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9月本院骨科收治的228髋部骨折患者相关资料,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周超声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变化特点,分析DVT相关因素。[结果]术前DVT总发生率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52.53%,股骨颈骨折患者为2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股骨粗隆间骨折者DVT总数增加1例,远端DVT减少5例,而近端DVT增加4例,混合DVT增加2例;股骨颈骨折者DVT总数减少6例,远端DVT减少8例,而近端DVT增加1例,混合DVT增加1例。发生DVT患者的体重指数、术前等待时间、术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手术时间以及内固定术比率显著大于未发生DVT的患者(P0.05)。术后12周进行超声随访检查,远端DVT完全再通率100%,而近端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60.71%,混合型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3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筛查老年髋部骨折DVT。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DVT发生率高于股骨颈骨折。体重指数大、术前等待时间长、术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手术时间长和内固定是发生DVT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评估术前小腿肌肉静脉血栓是否需要抗凝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8-09行手术治疗的313例老年髋部骨折,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前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 58例术前(18.5%)出现DVT,40例小腿肌肉静脉血栓中25例术前进行抗凝治疗(抗凝组),15例术前未进行抗凝治疗(未抗凝组)。抗凝组与未抗凝组输血率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术后血红蛋白减少量大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7 d、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合并高脂血症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临床上对于年龄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7 d、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合并高脂血症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需要预防术前DVT形成。术前对小腿肌肉血栓进行抗凝治疗不能降低血栓进展的风险,还可能会加重术后贫血,此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可直接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指导临床预判DVT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21年9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共384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血栓,分为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模型效能进行评定。[结果] 384例患者中,围术期共发生下肢DVT 67例(17.5%)。单项因素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构成、骨折类型、骨折侧别、ASA分级、受伤至入院时间、是否口服抗凝、抗栓药物、合并内科疾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以及入院时Hb、HCT、WBC、PLT、Alb、纤维蛋白原、D-D、PT、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DVT组相比,DVT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更长、合并症数量≥3种、输血比例及合并骨折占比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APTT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围术期输血(OR=2.565,P<0.001)、合并症数量≥3种(OR=1.8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价抗凝治疗方案,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抗凝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诊治的536例老年(≥60岁)髋部骨折。对纳入的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可疑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是否多处骨折、是否合并恶性肿瘤病史、高脂血症、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吸烟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糖尿病史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参照最新指南评价抗凝治疗方案是否合理。结果共纳入203例,其中术前并发DVT 53例。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高脂血症、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前是否长期卧床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DVT的防治,但是剂量疗程有所不同。结论合并高脂血症、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骨折前长期卧床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骨折前有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24 h则是有利因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抗凝方案基本符合指南推荐,但合理性仍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以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我科所收入的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不包括陈旧骨折及入院前即有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的每一位患者术前1天下午常规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患者是否发生DVT,数据收集包括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疾病、是否应用活血药物、是否应用消肿药物、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及是否发生DVT。计算下肢闭合骨折术前DVT的总发生率,并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一些可能影响DVT发生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共有256例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中,共发生DVT 47例,DVT总发生率18.4%,发病率位于前三位的骨折种类分别是股骨干骨折、膝部骨折、髋部骨折,年龄及骨折部位纳入了方程。结论下肢闭合骨折术前DVT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和骨折部位,性别、合并病、术前是否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术前是否应用消肿药物、术前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并不是下肢骨折术前发生DVT的相关因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下肢闭合骨折患者入院即应用抗凝药物可能并不能降低术前DVT的发生率。