的事实则缺乏足够认识。其实,论治过程极其复杂,治法有常有变,远不限于“证同治同,证异治异”的范围。作者涉阅古籍,发现有关证此治彼、一证歧治、数证一治的论述颇多,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提出旁治一法,以与正治、反治鼎足,作为后二者的补充。所谓旁治,即从旁而治,简言之,旁治就是对既定之证,采取与其病机部位、性质或时态不相切合的治法治疗。于是,旁治法从理论角度而言就有旁性、旁位和旁时而治的区别。旁治当是整体观念在论治过程中的体现,人体之整体性、病因之联系性、正邪之相对性为旁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正治相比,旁治终属权宜之计,必须掌握其运用时机,才能补正治之不足,使治疗臻于完善。本文除对旁治理论作简要介绍外,并附临床验案佐证。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痛证辨治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时痛证的认识和诊治,原渊流长,积验宏丰.《黄帝内经》奠定了痛证理论基础,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痛证证治开创了中医学理法方药兼备的捕证群治先河,对后世辨治病证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概述如下,以昭医圣痛证群治规范。IK表止法法适应于表邪不解之头痛、身病、支节烦痛症者,其中可视情分为解肌清热之桂枝汤、发汗散邪之麻黄场、发汗解表之大青龙汤、疏解表邪之柴胡桂技汤、温里和表之五警散、温阳救表之四逆场等证。2泻下止法法针对腹部胀满疼痛或燥实于结而分别治以泻热行滞之大柴胡汤、清下燥结之调胃承气场及攻下操结之大承…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张磊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辨证思维模式,即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辨有症状之证与无症状之证,注意其隐;辨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注意其因;辨顺易之证与险恶之证,注意其逆;辨正治之证与误冶之证,注意其伤。  相似文献   

4.
盗汗证多责之阴虚,治以养阴为法,自汗证多责之阳虚,治以温阳为法。但不能从一而论,治疗盗汗不可偏执一面,须详察病机,辨证治疗。笔者从阳虚辨治盗汗,疗效颇好,现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伤寒杂病论》及相关研究医籍为蓝本,对《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头痛证治条文进行梳理,涉及表证头痛、半表半里证头痛、里证头痛、表里同病头痛。治用解表、清、泻、温里之法,表里同病者,分清主次,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诸痞证治浅析张继算安徽繁昌县峨桥镇梅山村(241205)关键词:伤寒论/痞证/治疗1痞证的含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本条说明气痞一证,其按之软可与结胸证鉴别,因...  相似文献   

7.
久汗怪证治验江都市宜陵中心医院(225231)仇璧庭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虚,营卫失调,津液外泄所致。阳虚自汗者,治宜温阳固卫;气虚阴耗者,治宜益气养阴;肝火湿热者,治宜清肝泄热化湿,并佐以固涩敛汗之品。此为临床治疗之常法。然而,...  相似文献   

8.
临证误辨话医道杜修明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证有阴阳错杂之变,而疗有常法之策,更有变法之治,若不能见微知著,执一拘泥,定会辨证失利。而失治误治之证就可见了,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今举迷途急返2例,意在警醒同道。例1:晏妻,女,年已六旬,因每食后腹胀...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郁证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继承《内经》创立了治郁诸法,散见于六经之中。笔者将其归纳为气郁证治、火郁证治、水郁证治、痰郁证治、湿热郁结证治、血郁证治六法,并结合典型病例论述了郁之联系和区别、治则治法、方药方义等。并且指出《伤寒论》之诸多治郁之法内涵广泛、匠心独运,对后世影响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肝阳虚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肝阳常有余”之由来、肝阳虚证之渊源及考证、肝病病机及临床表现、治肝之方药等方面,对肝阳虚证进行探讨,并附临床资料加以辅证。  相似文献   

11.
赵桂芝 《河南中医》2006,26(3):12-13
张仲景之《伤寒论》很好地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太阳病变证(坏病)更是提出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对太阳病变证中诸虚证治疗时,仲景谨察病情之轻重、标本之缓急、以及虚之所在,分而治之。或虽虚而症状轻微,可不药而愈;或细分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虽病机证候相同(或相似),但表现的症状不同,则治疗时方药亦不同;或虽有相同(或相似)症状,但病机证候不同,故治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王清任在临床上特别重视对气虚证的辨治,总结出60种气虚证,其中半身不遂内有40种气亏之证,小儿抽风门有20种气亏之证。创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半身不遂之气虚,可保立苏汤治疗小儿抽风之气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胡娜 《世界中医药》2008,3(1):25-26
《伤寒论》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脉是第一位,症是第二位,它是有主次的不同,因此,朱老在临床过程中始终把脉作为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介绍张重华老师治鼻渊之经验,从张师对鼻渊证的论述、证治法则、用药心得诸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5.
疑难怪证话异治武进县中医院(213161)薛红良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之精华所在,随证而施,应不拘一方一法。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曾遇多例顽证怪证,久治罔效。后经详细追问病史及平素之喜恶疾苦,反复察舌切脉,认真辨析,大胆用药,终获良效。现举四例如次:1操湿治...  相似文献   

16.
李文龙 《河南中医》2011,31(10):1088-1089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的辨治规律。真寒假热之证,当辨明疾病本质,治宜破阴回阳,宣通内外上下;内外寒热并见之证,当分清表里虚实,治宜外散表寒,内清里热;上下寒热错杂之证,当分清病位病性,治宜寒温同施,上下兼顾;寒热互结中焦之证,当明辨痞满虚实,治宜寒热并用,通上下交阴阳。  相似文献   

17.
杜文采 《江苏中医》1995,16(8):40-41
心劳证与今之“心肌劳损”近似,晚清名医费伯雄创制宅中汤为治疗此证之良方,文中对心劳的性质、证治及其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吴锦发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2):538-538
瘀热证治略论吴锦发福建省厦门中山医院中医科(厦门361000)热或毒与血瘀互见、搏结之证,即为瘀热,瘀毒证。如《伤寒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所述即下焦蓄血,热结血瘀之证治。此症临床常可见到,但...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痰瘀痹阻证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101例中风病痰瘀痹阻证的分析,认为该证候可见于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当辨痰瘀之有无与主次,而治痰治瘀须重调气。  相似文献   

20.
热入血室证名之管见热入血室之证名,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