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链脂肪酸食用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不同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患者体重和体脂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中长链脂肪酸(MLCT)食用油组和长链脂肪酸(LCT)食用油组,并指导每日运动量、能量和食用油摄入量(25-30g/d),分别在研究开始及8周后进行人体测量、人体成分分析、腹部脐水平CT扫描测定,组内以HDL-C水平(<1.04mmol/L、1.1-1.55mmol/L、≥1.55mmol/L)分为三层,比较上述指标差异.结果8周后MLCT组(不同HDL-C水平)与研究前比较均能够显著降低体重和体脂(P<0.05),而LCT组(不同H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8周后MLCT组与LCT组相比:HDL-C<1.04mmol/L患者除腹部脂肪面积差值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HDL-C 1.04-1.54mmol/L患者体重差值、BMI差值、腹部脂肪面积差值均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HDL-C≥1.55mmol/L者体重差值、BMI差值、腰围差值、腰臀比差值、体内脂肪重差值、体内脂肪百分比差值、腹部脂肪面积差值、腹腔内脂肪面积差值均P<0.05.结论 合理食用MLCT食用油可以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不同水平HDL-C患者的体重和体脂,其中HDL-C水平正常或较高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体重和体脂降低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对不同年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入选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分为2组,分别食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MLCT)和长链脂肪酸食用油(LCT),各组再分为60岁(含)以下和以上组。研究开始前和8周后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人体测量、检测血生化、脐水平CT扫描计算脂肪面积。结果8周后与对照组LCT相比,MLCT组60岁以下受试者的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肪重、体脂肪百分比、脐部总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和皮下脂肪面积的变化值与其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8周后与对照组LCT相比,MLCT组60岁以下受试者的ApoB、ApoAⅡ、ApoC2以及ApoC3水平明显下降,MLCT组60岁以上受试者的ApoC2水平也明显下降。MLCT组60岁以下受试者的TG、LDL-C、ApoAl、ApoB、ApoAⅡ、ApoC2、ApoC3、ApoE指标的变化值与其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而MLCT组60岁以上者除LDL—C指标外。结论合理膳食条件下,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可减轻60岁以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体重、体脂肪,降低血甘油三酯水平和改善脂蛋白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不同体重指数(BMI)与白天嗜睡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经多导睡眠仪监测确诊为OSAHS的患者114例,比较18.5 kg/m2≤BMI<24kg/m2(正常体重)、24 kg/m2≤BMI<28 kg/m2(超重)和BMI≥28 kg/m2(肥胖)3组患者白天嗜睡程度和呼吸紊乱指标.结果 不同BMI组的OSAHS患者白天嗜睡程度评分(ESS)、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平均氧饱和度(MSaO2)及最低氧饱和度(LSaO2)差异有显著性(P<0.05).BMI与ESS、AHI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MSaO2、LSaO2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不同BMI对OSAHS患者白天嗜睡程度、AHI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胎孕妇的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三者的关系。[方法]根据孕前体重指数,按百分位法,将106例双胎孕妇分成3组:BMI<18kg/m2的为低BMI组(23例),BMI18~23kg/m2的为正常BMI组(63例);BMI>23kg/m2的为高BMI组(20例)。统计3组孕妇孕期体重及体重增加的程度,并分析其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另将孕妇按新生儿体重之和≥5.0kg和<5.0k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孕前BMI。[结果]3组孕期体重增加分别为15.23±5.62kg,20.16±4.54kg,10.18±4.75kg,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双胎新生儿体重之和<5.0kg的孕妇组孕前BMI为17.76±1.14kg/m2,≥5.0kg组孕前BMI为22.00±3.23kg/m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孕期体重增加程度、新生儿体重与双胎孕妇的孕前BMI有关;孕前BMI<19kg/m2的双胎孕妇出现低出生体重儿的可能性大,应重视双胎孕妇体质指数,指导双胎孕妇保持适当的BMI。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不同体重指数(BMI)与睡眠结构和呼吸紊乱的关系。方法经多导睡眠仪监测确诊为OSAHS的患者100例,比较BMI<25kg/m2(正常)、25≤BMI<30kg/m2(超重)和BMI≥30kg/m2(肥胖)三组患者的睡眠结构和呼吸紊乱指标。结果不同BMI组的OSAHS患者,其觉醒时间、觉醒指数、快速动眼睡眠(REM)、REM/总睡眠时间(TST)%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BMI≥30kg/m2组的患者睡眠结构改变显著。BMI高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呼吸紊乱最长时间显著增加,夜间基础氧饱和度、最低氧饱和度显著下降,氧饱和度低于90%时间及占总睡眠时间延长,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呼吸紊乱最长时间(BDLon)升高(P<0.05)。结论不同BMI对OSAHS患者睡眠结构、AHI、BDLon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老年女性脂肪肝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脂肪肝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28例老年女性脂肪肝与体重指数(BMI)、平均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之间的关系,并对脂肪肝、肥胖与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228例老年女性非肥胖(BMI<28kg/m2)与肥胖(BMI≥28kg/m2)者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别为11.2%和39.1%,差异有显著性(P<0.05).脂肪肝的患病率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呈显著正相关(OR=3.488,P<0.01),与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呈正相关(OR=1.582,1.499,P<0.05).在脂肪肝组中冠心病危险因素,除高血压外OR值均高于肥胖组.结论老年女性脂肪肝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辛俊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0):1395-1397,1400
目的:比较不同体重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内分泌和代谢特点差异,为早期、科学合理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1月~2009年9月我院就诊育龄期PCOS患者92例,按体重指数(BMI)分为<23kg/m2组(体重正常组)45例,23~25kg/m2组21例,≥25kg/m2组(肥胖组)26例,检测各组PCOS患者的血清基础性激素、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并对3组的内分泌和代谢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PCOS患者BMI 23~25kg/m2组和≥25kg/m2组睾酮(T)水平、胰岛素(IN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发生率均较BMI<23kg/m2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BMI≥25kg/m2组INS水平较BMI 23~25kg/m2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25kg/m2组糖脂异常发生率较BMI<23kg/m2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体重PCOS的临床表现和生化特征存在差异,肥胖PCOS患者存在更严重的内分泌紊乱。  相似文献   

8.
