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洋  许长鹏  陈涯  欧栓机  齐勇 《中国骨伤》2021,34(6):534-538
目的: 探讨经大粗隆双通道减压植骨加异体腓骨支撑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纳入股骨头坏死患者22例23髋,根据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Ⅱ期组13髋,年龄20~48(32.5±8.5)岁;Ⅲ期组10髋,年龄18~45(32.7±8.6)岁。应用经大粗隆的单一入路行双通道下的减压植骨及异体腓骨支撑术。植入前、后均采用Harris评分系统对髋关节功能评估;植入后3、6、12、18个月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股骨头修复以及坏死进展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18(14.6±2.1)个月。Ⅱ期组和Ⅲ期组的Harris评分分别由术前73.2±5.5和66.5±3.4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7.6±8.7(P<0.001)和77.2±14.0(P<0.05)。随访患者12个月时的X线片提示:Ⅱ期组术后改善12髋,Ⅲ期组术后改善7髋。结论: 经大粗隆双通道减压植骨加异体腓骨支撑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中青年ARCOⅡ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  相似文献   

2.
张宇飞  郝阳泉  宇文星  许珂  李辉  杨治  许鹏  鲁超 《中国骨伤》2022,35(12):1183-1188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髓芯减压术和传统髓芯减压术治疗ARCOⅠ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行髓芯减压术的ARCOⅠ期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均为单侧手术),其中行骨科机器人辅助导航下髓芯减压术患者30例(RCD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7~58(38.50±10.61)岁。行常规髓芯减压术患者30例(CCD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0~55(40.63±10.63)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并比较术前、术后24个月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RCD组随访时间21~26(23.40±1.65)个月,CCD组21~26(23.30±1.6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D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9.43±1.14)次、(153.80±22.04) ml、(33.40±1.87) min,CCD组分别为(19.67±1.32)次、(165.04±20.41) ml、(54.75±3.46)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Harris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髓芯减压术,骨科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进行髓芯减压治疗ARCOⅠ期股骨头坏死可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个性化数字模拟辅助髋臼假体精准植入在髋关节发育不良应用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2月至2019 年7月收治的11例(12髋)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男4例(5髋),女7例(7髋),年龄27~61 (46.64±12.93)岁;Crowe分型Ⅰ型8髋,Ⅱ型4髋。将术前CT薄层扫描导入Mimics 10.01软件,通过术前模拟选择合适髋臼假体尺寸及安放角度,并了解髋臼骨量缺损情况,决定术中是否需要结构植骨,测量患者术前后的双下肢长度、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髋臼旋转中心高度、髋关节中心水平距离,观察术后脱位、植骨愈合情况及臼杯松动情况,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30(23.45±3.70)个月,术后未发生假体脱位、松动、植骨均愈合。1例因术中坐骨神经牵拉出现支配区域麻木,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于术后1个月恢复。双下肢长度差由术前(31.73±5.98) mm下降至术后3个月的(4.73±1.90) mm(t=15.268,P<0.01)。术后臼杯髋臼前倾角(17.45±3.62)°、外展角(40.10±2.30)°。所有病例外展角及前倾角均位于Lewinnek安全范围内,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20.64±2.58) mm,术后髋关节水平内移距离(33.46±3.61) mm。Harris评分由术前(45.36±2.34)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91.27±2.37)分 (P<0.05)。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通过术前个性化数字模拟重建髋臼,可以更好的了解髋臼缺损情况,有助于评估髋臼假体的大小、安放角度及是否需要结构植骨,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李帅垒  孙永强 《中国骨伤》2015,28(10):924-927
目的:观察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疗效,评价髋臼骨缺损进行自体骨重建的优越性。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16例(16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1~72岁,平均56.3岁;病程3.6~37.2年;交通事故伤12例,坠落伤4例。所有患者进行系统跟踪随访,评定术后1个月髋关节疼痛指标、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总活动度变化。结果:16例(16髋)均获随访,时间11~78个月,平均27.3个月。16例(16髋)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56.2±23.4)°,VAS评分86.3±7.2,Harris评分32.6±12.6;术后1个月髋关节总活动度(181.8±17.6)°,VAS评分11.1±2.6,Harris评分86.3±7.2,均较术前改善,术后解决了疼痛和髋关节功能受限,假体位置均完好。