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再次发生心绞痛2例,心绞痛发生率为3.57%,发生二次心肌梗死3例,二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为5.36%。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再次发生心绞痛6例,心绞痛发生率为10.71%,发生二次心肌梗死8例,二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4.29%。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焦虑评分为(76.23±2.12)分,护理后为(45.32±1.09)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焦虑评分为(77.18±2.09)分,护理后为(60.23±1.27)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为(92.32±6.36)分,对照组为(80.24±3.92)分。结论:人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路径及其应用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院中部分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200例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100例患者从住院开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100例进行常规医嘱护理方法。分析比较2组患者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8.3±1.3)d、治疗费用(7516.34±467.10)元、并发症发生率10%和卧床时间(50.32±3.19)h均少于对照组的患者的住院时间(11.5±0.9)d、治疗费用(7685.6±546.31)元、并发症发生率23%和卧床时间(68.25±8.82)h,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满意度99%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治愈率,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控制治疗成本的同时患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如利尿、吸氧和抗感染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静脉注射治疗,用药剂量为20μg/min;观察组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静脉注射治疗,用药剂量为45μg/kg;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 d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肺动脉血压(MPA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和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HR、MPAP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HR(79±9)次/min、MPAP为(25±5)mmHg、LVEF为(54.37±8.2)%;对照组分别为(89±12)次/min、(31±4)mmHg、(47.99±9.9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1.3%,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心功能改善明显,治疗效果良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合并粒细胞减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和对照组,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继续接受常规规范治疗,G-CSF组在此基础上给予G-CSF 10μg/kg皮下注射,1次/d,连续7d。住院及随访期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室功能相关指标[梗死区室壁增厚率、梗死区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 of I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除对照组WMSIofIS外,其他指标较之治疗前均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仅G-CSF组LVEF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后利用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将有助于心脏整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李素花 《四川医学》2010,31(6):814-815
目的通过研究氯沙坦治疗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的情况,探讨氯沙坦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方法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治疗组给予氯沙坦+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分别在服用氯沙坦当天及服用第7天进行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的QT间期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QT间期于治疗7d后明显降低。治疗7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QTd值分别为(38.4±9.9)ms、(49.2±10.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cd分别为(42.4±8.9)ms、(54.6±13.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8、18例(P〈0.05)。结论氯沙坦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异常情况,对预防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袁伟龙 《海南医学》2013,24(24):3689-369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96例AMI患者,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方式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36例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21.4%,治疗后LVEF为(48.3±8.6)%,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8.75%,治疗后LVEF为(57.1±9.8)%,实验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94.4%,治疗后LVEF为(66.3±9.3)%,三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观察组和对照组,三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患者与常规治疗比较具有疗效明显、安全性高的特点,但较PCI治疗效果仍有所欠缺,可作为临床治疗老年急性心肌心梗的一种急救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常规治疗组和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组。分析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48%,与常规治疗组的61.90%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组的治疗后尿量为(66.50±12.00)mL/h,与常规治疗组的(55.00±11.00)mL/h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组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0.50±4.50)%,与常规治疗组的(36.00±5.00)%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救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尿激酶(150万U/次,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观察组3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纳洛酮(0.4~1.6 mg/次,静脉注射)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110±6.3)次/min、(88.4±17.3)mmHg、(40.4±12.5)mmHg、(2.15±1.34)L/(min×m 2)、(42.4±5.8)%,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84.3±7.5)次/min、(118.5±13.7)mmHg、(70.9±10.7)mmHg、(3.91±0.98)L/(min×m 2)、(49.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具有良好效果,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术后行静脉溶栓(观察组)治疗和同期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未行静脉溶栓(对照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再通率、死亡率及30d内两组临床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再通18例,再通率为26.67%;对照组再通3例,再通率为5.00%,观察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d内临床特征变化情况观察组治疗后情况比对照组佳,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8.33%,高于对照组的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不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韦迎娜  周祥群  王芳 《海南医学》2014,(18):2728-2729
