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强  冷燕奎  夏冰 《中国骨伤》2023,36(7):641-646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6例,分别采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假体组)与PFNA内固定术。假体组35例,女24例,男11例,年龄(86.2±6.1)岁;PFNA组41例,女28例,男13例,年龄(84.6±5.3)岁。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6、12个月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17(14.3±1.4)个月。假体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P<0.05);PFNA组出血量少于假体组(P<0.05);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假体组明显早于PFNA组(P<0.05);术后1、6个月假体组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组并发症少于PFNA组(P<0.05)。结论: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是一种良好选择,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及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2.
张洋  钱秀娟  董玉鹏  季卫锋  沈景 《中国骨伤》2020,33(11):1037-1041
目的:评估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降低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8年9月,采用直接前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4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和生理盐水组,各23例。其中,氨甲环酸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52~72(63.70±5.34)岁,采用氨甲环酸3 g稀释于50 ml生理盐水中,在假体置换完毕后关节腔浸泡3 min;生理盐水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55~73(61.26±5.78)岁,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相同方法关节腔浸泡。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血红蛋白值、输血例数、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血栓以及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1、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两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46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2~59个月,平均31.11个月。随访患者无髋部疼痛,髋关节功能有效改善,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术后氨甲环酸组和生理盐水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分别为(740.09±77.14)、(1 069.07±113.53)ml,术后24 h引流量为(87.61±9.28)、(233.83±25.62)ml,隐性失血量为(409.65±38.01)、(588.33±57.16)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为(24.78±2.19)、(33.57±2.9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不影响关节功能正常恢复。  相似文献   

3.
王强  冷燕奎  金斌  吕杰  胡庆华  张勇胜 《中国骨伤》2020,33(11):1017-1022
目的:分析采用带股骨距假体髋关节置换术与同期行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患者(≥ 80岁)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Evans Ⅲ、Ⅳ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采用假体置换与PFNA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与假体组,其中PFNA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84.3±2.9)岁;假体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82.9±2.4)岁。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1 d血红蛋白差值、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9.3±4.8)个月,假体组1例1年后死于肺癌,随访终止。假体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P<0.05);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假体组与PFNA组无差异(P>0.05);下地活动时间,假体组早于PFNA组(P<0.05);并发症出现数量,假体组少于PFNA组(P<0.05);治疗前假体组与PFNA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3个月随访假体组评分高于髓内钉组(P<0.05),术后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骨质疏松严重者,实施带股骨距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是一种良好选择,有利于高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和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及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和中长期随访情况。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4年10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的患者23例进行治疗,男10例,女13例;年龄59~82(68.4±10.4)岁。根据Evans-Jensen分型,Ⅱa型8例,Ⅱb型6例,Ⅲ型9例。根据Ficat分期,Ⅱa期3例,Ⅱb期3例,Ⅲ期9例,Ⅳ期8例。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术后7年时评估假体生存率。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出现急性假体周围感染,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出现髋关节脱位。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110(85.1±22.9)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3~92(89.8±5.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转子间骨折获得骨性愈合。23例患者假体7年生存率为95.7%。结论:对于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使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同时治疗骨折和术前症状性髋关节疼痛,具有满意的中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治疗32例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85~95(89.5±4.5)岁。骨折分型按Evans分型:Ⅲ型12例,Ⅳ型11例,Ⅴ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9(4.5±3.9)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总体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评价采用PPMS (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术后1年内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其余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28.5±4.5)个月,手术时间(54.2±22.5) min,总体失血量(显性出血+隐性失血)为(450±140) ml,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为(3.35±1.35) 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评分分别为(6.63±1.25)、(6.94±1.18)、(7.11±0.83)、(7.32±1.11)分,Harris评分分别为(67.85±6.19)、(71.42±5.57)、(73.41±5.62)、(77.32±5.24)分;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前提下,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显著,可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7°小颈干角和135°大颈干角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行THA患者84例,男44例,女40例;年龄45~72(53.4±8.1)岁,股骨头坏死68例(左侧32例,右侧36例),其他原因导致严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6例,病程9~36(24.0±5.5)个月。