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1例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行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麻醉方法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加连续硬膜外阻滞。在无肝期采用人工心肺机在全身肝素化下进行门静脉-腋静脉转流。结果:无肝期出血少,血流动力学稳定;肝脏恢复血流时出现再灌注综合征,经处理,5min后血流动力学恢复稳定;手术结束时凝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24h病人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本组病人均采用全身麻醉,术中加强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气、血生化、凝血功能、血糖、体温、尿量。根据肝移植的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麻醉处理。结果:无肝期及新肝初期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各期无严重的酸碱紊乱,电解质主要表现为低钙、凝血功能有一定紊乱,术中体温变化不明显,无肝期血糖升高,新肝期血糖逐渐下降。结论:肝移植麻醉中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加强血气、生化及凝血功能的检测与调控是手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猪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与血流动力学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寻求相应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健康幼猪20只,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原位肝脏移植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经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 当门静脉与下腔静脉阻断、全肝切除至新肝血流再灌注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MAP、CVP均较手术开始时降低(P〈0.01)。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其无肝期与新肝期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需行体外静脉转流。  相似文献   

4.
经典原位肝移植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处理。方法 :经典原位肝移植病人100例 ,无肝期选用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VVB)50例 ,非转流(NON -VVB)50例。采用Swan -Ganz漂浮导管监测无肝前期、无肝期5min、15min新肝期5min、15min及术毕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①VVB组 ,转流初始5min及再灌注10min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 ,(P<0.05)。②NON -VVB组门静脉下腔静脉阻断和再灌注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均明显 ,MAP下降30 %、PCWPMPAP下降20 %、CVP及CO下降40 %(P<0.05)。结论 :原位肝移植无肝期采用VVB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NON -VVB原位肝移植无肝期 ,采取快速输血输液 ,适当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再灌注时提前纠正酸中毒 ,补充钙剂对抗高钾对心脏的抑制等措施 ,可明显缩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间  相似文献   

5.
72例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监测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病人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内环境变化和麻醉管理。方法72例原位肝移植术病人,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监测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血流动力学、生化指标、凝血功能、血气、血糖、体温、出血量和尿量等,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处理。结果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在无肝期和新肝期变化明显;pH值和BE等代谢性指标变化较大,新肝期呈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变化主要表现在血钾和血钙;术中体温下降,需及时处理。结论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变化复杂,应加强监测和管理,通过血管活性药及相关药物的合理使用,可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我院1998年1月成功地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下完成1例原位肝移植的麻醉处理和监测结果。方法 采用异丙酚、芬太尼、阿屈库铵、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无肝期利用心肺机行体外静脉转流;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体温、酸碱和血生化指标。结果 术中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仅在静脉转流后5min内平均动脉压一过性降低;体温在无肝期末下降34.4℃(肛温),术毕恢复到35.5℃’;无肝期血钾偏低,新肝期血钾在正常水  相似文献   

7.
猪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生化代谢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下行原位猪肝移植术,观察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生化代谢和小剂量多巴胺、硝普钠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选择健康杂种猪16头,静脉复合麻醉下,经右颈外静脉插入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自右颈内动脉和颈外静脉采血监测血气和血生化。无肝期采用门静脉和股静脉Y型连接后,再与左颈外静脉连接,进行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无肝前期小剂量多巴胺、硝普钠静脉联合用药并观察尿量。结果:无肝期和新肝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剧烈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血清K^+在新肝期有一过性升高;未出现少尿或无尿。结论:原位肝移植术中即使应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术仍有血流动力学、酸碱及电解质的显著变化,小剂量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应用有助于肾功能维护。  相似文献   

8.