目的 观察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PCI(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PCI术后发生频发室性早搏2例,占5.26%;室性心动过速1例,占2.63%;死亡1例,占2.63%;对照组患者PCI术后发生频发室性早搏13例,占34.21%;室性心动过速6例,占15.79%;死亡6例,占15.79%。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89%,死亡率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和1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疗法对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合并心衰的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细胞动员组15例,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部位心肌并促进血管再生;对照组15例按AMI常规治疗。入院后第1天及第4、12周通过心脏超声(UCG)以及核素显像(SPECT)全面评价心功能。结果人院后4周,动员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动员组4周时UCG提示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输出量显著提高,SPECT显示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第12周时这些改善进一步加强(P〈0.01)。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可以提高AM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急救方法。方法将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脉注射液100mL+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尿量。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0%(22/25)显著高于对照组72.0%(18/25),P〈0.05。两组治疗后MAP、HR、尿量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较好,能有效减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90例AMI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烟酸缓释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猝死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以及脂蛋白a(Lpa)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8.9%)、房颤(6.7%)、心力衰竭(15.6%)、心肌梗死复发(4.4%)以及猝死率(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6.7%、28.9%、33.0%、17.7%、8.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TC(3.42±0.85)mmol/L、LDL-C(1.72±0.53)mmol/L、TG(1.40±0.27)mmol/L、Lpa(146.0±72.6)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87±1.21)mmol/L、(3.64±0.96)mmol/L、(3.68±0.95)mmol/L、(288.5±92.1)m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AMI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上医护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接受诊断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实验组中95%患者治疗效果较好高于对照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有1例出现泵衰竭,5例患者治疗后出血,临床并发症发生总发生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中5例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6例患者出现泵衰竭、8例患者出血、临床并发症发生总发生率为47.5%)。结论临床上,医护人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用药后药物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上治愈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李玉琢 《当代医学》2016,(18):96-9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的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经心肺复苏救治成功后的52例患者(复苏时间小于10 min),30例复苏后经家属同意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另外22例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并未溶栓(对照组)。比较2组冠脉再通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溶栓组30例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19例(63.33%),对照组再通3例(13.64%),2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临床疗效良好17例,良好率为56.67%,优于对照组的13.64%(P<0.05);溶栓组死亡2例,死亡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成功后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高、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0年6月住院的12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患者溶栓治疗开始前口服氯吡格雷600 mg,对照组给予300 mg,之后两组患者每日给予75 mg氯吡格雷维持剂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16%(55/61)和73.77%(45/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CK-MB峰值分别为(204.12±80.60)U/L和(315.04±85.12)U/L,达峰时间分别为(9.31±1.78)h和(15.37±4.78)h,观察组CK-MB峰值和达峰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始剂量为600 mg的高剂量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比低剂量(300 mg)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7 d,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并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心率、血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颜志敏 《当代医学》2016,(21):70-7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PCI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重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PCI治疗,研究组接受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PCI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h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研究组治疗前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分别为(53.6±12.8)mmHg、(12.6±2.1)mmHg,对照组治疗前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分别为(54.9±11.7)mmHg、(12.9±2.4)mmHg,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分别为(72.6±12.9)mmHg、(6.9±1.5)mmHg,对照组治疗后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分别为(65.3±16.8) mmHg、(7.8±2.9)mmHg,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住院时间(13.6±3.6)d、术后6个月内死亡率4%、对照组住院时间(25.7±4.9)d、术后6个月内死亡率18%,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PCI治疗重症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71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分别采用SAS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支持性心理治疗后治疗组焦虑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减轻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术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疗效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服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早期静脉溶栓、再通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通心络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溶栓前后给予通心络口服,对照组则只给予常规治疗。两组比较:再通患者的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CK恢复正常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周后的左室功能和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管内皮细胞(CEC)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溶栓再通患者分别为51例,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分别为(1266±727)U/L和(115±68)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8±815)U/L和(160±73)U/L(P〈0.05);治疗组CK及CK—MB峰值时间和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组38.3%(16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7%(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射血分数治疗组为(5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10)%(P〈0.05);室壁运动指数治疗组为1.25±0.2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4±0.24,P〈0.05;而且治疗组LPO、CEC显著降低,SOD显著升高。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患者使用通心络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对保护心肌的损伤及心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