结论: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髋臼的初始稳定性及远期稳定性均较好,自体骨植骨避免了异体骨的并发症,骨源合理利用,价格低廉,减轻了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创减压植骨配合金属骨小梁重建系统植入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应用效果,探讨早中期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采用微创减压植骨及金属骨小梁重建系统植入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共50例(62髋),男31例(40髋),女19例(22髋),发病年龄22~54岁,平均36.2岁;病程6~15个月,平均10.5个月;其中,激素性19例(23髋),酒精性25例(33髋),特发性6例(6髋);ARCO分期:Ⅰ期28髋,Ⅱ期34髋;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术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及疗效,进行股骨头生存时间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85 min,术中出血量在50~220 ml.47例(58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6个月,平均34.05个月。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CO分期中Ⅰ期患者与Ⅱ期在Harris评分、疗效及股骨头生存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减压植骨配合金属骨小梁重建系统植入术在早中期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显着改善髋关节Harris评分,增加股骨头生存时间,推迟髋关节置换术,且ARCO分期中Ⅰ期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和中长期随访情况。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4年10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的患者23例进行治疗,男10例,女13例;年龄59~82(68.4±10.4)岁。根据Evans-Jensen分型,Ⅱa型8例,Ⅱb型6例,Ⅲ型9例。根据Ficat分期,Ⅱa期3例,Ⅱb期3例,Ⅲ期9例,Ⅳ期8例。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术后7年时评估假体生存率。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出现急性假体周围感染,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出现髋关节脱位。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110(85.1±22.9)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3~92(89.8±5.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转子间骨折获得骨性愈合。23例患者假体7年生存率为95.7%。结论:对于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使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同时治疗骨折和术前症状性髋关节疼痛,具有满意的中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锻炼治疗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将符合研究标准的53例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GTPS)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男8例,女21例,年龄38~62(49.96±6.39)岁,病程6~13(8.58±1.99)个月,采用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锻炼治疗;对照组,男5例,女19例,年龄39~62(52.79±5.86)岁,病程6~14(9.04±2.51)个月,单纯采用离心锻炼治疗。分别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6个月时髋部疼痛缓解程度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VAS、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时,观察组VAS (3.20±0.81)分低于对照组的(3.87±0.61)分(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81.93±2.43)分与对照组(82.12±2.3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0),治疗成功率(58.62%,17/29)高于对照组(29.16%,7/24)(P=0.032);6个月时,观察组VAS (2.24±0.68)分低于对照组的(3.12±0.53)分(P<0.001),髋关节Harris评分(85.10±1.75)分高于对照组的(83.66±1.78)分(P=0.005),治疗成功率(82.75%,24/29)与对照组(62.50%,15/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结论: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锻炼能够显著缓解大转子疼痛综合征患者髋部疼痛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安全性可靠,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7°小颈干角和135°大颈干角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行THA患者84例,男44例,女40例;年龄45~72(53.4±8.1)岁,股骨头坏死68例(左侧32例,右侧36例),其他原因导致严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6例,病程9~36(24.0±5.5)个月。分别采用小颈干角(127°)和大颈干角(135°)假体,每组42例,术后两组患者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双下肢长度测量,不同颈干角生物力学评估,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后24个月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有2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0~36(33.0±1.6)个月。术前及术后1、6、12、24个月进行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测量,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差与术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6、12、24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VAS评分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大颈干角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小颈干角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脱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生活质量较术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且组间比较发现135°大颈干角组生活质量较127°小颈干角组生活质量更高(P<0.05)。。