分别采用小颈干角(127°)和大颈干角(135°)假体,每组42例,术后两组患者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双下肢长度测量,不同颈干角生物力学评估,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后24个月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有2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0~36(33.0±1.6)个月。术前及术后1、6、12、24个月进行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测量,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差与术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6、12、24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VAS评分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大颈干角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小颈干角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脱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生活质量较术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且组间比较发现135°大颈干角组生活质量较127°小颈干角组生活质量更高(P<0.05)。。结论:大、小颈干角假体的THA均能较好地恢复患者髋关节的功能,但是大颈干角更能降低术后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不同体位对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行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4例,根据术中不同体位分为2组,其中侧卧位45例,仰卧位(支架辅助下)49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患肢、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1 d,1、2周,1、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1、2周及1、3、6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12(8.31±2.22)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手术部位、年龄、BMI、术前VAS、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支架辅助下)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侧卧位组(P<0.05);术中、术后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仰卧位(支架辅助下)组术中和术后前倾角、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5,P=0.066);侧卧位组术中和术后前倾角、外展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支架辅助下)组患者术后1 d,1、2周,1个月VAS低于侧卧位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支架辅助下)组患者术后1周及1、3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侧卧位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位(支架辅助下) 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侧卧位术式相比,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且术中髋臼杯位置判断误差小,具有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在6个月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8.
彭祥  双峰  李浩  邵银初  胡炜  单记春  杨迪  万得恩  许文波 《中国骨伤》2023,36(11):1021-1025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上方入路(direct superior approach,DS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PLA)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半髋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 2021 年12月收治的72例接受半髋置换手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微创DSA入路,男10例,女26例,年龄(82.82±4.05)岁;36例采用传统PLA入路,男14例,女22例,年龄(82.79±3.21)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Harris评分。结果:DSA组手术时间(79.41±17.39) min,比PLA组(98.45±26.58) min更短;切口长度(8.33±2.69) cm,比PLA组(11.18±1.33) cm短;术中失血量(138.46±71.58) ml,比PLA组(173.51±87.17) ml更少;初次下地时间(3.04±0.95) d,比PLA组(4.52±1.10) d更早;住院时长(8.70±1.89) d,比PLA组(10.67±2.35) d短(P<0.05)。两组术前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DSA组Harris功能和总分高于PLA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半髋置换手术中,DSA入路较PLA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初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等临床指标更优,在促进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张宇飞  郝阳泉  宇文星  许珂  李辉  杨治  许鹏  鲁超 《中国骨伤》2022,35(12):1183-1188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髓芯减压术和传统髓芯减压术治疗ARCOⅠ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行髓芯减压术的ARCOⅠ期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均为单侧手术),其中行骨科机器人辅助导航下髓芯减压术患者30例(RCD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7~58(38.50±10.61)岁。行常规髓芯减压术患者30例(CCD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0~55(40.63±10.63)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并比较术前、术后24个月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RCD组随访时间21~26(23.40±1.65)个月,CCD组21~26(23.30±1.6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D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9.43±1.14)次、(153.80±22.04) ml、(33.40±1.87) min,CCD组分别为(19.67±1.32)次、(165.04±20.41) ml、(54.75±3.46)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Harris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髓芯减压术,骨科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进行髓芯减压治疗ARCOⅠ期股骨头坏死可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3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中双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并介绍1种股骨"肩对肩"解剖定位标记法。