周校燕 《吉林医学》2014,(35):7848-7849
目的:探讨产前高体重指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分娩的产妇2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0例临产时体重指数(BMI)≥28 kg/m2的作为观察组,110例临产时BMI<28 kg/m2且≥18 kg/m2作为对照组,对其产后出血、难产、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用统计学处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病例产后出血、难产、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高体重指数能导致不良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王海霞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6):165-165
目的 通过观察肥胖和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情况,了解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情况及视刚膜病变与血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 将6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体重指数BMI分两组,肥胖组BMI≥25kg/m2,36例.非肥胖组BMI≤25kg/m2,32例.测定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眼底的变化.结果 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及视网膜病变比非肥胖组高.结论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脂代谢紊乱,且脂代谢异常对视网膜病变的产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早中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2月于我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1623名,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BMI<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kg/m~2≤BMI<24kg/m~2)和超重组(BMI≥24kg/m~2)。监测各组患者孕前、孕早中期体重增长及GDM发病率。结果:超重组GDM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体重组(均P<0.05),各组内GDM与非GDM孕妇的孕早中期体重增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孕晚期体重增长与GDM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孕妇的孕早中期体重增长为12kg、10kg和7kg时,GDM暴露风险(OR)值分别为1.521、1.926和1.550。结论:加强孕前及孕早中期体重管理,有助于降低GDM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国人椎体的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伟  张毅 《河南医学研究》1999,8(2):109-112
目的:提供骨性脊柱的解剖学形态基础。方法:用游标卡尺等,对成都地区125套成人干燥椎骨的椎体进行测量。结果:椎体矢径除C7和L5外,其他由上而下矢径依次增大;椎体横径大于同一椎体的矢径;椎体高度为C3~C6逐渐减小、C7~L5依次增大。结论:椎体矢径、横径及高度的变化,符合脊柱运动及依次从上至下负重递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体商(BQ)及其测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汉武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2278-2281
体商(BQ)是欧美学术界自智商(IQ)、情商(EQ)之后最近提出的一个独特的新概念,源出正在欧美流行畅销、我国译林出版社及时引进出版的医学常识著作《YOU:身体使用手册》之中。体商如何测量?该书为我们设计了一个50道题的测量表、答案和计分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7.
俞巧稚  张文颖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1055-1056,1059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前、孕早期体质量超重组及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组与消瘦组(P<0.01)。孕中、晚期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最高,而正常组或消瘦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前及孕期各阶段BMI均与巨大儿的发病率正相关。严格监测孕妇BMI,控制体质量增长在正常范围,有利于防止巨大儿的发生和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百分率(PBF)评价青少年人群肥胖的灵敏度,得出较为灵敏的评价方法。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对重庆2045名青少年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并采用 BMI、WHR、PBF评价青少年是否超体质量、肥胖。结果3种方法的检出率相差较大,其中PBF的检出率最高(12.9%),其次为BMI(7.2%)、WHR(6.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检验发现,3种方法两两之间一致性较差,其中 Kappa(BMI与 WHR)=0.199,Kappa (BMI与PBF)=0.441,Kappa(WHR与 PBF)=0.187;采用综合评价作为金标准,分别与3种方法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发现曲线下面积:PBF(0.954)>BMI(0.918)>WHR(0.694)。结论 PBF和 BMI评价青少年肥胖的灵敏度较高,WHR灵敏度虽然较低,但对相关慢性疾病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锦茹  韦晓雪  解燕  洪丽  赵梅 《安徽医学》2023,44(11):1390-1395
目的 探讨医学生体型、体型认知偏差及病理性瘦身行为的关系,为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体型认知、提高健康意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4月对安徽医科大学543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体格测量收集学生身高、体质量、腰围数据以评估调查对象真实体型;使用问卷调查学生自评体型、体型认知偏差与病理性瘦身行为情况。结果 医学生对自身体型评价与真实体型一致率为56.9%,一致性Kappa系数为0.258(P<0.05)。病理性瘦身行为得分为(8.98±2.9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食支出占比、身体质量指数、体型认知偏差类型可解释病理性瘦身行为程度总变异的16.5%,3个变量对病理性瘦身行为均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 当前医学生存在一定体型认知偏差问题,体型认知偏差是影响医学生病理性瘦身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Objectve  

To define if such crucial body composition parameters like body density (Db) and body surface area (BSA) c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frame of yin-yang concept, i.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in conventional biomedical science theories of Chinese medic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