结论:大、小颈干角假体的THA均能较好地恢复患者髋关节的功能,但是大颈干角更能降低术后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在年轻患者Dorr C型股骨髓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Tri-lock生物短柄假体在年轻患者Dorr C型髓腔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Tri-Lock BPS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烟囱状股骨髓腔年轻患者35例(37髋),男18例(20髋),女17例(17髋);年龄21.2~38.5(32.2±3.0)岁。类风湿髋关节炎16例17髋,类风湿关节炎8例9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1例11髋。所有病例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Ⅲ级26例,Ⅱ级9例。髋臼全部采用生物型假体,均采用陶瓷内衬,股骨头采用全陶瓷头。正位X线片上股骨近段髓腔形态均为Dorr C型,置换术后行X线检查评估假体柄位置,Engh标准评价骨-假体界面稳定性,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并统计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活动度变化。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5个月,平均33.8个月。35例(37髋) 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51.2~73.5(61.8±3.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2.5~98.8(93.3±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45,P<0.01)。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0~55(46.5±8.0)°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5~130(101.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091,P<0.01)。术后即刻X线片均显示股骨短柄假体与髓腔紧密压配,末次随访时37髋均有明显股骨骨皮质增厚;22髋有不同程度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性骨吸收,其中Ⅰ度(股骨距密度低,且变圆钝)12髋,Ⅱ度(累及小转子)10髋。15髋有明显股骨骨皮质增厚,无大腿痛发生。结论:锥形柄短柄化的Tri-Lock生物短柄可良好充填Dorr C型烟囱状髓腔并有效保留良好的股骨近端骨量,表面钛微孔涂层可有效增加假体摩擦力,短小的柄端在髓腔内的指向作用可有效避免髋内外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失效后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失效后的17例高龄患者,根据从确诊内固定失效到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间隔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两组。其中,早期手术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80~89(84.88±2.79)岁;间隔1~7(4.13±1.73) d。延期手术组9例,男4例,女5例;年龄80~89(84.22±3.03)岁;间隔15~30(25.56±4.36) 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及死亡例数。术后1、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早期手术组泌尿道感染1例;延期手术组中,肌间静脉血栓2例,肺部感染1例,泌尿道感染3例,假体脱位1例。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6(14.76±1.8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失效后,早期手术同延期手术相比,其死亡率及最终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但早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让患者更早下地负重,缩短住院时间,有效减少并发症率,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中双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并介绍1种股骨"肩对肩"解剖定位标记法。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90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男39例,女51例;年龄65~96(78.0±7.4)岁;全髋56例,半髋34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7例,Ⅲ型63例,Ⅳ型20例。术中根据不同下肢测量方法分3组:健侧对比法(A组)19例,Shuck试验法(B组)28例,"肩对肩"解剖标记定位法(C组)43例。术后通过体外和影像学测量双下肢的长度差,比较3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6)mm,B组(10.3 ±4.4)mm,C组(6.8±2.5)mm;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A组(13.2±7.2)mm,B组(8.7±3.5)mm,C组(6.3±2.8)mm;所有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1)mm,B组(9.6±4.0)mm,C组(6.6±2.6)mm。经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63,P<0.01),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均高于C组(P均<0.05)。全髋、半髋关节置换两种手术方式间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0,P=0.605)。3种不同术中测量方法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分别是C组 < B组 < A组,C组的准确性最高。。结论:股骨"肩对肩"的解剖定位标记法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中,可以简单、有效、准确的减少术后双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12.