此外,鉴于股骨干骨折、膝部骨折及髋部骨折DVT的高发生率,我们还应在术前一天给这些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时发现DVT,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1-06—2014-01诊治的下肢长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术(MSCTV)进行下肢DVT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2组年龄、性别、是否存在合并伤、是否骨牵引、是否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术前是否采取血栓预防措施、血清D-二聚体水平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长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35例中4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4.8%。47例DVT中,1例为混合型DVT,3例为中央型DVT,其余均为周围型DVT。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存在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是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合并伤[OR=3.644,95%CI(1.616,8.216),P=0.002]、合并内科系统疾病[OR=2.819,95%CI(1.062,7.487),P=0.038]、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OR=0.382,95%CI(0.175,0.836),P=0.016]是影响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存在合并伤、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易发生DVT,创伤患者术前需密切监测血栓形成,同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6年7月~2018年7月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及术后分别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DVT的发生,对DVT发生的特点进行描述。按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因素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以是否发生血栓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以确定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中,51例发生DVT,占28.65%;127未发生DVT,占71.35%;DVT累及102条下肢静脉,其中胫后静脉29条(28.43%),腓静脉27条(26.47%),小腿肌间静脉23条(22.55%),腘静脉14条(13.73%),股浅静脉9条(8.82%)。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受伤至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非DVT组(P0.05),DVT组复杂骨折比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21.940,95%CI 5.115,94.115,P0.001)、受伤至手术时间长(OR=4.040,95%CI 2.010,8.119,P0.001)和D-二聚体水平高(OR=5.505,95%CI 2.699,11.229,P0.001)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在29%左右,主要累及胫后静脉、腓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高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过长、D-二聚体水平增高和复杂骨折的患者易发生DVT。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柱损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诊治的脊柱损伤患者216例,术前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记录DVT发生率;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脊柱损伤患者术前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216例中,术前共40例发生下肢DVT(DVT组),176例未发生下肢DVT(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为18.52%; DVT组合并高血压比率(55.00%)、高脂血症比率(45.00%)、ASIA分级A-B比率(10.00%)、有大血管粥样硬化比率(42.50%)、受伤至超声检查时间≥7 d比率(55.00%)及血清D-二聚体[(6.26±1.25) mg/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89%、5.69%、1.73%、20.45%、29.55%、(2.19±1.08) mg/L],红细胞比容[(34.28±5.22)%]显著低于对照组[(36.89±6.16)%](P0.05),年龄、性别比例、BMI等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脂血症(OR=2.08,95%CI:1.36-3.79,P=0.000)、ASIA分级A-B级(OR=1.27,95%CI:1.12-1.78,P=0.012)、受伤至超声检查时间≥7 d(OR=1.87,95%CI:1.32-3.89,P=0.000)、血清D-二聚体升高(OR=1.55,95%CI:1.13-2.38,P=0.000)是脊柱损伤患者术前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论 脊柱损伤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率较高,合并内科疾病(高脂血症)、脊髓损伤(ASIA分级A-B级)、受伤至超声检查时间(≥7 d)、血清D-二聚体升高可增加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9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73例,女1389例;首次骨折时的年龄中位数为81(75,86)岁。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两组:对侧髋部骨折组134例,未再发骨折组1828例。记录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应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行走能力、入院时各项血液检查指标、合并内科疾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入院至手术时间、入院至出院时间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等相关指标,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对侧髋部骨折的累积发病率为6.83%(134/1962),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中位数为365(189,611)d。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女性(RR=2.081,95%CI:1.351~3.207,P=0.001)、合并周围血管病(RR=5.876,95%CI:2.922~11.818,P<0.00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R=3.750,95%CI:1.897~7.413,P<0.001)、逐渐升高的CCI(RR=1.363,95%CI:1.223~1.519,P<0.001)、并发肺炎(RR=3.606,95%CI:2.054~6.332,P<0.001)、并发泌尿系感染(RR=7.670,95%CI:4.441~13.248,P<0.001)、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RR=7.389,95%CI:3.992~13.677,P<0.001)。结论女性、合并周围血管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渐升高的CCI,以及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使用利伐沙班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与单纯使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53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联合IPC治疗,B组(45例)术后只使用利伐沙班。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发生DVT 2例(3.77%),B组发生DVT 4例(8.88%);DVT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术后利伐沙班联合IPC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较单纯应用利伐沙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