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14例原位肝移植术患者.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气、血生化、血液凝固功能、体温、血糖、出血量和尿量。结果 血流动力学在无肝期和新肝期出现剧烈改变;pH值和碱剩余等酸碱平衡指标变化较大。在新肝期呈代谢性酸中毒;围术期电解质变化突出表现在血钾和血钙;术中体温变化明显,需及时处理。结论 肝移植麻醉中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时有效地处理酸碱及电解质平衡.预防低温和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了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历时11小时30分,手术获得成功,供肝热缺血时间3分12秒,冷缺血时间9小时10分,受者无肝期2小时12分,术中对质地坚硬且体积巨大的肝脏仍采用左,右翻转法顺利处理第三肝门,肝静脉重建采用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术中在无体外静脉转流的情况下,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结合文献对手术操作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静脉转流对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敬臣 《广西医学》1997,19(4):560-562
本实验在猪原位肝移植术的无肝期采用滚压泵在全身肝素化下进行静脉转流,结果提示静脉转流减轻动物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急剧变化,减少输血输流量,动物术后恢复快,生存时间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背驮式原住肘移植(PBOLT)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酸碱电解质和凝血等的变化规律并总结分析。方法:56例肝炳晚期行PBOLT的病人,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分别于切皮前、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采集血流动力学指标,酸碱电解质、血糖及凝血功能等检测结果,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无肝期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和心率(HR)增快,新肝期5min体循环阻力(SVR)和MAP下降,而HR进一步增快,并出现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无肝期及新肝期出现明疑的低钙血症,新肿再灌注后救糖持续升高,与切皮前比较差异最著(P〈0.05)。结论:PBOLT病人,在无肝期和新肝再灌注期仍会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酸碱电解质和血糖的变化,良好的麻醉管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对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胃黏膜pH值(pHi)、乳酸盐(LAC)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30例,随机分为山莨菪碱组和对照组。山莨菪碱组术中使用山莨菪碱40mg,对照组使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无肝期前、无肝期30min、新肝期60min和术毕测定血流动力学、pHi、LAC和肾功能指标。结果 与无肝期前相比,两组无肝期30min 中心静脉压(CVP)明显降低,新肝期60min CVP明显升高(P <0.05);两组间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CVP均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组pHi均在肝门阻断后明显下降(P<0.05),在新肝开放后逐渐恢复,山莨菪碱组pHi在新肝60min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恢复较慢,在新肝60min与术前和山莨菪碱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手术结束时,两组pHi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肌酐(Cr)和β2-微球蛋白(β2-MG)术中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及两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无肝期30min乳酸盐(LAC)水平明显增高,持续至术毕(P<0.01);与对照组相比,山莨菪碱组在无肝期30min后各时点LAC明显降低(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使用山莨菪碱能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胃肠道低灌注恢复,增加术中尿量,对改善肾功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猪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物猪肝移植模型的麻醉处理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旨在为临床肝移植提供资料和经验。方法:头健24康杂种幼猪随机分成两组,供体头,受体头,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监测、、的变化,1212MAPCVPACT无肝期施行,观察三个时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VVB结果:猪因其解剖的特殊性,行气管插管较困难,技术要求高,本组经口气管插管比较顺利,例经口插管成功,例行气管切开;无肝期和新肝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最显著,体外静脉-静脉转213流有效地防止了下腔静脉阻断后血液回流障碍,较好地维持了循环的稳定;无肝期、新肝早期、新肝期体温下降和的改ACT变较无肝前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无肝期使用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和生化的稳定,为临床肝移植提供了宝贵的经EVVB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猪原位肝移植手术中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移植成功的影响,为临床移植做准备。方法:选择健康家猪进行16例原位肝移植,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手术中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并于不同时点抽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血流动力学在无肝期开始及结束后短暂波动,血气在无肝期结束后有轻微改变。结论:猪原位肝移植过程中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及根据猪的解剖生理学特点改进和完善手术方法,手术过程中密切注意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处理。