张洋  钱秀娟  董玉鹏  季卫锋  沈景 《中国骨伤》2020,33(11):1037-1041
目的:评估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降低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8年9月,采用直接前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4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和生理盐水组,各23例。其中,氨甲环酸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52~72(63.70±5.34)岁,采用氨甲环酸3 g稀释于50 ml生理盐水中,在假体置换完毕后关节腔浸泡3 min;生理盐水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55~73(61.26±5.78)岁,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相同方法关节腔浸泡。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血红蛋白值、输血例数、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血栓以及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1、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两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46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2~59个月,平均31.11个月。随访患者无髋部疼痛,髋关节功能有效改善,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术后氨甲环酸组和生理盐水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分别为(740.09±77.14)、(1 069.07±113.53)ml,术后24 h引流量为(87.61±9.28)、(233.83±25.62)ml,隐性失血量为(409.65±38.01)、(588.33±57.16)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为(24.78±2.19)、(33.57±2.9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不影响关节功能正常恢复。  相似文献   

13.
王强  冷燕奎  夏冰 《中国骨伤》2023,36(7):641-646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6例,分别采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假体组)与PFNA内固定术。假体组35例,女24例,男11例,年龄(86.2±6.1)岁;PFNA组41例,女28例,男13例,年龄(84.6±5.3)岁。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6、12个月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17(14.3±1.4)个月。假体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P<0.05);PFNA组出血量少于假体组(P<0.05);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假体组明显早于PFNA组(P<0.05);术后1、6个月假体组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组并发症少于PFNA组(P<0.05)。结论: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是一种良好选择,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及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髓芯减压植骨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与髓芯减压植骨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比较髓芯减压植骨联合PRP与髓芯减压植骨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文献,检索时间设置为2000-01-01—2022-02-15。观察指标为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VAS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股骨头塌陷率、全髋关节置换率。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0篇文献,9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10篇文献中病例数共660例,其中观察组(髓芯减压植骨联合PRP)334例,对照组(单纯髓芯减压植骨)3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VAS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股骨头塌陷率、全髋关节置换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髓芯减压植骨联合PRP可以改善髋关节功能,缓解髋关节疼痛,有效抑制或延缓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15.
张鹏  陈经勇  毕梦娜  李钟  张上上 《中国骨伤》2015,28(10):928-931
目的:观察自体骨植骨在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Ⅲ、Ⅳ型髋臼缺损中的效果。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22例25髋CroweⅢ、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25髋均进行自体骨植骨改善髋臼骨缺损,其中男3例4髋,女19例21髋;年龄43~67岁,平均55岁;CroweⅢ型6髋,Ⅳ型19髋。术前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肢体短缩,髋关节功能受限。术后12个月观察患者肢体长度恢复情况、功能恢复、自体骨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2例均获随访,时间1年3个月~4年,平均3年9个月。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植骨均融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8.30±6.13,优18例,良4例。双下肢长度差由治疗前的(3.20±0.81) cm减小到术后12个月(0.92±0.23) cm(t=14.864,P<0.05).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采用自体骨植骨能有效改善髋臼骨缺损,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丙刚  刘娜 《中国骨伤》2022,35(7):625-629
