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中的“升降学说”,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一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并且关系到中医中药的各个方面,用之得当,收益颇多,本文就此学说的临床应用作一探讨。1升降的概念 升、降是对立统一的一个名词,亦是自然机转的活动形态,循环不息地存在于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内属于气化学说的重要一环。《内经》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相似文献   
3.
陈可冀(1930-)教授,福建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全国政协七、八、九届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协三、四、五届常委,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开发协调领导小组顾问,人事部中国博士后专家组管委会成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病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相似文献   
4.
将临床中医师关乎心理范畴的辨证论治思维,称作心理观念,可概括为心病观、心因观和心治观。“心病”,即“心有神病”,在临床辨证论治中要重视和注意识别心理性疾病的观念,便是“心病观”;“心因”,即“病有心因”,重视和注意识别疾病的心理性病因的观念,便是“心因观”;“心治”,即“从心治病”,重视和加强对疾病采取心理性调治方法的观念,便是“心治观”。提出心病观、心因观和心治观的目的,在于提起临床医师注意,心理性疾病范围甚广,心理性病因为害颇深,心理性治法之适应症并不局限于心理性疾病,即使是一般疾病亦有必要从心理角度认识其病因并加以心理调适。这就要求临床中医应当兼具心理医师的技能,担负起兼行心理医师职责的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六味玄机     
当前,六味地黄丸的应用过泛,恐良药未达良效,因此,有必要略启六味玄机。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钱乙化裁古方金匮肾气丸而创制的补肾滋阴新方,现就组方机制及古今作用加以探讨。1配方机理1.1壮水制火论赵献可《医贯》曰:“肾虚不能制火者,此方主之。肾中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虚则火无所制,而热证生矣。名之曰阴虚火动,即刘河间所谓肾虚则热是也。熟地、山萸味厚滋补肾水,地黄、山药、泽泻润燥,丹皮益少阴平虚热,茯苓淡以渗泄,制水脏之邪,培万物之母。此说见于柯琴《古今名医方论》谓之‘壮水制火,持其…  相似文献   
6.
反佐法述略     
反佐法作为临床治病求本的变通治法 ,早在《内经·至真要大论》中就提出来了 ,其曰 :“奇之不去 ,则偶之……则反佐取之 ,所谓寒热温凉 ,反从其病也。”它作为反治法的一部分引起了历代医家的重视 ,可以说 ,能否熟练应用反佐法 ,是反映一个中医经验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反佐原则之所以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机理就在于无论是制方、制药还是用药、服药等都注意了“感以同会”(清·陈修园 ) ,因势利导 ,充分发挥了药物的最佳作用。现就反佐法的临证应用略述如下。1 制方的反佐原则—温清并用原则由于反佐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针对真…  相似文献   
7.
论治策略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治策略,即运用治法之方略,其结构形式以证态元素与治法元素前后两项组成,为由证求治之津梁。论治策略可分为正治策、权变策、矫正策、规诫策四类。正治策用于指导行使正治法;权变策用于指导行使权变治法,如反治、旁治等;矫正策则用于裁剪、修正既定治法,使之更契合于病证及病证所处内外环境;规诫策即告诫规避之策,用于临证时提醒医生避免发生治疗错误。本文概述论治策略要点,并胪列四类策略之条目示例。  相似文献   
8.
燥邪与燥证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燥证研究亟待理清燥邪与燥证关系,而古今论燥理论多有疏漏或歧义。鉴此,本文以审证求因为本,综览既往文献,从六气气化属性认识燥邪与燥证内涵,倡论燥邪之正化、兼化、从化及内外传变,以"类燥"阐释内生燥邪,分析燥邪与类燥之邪引发内外燥证之情。其后得出燥邪与燥证关系之结论:1.燥证均由燥邪所致;2.燥邪有本气燥邪、变生燥邪和内生燥邪之别,均能导致外燥证和内燥证;3.外燥证多由本气燥邪引起,内燥证多由内生燥邪引起;4.外燥证病因除本气燥邪外,尚含有六淫他邪变生燥邪成分;5.引发内燥证之内生燥邪可称作"类燥",系由阴虚血虚而津少、内火里热而伤津、寒凝血瘀湿阻痰结而滞津等原因产生;6.燥邪淫盛时,可通过经络、形体组织内外相传,故内燥证可兼见外燥证,外燥证亦可迁延而伴生内燥证;7.无论外燥内燥,倘若其证候内出现不能以燥邪属性解释之症状,则属伴有"非燥证",当责燥邪之兼夹邪气所致。  相似文献   
9.
王宁  柯岗 《新疆中医药》2009,27(6):93-94
乌鸡白凤丸出于明代,《寿世保元》一书,由乌鸡骨、鹿胶、鳖甲、人参、黄芪、当归、自芍、生熟地、柴胡等药物组成。其主要功效为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系妇科常用方,历来推为治疗妇女体虚血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之药品。我们自1987年以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勤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均配合乌鸡白凤丸口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医外治法是传统医学治疗学的重要组成之一,分为药物外治法与非药物外治法。因其给药途径的特殊,免于口服与胃肠道的运转过程,并且有简便易行,效速价廉,功专力宏等优点,更因为副作用少,顺应性好,对于儿童尤为适宜。中医儿科外治法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适应症,它集中医药物治疗与现代物理疗法特点于一身,有着良好的前景,值得深入研究,推广应用。现介绍几种小儿常见病症的外治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