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90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男39例,女51例;年龄65~96(78.0±7.4)岁;全髋56例,半髋34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7例,Ⅲ型63例,Ⅳ型20例。术中根据不同下肢测量方法分3组:健侧对比法(A组)19例,Shuck试验法(B组)28例,"肩对肩"解剖标记定位法(C组)43例。术后通过体外和影像学测量双下肢的长度差,比较3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6)mm,B组(10.3 ±4.4)mm,C组(6.8±2.5)mm;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A组(13.2±7.2)mm,B组(8.7±3.5)mm,C组(6.3±2.8)mm;所有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1)mm,B组(9.6±4.0)mm,C组(6.6±2.6)mm。经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63,P<0.01),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均高于C组(P均<0.05)。全髋、半髋关节置换两种手术方式间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0,P=0.605)。3种不同术中测量方法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分别是C组 < B组 < A组,C组的准确性最高。。结论:股骨"肩对肩"的解剖定位标记法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中,可以简单、有效、准确的减少术后双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固定39例,切开转子部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P0.05);置换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较内固定组早(P0.05)。置换组有1例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假体周围骨折;内固定组有4例肺部感染,3例内固定失败,3例脑梗,2例泌尿系感染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和股骨头置换均可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但股骨头置换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改善生命终末期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内科共存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难复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鹏  李东亮  杨飞  徐九峰 《中国骨伤》2016,29(8):693-696
目的 :分析难复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影像学特点,评价闭合撬拨复位髓内钉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 :自2011年12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闭合撬拨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28例难复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12例,女16例;年龄58~89岁,平均72岁。根据AO分型:A2.1型5例,A2.2型10例,A3.3型13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复查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前X线片判断难复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困难,但三维CT有特征性的表现:近骨折端向前旋转移位。手术时间45~10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80~300 ml,平均160 ml。2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死亡,2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3.6周。术后有2例患者存在内翻畸形,无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和内固定物失效。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6.7±5.3,优14例,良12例。结论:难复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前三维CT可很好的进行预测。闭合撬拨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难复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偏心固定与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颖  何伟  刘又文  冯立志 《中国骨伤》2015,28(2):117-121
目的 :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偏心固定及髓内固定两种方法的疗效,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7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2例,其中偏心固定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41~81岁,平均(62.68±10.69)岁,采用动力髋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髓内固定组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43~78岁,平均(62.60±8.37)岁,采用PFN或PFNA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Harri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3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固定组优良率为89.7%,髓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固定组骨折不愈合1例,动力髋主钉螺丝松动并继而发生髋内翻畸形。髓内固定组无防旋钉退出,髓内钉远端股骨再骨折1例。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良好疗效,但是髓内固定较偏心固定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适用于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步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与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采用仰卧位分二步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24例(闭合复位组),男16例,女8例,年龄34~91(55.42±18.25)岁。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22例(有限切开组),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33~87(56.31±14.77)岁。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8个月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估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切口感染发生。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36(18.2±6.1)个月。闭合复位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157.92±51.07) ml、(82.08±13.43) min,有限切开组分别为(230.91±87.88) ml、(92.73±12.79)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各2例,经内科治疗后痊愈。术后8个月闭合复位组Harris评分(88.42±6.85)分与有限切开组(88.55±6.3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步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及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但分步复位髓内钉固定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  相似文献   

15.