目的:观察传统髂骨取骨和保留髂骨髂嵴两种取骨方式在自体植骨手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50例需行自体植骨患者分别采用传统髂骨取骨方式和保留髂骨髂嵴取骨方式进行髂骨取骨,每组25例,其中传统髂骨取骨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2.0±7.9)岁,住院时间(20.0±5.5) d,随访时间(13.68±1.60)个月;保留髂骨髂嵴取骨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4.0±8.2)岁,住院时间(21.0±6.5) d,随访时间(14.04±1.5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取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传统髂骨取骨组手术时间为(16.20±2.51) min,术中出血量(63.20±17.73) ml,术后第1天VAS评分为4.72±1.21,骨折愈合时间(4.84±0.90)个月。保留髂骨髂嵴取骨组手术时间为(16.24±3.00) min,术中出血量(62.80±18.14) ml,术后第1天VAS评分为4.80±1.29,骨折愈合时间(4.68±0.80)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髂骨取骨手术相比,保留髂骨外形的取骨方式,简单方便,在保证取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保留了髂骨的髂嵴外形,减少术后局部不适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9 年 1 月至 2011 年12月采用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26例(35髋),男 11例,女 15例;年龄 18~65岁,平均 37.4岁。股骨头坏死 ARCO分期ⅡA期 6髋、ⅡB期 13髋、ⅡC期 16髋。采用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开窗位置位于股骨头颈交界处靠近股骨头方向,累及部分股骨头软骨。术后第 1个月及以后每 3个月定期门诊随访,依据 Harris髋关节评分及优良率评估疗效。结果 25例 33髋获得随访,失访 1例 2髋。随访时间 18~32个月,平均 2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总体 Harris 髋关节评分由术前(73.42±7.3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5.85±11.63)分;其中ⅡA 期患者由(74.50±1.76)分提高至(91.17±1.60)分;ⅡB 期患者由(73.92±8.03)分提高至(86.00±10.49)分;ⅡC 期患者由(72.60±8.29)分提高至(83.60±14.29)分。总体优良率由术前 36.4%提高至 84.9%;ⅡA 期患者由 33.3%提高至 100.0%;ⅡB 期患者由 41.7%提高至 91.7%;ⅡC 期患者由 33.3%提高至 73.3%。手术前后 Harris 髋关节评分及优良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好,能促进坏死修复,改善髋关节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技术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63(45.05±8.70)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5~68(45.00±9.44)岁。观察组行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技术治疗,对照组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技术组手术时间(65.24±5.36)min,较锁骨钩钢板组(48.81±4.72) min长(P<0.05)。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测定显示,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3.29±2.15)、(85.43±1.47)、(93.86±1.24)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为(2.76±0.62)、(1.71±0.64)、(0.57±0.51)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例肩部疼痛;对照组术后5例肩部疼痛,2例肩关节活动受限,1例肩峰下骨质吸收,两组均未出现复位丢失。结论: 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无须取出内固定,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改善情况优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杨育生  叶家宽  方勇 《中国骨伤》2021,34(5):452-457
目的: 探讨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26~67(38.5±9.6)岁。其中胫骨近端骨折8例,胫骨中段骨折7例,胫骨远端骨折6例,胫骨多段骨折2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愈合时间,比较术后3 d与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及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6个月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9(12.3±7.6)个月。手术时间50~85(55.3±5.1) min,出血量50~150(84.0±8.7) ml。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获得Ⅰ期骨愈合,骨愈合时间3~8(4.6±1.5)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由术后3 d的(110.4±15.3)°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23.7±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7,P<0.001);术后3 d膝关节VAS评分(0.22±0.74)分与术后3个月(0.04±0.2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为(86.2±11.5)分,其中优19例,良4例。结论: 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操作简便,对软组织损伤小,膝关节疼痛率低,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对于胫骨多段骨折及合并同侧下肢多发骨折的患者尤其适用,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韩晓东  邓斌  孟祥波  季现忠  孟宪庆 《中国骨伤》2021,34(12):1152-1157
目的:比较Endobutton带袢钛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手术治疗的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8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3例采用Endobutton带袢钛板固定治疗(观察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3~59(36.2±8.1)岁;Rockwood Ⅲ型6例,Ⅳ型11例,Ⅴ型6例。25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年龄22~54(34.7±6.4)岁;Rockwood Ⅲ型6例,Ⅳ型14例,Ⅴ型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nstant-Murle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24~51(30.5±6.5)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分别为(71.9±4.0) ml,(8.2±1.6) d;对照组分别为(97.6±13.4) ml,(12.8±1.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4.00±0.39)、(1.58±0.13)分,与对照组(7.32±0.43)、(3.09±0.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nstant-Murley评分为(59.65±0.15)、(85.97±0.73)分,与对照组(52.77±0.19)、(55.78±0.1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肩部疼痛1例,异位骨化1例;对照组发生内固定失败1例,肩峰撞击3例,肩部疼痛3例,异位骨化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dobutton带袢钛板内固定技术相比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手术出血少、住院天数短、术后疼痛轻、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