方法:153例终末期肝硬化、肝癌患者,在静吸复合全麻下行经典原住肝移植术,经右颈内置入8.5F三腔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变化。结果: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显示:病肝游离期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P〉0.05),在阻断肝上下腔、肝下下腔静脉瞬间MAP较阻断前显著下降(P〈0.05),新肝期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发生在肝下、肝上下腔静脉阻断及开放的瞬间,此期间要及早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根据血气分析、出入量及时补充血液制品,使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化、酸碱改变。方法 终末期肝病患者13例,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全麻。用HP M1166A多功能监护仪及Swan-Ganz导管监测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生化、凝血、乳酸及血常规、血小板、血糖等变化。结果 无肝期大多数患者出现显著的酸中毒;血糖多数高于正常。在无肝期和新肝早期血游离钙降低,血钠、血钾和血氯的变化不大;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所有患者在手术期间均有体温下降,经采用加温器和加温毯后,术毕可维持满意体温。血流动力学变化显示,在无肝期PAWP较术前显著下降。新肝期PAWP,MPAP,CVP较术前明显升高;MAP下降。术毕PAWP及MPAP继续维持较高水平,MAP较术前偏低。CCO术毕较术前提高,PVR无明显变化。结论 原位肝移植患者手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气、生化、凝血功能,及时处理可于术毕得到基本纠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无肝期和新肝期,此期间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可减轻由于前负荷增加造成对肺脏、肝脏及肾脏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病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血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血流的变化。方法 经Swan-Ganz漂浮导管和桡动脉导管监测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术前比较。结果 心率在无肝期开始增快;血压在新肝早期明显下降,术后有增高的趋势;肺动脉压在新肝期开始有显增高,术后仍继续增高;肺动脉楔压与肺动脉压变化基本一致;术前心输出量高于正常,术中转流期有明显下降,术后48h内趋于术前水平;体循环阻力在转流期中显增高,新肝期始恢复,术后48h趋于术前水平。肺循环阻力术前低于正常,术中无明显变化;术毕及术后48h显增高。结论 监测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患肺血流的改变对预防和控制肺部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论述肝移植手术期间受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及麻醉管理和用药的最新进展;方法:阅读关于肝移植及其麻醉方面的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肝移植期间受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涉及到血流动力学、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改变,以及缺血与再灌注损伤,麻醉有其特殊性;结论:肝移植麻醉的重点应放在对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灌注期血流动力学的调整,血糖、血钾及酸碱平衡的纠正上。无肝期和新肝期要特别注意预防缺血与再灌注损伤,以免造成术后肝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9.
叶小平  许平  梁启波 《广东医学》2002,23(Z1):52-53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化、酸碱改变.方法终末期肝病患者13例,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全麻.用HP M1166A多功能监护仪及Swan-Ganz导管监测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生化、凝血、乳酸及血常规、血小板、血糖等变化.结果无肝期大多数患者出现显著的酸中毒;血糖多数高于正常.在无肝期和新肝早期血游离钙降低,血钠、血钾和血氯的变化不大;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所有患者在手术期间均有体温下降,经采用加温器和加温毯后,术毕可维持满意体温.血流动力学变化显示,在无肝期PAWP较术前显著下降.新肝期PAWP,MPAP,CVP较术前明显升高;MAP下降.术毕PAWP及MPAP 继续维持较高水平,MAP较术前偏低.CCO术毕较术前提高,PVR无明显变化.结论原位肝移植患者手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气、生化、凝血功能,及时处理可于术毕得到基本纠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无肝期和新肝期,此期间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可减轻由于前负荷增加造成对肺脏、肝脏及肾脏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肝、小肠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和生理功能的维护。方法:1例患者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术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血气、电解质、体温等。结果:在游离残余小肠期、移植小肠血管开放期、无肝期、新肝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很大,血压明显降低,心率加快;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延长,凝血因子I浓度显著下降;血pH和标准剩余碱(SBE)呈代谢性酸中毒改变,血氯一过性升高,血钙偏低,无肝期血糖升高;体温维持在36—37℃。结论: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术麻醉的管理和监测非常重要,最好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选用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尤其要做好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调控、酸碱和电解质平衡以及体温的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