PFNA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军  曹烈虎  陈晓  苏佳灿 《中国骨伤》2017,30(7):597-601
目的 :分析比较PFNA与Inter TAN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采用PFNA和Inter TA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13例,其中PFNA组64例,男25例,女39例,年龄66~85岁,平均(73.3±6.5)岁。Inter TAN组49例,男20例,女29例,年龄65~85岁,平均(74.2±5.4)岁;按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PFNA组(A2型48例,A3型16例);Inter TAN组(A2型37例,A3型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8 d,平均(4.7±1.2)d。比较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股骨外侧壁骨折、骨折愈合时间、股骨干骨折、股骨头螺钉切出、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短缩及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PFNA组58例、InterTAN组4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18个月,平均(16.3±1.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伤口愈合良好;PFN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明显少于Inter TAN组(P0.05);在股骨干骨折、头钉切出、股骨颈短缩发生率方面,InterTAN较PFNA更有优势(P0.05)。末次随访PFNA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0.7±5.1,Inter TAN组为90.4±3.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 TAN具有较强的抗旋作用,更适合患者早期负重,降低髋关节内翻、头钉切出及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发生率;但对于身体耐受能力差、骨质疏松的患者,PFNA更适宜。由于随访时间不长,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田观明  李沛  毕大卫 《中国骨伤》2023,36(11):1026-1030
目的:分析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治疗的22例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61~84(72.5±9.8)岁。初次内固定方式:Gamma钉固定14例,PFNA固定8例。内固定术后至THA时间10~68(32.2±21.3)个月。比较术前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通过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评估假体位置。结果:1例在术后1年死于心衰,2例术后2年死于晚期肿瘤,其余1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6~64(48.5±11.9)个月。末次随访时14例可自由行走,4例需单手杖辅助,1例需助步器辅助。随访期间无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9.2±12.9)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74.2±11.2)分(P<0.05);其中优9例,良7例,可3例。结论: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有效避免骨水泥植入综合征,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InterTan髓内钉和股骨近端仿生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bionic intramedullary nail,PFB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接受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3组。PFBN组25例,女16例,男9例,年龄69~79(73.67±5.16)岁;PFNA组55例,女38例,男17例,年龄68~80(74.23±5.57)岁;InterTan组40例,女26例,男14例,年龄68~79(73.45±5.34)岁。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3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BN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芯钻髓内钉治疗闭合股骨干骨折的并发症,并探讨其处理策略。方法:2014年8月至2018年6月,215例股骨干闭合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芯钻髓内钉内固定,男129例,女86例;年龄18~62(44.2±10.6)岁;受伤到手术时间3~21 d。其中102例A型骨折,82例B型骨折,31例C型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并发症观察包括:术中医源性骨折,芯钻断裂,芯钻打卷,术后感染和骨折不愈合等。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63.2±15.6) min,术中出血量为(150.0±34.5) ml。手术切口均达甲级愈合,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5±3.2)个月,住院时间(4.3±1.2) d,骨折愈合时间(5.6±2.3)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90.3±4.7。发生相关并发症37例,发生率为17.2%。其中芯钻相关并发症13例(6.0%),包括芯钻断裂5例(2.3%),采用远端切开取出断裂芯钻1例,股骨开槽取出4例;芯钻打卷8例(3.7%),远端切开剪断内芯,完整取出,改徒手置钉。常规髓内钉类似的并发症:术中医源性骨折12例(5.6%):骨折端劈裂10例,髓内钉远端周围骨折2例。骨折端发生劈裂患者判断其稳定性良好未行处理,远端周围骨折患者术中辅助钢板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1例(0.4%),清创更换外固定并进行骨搬移后愈合;骨折不愈合11例(5.1%),其中肥大型骨不连7例(3.3%),采用附加钢板后愈合;萎缩性骨不连4例(1.9%),附加钢板加植骨后愈合。结论:芯钻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闭合骨折临床疗效佳,并发症包括芯钻相关的并发症及常规髓内钉类似的并发症,精确术前评估、术中仔细操作及术后尽早对症处理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褚武  陈立军  薛防震 《中国骨伤》2021,34(7):622-627
目的:研制用于封闭股骨交锁髓内钉中心孔尾端的万向型螺丝刀,以缩短尾帽植入髓内钉的手术时间,提高植入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交锁髓内钉(femoral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FIIN)手术患者77例,男28例,女49例,年龄55~80(76.22±7.32)岁,病程20~40 h。所有患者根据术中是否适用自行研制的万向型螺丝钉分为万向螺丝刀组(39例)和普通螺丝刀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尾帽植入期间出血量及尾帽植入时间、一次性植入成功率、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 (20.00±6.38)个月。万向螺丝刀组患者出血量以及尾帽植入时间与普通螺丝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万向螺丝刀组一次性成功率与普通螺丝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疗效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万向螺丝刀组患者的疗效评分与普通螺丝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向型螺丝刀在股骨髓内钉尾帽使用时术中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